- 吕辉照;赵枫;曹杰;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术后的复发情况,明确手术方式、辅助治疗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5年本院治疗的骨巨细胞瘤117例,术后随访时间至少36~233个月,平均(108.4+43.7)个月,比较腔内切除术和广泛切除术两种术式的肿瘤复发率,分析影响复发率的因素。[结果]骨巨细胞瘤广泛切除术的复发率(5%)低于腔内切除术(25%)。对于腔内切除术,术中聚甲基甲丙烯酸盐重建的复发率低于单纯植骨重建(P<0.05),石炭酸的应用对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无显著干预作用(P>0.05)。[结论]骨巨细胞瘤的首次治疗采用腔内切除结合聚甲基甲丙烯酸盐重建术可获得较低的复发率和满意的关节功能,潜在的肺转移可能性不能成为首次治疗采用广泛切除的适应证。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37-1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丽丽;陈云新;叶新青;韦常宏;叶洪涛;郭卫;沈丹华;
[目的]探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2例横纹肌肉瘤(RMS)患者的病历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本组男15例,女7例;年龄2~60岁,中位年龄35岁。肿瘤8例发生于骨盆与躯干;发生于四肢6例;其他部位6例。组织学上:10例为腺泡性横纹肌肉瘤;11例为多形性横纹肌肉瘤;1例表现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形态。免疫组化标记显示: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的表达Vimentin(17/17,100%)和Desmin(22/22,100%);大部分病例表达Myogenin(19/22,86.3%)和MyoD1(15/17,88.2%),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5/17,29.4%)及CK(3/17,17.6%),17例横纹肌肉瘤LCA均为阴性(0/17,0%),Ki-67平均阳性指数为43%。FISH结果显示:10例腺泡性横纹肌肉瘤均检测到FKHR基因分离;11例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及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均未检测到FKHR基因分离信号。[结论]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及FKHR基因FISH检测对横纹肌肉瘤的诊断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42-1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于秀淳;徐明;许宋锋;苏情;孙玉玺;宋若先;
[目的]分析保留自身关节保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失败原因,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修复肿瘤性骨缺损的方式。[方法]1999年1月~2012年12月,对21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者行保留自身关节的保肢手术。男12例,女9例;年龄平均14.05岁(5~24岁)。股骨远端19例,胫骨近端2例。MR分型I型15例(2例为合并病理骨折),II型6例。保留骨骺的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7例,保留关节的瘤段切除灭活再植术10例,保留骨骺的瘤段切除异体骨移植术2例(1例为带血管蒂腓骨复合异体骨移植术),保留骨骺的骨骺牵张骨搬运术2例。髓内针14例,钢板5例,外固定架2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46.47个月(12~150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2个月和8年复发,死亡7例(12~108个月),14例存活(12~150个月)。骨干连接部位的愈合时间平均为14.4个月(6~36个月),骨骺连接部位的愈合时间平均6.95个月(3~36个月)。螺钉松动1例;骨折8例(1例异体骨吸收),7例行10例次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1例次行肢体延长术;另1例患者未治疗。除1例骨折和1例复发未处理之外,12例患者的肢体MSTS评分为15~30分,平均为26.7(88.9%)。[结论]年龄、病变性质、部位、骨破坏程度和内固定方式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因素。在严格遵循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应该根据上述因素选择不同的骨修复重建方式。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47-1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奎渤;刘辉;刘才俊;陈涛;李国威;郑召民;黄宗文;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家医院自2011年1月~2013年9月间共322例合并糖尿病的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本组322例患者中13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感染率为4.0%。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单因素分析发现BMI、手术时间、尿蛋白阳性和术前依赖胰岛素等4个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BMI(OR=1.867,P=0.032)、尿蛋白阳性(OR=2.978,P=0.001)和手术时间(OR=1.366,P=0.028)。[结论]体重指数、尿蛋白阳性和手术时间是糖尿病患者行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53-1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添龙;贾惊宇;涂以济;徐浚怀;陈伟才;曹雪琴;刘素云;程细高;
