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昊宁;刘楚吟;徐文华;移平;杨峰;唐向盛;谭明生;
[目的]分析评估寰枢椎脱位前后路联合手术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利用撬拨侧块测试后伸柔韧性确定寰枢关节松解程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09年1月~2014年6月,回顾性分析采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路复位减压、寰枢椎或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18~65岁,平均39.9岁。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均按解剖层次逐步切除瘢痕、关节囊、韧带或植骨块等阻碍复位的组织,使寰枢侧块关节间隙在撬拨下获得3~5 mm的松动后,后路一期复位、固定、融合。术后根据X线片、CT评估复位及融合状态,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350 min,平均260min;失血量400~1 100 ml,平均700 ml。术中未发生椎动脉、神经和脊髓等损伤,术后无咽壁及椎管内感染发生。19例(82.6%)获得完全复位,4例(17.4%)不完全复位。脑干脊髓角恢复至平均143.5°,其中21例达到正常,2例小于正常。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6~45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松动表现,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JOA评分从术前平均7.8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2.9分(P<0.05)。[结论]在经口咽前路松解过程中,侧块撬拨测试后伸柔韧性提供了简便可行的松解程度测试方式,活动度达到3~5 mm视为松解充分,成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寰枢椎脱位手术操作中的辅助技术。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25-1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培;高增鑫;吴小涛;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7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的诊治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微创组(n=140例,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和传统组(n=130例,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90.5±17.6)min、术中出血量(126.7±58.7)ml、手术后引流量(38.9±15.4)ml、术后住院时间(11.6±2.7)d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术后不同时间微创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微创组和传统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微创组末次随访的优良率90%与传统组的88.46%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Sextant经皮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较传统切开复位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腰部疼痛程度轻微,同时疗效与传统方法相当的优点。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31-1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俞武良;陆建猛;韦勇力;王兴武;方明;欧阳甲;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范围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参照术后X线片或CT重建判断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骨水泥没有弥散于骨折线区域;B组:骨水泥仅弥散于骨折线区域;C组:骨水泥弥散于整个椎体。记录术前、术后第3 d、术后3、6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对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疼痛程度及个人生活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为3.5~6.0 ml,平均(4.7±0.8)ml。3组患者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术后第3 d,第3、6个月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C组患者术后3 d VAS评分及ODI分别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C组患者术后第3 d VAS评分及OD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3、6个月VAS评分及ODI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术后即时疗效较A组明显,随访3个月后3组患者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在疼痛及生活质量上均有明显改善,椎体内骨水泥是否弥散于骨折线区域可能是影响椎体成形术疗效的因素之一。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36-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米明珊;鲍剑峰;许勇;杜鹏;彭兴国;任磊;赵立来;
[目的]通过分析齿状突骨折前、后路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指导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60例齿状突骨折并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后路和前路手术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骨折融合或愈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颈椎活动度、颈部疼痛评分(VAS评分)。[结果](1)前路手术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颈部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后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手术组颈椎旋转活动度、屈伸活动度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各有2例患者出现齿状突骨折不愈合,愈合率分别为94.4%(34/36)、91.7%(2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手术组10例(41.67%)患者出现并发症,较后路手术组12例(3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椎动脉、神经、静脉丛等重要结构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颈椎活动度损伤小、术后疼痛程度轻等优点;后路寰枢椎融合术操作难度小、适应证广,但对颈椎功能有较大影响。