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琨;刘国辉;杨述华;陈熹;刘梦飞;刘毅;
[目的]探讨通过联合入路用三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双髁四象限骨折患者28例。根据Schatzker分型均为Ⅵ型,AO/OTA分型为41C2、C3型。男23例,女5例,年龄21~63岁,平均42.6岁。摆仰卧漂浮体位用三块钢板坚强固定,以"钉-筏"形式支撑关节面防止二次塌陷,取自体髂骨或人工骨填充植骨,术后应用影像学及Rasmussen膝关节量表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后骨折均临床愈合,断端无移位,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无关节面塌陷,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膝关节Rasmussen量表评价,优1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9.3%。术后即刻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与术后1年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三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双髁四象限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具备能解剖复位、牢靠固定及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33-1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罗令;任高宏;张杰;罗兆彪;黄文华;
[目的]为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后路微创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探讨临床疗效。[方法]8具成人尸体标本,观察在不切断三角肌、冈下肌及小圆肌情况下手术入路能显露的肩胛颈与肩胛盂范围。临床合并有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的肩胛骨骨折共21例,IdebergⅡ型13例,Ⅲ型4例,Ⅳ型3例,Ⅴ型1例,采用后路微创内固定术治疗。根据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综合判断疗效。[结果]微创后入路可以完整显露肩胛颈及大部分后方肩胛盂(显露范围68.67%~52.31%,平均60.34%)。21例临床病例均获随访,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末次优良率为95.3%~90.01%,平均91.82%;末次Constant肩关节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41.2分,VAS评分平均降低6.3分。[结论]后路微创手术治疗肩胛盂、肩胛颈处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38-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金涛;向选平;许维亚;梁杰;雷军;吴红艳;
[目的]通过测量肱骨头高度丢失及Neer评分比较,探讨肱骨近端内侧支撑重建和辅助肩袖缝合固定在锁定板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11月采用锁定板治疗的55例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辅助肩袖缝合固定及有无肱骨近端内侧支撑分为4组。A组:无肩袖缝合固定且无肱骨近端内侧支撑;B组:无肩袖缝合固定,但有肱骨近端内侧支撑;C组:有肩袖缝合固定,但无肱骨近端内侧支撑;D组:有肩袖缝合固定且有肱骨近端内侧支撑。测量随访时肱骨头高度丢失及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分析肱骨近端内侧支撑重建和肩袖缝合固定在骨折术后复位维持及功能恢复中的作用。[结果]55例患者随访13~33个月,平均17个月。A组7例,B组12例,C组15例,D组21例。术后3个月A组肱骨头高度丢失为(5.94±2.46)mm,明显高于B组(2.42±0.77)mm、C组(2.43±0.82)mm和D组(1.60±0.6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术后3个月肱骨头高度丢失明显高于D组(P<0.05)。术后3~12个月A组肱骨头高度丢失(2.27±1.31)mm高于B组(0.52±0.40)mm、C组(0.53±0.29)mm、D组(0.50±0.3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C、D组Neer评分优于A组,D组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内侧支撑重建和肩袖缝合固定对于维持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复位有着重要作用,两者结合锁定板固定对于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满意。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43-1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杜明昌;柳椰;邬波;翟良全;马旭;祖启明;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存在骨缺损患者初次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总结骨缺损修复及假体选择的经验。[方法]从2007年10月~2011年6月,在467例需要实施初次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中有13例(13膝)存在膝关节周围胫骨、股骨缺损。分别采用自体骨块移植、楔形垫片修复骨缺损,或直接采用限制性假体。术后随访观察置换术后的膝关节KSS评分。[结果]本组13例,铰链膝置换1例;膝关节表面置换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翻或反屈畸形,术后畸形均得到矫正,疼痛消失。术后随访18~48个月,平均28.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8.4°提高到术后107.9°。膝关节KSS评分由术前(37±8.90)分提高到术后(88.3±3.64)分。[结论]骨缺损患者初次行膝关节置换可以应用自体骨植骨及楔形垫片修复骨缺损,重建胫骨假体的力学支撑,并能最大限度减少截骨量。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49-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唐三元;谭文成;杨辉;唐天华;梅其伟;朱亚平;黄馨霈;
[目的]探讨多种骨代谢生化指标联合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髋部骨折患者50例,对照组同龄健康体检人员50例。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LSA法)测定血清BGP、IGF-1、SHBG、CTX和DPD值。对上述结果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折组和对照组间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CTX和DPD与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相关性更高[OR 8.176(2.719,76.058),7.230(1.798,33.851)]。五者单独预测骨折风险的敏感度均较低,而联合预测骨折风险的敏感度为99.2%。[结论]骨折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BGP、IGF-1、SHBG、CTX和DPD水平存在异常。CTX与DPD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更为敏感。5指标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敏感度,可以作为预测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的敏感指标。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53-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郭虎兵;刘瑾;谈敬忠;黄杰;陈立启;于新福;
