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涛;苏海涛;朱兴阳;刘子桃;黄永明;徐伟龙;肖大为;黄国钦;
[目的]克氏针张力带联合铆钉喙锁韧带重建治疗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与影像学评估。[方法]自2008~2012年,本院共有17例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克氏针张力带联合铆钉喙锁韧带重建治疗,通过Constant、DASH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喙锁间距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24.2个月(12~49个月),其中16例患者骨折获得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个月,1例在术后1周克氏针松脱,后行锁骨远端切除术。15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维持解剖复位,但有1例患者患侧喙锁间距较健侧增加40.3%,1例患者锁骨上不可吸收缝线周围的骨道在末次17个月随访时仍较明显并有所增大,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感染但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但这些患者患肩均恢复到了术前的活动水平,且在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影响患者日常活动的症状。末次随访时Constant和DASH评分分别为97.7分(72~100分)和1.9分(0~26.5分)。[结论]克氏针张力带联合铆钉喙锁韧带重建是NeerⅡ锁骨远端骨折治疗的一种良好的初始选择,其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而且并发症较少。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25-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潘昭勋;孙超;曲连军;张洪鑫;崔岩;
[目的]比较全关节镜下Endobutton技术重建喙锁韧带及Steven切开术式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3月~2013年1月,对61例确诊为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31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全关节镜下使用Endobutton行喙锁韧带重建术,对照组则采用Steven开放性术式置入Endobutton进行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对损伤的肩锁韧带一并修复。对术后1年肩锁关节前后位X线喙锁、肩锁间隙数值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进行评估。[结果]61例患者术后获14~49个月(平均31.5个月)随访,术后1年,试验组测量喙锁间隙数值为(11.6±0.5)mm,对照组为(12.7±0.7)mm,两组间该数值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测量肩锁间隙数值为(2.4±1.0)mm,对照组为(2.3±1.2)mm,两组间该数值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7.9±1.8)分和(80.2±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改善肩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范围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应用Endobutton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临床效果明显优于Steven切开术式,关节镜术式在改善肩关节疼痛和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更佳。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31-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夏洪刚;李杰;林炳基;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固定骨质疏松外踝骨折的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采用解剖锁定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治疗40例骨质疏松外踝骨折患者,分为钢板组(A组)25人,髓内钉组(B组)15人,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评分、复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切口并发症、内固定不适、内固定松动)发生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的随访。两组手术时间及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5),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钢板组有7例切口愈合不佳,10例内固定不适,1例内固定松动,1例骨折不愈合。髓内钉组只有1例内固定不适。[结论]腓骨带锁髓内钉切口小,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适用于软组织条件差、老年骨质疏松、多节段腓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36-1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文浩;段戡;袁长深;梅其杰;程俊;郭锦荣;
[目的]系统评价锁定钢板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1999年1月~2014年1月的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搜集锁定钢板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的对照研究。制定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利用RevMan 5.2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有4篇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289例患者,其中锁定钢板组119例,双钢板组17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锁定钢板组与双钢板组的手术时间[MD=-27.44,CI(-32.34,-22.54),P<0.000 01]、骨折愈合时间[MD=-17.93,CI(-24.39,-11.47),P<0.000 01]、术后完全负重时间[MD=-18.99,CI(-27.48,-10.51),P<0.000 01]、住院时间[MD=-7.20,CI(-9.73,-4.67),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锁定钢板组与双钢板组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OR=1.20,CI(0.62,2.35),P=0.59]、膝关节活动范围[MD=-5.0,CI(-10.24,0.24),P=0.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都短于双钢板内固定术。但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膝关节活动范围,两种术式则无明显的差别。鉴于纳入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势必影响结果的论证强度,因此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42-1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谢士成;隋金颇;张玉革;段国庆;陈继营;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2012年12月,选取100例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28例,女72例;年龄55~78岁,平均65.5岁;骨性关节炎7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病程1~15年,平均6.5年。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向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 g,溶于50 ml生理盐水;B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关节腔内注射。记录术后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和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为评价指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第7、14 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A、B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红蛋白浓度,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 h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和输血量,并且避免了静脉内应用可能带来的并发症。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47-1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滨;随萍;吴彬;孟纯阳;贾存岭;高明;韩亮;贾代良;张大学;赵益峰;
