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昌松;张强;李鑫;袁征;蔡娟;孙胜;刘琨;陈宗峰;王晶晶;李曙光;宋丽红;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探讨如何使HIV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HIV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单纯髓核摘除术患者6例,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患者9例。选取同一时期与试验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15例HIV阴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单纯髓核摘除术患者8例,减压、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植骨内固定术患者7例。术前、术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JOA评分15分法)评定神经功能,计算患者病情改善率和优良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末次JOA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改善率为93.8%,优良率为96.49%,对照组改善率为94.5%,优良率为97.1%,两组间改善率及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神经并发症发生,切口均正常愈合,无切口愈合不良及切口感染发生。[结论]HIV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是一类特殊的患者,积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同样能够取得很好的疗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正常患者无明显差异。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33-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卜国云;吴叶;邓树才;杜区成;朱加亮;崔成亮;侯树勋;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失血的影响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初次行腰椎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26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在手术缝合深筋膜后向A组患者切口内注射氨甲环酸10 ml(1 g),B组向切口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l作为对照,并夹闭引流管1 h。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血液学指标、术中失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引流时间、第一个24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血D-二聚体浓度、术后输血例数及输血量。分别比较A、B两组中单、双节段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随访时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观察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A组患者133例,B组患者134例。术前A、B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中失血及输血量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拔管时蛋白浓度A组为(113.6±13.0)g/L,B组为(105.1±14.4)g/L,两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拔管时间A组为(2.1±0.4)d,B组为(2.8±0.8)d,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平均引流总量A组患者为(272±124)ml,B组患者为(412±189)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A组术后输血5例,B组术后输血15例,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A组患者平均输血(400±100)ml;B组患者平均输血(503±179)ml,两组患者术后输血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切口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伤口失血量、缩短拔管时间、不增加局部血肿压迫神经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减少了术后失血。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37-1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王冰;于秀淳;周银;张晶涛;梁进;袁冶;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X-Stop和Wallis)置入后对腰椎结构的影响变化。[方法]2009年11月~2011年8月收治的61例L4/5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按入院时间和自身对手术的选择随机分为X-Stop组(A组,33例)和Wallis组(B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X线片上测量L4/5节段手术前后的Cobb角度变化、椎间孔横径及纵径/L5椎体后缘高度、椎间隙高度/L5椎体后缘高度。[结果]A组术后Cobb角、椎间隙后高度/L5椎体高度、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L5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变化,成增大趋势(P值分别为:0.016、0.000、0.001和0.001);B组术后Cobb角、椎间隙后高度/L5椎体高度、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椎间孔纵径/L5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有显著变化,成增大趋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1和0.000)。组间比较术前、术后变化,Cobb角(P=0.168>0.05)、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P=0.884>0.05)、椎间孔横径/L5椎体高度(P=0.566>0.05)的变化差异,A、B两组无统计学意义,椎间隙后高度/L5椎体高度存在组间差别(P=0.002<0.05),椎间隙后高度在两种不同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后变化的趋势不同,其中A组椎间隙后高度增加趋势更大。[结论]X-Stop系统与Wallis系统均可恢复腰椎生理曲度,有效增大椎间孔面积和椎间隙高度,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但X-Stop系统在增加椎间隙高度方面较Wallis系统有优势,且具有操作方便,不损伤相邻节段棘间韧带等优势。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42-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震;耿晓鹏;
