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继教学习班及会议信息

  • 全国第三届骨科未来与创新高峰论坛邀请函/(第一轮)通知

    <正>尊敬的教授/主任:由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主办,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和第八十八医院共同承办的全国第三届骨科未来与创新高峰论坛将于2015年11月6日~8日于江苏镇江兆和皇冠假日酒店召开。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加本次学术盛会。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是我国重要的学术组织,创立于1985年的江苏镇江,初名为"中国儿麻研究会",1994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七届Ilizarov技术(骨外固定)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学习班通知

    <正>由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主办,江苏省徐州仁慈医院承办,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协办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七届Ilizarov技术与骨关节修复重建学习班"拟定于2015年10月23~25日在江苏徐州召开。届时秦泗河等国内著名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外科专家将作专题报告。采用理论授课及病例讨论的形式,内容包括复杂肢体畸形、创伤后遗症、脑性瘫痪后遗症、儿童疑难肢体畸形。参会学员可获国家级I类继续教育学分5分。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成立青年委员会暨召开青年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的通知

    <正>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是民政部批准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一级社团。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最先成立的分支学术组织之一。多年来,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与推动残疾人康复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踏实而富有成效地开展活动,逐步探索出一条医疗与康复有机结合、充满生机和活力、不断开拓创新的专业委员会发展之路,使我国肢体残疾矫治与功能重建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由小到大,发展成为今天有众多军内外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委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髋关节置换术后慢性隐匿性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甄平;李旭升;田琦;常彥峰;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隐匿性感染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10月连续收治12例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慢性隐匿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56~75岁,平均60.5岁。12例患者均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首发症状距初次关节置换手术的时间6~15个月,平均9.5个月。本组病例无全身和局部感染症状及体征,C反应蛋白和血沉无明显增高,X线片6例关节假体-骨界面可见透光带,2例半髋置换可见明显的髋臼上缘骨质磨损。10例行关节穿刺细菌培养,12例术中均进行关节周围软组织标本细菌培养及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术中行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置入及术后全身抗感染治疗,二期关节翻修。[结果]12例患者一期手术假体均顺利取出,术中均未见明显脓性分泌物,但假体柄取出后股骨髓腔内可见炎性坏死组织。术中髋周软组织标本快速冰冻切片结果每高倍视野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12个(8~15个/高倍视野),术后病理报告均诊断为化脓性炎症。10例术中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2例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关节翻修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6.6个月(5~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62.5±8.2)分(59~7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6±3.8)分(88~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P=0.000)。[结论]假体周围隐匿性感染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辅助检查方法不能对假体周围感染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术中冰冻病理检查能做出快速、准确诊断。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29-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疗效的比较

    王英杰;贾连顺;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CDTR)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手术疗效。[方法]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月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CDTR术或ACDF术治疗的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73例,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4年,比较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Visual Analogu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NDI(Neck Disabilitv Index,颈部伤残指数)、SF-36PCS(SF-36 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健康调查简表生理部分)、SF-36MCS(SF-36 mental component summary,健康调查简表心理部分)及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ROM)。[结果]CDTR组术较ACDF组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分别为:(184.9±40.5)ml,(226.1±53.9)ml,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135.5±14.0)min,(145.2±15.1),P<0.01]。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及椎间融合器松动脱落移位等。两组术后症状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ACDF组与CTDR组术前及末次随VAS、NDI、SF-36PCS、SF-36-MC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末次随访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R组术前与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相比无明显差异,手术相邻上节段与下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较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术后疗效无明显差异,CDTR组不仅保留了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同时减少了临近节段影响。CDTR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34-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腰椎单侧固定与术后侧弯的相关分析

    崔尚斌;韩凯;刘少喻;贺平;魏富鑫;王乐;陈宁宁;钟锐;