[目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与新鲜性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09年9月~2013年3月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分别治疗陈旧性和新鲜性髋臼骨折共90余例,其中陈旧性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3~67岁,平均40岁,手术时间为伤后22~65 d,平均36 d;新鲜性髋臼骨折55例,男39例,女16例,年龄17~86岁,平均56岁,手术时间3~20 d,平均8.1 d,手术根据骨折类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nk入路或联合入路,采用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效果,采用Matta改良的D'Aubigne和Postal评分标准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标准,陈旧性骨折组:解剖复位15例,满意复位17例,不满意复位3例。新鲜骨折组:解剖复位35例,满意复位19例,不满意复位1例。两组满意复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效果根据Matta改良的D'Aubigne和Postal评分,陈旧骨折组:优16例,良15例,一般2例,差2例,新鲜骨折组:优35例,良18例,一般1例,差1例,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与新鲜髋臼骨折相比,满意复位率及临床效果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是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有效、可行的方法。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51-1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锦伟;岳辰;裴福兴;
[目的]对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研究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回顾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结果]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主要有静脉、局部及口服三种使用方式,目前已初步证实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有效、安全的;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尚存在争议;口服使用氨甲环酸的效果尚不肯定。[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手术失血量与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静脉血栓发生风险。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56-1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方成;胡永成;陈晓鹏;
[目的]综述基因调控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全面分析控释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方法]广泛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骨组织工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基因调控技术能够严格调节成骨成血管因子表达,可以有效的避免生长因子过度表达,而导致有害的异位骨化或异常骨的形成以及异常血管或肿瘤血管的形成。[结论]生理状态下骨修复重建是多种生长因子在细胞内序贯表达,通过不同基因调控技术模拟生理状态下成血管和成骨因子序贯释放,将为研究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提供新策略。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61-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涛;翁习生;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prosthetic-joint infections,PJI)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抗生素复合骨水泥(antibiotic-impregnated bone cement,AIBC)是预防和治疗PJI的有效手段,目前AIBC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积累了大量数据,但缺乏系统性分析。本文检索了PubMed、MEDLINE数据库中截至2014年1月的所有AIBC研究,对骨水泥的选择、抗生素的选择、AIBC的材料学性质、AIBC的抗菌活性、AIBC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和分析。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68-1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森;伍亚民;
脊髓损伤后形成的抑制环境以及丧失的轴突连接都将阻碍受损神经的再生,而细胞治疗提供了一个途径使受损细胞得到修复,并有可能促进损伤后的功能恢复。通过查阅各类相关文献,本综述总结了这种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优点和缺点,并介绍了关于细胞移植中的移植时间、移植方式、细胞优化选择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脊髓再生细胞治疗的未来探索研究提出建议。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75-1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轩;李凤宁;张帆;王琨;陈智;阳青松;党瑞山;苏佳灿;沈洪兴;李明;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三维打印成型技术制备个体化下颈椎椎弓根螺钉导航模板的可行性,并对该方法辅助置钉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10具成人尸体的颈椎标本,行CT扫描后将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C3~7节段行选择性重建,设计与其椎板和棘突相贴合的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技术成型。基于目标椎体三维模型,直视下徒手将阴模制成具有双侧椎弓根螺钉钉道的导航模板,并在其辅助下于各椎体标本置入双侧椎弓根螺钉。术后再次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剔除骨性结构不完整的标本后,共制作62个下颈椎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124枚。CT扫描轴位图像显示121枚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3枚部分穿破椎弓根壁;矢状位图像提示除1枚螺钉误入椎间孔外,余钉位准确。[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CT图像,使用Mimics软件能够精确重建下颈椎各节段椎体及其附属结构,并建立其对应阴模。利用三维打印模型所设计的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准确性高、操作简单,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精确置入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法。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80-1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武艳;柏合;金红;张羽飞;刘海峰;曹雅男;包海花;袁晓环;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为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离培养人BM-MSCs和HSFB,制备BM-MSCs条件培养液(CM),分别于12、24和48 h收集CM。将不同时间点收集的CM孵育体外培养的HSFB 24 h,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MTT进行检测,胶原及TGF-β/Smad信号通路的相关基因采用RT-PCR进行检测。[结果]在24、48 h收集的BM-MSCs CM,与对照组相比对HSFB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并显著降低了Ⅰ型和Ⅲ型胶原的表达;MSCs在转录水平能显著降低TGF-bRI和TGF-bRII的表达,却能增强Smad7基因的表达,然而,对Smad 2、Smad 3、Smad 4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MSCs可以通过对HSFB TGF-β/Smad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治疗或抑制增生性瘢痕的目的,为以细胞疗法为治疗策略减轻瘢痕的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85-1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翟献斌;