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41-1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汤勇智;陈勇;王湘江;王贵清;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的优越性。[方法]本院2011年10月~2014年2月间,收治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患者42例,均采用后路椎板减压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传统组24例采用传统术式(后正中入路)完成整个手术,改良组1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对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相对于传统组,改良组手术切口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失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效果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伴神经损伤是一种合理、微创的手术方式。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46-1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来峰;王辉;赵仪云;阮洪江;谢新敏;刘华水;李强;赵学春;
[目的]探讨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技术微创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32例,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的X线片分析比较手术前后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改变,并于随访时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切口边缘皮肤坏死、血肿、明显的骨折再移位、腓骨肌腱炎、神经炎等并发症。术后Bohler、Gissane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示该方法治疗跟骨骨折优良率为90.6%。[结论]跗骨窦切口联合经皮置钉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并发症少、复位固定可靠的优点,可用于治疗SandersⅢ型复杂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50-1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印成刚;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救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老年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应用改良Stoppa入路;对照组29例,应用髂腹股沟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愈合情况、手术情况及康复功能。[结果]根据Matta评分标准,观察组优19例,良8例,中2例,差1例;对照组优18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负重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在骨折愈合时间、Majeed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改良Stoppa入路治疗B型和C1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及功能恢复。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58-1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任威;王小龙;赵建民;刘瑞;张志勇;樊东升;孙韬;贾杰;
[目的]调查呼和浩特市60岁以上蒙古族人群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3月~2015年3月呼和浩特市4所医院60岁以上742例(804侧)蒙古族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其性别、年龄、受伤机制、骨折发生时间、骨折分型和治疗方式。[结果]近8年来蒙古族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P<0.05);各年龄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70~74岁年龄段患者最多;摔倒伤是蒙古族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主要受伤机制,也是女性患者的主要受伤机制,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摔倒伤是男性患者的主要受伤机制;夏秋季是蒙古族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高发季节,同样是乡村居民患者的高发季节,但城市居民患者主要发生于秋冬季。Colles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Smith骨折和Barton骨折(P<0.05),AO分型中以23-A3型最多见。保守治疗者明显多于手术治疗者(P<0.05),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是主要治疗方式,其次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结论]60岁以上蒙古族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对于老年女性蒙古族患者应积极预防低能量摔倒伤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老年男性患者应主要预防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摔倒伤;对于蒙古族乡村居民患者夏、秋季是预防高峰,城市居民患者秋冬季是预防高峰;老年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骨质疏松症。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63-1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世民;赵向东;王宏宝;
髋部骨折对生命力衰弱的老年人是一巨大打击。目前认为老年髋部骨折属于亚急诊疾病,及早手术、减少卧床时间,是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但老年人整体机能衰退,器官合并症多,麻醉和外科手术对患者的机体储备是第二次打击。如何判别患者能否耐受手术,手术风险如何,是及早手术还是进一步内科调整,是摆在临床医生面前、需要快速回答的问题。本文介绍几个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评估量表(如合并症指数、衰弱指数等问卷量表)。术前用量表对每个患者进行风险评分和百分比估算,有针对性的进行风险告知和预后判断,对提高知情同意和医疗安全,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69-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徐治平;丁凡;马德彰;刘明;李鹏;