    [目的]探求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与术后脊柱侧弯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行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术患者45例。按照手术方式分成两组:A组为后路椎间盘摘除+单侧腰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置入植骨融合术;B组为A组术式+对侧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术。比较两组在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术后侧弯发生率、Cobb角、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高度等的变化情况,分析术后侧弯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结果]A组发生轻度术后侧弯2例,发生率8.33%;B组无术后侧弯。两组间术后JOA评分、术后侧弯发生率、椎间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隙的高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前与术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固定侧和对侧的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在术前和术后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固定侧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高度在术前和术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单侧固定术会产生轻度术后侧弯,发生率8.33%。行对侧关节突关节植骨融合组术后Cobb角变化较小。术后脊柱结构不对称和固定侧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高度变化是术后侧弯发生的主要原因。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40-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冯法博;李晓林;金永明;朱丹杰;杨迪;陈锦平;夏冰;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因确诊胸椎间盘突出症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8例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26~73岁,平均53.6岁。术前JOA脊髓损害评分(11分法)平均(6.26±1.92)分。按JOA评分改善率进行疗效分级,并计算疗效优良率及有效率。在术前MRI矢状位T2相观察脊髓受压节段数、脊髓内有无高信号,MRI轴位T2相上观察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侧方型),在受压最重节段测量并计算正中矢状径残余率、硬膜囊横截面积残余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年龄、性别、术前病程、术前JOA评分、中央/侧方突出、软性/硬性突出、手术节段、T2髓内高信号、手术方式、是否合并其他脊柱疾患、正中矢状径残余率、硬膜囊横截面积残余率对JOA改善率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13~109个月,平均48个月。至随访结束时,疗效优良率为81.25%(39/48),改善率平均为62.56%(-20%~1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术前JOA评分与MRI轴位中矢状径残余率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术前病程、中央/侧方突出、软性/硬性突出、手术节段、T2髓内高信号、脑脊液漏、手术入路、合并其他脊柱疾患、MRI轴位硬膜囊横截面积残余率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疗效相对满意,MRI轴位正中矢状径残余率与术前JOA评分是胸椎间盘突出症减压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47-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术后切口感染能延长骨肉瘤患者的生存期吗?

    陈宇;许宋锋;徐明;于秀淳;

    [目的]探讨保肢手术后切口深部感染对骨肉瘤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5例骨肉瘤患者临床资料,平均随访期为(5.1±3.9)年(0.5~19.8年),对所得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6例患者(4.8%)发生切口深部感染,无全身感染病例。感染和非感染患者接受化疗方案(P=1.00)及对化疗反应(P=0.6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胫骨上段肿瘤较常见(4例,66.6%,P=0.04),且多需截肢治疗(4例,66.6%,P=0.00)。感染患者肿瘤转移率(P=0.03)及死亡率(P=0.00)低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提示感染组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为100%,非感染组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4%及43%。Log rank检验揭示感染患者总生存率(P=0.01)及无瘤生存率(P=0.01)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X回归分析提示肿瘤远处转移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95%CI 1.59~3.98)。[结论]保肢手术后感染可能对骨肉瘤患者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其机制可能是感染通过炎症免疫反应抑制肿瘤生长,具体的机制尚须进一步阐明,并在此基础上拓展骨肉瘤综合治疗的新方法,以期改善骨肉瘤患者的预后。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54-1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膝关节置换术后聚乙烯垫后内侧磨损的原因及单纯翻修聚乙烯垫的效果

    卢宏章;朱天岳;柴卫兵;李军;刘震宁;张道俭;叶一林;

    [目的]分析保留后交叉韧带的活动平台膝关节假体聚乙烯垫后内角严重磨损的原因,探讨单纯翻修聚乙烯垫的适应证和手术效果。[方法]在115例TACK膝关节假体置换病例的长期随访过程中,发现5例患者假体稳定但出现聚乙烯垫后内侧角严重磨损,并进行了单纯聚乙烯垫的翻修手术。对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5例患者术前均为膝内翻,术中PCL紧张,胫骨假体后倾角为13°~15°。单纯更换聚乙烯垫后,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活动平台聚乙烯垫后内侧磨损与多种因素相关,只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单纯更换聚乙烯垫,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60-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腰椎内固定术围手术期3种自体血回输方式有效性评价

    孙旗;李亚梅;陈江;李晋玉;郑晨颖;白春晓;于琴生;贾育松;

    [目的]对照腰椎开放内固定手术围术期采用的3种自体血回输方法,分析各种自体输血方法单独及联合使用对于预防术后贫血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本科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179例腰椎内固定手术并采集自体血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和医患沟通结果,以有无使用术中及术后自体血回收装置分为Ⅰ组(单纯自体血组,52例),Ⅱ组(自体血+术中回输组,24例),Ⅲ组(自体血+术后回输组,67例),Ⅳ组(自体血+术中回输+术后回输组,26例),对照四组患者输血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差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患者年龄、心血管疾病率、手术时间、住院天数、输异体血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血红蛋白(HGB)及红细胞压积(HCT)术后第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Ⅳ组HGB/HCT术后第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HGB/HCT术后第7、1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血小板计数、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开放内固定术前储存自体血患者,围术期单独使用术中或术后自体血回输不能降低异体输血率,因此对预防术后贫血无明显意义,联合使用术中或术后自体血回输对预防术后贫血可能有意义。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64-1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快速康复外科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孟涛;石辉;刘明廷;杜长岭;李健;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在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0例重度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FTS组)及对照组(传统组)。比较两组HAMA评分、膝关节HSS、WOMAC评分、生存质量评分SF-36、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24 h血红蛋白值、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前及出院时HAMA评分、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深静脉血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膝关节ROM恢复时间、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FTS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患者血红蛋白测定、满意度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TS组术后1、3、6个月的WOMAC、HSS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SF-36各项目评分FTS组均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可有效促进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其住院体验,是安全可行的,值得推广应用。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68-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应用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术后中期临床疗效Meta分析