[目的]比较腰椎滑脱症患者术中应用与不应用自体血回输后总失血量、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变化以及异体输血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40例腰椎滑脱手术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自体血回输组(A组),不自体血回输组(B组)。自体血回输组自手术开始同步收集术中出血,清洗过滤后术中或术后2 h内完全回输。将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1、3、5、7 d)的Hb、HCT、总失血量、异体血使用量及使用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比无统计学差异。A组回输自体血的容量平均为(319.22±161.57)ml。两组术前的Hb(P=0.480)及HCT(P=0.271)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A组上述两指标值均>B组(P>0.05)。术后两组Hb及HCT均逐渐下降,术后第3 d最低,术后第5、7 d均呈增长趋势。术前分别与术后1、3、5、7 d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的差值相比较,A组均<B组(P<0.05)。总失血量A组〔(1015.03±682.42)ml〕<B组〔(1 278.66±543.10)ml〕,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252)。A组术后共有2例(5%)输注异体血(平均3 U/人),B组术后有3人(7.5%)输注异体血(平均3.5 u/人),两组异体血使用率(P=0.644)无明显差异。[结论]在腰椎滑脱症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输能有效减缓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下降的程度。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47-1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何勇;肖涟波;翟伟韬;欧阳桂林;孙红梅;孙松涛;顾湘杰;
[目的]采用MRI增强扫描及滑膜测量的方法,比较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heumatoid Arthritis,RA)膝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前后滑膜量的变化,评估手术的疗效。[方法]2012年2月~2013年6月,共有20例20膝符合入选标准,左膝11例,右膝9例,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8±16.24)岁(22~66岁),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MRI平扫及静脉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成像,在增强后的横断面T1加权像中,选取通过股骨内外上髁连线的层面,使用Image J 1.45 S医学图像软件勾画、测量关节腔面积、滑膜面积、滑液面积,临床观测指标包括VAS评分、血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上述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时,MRI测量提示膝关节滑膜面积由术前的(1 235.00±251.19)mm2减少至(526.40±445.91)mm2(t=10.72,P<0.01),关节腔总面积由术前的(2 132.60±178.20)mm2减少至(1 294.4±664.16)mm2(t=7.41,P<0.01),滑液面积尽管较术前减少,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86,P=0.08);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5.60±2.21)分减少至(2.20±1.36)(t=9.12,P<0.01),血沉由(54±15.59)mm/h降低至(23±6.32)mm/h(t=10.53.12,P<0.01),Lysholm评分由(56±8.05)分增加至(88±8.61)分(t=-11.43,P<0.01)。[结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能够直接减少关节腔内滑膜量、缓解RA患者的关节和全身症状,基于MRI的滑膜测量为该手术的疗效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51-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潘昭勋;孙超;曲连军;崔岩;翟龙地;王业鑫;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起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3年6月,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131例,男76例,女55例,年龄平均(69.1±4.2)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试验组70例,对照组61例,试验组于受伤住院后即开始口服利伐沙班,术前24 h停药,拔除引流管6 h后继续使用,对照组仅在术后拔除引流管6 h后开始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药物应用至术后5周,其他治疗相同。统计学分析评估两者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血栓发生率。[结果]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皆未出现严重的器官出血及切口周围血肿等并发症。切口出血量试验组(459.4±132.7)ml,对照组(420.1±150.9)ml,术后切口引流量试验组(108.2±17.1)ml,对照组(115.4±32.6)ml,两组间切口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在治疗期间共发生DVT患者3例(4.2%),对照组共发生9例(14.7%),两组间DVT发生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入院后早期抗凝,尤其是在"抗凝空白期"进行正规的抗凝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能够有效的降低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57-1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玺;魏万富;祝春霞;张建国;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联合空心钉、单纯DHS及Gamma3髓内钉治疗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以探讨A2型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自2007年1月~2012年1月间本病区共手术治疗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33例,其中采用DHS联合空心钉58例,采用单纯DHS者102例,Gamma3髓内钉73例,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例数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计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在切口长度方面,DHS联合空心钉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方面,DHS联合空心钉组少于Gamma3髓内钉组(P<0.05);在骨折愈合和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DHS联合空心钉组与单纯DHS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方面DHS联合空心钉与Gamma3髓内钉组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HS联合空心钉治疗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肯定和值得推荐的方法。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61-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熊健斌;彭伟秋;孙宏志;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高龄患者手术疗效以及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髋部骨折高龄患者196例,随访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年死亡率及其主要死因,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相关性。[结果]术后1年内有35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7.86%,分析相关因素,年龄(P=0.024)、性别(P=0.031)、术前内科合并症(P=0.013)和ASA分级(P=0.000)与高死亡率具有相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与高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和ASA分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和ASA分级是髋部骨折高龄患者术后1年内高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66-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辛大森;范猛;姜文学;