[目的]评价近10年中国三个主要地区,大陆、台湾和香港,在国际脊柱外科杂志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分析中国对世界脊柱外科研究的贡献。[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获得2005~2014年发表在五本国际脊柱外科专业杂志的文章,分别纳入其中来自于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文章。提取和分析的数据包括文章数量、杂志分布、总影响因子和均影响因子、总被引次数和均被引次数,以及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和病例报道文章的数量。[结果]近10年中国在这五本杂志上共发表1 201篇文章。其中,大陆发表文章数量最多(884篇,73.6%),其次是台湾(220篇,18.3%)和香港(97篇,8.1%)。从2005~2014年,中国年发表文章的数量呈现明显增长(P=0.000)。其中,大陆增长高达13.57倍,而台湾和香港无明显增长(P>0.05)。从2006年开始,大陆发表文章的数量开始超过香港和台湾。大陆文章的总影响因子最高(2 119.63),其次是台湾(526.59)和香港(242.79),而平均影响因子香港最高(2.50),其次是大陆(2.40)和台湾(2.39)。大陆文章的总被引次数最高(4 652),其次是台湾(1 895)和香港(1 359),而平均被引次数香港最高(14.01),其次是台湾(8.61)和大陆(5.26)。[结果]近10年中国对世界脊柱外科研究的贡献越来越大,尤其是大陆地区。然而,根据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被引次数,香港发表脊柱外科文章的质量最高。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76-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大凡;陈月芹;刘洪美;张聪;李庆伟;陈国武;梁啸;孟纯阳;
[目的]探讨携带h BMP2/h VEGF165双基因重组腺病毒共修饰BMSCs复合多孔n-HA/PA66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在不同时相点影像学动态变化和临床影像评估的可靠性。[方法]选取4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重2.8~3.1 kg,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2大组,每组20只,手术制作15 mm双侧桡骨中段骨缺损模型。A1组:左侧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组;A2组:右侧骨缺损处植入h BMP2/BMSCs/n-HA/PA 66人工骨材料;B1组:左侧骨缺损处植入BMSCs/n-HA/PA66人工骨材料;B2组:右侧骨缺损处植入h BMP2/h VEGF165/BMSCs/n-HA/PA 66人工骨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进行X线、CT三维重建观察和甲苯胺蓝组织染色观察。[结果]B2组各个时期Lane-Sandhu法X线射线评分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优于B1组(P<0.05),A1组最差(P<0.05);且CT三维重建骨形成量和组织染色效果均优于同期其他各组。[结论]h BMP2/h VEGF165双基因重组腺病毒共修饰BMSCs复合多孔n-HA/PA66人工骨材料治疗兔大段骨缺损,影像学观察,直观、形象地显示了其持久、稳定、高效的骨修复作用,为基因治疗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依据。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81-1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波;耿彬;谭小义;陈聪;杨利娟;汪静;王翠芳;夏亚一;
[目的]分析髁间窝形态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CL损伤患者作为病例组,平均年龄36.3岁(18~60岁),男女比例为1.4:1。对照组为按照年龄、性别与病例组1:1配对的参加体检的健康人群,共150例。分别在膝关节高分辨率MRI冠状位和轴位扫描图像上测量髁间窝宽度、股骨双髁宽度,统计髁间窝分型,计算髁间窝宽度指数(notch width index,NWI)。[结果]髁间窝宽度、NWI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轴位髁间窝宽度[OR=0.865,95%CI(0.784,0.955),P=0.004]和冠状位髁间窝宽度[OR=0.879,95%CI(0.813,0.851),P=0.001]是ACL损伤的危险因素,轴位NWI[OR=0.000 02,95%CI(0.000,0.008),P=0.002]和冠状位NWI[OR=0.000 2,95%CI(0.000,0.010),P=0.001]是ACL损伤的高度危险因素。对病例组和对照组髁间窝分型的χ2检验结果显示:在男性女性合并的总体中两组分型无差异(P=0.792),但在女性中两组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25)。[结论]髁间窝宽度和NWI是ACL损伤的危险因素,其中NWI是高危因素;病例组和对照组的髁间窝分型在总体中无差异,但在女性中A型髁间窝可增加ACL损伤的风险。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88-1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周凯龙;王培吉;
[目的]探讨严重的开放性距骨骨折合并距骨脱位的急诊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4年5月在本院急诊共治疗处理严重的开放性距骨骨折合并脱位患者9例,一期行清创复位,并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功能恢复良好,1例出现伤口皮肤坏死,换药后二期行清创植皮术,2例出现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例术后2年行胫距关节及距下关节融合术,4例出现距骨无菌性坏死,按Kenwyight和Taylor评分,优2例,良4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66.7%。[结论]严重开放性距骨骨折伴脱位,通过早期彻底清创,一期复位,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辅以恰当的功能锻炼,能够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93-1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赵立军;孟宪庆;孔扬;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采用PKP治疗的84例明确诊断的老年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男17例,女67例,年龄63~78岁,平均(67.21±7.82)岁完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术后观察VAS评分、椎体高度、椎体面积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4~6个月随访,平均4.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前、术后椎体前缘及中度高度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可保持较长时间。患者疼痛均在术后明显缓解。[结论]PKP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具有微创、快速止痛、疗效确切等优点。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96-1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虎;李艳菊;王瑞臣;邢孝民;