[目的]通过MRI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患儿病变髋软骨性髋臼是否存在过度前倾,测量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软骨性髋臼前倾角(articaginous acetabular anteversion,CAA)并分析其发育演变。[方法]回顾性收集55例DDH儿童和222例正常儿童的髋关节MRI影像学资料。病例组:男22例,女33例;年龄6~60个月,平均19个月。共有73例脱位髋、9例半脱位髋、10例发育不良髋和18例未受累髋。对照组:男132例,女90例;年龄3个月~15岁,平均6.2岁。共444例正常髋,并以患者年龄(岁)为单位分为15个亚组。通过MRI测量各组髋关节的CAA,统计学分析对比病例组和对照组以及对照组各组间CAA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均大于未受累髋关节和正常儿童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H儿童脱位髋关节CAA大于发育不良髋关节的CA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儿童髋关节CAA在不同年龄组间不存在相关性(r<0,P>0.05)。所有病例均未发现髋臼后倾现象。[结论]DDH儿童脱位与半脱位髋关节的CAA是存在过度前倾的;正常的CAA在人们出生时就已完全形成,并且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改变。作者认为CAA更能反映髋臼的真实前倾角,采用MRI对DDH患儿的软骨结构进行评估可用于指导DDH的术式选择。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57-1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冯宗权;陈坚锋;潘耀成;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膝外翻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31例,髌旁外侧入路11例;采用非限制性假体32例,限制性假体10例。比较患膝术前、术后的ROM、FTA角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FTA角平均24.2°(11°~35°),术后平均6.4°(5°~12°)。KSS评分由术前平均27.4分(12~42分)提高到平均89.3分,功能评分由术前21.0分(14~35分)提高至87.5分(78~92分)。FTA角、KS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现髌骨脱位、髌前痛、腓总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中正确的截骨,配合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可有效恢复患者下肢力线。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63-1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姚强;夏阳;贾长青;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1995~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整体活动度Hybrid手术组较ACDF组大,颈椎活动度更接近生理水平。但上述结果因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不高等可能存在各种偏倚,以及Hybrid手术的远期临床效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68-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建永;王英振;姜鑫;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三联松解术结合患者自控镇痛(PCA,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治疗顽固性冻结肩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45例顽固性冻结肩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58±7.1)岁,术前规范保守治疗效果差。所有患者接受肩关节镜下三联松解术,包括肩胛下肌腱270°解放术、关节囊-盂唇-韧带复合体360°松解术、扩大的肩峰下清理减压术,术后结合个体化的PCA镇痛进行功能康复。随访25.6个月(24~37个月),对肩关节活动度、ASES评分、VAS疼痛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以患者术前、术后3、12、24个月为随访节点,患肩ASES评分分别为(42±17.1)、(87±20.5)、(92±17.7)、(93±9.7)分;患肩主动活动度(前屈上举/外展/体侧外旋/体侧内旋)分别为59.4°±10.5°/40.2°±9.3°/2.3°±14.5°/臀部、153.2°±11.8°/149.4°±8.6°/44.5°±7.3°/T12、167.5°±11.6°/160.6°±7.7°/49.5°±13.3°/T7、169.5°±9.6°/162.6°±7.9°/50.4°±10.2°/T7;患肩VAS疼痛评分分别为6.7±4.5、3.5±7.2、1.4±3.1、1.2±1.8。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在术后12、24个月的肩关节活动度、ASES评分、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患肩无继发性关节不稳定,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肩关节镜下三联松解术松解步骤较清晰,松解范围较彻底,结合个体化的自控镇痛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关节活动度,有效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手术指证把握得当有助于提高疗效。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75-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李继超;尹东;黄宇;郑帮明;黄晓;
[目的]探讨酚磺乙胺联合氨甲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0例,男24例,女46例;年龄56~79岁,平均66.76岁,病因:骨性关节炎5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病程3~19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酚磺乙胺0.5 g和氨甲苯酸0.3 g稀释于生理盐水20 ml中缓慢注射,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和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输血数、输血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至少随访3~6个月,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结论]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联合使用酚磺乙胺和氨甲苯酸,能减少患者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且不增加静脉血栓事件的风险。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80-1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资兵;曾荣;孙欣;孟庆奇;陈思圆;孙杰聪;陈海聪;
