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骏雄;项良碧;于海龙;陈语;王琪;刘军;
[目的]比较分析低位和高位颈椎前路融合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和吞咽困难发生率。[方法]研究共纳入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123例,其中低位组(C5以下)51例,高位组72例(C5以上,包括C4、5),根据侧位X线测量计算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比较分析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程度及吞咽困难发生率。同时,根据手术节段长短将样本分为单节段融合组(n=50)和双节段融合组(n=48),再进行组内低位和高位组间的比较分析,以消除手术节段长短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低位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为(8.63±4.44)mm,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1.2%,均低于高位组的(12.10±4.77)mm和63.9%(P<0.05)。对于单节段融合手术,低位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为(8.37±4.22)mm,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6.1%,均低于高位组的(9.63±3.44)mm和50.0%(P<0.05)。对于双节段融合手术,低位组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宽度为(9.27±4.96)mm,吞咽困难发生率为53.3%,均低于高位组的(13.24±4.75)mm和75.8%(P<0.05)。[结论]高位颈椎手术可能是颈椎前路术后椎前软组织肿胀和吞咽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术前针对相关患者进行宣教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临床意义。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21-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唐龙;杨波;章波;尹飚;王簕;丁强;黎双庆;杨逸禧;杨富国;
[目的]比较分析颈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固定系统(Zero-profile anterior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Zero-p ACIF)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31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Zero-P ACIF 17例(A组),传统钛板联合Cage 14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型臂X线透视次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吞咽困难发生率及椎间融合率。[结果]A组随访10~28个月,平均23.1个月,B组随访8~25个月,平均19.9个月,两组随访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吞咽困难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随访节点NDI指数及JOA评分与各组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颈椎X线片见A组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B组有1个节段未见明显融合,融合率为96.43%,未见内固定物及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颈前路Zero-P ACIF及传统钛板联合Cage治疗双节段CSM,近期临床疗效显著。Zero-P ACIF较传统钛板联合Cage具有术中出血更少、术中透视放射剂量更小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更低等优点。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26-1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严格;肖军;张赟;王健;李郅涵;张洋;史占军;
[目的]对比利伐沙班和那曲肝素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接受初次单侧TKA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79例,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n=53)和那曲肝素组(n=26)。记录术后切口总引流量、自体血回输量和异体血输血量。测量术前及术后1、3、5 d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TKA术后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总引流量、回输量分别为(784.34±367.78)ml,(561.89±305.86)ml,与那曲肝素组相当[引流量和回输量分别为(713.46±356.94)ml和(479.62±259.85)ml,P=0.42和0.24]。术后5 d利伐沙班组Hb为(90.68±11.89)g/L,显著低于那曲肝素组(98.77±12.01 g/L,P=0.01)。两种抗凝药的应用对于患者术前、术后1、3、5 d的Hb及Hct总体的影响均不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 361.46±601.01)ml,(2 207.40±651.95)ml,与那曲肝素组相当[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分别为(1135.01±755.35)ml,(1 917.09±811.30)ml;P=0.15,P=0.09]。异体血输注率54.72%,输血量(307.55±329.25)ml,与那曲肝素组均无组间显著性差异(异体血输血率38.46%,输血量[(230.77±323.44)ml,P=0.17和P=0.28)]。[结论]相对于那曲肝素,利伐沙班并不增加术后失血量和异体血输血率。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33-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戴小宇;姚尧;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蒋青;
