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宏翊;杨德金;周一新;顾建明;郭盛杰;
[目的]探讨二期翻修手术治疗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失败原因和骨水泥活动间隔物对二期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因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行二期翻修手术的病例21例,分析失败原因,比较术前术后患者膝关节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结果]2例真菌感染病例1例因一期手术后不能控制感染,1例因二期翻修手术后再次发生感染而最终行膝关节融合术。其余19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31个月(19~44个月),二期清创膝关节翻修术获得成功。术后KSS膝关节评分、KSS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比术前都有明显提高。[结论]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带抗生素活动型骨水泥间隔物置入、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感染并重建膝关节功能,而真菌引起的感染是造成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13-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用亿;王守国;孙进;谢跃;费昊东;季峰;葛运如;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多节段颈椎病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颈前路不同减压术式治疗的8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A组25例,多平面椎间隙减压B组30例,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隙减压C组30例,比较分析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的JOA评分改善优良率、颈椎曲度Cobb角、融合率及并发症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58.80±28.55)min,(164.67±24.24)min,(142.5±26.51)min]C组与A、B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4.86±84.80)ml,(203.33±83.34)ml,(211.67±76.21)ml]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改善优良率和并发症率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率(3组分别为60%,83.33%,90%),A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颈椎Cobb角增加值[分别为(5.48±2.63)°,(9.43±3.85)°,(8.76±2.71)°]A组与B、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椎前路三种不同减压植骨融合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在改善神经功能上没有明显区别,但是混合式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融合率最高,多椎间隙减压和混合减压植骨融合术后颈椎曲度恢复优于长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18-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黄建军;王小勇;张涛;徐大启;倪双飞;胡建中;
[目的]比较钛网与自体髂骨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中植骨融合、重建颈椎稳定性和经济支出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86例行前路减压融合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均为单节段或双节段患者。其中49例采用钛网植骨内固定,男31例,女18例;年龄39~71岁,平均49.8岁;另外37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男23例,女14例;年龄36~64岁,平均51.3岁。[结果]两组患者颈部切口和髂骨组患者取骨区切口均I期愈合,两组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无脑脊液漏以及伤口感染。随访时间28~39个月,平均33.6个月。髂骨组手术时间长于钛网组(P<0.05),而住院费用低于钛网组(P<0.05)。所有患者均于6~9个月获得骨性融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两组在各随访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开始Cobb角相对于术后即刻的改变髂骨组较钛网组明显(P<0.05);术后9个月之后的融合节段前缘高度(HAB)值相对于术后即刻改变两组间有差异(P<0.05),髂骨组变化较大。[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无论采用钛网还是自体髂骨植骨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前者经济支出较高,但其在维持融合节段椎体高度以及颈椎曲度方面具有优势。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23-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吴继彬;郭开今;袁峰;张新珠;吴东迎;孙玛骥;
[目的]探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9月~2014年9月,采用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13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32~71岁,平均51.4岁,病程5~39年。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胸椎后凸、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平衡,拍摄大体像测定颌眉角,采用Bridwell-Dewald脊柱疾患疼痛及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12~36个月)。术中出血量(2 100±550.7)ml(1 500~2 800 ml)。术中硬膜破裂1例,一侧下肢神经症状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术后1周时测量,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矫正到(30.8±3.8)°,颌眉角改善到(3.2±1.3)°,C_7铅垂线距S1后上角的距离改善到(4.3±1.2)cm。术后1周全脊柱最大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颌眉角和C_7铅垂线距S_1后上角距离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能平视、直立行走及平卧,截骨处均达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疼痛、工作限制情况及社交限制情况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节段经腰椎椎弓根截骨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28-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何丁文;程子韵;魏强强;陈伟才;高贵程;贾惊宇;吴添龙;殷明;程细高;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和微创小切口手术诊治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筛选出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所有患者均经椎间孔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明确诊断后再行微创小切口椎间植骨融合术,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改良下腰痛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并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神经根阻滞后症状立即缓解,诊断明确后行微创小切口手术,确认4例为神经根管卡压,10例为游离髓核碎片挤压神经根腋部或肩部,4例为纤维环菲薄膨出于侧隐窝。术后VAS评分、ODI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经椎间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是诊断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之有效的方法;微创小切口手术恢复快、创伤小,二者联合对非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3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孙继芾;黄永辉;左华;李大鹏;屠海霞;
[目的]探讨改良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采用改良经椎间孔减压腰椎体间单枚CAGE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68例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以及术后1年的影像学融合情况。[结果]本组获随访15~36个月,患者术后3、6个月及1年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根据JOA评估标准,术后1年的临床改善程度达优54例,良9例,可5例,平均改善率82.5%。术后1年随访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达到影像学融合标准。[结论]改良TLIF在保证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简化了手术操作环节,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保留了更多后方稳定结构,有效降低硬膜囊及神经根损伤风险,是治疗腰椎不稳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38-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大勇;徐兆万;厉锋;庄青山;冀旭斌;伦登兴;