[目的]探讨改良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胸椎结核患者两种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41例;年龄19~78岁,平均39岁。治疗组35例采用改良后入路病灶清除、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和椎弓根内固定;对照组35例患者采用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入和椎体钉棒固定。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病变累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椎体。5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柱后凸畸形,后凸角12°~55°,平均32°。48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术前正规抗痨治疗2~3周,术后正规抗痨治疗12~18个月;随访分析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神经功能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胸背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脊髓损伤和肋间神经损伤现象。术后1~2个月红细胞沉降率逐渐恢复正常。影像结果显示病人的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对照组28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17°,治疗组30例术后后凸角度矫正至平均8°(P<0.05)。所有患者椎间植骨获骨性愈合,治疗组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5个月;对照组骨性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6个月(P>0.05)。48例伴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对照组术后发生胸腔积液3例、气胸1例、切口感染1例,对症处理后痊愈。末次随访病例无复发,脊柱病变节段稳定。[结论]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和抗生素/磷酸钙骨粉填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脊柱重建稳定、有效矫正和防治继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优点。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84-1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汪涛;郭洪刚;
融合器(Cage)作为种植体用于脊柱融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并不完美。本文通过查阅历年各种Cage发生无菌性松动相关文献,并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综述Cage无菌性松动的相关问题。Cage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因素。生物学因素主要包括磨损颗粒、细胞活化反应及其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与酶类激活;生物力学因素主要包括Cage材料、材料的表面特性、界面微动与缝隙腐蚀等。无菌性松动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骨溶解发生的分子机理、无菌性松动的防治等仍需进一步探索。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89-1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宁;藏磊;杜鹏;高艳军;
术后闭式引流系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它在骨科尤其是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腰椎融合术后放置引流管是否能够有效减少感染及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并促进伤口愈合,目前仍不明确。作者在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章后,发现在没有明显的致血肿形成危险因素如凝血功能障碍、术后抗凝治疗、二次手术等存在的情况下,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不放置引流管,并不会增加硬膜外血肿及感染的发生率,而对于多节段腰椎融合术,因其本身为致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93-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梁晓松;孙磊;
膝关节镜手术作为膝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的微创检查和治疗手段,已经在骨科手术中日益成熟,但在康复措施中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并且目前膝关节镜围手术期康复治疗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康复过程。结合现有康复措施,并通过把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引入膝关节镜康复中来,探索一系列康复治疗措施,主动干预膝关节镜手术围手术期治疗,促进患者快速恢复机体功能。
2014年17期 v.22;No.355 1597-1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凡孝;周东生;崔昊旻;许维澄;贺宇;赵之孟;
骨盆骨折是创伤骨科中比较复杂的骨折类型,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严重骨盆骨折患者入院时多数已伴有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液体复苏是骨盆骨折急救早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急救早期的液体复苏是维持患者生命的关键措施,其目的是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维持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防止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近年来,液体复苏有限制性液体复苏与传统积极液体复苏之争,如何正确的进行早期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患者的生存率、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液体复苏的分类,复苏时血压控制的水平和时间窗以及疗效等方面,探讨液体复苏在骨盆骨折急救中的应用进展,旨在为骨盆骨折早期液体复苏急救提供新的认识。
2014年17期 v.22;No.355 1600-1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邓立庆;谭振;谢小伟;康鹏德;