[目的]为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直观的影像学数据资料。[方法]测量245例成人腰骶椎X线片及CT片相关数据,包括L1~S1各椎弓根横径及纵径、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椎同侧椎弓根间距、椎弓根轴线与上关节突后缘及椎体前缘交点间距、椎弓根水平位穿刺角(transverse puncture angle,TPA)、椎弓根矢状位穿刺角(sagittal puncture angle,SPA)。[结果]椎弓根横径从L1~5呈逐渐增大趋势,纵径从L1~3逐渐减小,L4、5纵径似有渐增趋势但均<L1~3,而S1纵径及横径均变小。椎弓根间距从L1~5呈逐渐增大,相邻椎体同侧椎弓根间距从L1~S1逐渐减小。这些数据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从L1~S1逐渐增大,SPA从L1~S1由正变负,增大趋势明显,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骶椎椎弓根大小、椎弓根间距、上下相邻椎同侧椎弓根间距、TPA、SPA呈规律变化,在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穿刺手术中利用相应数据有利于穿刺点的定位,同时遵循变化规律可以增加穿刺成功率。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57-1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姚仕奋;谢惠缄;陈民;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机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选取最佳手术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在不同时间予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96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骨折7 d内手术36例(A组),骨折8~14 d内手术32例(B组),骨折15 d以上手术28例(C组)。对比三组患者术前与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SA)评分、Cobb角改善程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各组术后疼痛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程度最明显;各组Cobb角均得到矫正;各组骨水泥渗漏率存在差异,B组最低(P<0.05)。[结论]在骨折初期进行PKP治疗,除了止痛效果优良之外,骨水泥渗漏率也较低,特别是在骨折1~2周内,此阶段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较高。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62-1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建永;王英振;姜鑫;
[目的]探讨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ATFL/CFL)解剖重建或修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对比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2月,对48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行手术治疗,随机给予改良Brostrom法紧缩缝合(修复组),或行ATFL/CFL解剖重建(重建组)。对距骨前移及倾斜、踝关节活动度、AOFAS足踝评分、VA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随访24~60个月,平均40.2个月。AOFAS足踝评分A组由术前(47.50±8.60)分提高至术后2年的(88.71±3.52)分(t=-12.364,P=0.000);B组由术前(47.50±9.60)分提高至(93.50±4.27)分(t=-18.452,P=0.000)。两组在疼痛、步态、支撑与功能、屈伸、后足活动及对线评分项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A组术前(6.80±3.80)分,术后(2.00±1.90)分;B组术前(6.80±3.60)分,术后(2.05±1.70)分(P>0.05)。患者无神经损伤、感染、皮缘坏死、僵硬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距骨前移及倾斜矫正,无不稳定复发。B组踝关节稳定性恢复更佳,术后2年AOFAS评分修复与重建组间存在差异(t=-1.939,P=0.034)。[结论]借鉴于尸体解剖数据,双束解剖重建ATFL/CFL在避免后足僵硬的同时可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适用于稳定性要求高的青壮年患者及修复失败的翻修手术。保残重建及手术切口改良降低了神经损伤概率,功能恢复更加理想,长期随访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67-1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红倬;李园;裴卫卫;杜保卫;卫东;
[目的]探索粗隆间假体在高龄患者转子间各型骨折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估。[方法]2006年5月~2014年9月采用粗隆间假体行半髋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不稳定骨折37例。[结果]37例中31例获6个月~8年的随访,术后6个月,31例患者均达到满意的功能恢复,Harris评分78~97分,平均为91分;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行钢板加钢丝固定术;未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未发现感染病例。[结论]采用粗隆间假体行单髋置换术适用于各种类型高龄患者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73-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亮;徐韬;朱松青;宋扬;盛伟斌;
[目的]观察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慢病度载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及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取体重约220 g的清洁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单纯损伤)、正常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造模,分别于造模成功后的3 d,1、2、4、6周,5个时间点取大鼠损伤区脊髓,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GFAP、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及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胶质瘢痕的形成。[结果]不同治疗方式其BBB评分结果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各对照组与干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扰组大鼠损伤脊髓GFAP表达低于其余各组,且逐渐减少,阴性及空白对照则增多;端粒酶的表达在干扰组中降低,标记NF-200荧光的,TERT基因慢病毒载体干扰组及正常组其荧光密度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作用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的TERT慢病毒载体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有促进作用,可以减少损伤区胶质瘢痕的形成,为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提供进一步实验依据。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87-1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泽民;段莉;梁宇杰;王大平;