[目的]分析膝、髋关节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常见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2012年2月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5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5 d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DVT组(男22例,女121例;平均年龄66.97岁)和非DVT组(男68例,女245例;平均年龄65.93岁),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恶性肿瘤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及手术类型与DVT发生风险的潜在相关性。[结果]OA患者中,BMI≥25 kg/m2(OR=1.716;95%CI=1.100-2.675;P=0.017)和心血管疾病史(OR=3.403;95%CI=1.129-10.260;P=0.030)能显著增加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风险。[结论]高BMI和心血管疾病史是膝、髋OA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39-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胡旭栋;裴福兴;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国人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明确最佳使用剂量。[方法]自2012年9~12月选择105例首次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TKA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A组为试验组1:在安放完假体关闭切口前按10 mg/kg静脉使用TXA;B组为试验组2:在相同时间点按15 mg/kg静脉使用TXA;C组为对照组:不使用TXA。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输血患者比例以及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结果]A、B两组术后引流量均少于C组(P<0.05);A组在术后1、3 d和5 d Hgb均高于C组,但其差异仅第1 d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术后1、3 d和5 d的Hgb均高于C组(P<0.05),A、B两组之间比较,B组在以上时间点的Hgb均高于A组,术后3 d和5 d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的输血比例分别为8.6%、5.7%和17.1%,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术后5 d左右3组患者均未发生DVT,术后90 d内三组患者均未发现症状性DVT和PE。[结论]在国人TKA手术中静脉使用TXA能够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和输血患者比例,按15 mg/kg使用的效果较好,且不增加VTE发生的风险。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43-1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秦健;赵鲁平;朱建忠;李筱倩;李长勤;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旁骨髓区DWI及DCE序列相关参数,获取正常骶髂关节旁骨髓区量化值,以期对骶髂关节相关病变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65例(男32例、女33例)健康志愿者行骶髂关节磁共振DWI多b值扫描,对比后选取最佳b值图像并获得ADC平均值范围;其中21位志愿者(男13例,女8例)行骶髂关节DCE-MRI扫描,绘制TIC曲线并分析曲线的类型,分析所计算出的Fenh、Senh值及达峰时间Tmax值。[结果]经对比分析,骶髂关节骨髓区在b值为600 s/mm2时,所测ADC值精确度高,分别为右髂侧(3.472±0.441)、左髂侧(3.402±0.425)、右骶侧(3.272±0.398)及左骶侧(3.249±0.401),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骨髓区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DCE序列其左、右及髂、骶侧骨髓区TIC曲线有三种类型,8.3%(7/84)Ⅰ型,8.3%(7/84)Ⅱ型,83.3%(70/84)Ⅲ型;Fenh、Senh值平均值均处于20%<Fenh<90%及10%min<Senh<40%min范围内,左右两侧及骶、髂侧骨髓区所得到的Fenh、Senh及Tmax值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DWI序列最佳显示骶髂关节的适宜b值为600 s/mm2;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骨髓区强化方式主要为无强化及轻度强化;其ADC值及Fenh、Senh平均值可作为正常骶髂关节骨髓区的量化指标。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47-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隆浩;刘亚军;张颖;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足部牵拉训练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方法]47例足底筋膜炎患者被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对照组)23例与体外冲击波结合足底牵拉训练组(试验组)24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德国STORZ公司放散状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治疗探头DI15,治疗压力100~200 kPa,治疗频率10 Hz,冲击计量3 000,治疗3次,间隔时间7 d,治疗部位均为患侧跟骨内侧结节处;试验组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再结合足部牵拉训练治疗。治疗前和末次治疗4周及1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强度。[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相近,末次治疗4周及12周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与试验组相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3%和86.9%,试验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为25%和95.8%;末次治疗12周时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4.8%和86.9%,试验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1.7%和100%。[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足部牵拉训练对远期疗效更显著,对疗效的维持更长久,对疾病恢复更有好处。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54-1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颜廷卫;孙雪生;王朝亮;