[目的]探讨雷奈酸锶预防大鼠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疗效。[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5只。A组为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B组为雷奈酸锶治疗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雷奈酸锶灌胃治疗;C组为假手术组,同样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术后5周处死大鼠,取术侧股骨分别行X线、Micro-CT及组织学检测。[结果]大体标本观察:B组较A组股骨头变形程度明显减轻。X线显示股骨头高度与宽度的比值A组<B组<C组,A和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Micro-CT分析结果显示B组骨小梁平均数量多于A组,少于C组,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小梁平均厚度低于A组(P<0.05),但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骨小梁平均间距小于A组,但大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股骨头骨组织体积、骨表面积、骨矿盐密度均大于A组,小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测显示:B组较A组股骨头骨坏死变形程度明显减轻,破骨细胞明显减少,成骨细胞明显增多。[结论]雷奈酸锶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同时促进成骨细胞的双重骨代谢调节作用,在大鼠骨坏死动物模型中能明显改善股骨头微观结构,保存股骨头形态,对股骨头坏死塌陷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78-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韩雪松;王万明;庄颜峰;张志宏;陈庆泉;
[目的]探讨猪跟腱止点纤维软骨层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观察纤维软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体视显微镜下切取贵州迷你小香猪跟腱止点纤维软骨层组织并剪碎,经过胰蛋白酶和II型胶原酶两步酶消法,后在含10%FBS的DMEM进行培养和传代,使用HE、阿利新蓝、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结果]成功分离获得纤维软骨细胞。鉴定证实实验细胞具有纤维软骨细胞共同生物学特性。HE染色:细胞浆蛋白多糖成分被染成深浅不同的粉红色;阿利新蓝染色:纤维软骨细胞内见蓝紫色异染颗粒,细胞核深染,细胞周围有少量异染颗粒出现。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纤维软骨细胞胞质被染成棕黄色。[结论]成功分离和培养了猪跟腱止点纤维软骨层细胞,针对纤维软骨细胞特性,通过不同染色方法进行了联合鉴定。本实验建立的腱止点纤维软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85-1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纯璞;陈元振;尚凯;郭冬梅;张开刚;
[目的]探讨Notch1 siRNA对乏氧环境人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将骨肉瘤细胞株MG-63细胞置于乏氧(37℃、1%O2、5%CO2)环境下培养作为实验组,以正常氧环境(37℃、21%O2、5%CO2)下培养作为对照组,培养72 h,应用MTT方法检测不同时间乏氧培养对MG-6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Notch siRNA转染乏氧环境中的MG-63细胞,MTT方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IF-1a、Notch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乏氧培养可促进MG-63细胞增殖,48 h常氧及乏氧对细胞增殖的作用可见明显差异(2.164±0.075 vs 1.421±0.086)(P<0.01)。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实验组、对照组MG-63细胞培养48 h G1/G2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1.79±3.25)%和(53.87±2.31)%(P<0.05),乏氧可以促进细胞周期进展,Notch1 siRNA有效下调乏氧MG-63细胞Notch1蛋白表达,Notchl siRNA作用48 h后乏氧环境MG-63细胞周期阻滞于G1/G2期。Western-blot结果显示乏氧环境下MG-63细胞HIF-1a、Notch1蛋白表达增高。[结论]乏氧环境能通过促进MG-63细胞周期进展,从而明显促进细胞增殖,阻断Notch可逆转乏氧对MG-63细胞促增殖作用,提示Notchl是治疗骨肉瘤的有效分子靶点。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91-1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军民;张仲子;罗毕心;任云峰;贾福;吴中雄;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移动窗口快捷小切口与常规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40例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根据手术方法分为2组,移动窗口快捷小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每组各120例。每组对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移动窗口快捷小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置换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活动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动窗口快捷小切口组优于常规切口组。术后6周Harris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动窗口快捷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瘢痕小,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96-1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蒋守海;董长红;周立国;徐明亮;张冶;邱东新;王春;彭爱民;韩义连;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长段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长段骨髓炎36例,其中GustiloⅡ型2例,ⅢA型8例,ⅢB型15例,ⅢC型11例。