[目的]比较体外静态与动态培养两种方式对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复合Ⅰ型胶原支架材料的效果,从而探索体外构建移植物用于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适宜条件及方式。[方法]分离培养人关节软骨细胞,P2代软骨细胞接种于Ⅰ型胶原支架,随机分为3组,A组:静态培养;B组:动态培养;C组:单层培养。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SEM、HE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分布、黏附、生长及形态特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软骨细胞表型特异基因Ⅱ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体外单层培养的软骨细胞(P2)以多角形为主,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阳性,提示P2代细胞表型维持良好;与A组比较,B组细胞数量较多且分布均匀,细胞形态较均一,以多角形为主;A、B组样本大体结构及内部孔隙结构均保持完整,孔隙内均可见细胞黏附,B组孔隙内细胞数量及细胞外基质优于A组;A、B组的Ⅱ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单层培养组明显增加。[结论]软骨细胞复合Ⅰ型胶原支架体外动态培养较静态培养可明显促进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因此,动态培养有望成为体外构建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所需移植物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93-1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靖;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复位对腰椎滑脱患者临床症状及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本院收治的47例腰椎滑脱复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腰椎滑脱后复位程度分为完全复位组25例和部分复位(术中未刻意对滑脱进行复位)组22例,对两组患者复位前后的脊柱矢状面形态参数、临床症状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完全复位组与部分复位组患者的LL、TK、TLJ、LL、SS、PT、PI、SVA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L、PT参数较组内术前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复位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指数改善效果较部分复位组更佳(P<0.05)。完全复位组患者的术后JOA显效率84.00%显著高于部分复位组的54.5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滑脱复位对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对改善患者脊柱矢状面形态效果有限。
2015年18期 v.23;No.380 1699-1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冯林杰;甘洪全;刘英杰;余向前;刘昊;毕成;罗卓荆;
[目的]研究经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脊髓挤压损伤方法,制造SD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共24只),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立即分别将DMEM、BMSCs和经诱导的BMSCs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分别于移植4、8周后处死动物,均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改变情况;并采用抗神经丝(NF)抗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抗体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 N)抗体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的BMSCs存活和分化情况及损伤部位神经纤维再生情况。[结果]移植4、8周后,脊髓损伤区空洞为移植细胞充填,空洞面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BB评分结果 C组和A、B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C组均可见再生神经纤维形成,同时部分移植细胞呈Neu N染色阳性,在C组上述改变更加显著。[结论]经嗅鞘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BMSCs可以在脊髓损伤区存活,能够显著减小脊髓损伤处空洞面积,并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区神经纤维的修复再生,促进大鼠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03-17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魁章;李园艺;王鑫;杨伟华;
[目的]探讨外伤及骨髓炎致感染性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总结外固定滑动延长器治疗长骨大段骨缺损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2014年1月应用特制双杆外固定滑动延长器进行双向骨块搬移治疗感染性长骨大段骨缺损22例的效果,介绍手术方法及要点。[结果]本组骨缺损长度10~16.5 cm,平均12.5 cm,经治疗骨缺损处骨性愈合。随访12~36个月,患肢功能修复满意。[结论]应用双向骨块搬移技术治疗感染性长骨大段骨缺损,可以修复较大长度的肢体骨缺损,缩短骨愈合时间,保留肢体长度。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10-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饶海群;黄大江;吴渊;李国勇;张华亮;谢建军;罗志平;曾剑文;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评价腕关节功能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行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0例患者,男1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8岁。采用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系统综合评价疗效。患侧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掌倾角和尺偏角,比较患侧与健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活动度。[结果]50例患者随访1.5~7年,平均3.98年,术后Dienst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优28例,良16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Gartland和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优8例,良32例,可10例,差0例,优良率为80%。