    张博;段王平;郭丽;田瑞媛;李鹏翠;卫小春;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两种假体(固定平台和移动平台)在TKA患者术后3年以上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文献检索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数据库,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收集TKA患者应用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在膝关节评分(KS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19,95%CI(1.01,1.38),P=0.74,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1,95%CI(1.0,3.21),P=0.30;两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RR=1.03,95%CI(0.63,1.68),P=0.92;两种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后3年以上患者的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34,1.91),P=0.62。[结论]对于TKA术后3年以上的患者,移动平台相对于固定平台没有明显的优势。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74-1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

    侯训凯;王炳臣;林永杰;王国伟;石恩东;孙庆山;耿震;毛军胜;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联合皮瓣移植修复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足部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97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1例列为观察组,实施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皮瓣移植治疗,另外46例列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换药后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面缩减程度,愈合时间,感染发生情况,皮瓣成活率以及患肢功能进行分析,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t=15.901,P<0.05);观察组创面缩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t=6.085,P<0.05);观察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11.201,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4.751,P<0.05);观察组皮瓣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4.184,P<0.05)。所有9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3.5个月。末次随访时按照Johner-Wruhs的方法评定功能,观察组优于对照组(x2=9.410,P<0.05)。[结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结合皮瓣移植修复足部严重软组织缺损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79-1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雌激素及其受体与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金新蒙;王雷;刘杰;

    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雌激素水平的改变与椎间盘退变存在密切的联系,雌激素受体α和β在椎间盘软骨终板、髓核细胞、纤维环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含量不一。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其椎间盘退变的发生率和程度远高于同龄男性,并且主要发生于绝经后的前15年。雌激素受体在椎间盘的表达与性别和退变程度相关。雌激素替代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椎间盘高度、防止椎间盘退变。本文对目前雌激素及其受体与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83-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MicroRNA表达对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影响研究进展

    周明旺;陈威;李盛华;陈娴;叶丙霖;

    MicroRNA是具有调控功能的内源性非编码RNA,广泛参与人体发育、细胞增殖、脂质代谢等过程,并对上述生命过程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部分学者认为,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内皮细胞损伤、干细胞分化异常、骨细胞凋亡和机体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上述过程均有microRNA的广泛参与,提示microRNA对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microRNA在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研究中得以深入。研究发现:前列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患者循环血中microRNA表达谱呈现特异性变化,部分学者提出循环microRNA可作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标志物,有望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本文综述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相关microRNA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其在本疾病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86-1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水凝胶人工髓核应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孟真;张永兴;赵庆华;

    椎间盘退变是造成下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应用髓核假体可以较好的模拟自身正常的髓核组织,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短期效果。水凝胶因其出色的力学特性以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而成为髓核假体的热门材料。而应用干细胞复合可降解水凝胶再造髓核,也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90-1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白藜芦醇通过抑制β-catenin表达诱导并促进人肌腱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王文;秦胜男;陈鸿辉;董飞;李爱国;沈雁;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人肌腱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及其细胞信号通路。[方法]低密度接种法和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肌腱干细胞,结晶紫染色观察分离出的细胞形成的单克隆,体外诱导检测分离细胞的多向分化能力;在/无成骨诱导因子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刺激人肌腱干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骨相关基因(Run x2和OCN)表达,免疫印迹检测Run x2蛋白表达,茜素红S染色观察钙盐沉积,免疫印迹检测β-catenin和NK-KB表达以检测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结果]成功从人髌腱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肌腱干细胞,体外可被诱导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在/无成骨诱导因子影响下,白藜芦醇均促进骨相关因子Run x2和其下游因子OCN表达,且随着白藜芦醇的浓度升高而上调;无成骨诱导因子影响下,Run x2蛋白表达随着白藜芦醇浓度升高而增多,而在成骨诱导因子存在下,其蛋白表达变化不明显。在/无成骨诱导因子影响下,茜素红S染色显示白藜芦醇促进人肌腱干细胞的钙盐沉积。随着白藜芦醇浓度的提高,β-catenin表达减少,而NF-KB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白藜芦醇可以体外诱导并促进人肌腱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可能通过调节β-catenin信号通路来调控。

    2015年19期 v.23;No.381 1793-18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特殊染色技术在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形态学研究中的比较

    于斐;雷鸣;曾晖;曹建飞;肖德明;