[目的]通过观察常规非手术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高压氧治疗对肩袖损伤的正性作用。[方法]将40例轻中度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平行对照法,随机双盲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电子蜡疗、超声治疗、按摩及肩关节松动术治疗,试验组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采用JOA肩关节功能评定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JOA肩关节功能评定表功能项目评分分差、关节活动度评分分差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分差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差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高压氧治疗比单纯非手术疗法的总体治疗效果更好,尤其是减轻患者肩周疼痛症状方面,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2015年20期 v.23;No.382 1899-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孙春光;周其佳;孙月柏;左松球;董启榕;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合并Die-punch骨块的手术疗效并经验总结。[方法]对伴有Die-punch骨块的跟骨骨折27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前期9足Die-punch骨块未处理,术后1年对跟骨解剖参数恢复及功能评分进行随访。[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中Die-punch骨块处理组跟骨的术后宽度与未处理组相比明显恢复,术后功能评分优于未处理组,而两组间跟骨术前术后高度、长度、Bohler角、Gissane角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合并Die-punch骨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必须手术解剖复位,同时重视Die-punch骨块处理,减少恢复期功能障碍的发生。
2015年20期 v.23;No.382 1901-19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施军凯;李军;徐杏荣;江舜利;李春辉;
[目的]评价双Endobutton钢板技术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2014年4月收治重度肩锁关节脱位患者36例,采用切开复位双Endobutton钢板内固定术。随访时间4~46个月,平均25个月。[结果]采用欧洲肩关节协会Constant评分[1]评价肩关节功能:平均Constant评分为94.5分,优30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双Endobutton钢板通过解剖方式重建喙锁韧带,肩关节功能恢复快而良好,窗口小,并且重建后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
2015年20期 v.23;No.382 1905-19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林;马一平;胡成挺;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住院治疗的三踝骨折34例临床资料,其中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19例,旋前外旋型15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固定后踝。[结果]通过12~24个月(平均16.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问卷调查,平均得分为93.64分,结果为优。根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分级:0级13例,I级15例,Ⅱ级4例,Ⅲ级2例,疗效满意。[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结合钢板治疗三踝骨折,具有满意复位、坚强固定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2015年20期 v.23;No.382 1908-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9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安有志;孔志刚;
[目的]探讨研究"T"型复位钢板结合中空螺钉治疗SageorzanⅢ型足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SageorzanⅢ型足舟骨折,均采用"T"型复位钢板结合中空螺钉固定,术后短腿石膏托固定6~7周。[结果]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1例出现足创伤性关节炎症状,长时间走路时足背部疼痛,其他8例骨折均愈合,足可负重,无痛行走,无足背伸、跖屈活动受限。[结论]"T"型复位钢板结合中空螺钉治疗SageorzanⅢ型足舟骨骨折临床疗效满意。
2015年20期 v.23;No.382 1911-1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俊华;刘大林;林鋆;陈韶峰;陆胤燊;吴雪琳;徐宇江;占先方;
[目的]探讨胫骨下段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漏诊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1例胫骨下段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诊治过程。[结果]9例于术前发现后踝骨折,2例于术中发现。经皮空心无头加压钉内固定后踝10例,1例经解剖钢板结合孔固定后踝,术后未发现骨折块明显移位。平均随访16.5个月,后踝骨折均获骨性愈合,1例胫骨骨折迟缓愈合。[结论]胫骨下段螺旋形骨折常合并隐匿的后踝骨折,单纯X线检查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后踝骨折无论是否移位,固定都是必须的,经皮空心无头加压钉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2015年20期 v.23;No.382 1914-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朱卫洁;
[目的]探讨关节镜监视下胫骨平台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106例,术中先行关节镜下检查,关节镜监视下复位,修复胫骨平台关节面,进行可靠的固定、植骨并修复损伤的半月板和韧带,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随访5~12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关节面平整未出现关节不稳、关节僵硬,根据Rasmussen评分103例优良,3例SchatzkerⅣ型患者存在跛行,但膝关节活动良好,无疼痛。[结论]采用关节镜监视、微创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时,患者可以更早地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同时骨折解剖复位的比例也大为提高,明显改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恢复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015年20期 v.23;No.382 1917-1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