Wnt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的发育及分化起着重要作用。作为Wnt信号通路的抑制因子DKK-1能抑制骨形成,导致骨质疏松,而通过拮抗DKK-1的作用可使骨量增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GCs)诱发股骨头坏死(ONFH)与GCs上调胞外蛋白DKK-1表达密切相关。特异性阻抑DKK-1基因表达可能成为治疗GCs诱发的ONFH的新靶点。本文就特异性阻抑DKK-1基因表达对Wnt信号通路的调控及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做一综述。
2014年17期 v.22;No.355 1603-1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冯宗权;邹勇根;潘耀成;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感染采用一期或二期翻修治疗的选择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中,采用一期翻修4例(4髋);二期翻修术治疗11例(11髋)。一期翻修组,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型假体。二期翻修组,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含有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3~6个月后二期手术,再次清创,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置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24~56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Harris评分术前一期翻修组为40.5分,翻修后为88.2分(85~95分);二期翻修组术前为46.3分(22~55分),二期翻修后为87.1分(80~94分)。[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实验室检查以及髋部骨质和软组织情况等综合因素,一期翻修术对于感染程度轻,无窦道形成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二期翻修则适用于感染程度严重,有窦道形成,关节腔内大量脓液的病例。
2014年17期 v.22;No.355 1613-1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苏保辉;孙良智;石林;刘美秀;尚小鹏;孙建民;
[目的]探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胫骨前肌部分移位在青少年平足症治疗中足弓重建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30例青少年平足症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12~16岁,平均14.3岁。中足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为(45.3±7.5)分。X线片检查示均有足弓高度不同程度丢失,伴后足畸形,术中行距舟关节融合,行胫骨前肌肌腱止点部分移位术治疗。[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0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5.2个月。29例患者术后足部外观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中足功能AOFAS评分为(91.3±1.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3,P<0.01)。X线片检查,均无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等发生;足弓高度、侧面的距骨水平角、跟骨螺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患者因门型钉断裂致距舟关节融合不稳定,足部疼痛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采用距舟关节融合联合胫骨前肌部分移位治疗青少年平足症可有效纠正平足畸形,足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2014年17期 v.22;No.355 1616-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传利;王德春;侯峰;西永明;陈晓亮;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量多少与原发肿瘤组织来源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5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脊柱转移瘤的标本156例,均经石蜡包埋处理且免疫组化确认肿瘤组织来源。手术方式为胸椎或腰椎后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出血量统计均由手术者、麻醉师及巡回护士三方判断并准确记录,分低出血量组:出血量<1 000 ml;中出血量组:1 000 ml≤出血量<2 000 ml;高出血量组:出血量≥2 000ml。[结果]低出血量组80例,病理类型为:前列腺癌13例,乳腺癌19例,肺鳞癌28例,甲状腺癌16例,食管癌2例,膀胱癌1例,原发灶不明1例;中出血量组60例,病理类型为:胰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9例,肺腺癌25例,肝细胞癌24例;高出血量组:16例,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13例,肾癌2例,原发灶不明1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0。[结论]脊柱转移瘤出血量的多少与原发肿瘤的组织类型有直接相关性,来源于肝细胞癌、肺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肾癌等的脊柱转移瘤出血量较大,来源于前列腺癌、乳腺癌、肺鳞癌、甲状腺癌等的转移瘤出血量相对较少。
2014年17期 v.22;No.355 1619-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毛宾尧;王毳;李新春;司全明;
[目的]探讨踝足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和预后。[方法]通过对20年间38例踝足部肿瘤和瘤样病变的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并对恶性肿瘤进行了部分随访,分析性别、年龄分布,恶性肿瘤的组织类型、解剖分布和预后。[结果]38例踝足部肿瘤和瘤样病变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7~61岁,平均44岁,中位年龄35.5岁。恶性肿瘤13例,软组织和骨关节良性肿瘤17例,恶性肿瘤以34~50岁最多,平均年龄39.2岁。恶性肿瘤随访8例,骨巨细胞瘤随访4例。恶性踝足肿瘤,采用保肢技术3例,恶性肿瘤大多以截肢术。腱鞘巨细胞瘤和骨巨细胞瘤是常见软组织和骨内肿瘤类型。在13例恶性肿瘤中,4例进行保肢手术,8例截肢,1例黑色素瘤临床手术时自动出院。[结论]踝足部肿瘤以软组织瘤和瘤样病变为常见,恶性肿瘤预后较差,软组织肿瘤以皮肤损害出现,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2014年17期 v.22;No.355 1622-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