术前患侧掌倾角为-4.42°±1.84°,尺倾角为10.26°±3.85°,末次随访时掌倾角8.88°±4.38°,尺偏角19.32°±5.85°,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1)。患侧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与健侧无明显差异(P>0.05),但患侧旋前较健侧明显受限,平均46.5%,旋后受限较轻,约17.7%。[结论]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但术后前臂旋转功能仍有明显受限。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13-1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李来峰;王辉;赵学春;张春明;布金鹏;张太元;贾逢爽;楚万忠;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toppa联合髂嵴前入路及Kocher-Langenbeck三种手术入路联合治疗髋臼骨折合并骨盆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7月,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嵴前入路重建钛板固定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结合K-L入路固定髋臼后壁及后柱技术,治疗10例骨盆骨折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31~60岁,平均42.8岁。髋臼骨折按照Judet分型:分为T型骨折、双柱骨折。采用Matta评估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情况。[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4~13个月,平均7.3个月。手术时间80~140 min,平均100 min。术中出血量500~900 ml,平均780 ml。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Matta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4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tta评分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改良Stoppa联合髂嵴前入路及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合并骨盆骨折,可以充分利用每种切口的优势,具有相对减少创伤、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复位容易、固定牢靠、可早期活动的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16-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杨志全;李海生;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与斜"T"形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2009~2013年共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5例,采用手法整复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37例,切开复位斜"T"形钢板内固定28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Dienst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术后所有病例随访3~15个月,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组优良率91.2%,切开复位内固定组优良率82.1%。[结论]手法整复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可早期功能锻炼,门诊即可取出外固定,疗效满意,为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19-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方志强;
[目的]探讨分析外踝下小切口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7例(37足)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4例,Ⅲ型13例)实施外踝下小切口结合微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于外踝尖下方约一横指做平行于距下关节的横切口,长3~4 cm,直接可显露距下关节,由内向外逐一对齐关节面,恢复跟骨的Bhler角,同时纠正内翻畸形。平行并尽量贴近距下关节面放置微型锁定钛板,钻孔后拧入锁定钉支撑塌下的关节面。[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6个月。术后均未出现切口裂开、坏死及感染,随访过程中,骨折愈合良好,螺钉未见松动、断裂,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Bhler角、Gissane角的矫正未见明显丢失。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本组优17例,良1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4.59%。[结论]采用外踝下小切口结合微型锁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符合微创内固定原则,简单、有效,避免了广泛切口带来的并发症,对于SandersⅡ型及Ⅲ型跟骨骨折是良好的适应证。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22-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冯鹏;侯书健;刘亚平;孙乐天;王振军;
[目的]探讨全手皮肤伴手指损毁伤的重建及效果。[方法]切取携带双侧足背、趾蹼及趾侧方皮瓣的双足3趾移植,双足背皮瓣修复手掌、背皮肤缺损,再造拇、示指的同时用双侧趾蹼及趾侧方皮瓣修复重建虎口。[结果]本组23例46个复合皮瓣,再造指及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手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本术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伤手骨关节肌腱及神经的残留功能,一期开大虎口,再造手对指稳定性好,最大限度的恢复了患手的捏握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25-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窦洪磊;焦玉坤;王国伟;
[目的]探讨应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微型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8月~2013年8月,应用大小为3.0 cm×2.0 cm~4.0×2.5 cm的游离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微型皮瓣修复22例手指软组织缺损。骨间背侧动脉与指固有动脉吻合,骨间背侧动脉伴行静脉及皮下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供区直接缝合。[结果]22例游离皮瓣完全存活,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8~12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色泽、弹性恢复良好,厚薄适中。[结论]利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微型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是修复手指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2015年18期 v.23;No.380 1727-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