[目的]观察双醋瑞因对黄韧带肥厚病理切片中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黄韧带肥厚造模成功动物分为A、B两组,每组各45例。A组为模型组,B组为药物组,A组以蒸馏水灌胃,B组以双醋瑞因灌胃,剂量为3.8 mg/kg,连续干预3个月,选取45例正常大白兔作为C组即对照组。两组于第4、8、12周对局部黄韧带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制作HE切片,光镜观察黄韧带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对弹性纤维与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黄韧带以弹性纤维为主,韧带弹性纤维沿其长轴纵行排列,直径大致相等,排列紧密,细长且呈束状,分枝相互联结成网,胶原纤维量少。模型组黄韧带第4周,胶原纤维开始增生,到第8周增生最明显,在第12周弹性纤维正常组织结构消失,弹性纤维排列断裂、卷曲、紊乱,数量减少,排列松散,胶原纤维增生。治疗组黄韧带在第4周可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第8周,与模型组相比,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得到抑制,第12周,仅见弹性纤维少量断裂、卷曲,排列紧密,接近正常黄韧带,胶原纤维增生不明显。模型组与药物组中黄韧带细胞浆或细胞核中IL-1、IL-6、TNF-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的IL-1、IL-6、TNF-α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醋瑞因能够明显抑制肥厚黄韧带中胶原纤维增生,从而改善肥厚黄韧带中的组织结构,使之恢复至正常状态或接近正常状态。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90-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潘永谦;李健;张平;莫婉兰;王簕;钟志宏;
[目的]探讨CT扫描技术检测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对髌股关节轨迹不良股骨旋转截骨角度确定的作用。[方法]将72例(74膝)TKA中髌股关节轨迹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CT扫描组35例(36膝):术前CT扫描确定股骨后髁角,术中采用CT确定的股骨后髁角进行股骨外旋截骨,其余TKA手术操作相同;(2)对照组37例(38膝):术中采用与后髁轴线呈固定外旋3°进行股骨外旋截骨,两组术后均行CT扫描分析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角度并对其绝对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24~120个月,平均53.6个月。CT扫描组KSS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1分;对照组KSS功能评分从术前的平均34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扫描组: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不良角度为1.4°±0.06°,对照组为2.5°±0.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P<0.01)。CT扫描组股骨假体旋转不良率为12.5%,经验组为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58,P<0.01)。[结论]术前CT扫描确定股骨假体旋转参考轴,可用于指导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旋转截骨角度,有效提高TKA手术股骨假体旋转力线的准确性。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95-1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姚绍平;孙先润;高国玺;黄琨;李维朝;万云鹏;郭伟;黄杰;
[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治疗胸锁关节前脱位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3年4月,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的13例胸锁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28~57岁,平均4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重物砸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 h~9 d,均为胸锁关节前脱位。根据Grade分型标准:Ⅱ型3例,Ⅲ型10例。[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胸膜、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 d X线片检查,显示胸锁关节脱位均达满意复位与稳定固定。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6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Rockwood等的评分方法评定为11~16分,平均14.3分;获优10例,良3例,优良率达100%。均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发生。术后9~1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肩关节稳定性及活动良好。[结论]对胸锁关节前脱位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稳定性良好、脱位复位满意,可保留胸锁关节微动功能,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近期疗效满意。
2014年20期 v.22;No.358 1899-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刚;和桓德;陈朝伟;汪号广;秦雨;胡付立;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依据三柱分型指导手术治疗效果的分析。[方法]基于CT重建为基础的三柱分型方法,将23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分为双柱骨折15例,三柱骨折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采用适当手术入路及钢板内固定,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进行植骨。[结果]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2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Rasmussen评分,骨折解剖位置平均分为(15.1±1.5)分,优良率91.3%;膝关节功能平均分为(25.7±2.3)分,优良率82.6%。[结论]利用三柱分型方法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起到良好的手术指导作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4年20期 v.22;No.358 1902-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黄学净;韦永忠;覃启信;
[目的]探讨巧妙应用定位器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合理性及优越性。[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于本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有移位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借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所用的定位器进行交叉克氏针穿针固定,术后逐步进行屈伸功能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并随访6~12个月,采用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优41例,良4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采用定位器辅助穿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牢靠及治疗效果佳等特点,此外,还可以减少术中透视的次数,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2014年20期 v.22;No.358 1906-1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方耀忠;
[目的]探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肱骨髁间骨折患者63例,分为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32例)与采用肱三头肌舌形瓣入路组(31例)。[结果]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1]进行评价,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优19例,良8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为84.38%。肱三头肌舌瓣成形组:优12例,良9例,可5例,差5例,优良率为67.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
2014年20期 v.22;No.358 1909-1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