[目的]探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联合DBM(脱钙骨基质)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治疗ARCOⅡ~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3年12月期间ARCOⅡ~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53例(82髋);年龄23~59岁,平均36.3岁;男61例,女21例。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改良的游离腓骨切取方法及髋关节前外侧小切口,股骨颈前方开窗,结合大转子下经皮技术用专用器械清除股骨头死骨至软骨下骨板,Ⅲ期患者行股骨头成形。DBM与减压所得自体松质骨颗粒(直径5 mm)制备成混合物[比例(2~4)∶1],植入到软骨下骨板下面,夯实。将切取的游离腓骨移植,腓骨远端与股骨颈后侧以1枚直径3.5 mm的可吸收钉固定,吻合旋股外侧动静脉与腓动静脉近端(动静脉比例1∶2为宜)。腓骨吻合完毕后将20 ml骨髓制备的自体多能干细胞注入头内,剩余的DBM与自体骨粒混合物填充腓骨与头颈腔隙。B组仅行吻合血管腓骨移植。[结果]53例(82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2年(2年~7年2个月)。应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A组41髋,优15髋,良22髋,可4髋,差0髋;B组41髋,优3髋,良19髋,可15髋,差4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X线片影像学评价。其中:A组放射学成功38髋,B组放射学成功20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症A组3例,B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血管腓骨移植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治疗ARCOⅡ~Ⅲ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效果肯定,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联合DBM及自体多能干细胞混合性植入既节约了自体骨用量,又促进骨的修复。该方法适于青壮年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ARCOⅡ~Ⅲ期,Ⅲ期宜行股骨头成形。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58-1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添龙;贾惊宇;高贵程;徐浚怀;李健;姚玉龙;张磊磊;程细高;
[目的]探讨神经根封闭联合Quadrant微创系统诊治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有效性。[方法]2012年7月~2013年7月本科收治的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其中影像学压迫不明显但临床表现典型12例、影像学压迫明显但临床表现不典型4例、极外侧突出型3例、影像学上多节段表现异常而不能确定责任节段2例、下肢神经根性症状不典型与骨关节炎疼痛难以鉴别1例、脊柱侧弯为主要表现1例。对所有患者行神经根封闭辅助诊断后于Quadrant微创通道系统下行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观察术中、术后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3例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4 min,平均手术切口长度3.2 mm,平均术中出血量186 ml,平均术后引流量88ml,平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4.2 d。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在术后均有缓解,术后出现并发症1例,为椎间隙感染,经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8~20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及术后2周评分显著改善(P<0.05)。所有病例置入钉棒稳定无松动,无断钉,椎间植骨融合率95.7%。[结论]神经根封闭联合Quadrant通道下腰椎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对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63-19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阿不都乃比·艾力;黄卫民;张宏其;沙吾提江;李磊;
[目的]探讨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本组自2010年11月~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62例65岁以上的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42例采用单纯椎管扩大减压,20例采用减压植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65~85岁。临床症状有下腰痛(89%),间歇性跛行(100%)及神经症状(87%)等。[结果]平均随访17个月(10~24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平均VAS[1]评分8.64分,术后平均VAS评分3.34分(P<0.001)。采用Nakai评定标准,优38例,良18例,可5例,差1例。无围术期死亡,术后4例出现并发症,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解除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痛苦的有效治疗方法。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95-1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匡正达;叶启彬;王冠军;张新宇;杜明奎;张倩;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进展期半椎体脊柱侧弯治疗方法,并回顾性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从2003年6月~2009年4月,采用一期经椎弓根松质骨切除联合侧凸棒棍系统(PRSS,plate rod system for scoliosis)内固定对21例半椎体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获完整随访16例。患者平均手术年龄(8.125±1.82)岁。手术方法:经半椎体椎弓根切除松质骨,从而破坏软骨终板的血供。再从半椎体内部破坏上、下软骨终板,但保留半椎体内、外侧壁,从而降低发生气胸及脊髓损伤等并发症的概率。半椎体处理完毕后,用PRSS进行矫形固定。统计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2~7年,平均(37.25±22.24)个月。Cobb角从术前(55.06±25.68)°矫正到术后(21.25±15.51)°,侧凸矫正率为60.5%。最后一次随访的Cobb角平均为(24.38±16.44)°,与术后即刻Cobb角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术后无矫正角度丢失。本组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松质骨切除联合PRSS内固定治疗进展性半椎体脊柱侧弯安全有效,此法不但能有效地矫正进展性半椎体脊柱畸形,去除半椎体的生长潜能,而且能调控脊柱生长发育,防止侧弯的进一步加重。