手术切除感染骨段,并彻底扩创,安装环形外固定架,干骺端截骨,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结果]36例全部治愈,病骨切除后骨缺损8~22 cm,平均13.6 cm。随访时间为18~30个月,平均21.5个月。骨缺损愈合时间为8~15个月,平均11.4个月。延长指数27~55 d/cm,平均42 d/cm。无感染复发,无再骨折,无小腿畸形等。[结论]手术切除长段慢性骨髓炎骨段,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修复胫骨长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确切,避免多次复杂手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014年18期 v.22;No.356 1699-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陈黔;钱黎;张亮;潘奇;吴黔鸣;王大寿;黄瑞鸿;翟月;廖丹;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超选动脉灌注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早、中期疗效。[方法]2010年5月~2013年12月间采用股骨头髓芯减压治疗FicatⅠ~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1例,随机分为A组:单行髓芯减压术;B组:髓芯减压联合超选动脉灌注术。并根据Ficat分期再将患者分为两个亚组(FicatⅠ-Ⅱ、Ficat-Ⅲ)。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1、6个月测定疼痛评估指数(PRI)及Harris评分,并予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双髋关节MRI检查对比股骨头变化。[结果]FicatⅠ-Ⅱ期患者,A、B组术后1、6个月PRI均降低、Harris评分均升高(P<0.05),但横向比较B组术后1、6个月的PRI均明显低于A组,且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明显高于A组。FicatⅢ期患者,A组PRI术后1、6个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arris评分术后1个月略升高,但术后6个月时又降至术前水平;B组术后1、6个月PRI均较术前降低,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术后6个月MRI复查结果表明:与术前相比,B组术后6个月后复查MRI坏死区域缩小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髓芯减压后行超选动脉灌注术可以更有效的缓解股骨头缺血坏死,长期疗效值得期待。
2014年18期 v.22;No.356 1703-1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符东林;干阜生;王宏亮;聂宇;郭标;潘檀;崔西龙;
[目的]探讨骨性关节炎合并胫骨平台骨缺损在全膝表面置换术中的处理方法。[方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伴胫骨平台骨缺损22例27膝行全膝表面置换术,分别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内翻畸形程度,HSS评分,活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7.6±7.2)个月(6个月~6年)随访,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的4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9.7分,下肢畸形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胫骨平台骨缺损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TKA,对骨缺损行有效处理和植骨可取得良好疗效。
2014年18期 v.22;No.356 1707-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健荣;吴峰;张宏宁;温建强;彭智浩;
[目的]探讨采用单纯锁骨钢板内固定术和锁骨-肩胛骨联合内固定治疗浮肩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60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3岁,平均(43.7±8.2)岁,分为单纯锁骨钢板组30例,锁骨-肩胛骨组30例。手术时间为伤后5~14 d,平均(8.5±2.6)d。分别采用单纯锁骨钢板内固定术和锁骨-肩胛骨联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60例患者得到10~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采用Herscovic T的评定标准:单纯锁骨钢板内固定组:优11例,良11例,可5例,差3例;联合锁骨和肩胛骨钢板内固定组:优18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浮肩损伤能恢复肩关节悬吊上骨性结构的稳定,使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联合锁骨和肩胛骨内固定术式临床疗效较单纯锁骨内固定术式效果好。
2014年18期 v.22;No.356 1711-1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庆文;柴瑞宝;
[目的]研究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对30例胫骨粉碎性骨折进行治疗,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按照规程操作,术后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功能锻炼,评估标准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感染、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2~28个月,平均15个月。术中出血量平均150 ml。本研究对象骨折全部愈合,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2~6个月,平均3个月。2例患者出现膝关节僵硬,对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行理疗,关节功能均不同程度改善。未出现踝关节功能受限。肢体功能评价根据sander标准进行:优27例,良1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1例出现皮肤切口渗液,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肤切口疼痛发红,体温略高,给予对症治疗后治愈。内固定松动、断裂未出现。[结论]桥接内固定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骨折复位固定效果好,并发症少,对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疗效良好。
2014年18期 v.22;No.356 1715-17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陈祖彦;张育志;卢致顺;崔晓忠;吴耀武;
[目的]观察并评价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50例,均获得随访,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65~97岁,平均78.1岁。所有50例均为股骨单侧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 h~14 d,平均4.5d,术后第6、12、25、36、52周门诊随访,以后每年至少门诊复查一次。[结果]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摄股骨正斜位X线片,骨折按A0分型,其中A1型16例,A2型29例,A3型5例。术后12周Harris评分[1]65~95分,平均84分。[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稳定,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4年18期 v.22;No.356 1718-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