    [目的]探讨多种特殊染色技术在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研究中的染色规律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15个月龄健康C57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骨关节炎模型组各10只,骨关节炎模型组行单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横断加内侧半月板切除术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正常组仅切开单侧滑膜囊行假手术,3个月后膝关节取材。对标本固定、脱钙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分别采用HE染色、番红O-固绿双染色、Masson染色、Van Gieson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SA-β-gal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对几种染色方法进行比较。[结果]HE染色可以显示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一般形态结构,可见模型组出现退行性变化;番红O-固绿双染色和Masson染色在显示结构方面的优势优于HE染色,模型组退变更明显;Masson染色、Van Gieson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可定位II型胶原,模型组显示II型胶原含量减少;SA-β-gal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可见模型组衰老细胞增多。[结论]在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的形态学研究中,番红O-固绿双染色和Masson染色有利于获得全面的信息,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有利于对II型胶原进行定位定量;SA-β-gal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有利于分析细胞衰老情况。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01-18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1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应用GSI药物阻断Notch-1通路对骨肉瘤小鼠模型肿瘤生长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侯晓;李纯璞;郭冬梅;倪梅;陈丽;程雪梅;张开刚;

    [目的]研究Notch-1通道阻断剂γ分泌酶抑制剂(gamma-secretase inhibitor,GSI)在抑制骨肉瘤小鼠模型中肿瘤增长以及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进而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小鼠骨肉瘤模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骨肉瘤荷瘤SCID小鼠模型,将荷瘤成功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肿瘤内注射Notch通路阻断药物GSI,对照组注射PBS和DMSO。研究各组小鼠生物学指标、肿瘤增长变化及肿瘤组织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与差异。[结果]处死小鼠测量瘤体,同对照组相比,GSI治疗组小鼠的生物学指标明显较好,其小鼠的体重、饮食、睡眠、运动情况、精神状态、对刺激的反应及小鼠的皮毛光泽度等优于对照组,其皮下肿瘤体积明显较小,实验组平均体积为(196.3 mm3)较DMSO对照组平均体积(650.3 mm3)及PBS对照组平均体积(694.6 mm3)明显缩小,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内瘤体切片内血管均见不同程度的CD31表达,其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内,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CD31表达均明显降低,实验组及PBS、DMSO对照组CD31平均秩次分别为4.03、28.9和32.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证实GSI可抑制SCID小鼠骨肉瘤动物模型肿瘤的生长;(2)GSI对SCID小鼠骨肉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可通过抑制Notch通路进而干预肿瘤血管形成来实现;(3)应用GSI药物阻断Notch信号通路有望成为骨肉瘤抗肿瘤治疗的新方法。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08-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揭盖术”加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临床研究

    张超;李天鹏;杨召;李宏键;雷云坤;赵毅;刘伟;

    [目的]研究了解后路"揭盖术"加椎弓根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随访了自2007年7月~2014年7月本院因胸椎管狭窄症接受手术治疗的全部13例患者的资料。患者均接受了后路"揭盖术"加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术后下肢功能恢复良好,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满意。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急性神经损伤,积极治疗后好转。有3例出现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后路"揭盖术"加椎弓根内固定术用于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13-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Klippel-Feil综合征合并胸椎管狭窄症1例

    桑卫华;孙洪江;赵晔;李书奎;程才;

    <正>Klippel-Feil综合征是一组以颈椎形成及分节障碍为特征的先天性畸形,又称短颈畸形,由Klippel和Feil于1912年首次报告。Klippel-Feil综合征常合并有多种畸形,与先天发育有关,临床中较少见。胸椎管狭窄合并Klippel-Feil综合征的病例尚未见报道,本科室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报告患者,女,47岁,农民。主因"四肢麻木、无力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17-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髂骨巨大骨软骨瘤并恶化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敖鹏;姚玉龙;吴添龙;李健;邓中博;程子韵;张磊磊;程细高;

    <正>骨软骨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累及部位是股骨远端、桡骨近端、胫骨近端、腓骨近端的干骺部,髂骨发生率仅为5%[1]。巨大的髂骨骨软骨瘤、病史之长并且合并恶变者,非常罕见,尚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如下。1病例报道男,62岁,20年前无明显原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一小肿块,当时伴有左下肢轻微疼痛,之后肿瘤逐渐增大,当时未加注意,一直未进行任何特殊治疗。体检: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19-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专家论坛

  • 发育期间脊柱侧弯治疗方法的回顾与评价

    田慧中;

    <正>近年来双棒和钉棒系统矫治脊柱侧弯的用法盛行一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再加上钉棒系统在脊柱外科中的广泛应用,几乎占据整个脊柱外科,什么病、什么伤、什么畸形的治疗都离不开钉棒系统,把钉棒系统看作是万能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不管是什么病都要用同一个处方来治疗、来解决。该用钉棒系统的用上了钉棒系统,不该用钉棒系统的也想方设法地用上了钉棒系统。再加上昂贵的进口钉棒系统和国产钉棒系统纷纷上市,利用其经济杠杆作用供应市

    2015年19期 v.23;No.381 182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小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