2014年21期 v.22;No.359 1998-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帅豪;柯雨洪;王义生;肖丹;昌耘冰;
[目的]探讨腰椎疾患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诊疗措施。[方法]2009年7月~2012年7月,本组共468例患者因腰椎疾患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其中13例手术后并发深部感染,给予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及内固定取出、灌洗引流术,辅以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对临床疗效及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感染率为2.78%。13例患者出院时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脊髓神经损害。平均随访13个月(8~15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手术时间90 min以内、90~120 min、>120 min,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88%(2/226)、2.33%(4/172)、10.00%(7/70)。术中失血量50~300 ml、300~600 ml和600 ml以上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89%(2/225)、2.84%(5/176)、10.52%(6/57)。术后使用抗生素72、48、24 h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75%、3.29%、11.70%。[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感染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有关,手术失血量越多,手术时间越长,术后越易发生感染,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发生;确诊后病灶清除、内固定物取出、灌洗引流、静脉应用有效抗生素,可获得满意疗效。
2014年21期 v.22;No.359 2002-20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唐勇;王新伟;袁文;杨立利;梁磊;顾一飞;沈晓龙;田野;
[目的]探讨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9例(MRI上至少一个节段椎间盘突出致椎管侵占率≥50%)。全部病例均采用一期前路手术入路。其中2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2例行单间隙髓核摘除减压、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例行双间隙髓核摘除减压、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2例行单间隙髓核摘除+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1例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复查颈椎MRI,致压物均完全去除,脊髓形态恢复正常。[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5个月,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患者症状改善满意,JOA评分平均提高5.6分。[结论]对于巨大型颈椎间盘突出症,为防止脊髓损伤进一步加重,应积极进行手术治疗。一期前路手术可以彻底去除致压物,同时不会造成脊髓继发性损伤,并且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和患者费用。
2014年21期 v.22;No.359 2006-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正>由于统计分析方法很多,下面只是写了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模板,供作者参考。(1)统计学方法 (或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17.0,18.0,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一组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或SNK-q检验)。分类资料用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014年21期 v.22;No.359 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1.首先感谢各位作者对本刊的信任,由于来稿较多,版面受限,2014年至年底各期版面均已定稿,急待发表的论文,建议改投他刊。2.本刊重点接收国家级、省部级及全军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的论著类文章和全英文体例原创性论文。建议来稿前务必参阅本刊同类文章,内容要完善,格式要规范。3.3 500字以下的文章,根据本刊版面酌情受理,但不用英文摘要,请作者投稿时注意本刊要求,做到文字少而精,内容完善而
2014年21期 v.22;No.359 2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为提高论文中附图(照片)的质量与效果,凡投给本刊的文章除一般X线片、CT、MRI外,其他影像图片如关节镜、手术显微镜、彩超、ECT、DSA、病理检查诊断、手术操作、病人体征以及绘制的手术示意图、器械设计图等均应采用彩色图,以保持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使用数码相机摄影最好用"tiff"格式,设定的分辨率最小为300 ppi(每英寸像素),投稿文件中的图片采用"jpg"
2014年21期 v.22;No.359 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正>一项科技成果自作者投稿之日起到稿件刊出时间止,这一段时间称为稿件的期刊发表时滞。众所周知,无论科学发明或科技成果必须在正式刊物刊出后才能得到大家的公认,不同的人都在研究同一个课题时,最后是以谁的成果首先在刊物上刊登出,谁便占有这项成果的所有权(知识产权)。因此作者投稿尽量选择出版时滞短的正式期刊,一般讲半月刊的出版时滞较月刊要短,如《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发表时滞临床论著平均为2.33个月,基金项目平均1.49个月,但也看论文书写的质量和水平,有的成果
2014年21期 v.22;No.359 2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