[目的]评价本科所设计的椎体终板纹化处理和"象形皮质骨融合器"技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14年1月,应用上述技术治疗的275例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效果。应用作者自行设计的"纹式终板处理器"处理椎间隙,不仅去除软骨性终板,还在骨性终板表面形成深沟纹,以改进骨性融合,且不损害终板抗压强度。将减压操作中整体切除"漂浮"的自体棘突椎板复合体,根据目标椎间高度情况修整成类似融合器外观的大块骨,称之为"象形皮质骨融合器",置入椎体间。[结果]术后1周内,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行腰椎X线片和(或)CT检查,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内固定是否存在松动、脱出、断裂等并发症。经6个月以上随访273例患者达到骨性椎间融合,2例患者出现融合失败、螺钉松动或断裂。根据Macnab和Otani的评定标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246例,良13例,可14例,差2例,优良率为94.18%。[结论]应用"象形皮质骨融合器"并终板纹化处理的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术后植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42-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汪群力;陈奇;龚继承;杨柏林;李锋;尹浩;
[目的]观察经小切口改良Bristow手术联合锚钉修复前关节囊-盂唇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下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1月~2014年4月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下脱位13例。取喙突下约5 cm纵行切口,暴露喙突并予以截骨,在肩胛下肌上缘将喙突骨块连带联合腱用1枚空心钉固定于肩胛颈上下中线稍下方距关节骨性盂缘0.5cm处。另外加用2枚铆钉固定在肩胛盂前方,行前方关节囊-盂唇的修补。术后采用Rowe肩关节修正评分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9~48个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5 min(50~75 min),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再脱位,末次随访时Rowe肩关节修正评分平均91.5分,结果全为优。[结论]小切口改良Bristow手术联合锚钉修复关节囊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48-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晓文;公茂琪;蒋协远;
[目的]探讨极少数肘关节三联征患者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6月在急诊就诊行非手术治疗的肘关节三联征患者8例。急诊闭合复位后,予以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重建CT检查,对照非手术治疗适应证,采取非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5个月。肘关节活动度屈曲(121.8±10.5)°,伸直(13.8±6.3)°,旋前(76.3±9.6)°,旋后(80.1±14.8)°,患肢肌力与健侧相比平均减少12.1%。末次随访时MEPS(90.8±12.6)分;优6例,良2例。1例患者术后随访X线片显示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Broberg-Morrey分级1级。4例患者有轻度异位骨化。[结论]对于极少数符合非手术治疗适应证的肘关节三联征患者,非手术治疗临床疗效较好,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法。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51-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文清;李岩;李彦;
[目的]调查分析骨科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9月骨科住院的7 966例患者进行监测分析。[结果]11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1.42%,例次感染率为1.53%;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泌尿系统感染(22.31%)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手术部位感染(14.88%)和下呼吸道感染(14.88%);122例次感染有24例次未送检,送检标本分离出9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55株,占58.51%,分布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占18.08%,革兰阳性球菌32株,占34.0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58%,真菌7株,占7.45%;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环丙沙星(30.09%)、左氧氟沙星(27.43%)、头孢呋辛(27.43%)。Ⅰ联用药103例,平均使用天数12.52 d,Ⅱ联用药16例,平均使用天数5.44 d,Ⅲ联用药3例,平均使用天数7.00 d。[结论]引起骨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较为广泛,应根据微生物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55-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明伟;周伟东;徐凯;刘朝阳;曹帅;李磊;
[目的]设计一种腰椎结核后路手术软组织保护叶片,并评估其在辅助完成腰椎结核后路微创内固定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12月~2015年3月采用自制软组织保护叶片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9例腰椎结核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20~68岁,平均(48.5±2.4)岁;损伤节段L_(1~5)。记录手术时间并分析后凸Cobb角、VAS评分的恢复情况,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12)min。术后所有患者随访7~18个月,平均11个月。Cobb角由术前平均(23.7±4.6)°,减少至术后6个月平均(5.4±2.1)°,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1.1)分,减少至术后6个月平均(1.7±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后路切口愈合良好,6个月CT检查均见植骨融合。[结论]自行研制的软组织保护叶片辅助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微创置入,切口小、创伤小、简便实用。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59-2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谭小义;耿彬;陈聪;张波;寇海龙;姜金;韵向东;夏亚一;
[目的]对健康髁间窝进行形态学测量、分型并年龄相关分析,为髁间窝形态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提供依据。[方法]对351例(男166例182膝,女154例169膝)膝关节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者进行轴位及冠状位测量,依轴位形态对髁间窝分型,并分析各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对200例膝进行分型,其中A型112例,占56%;U型83例,占41.5%;W型5例,占2.5%,不同性别间各型比例无统计学差异;无论轴位还是冠状位男性髁间窝宽度及深度均大于女性;按性别及髁间窝形态分层后,无论性别、轴位还是冠状位A型髁间窝宽度均最小,W型最大,U型居中;深度A型最深,W型最浅,U型居中;髁间窝宽度及深度与年龄在一定程度上均呈负相关,但除男性A型髁间窝轴位深度外,其余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间窝形态的A/U/W分型中A型最多,W型最少,U型居中;男性髁间窝宽度及深度均大于女性;A型髁间窝最深、最窄,W型最宽、最浅,U型居中;髁间窝宽度及深度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明显。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75-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健;庄玉明;尚宝华;孙宏伟;王玉;
[目的]探讨槲皮苷对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剂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 B ligand,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法观察不同浓度槲皮苷(0~800μmol/L)干预不同时间(48 h、96 h)对RAW 264.7细胞的生存影响,确定合适的体外用药浓度;利用体外RANKL诱导RAW 264.7细胞形成破骨细胞体系,通过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计数评价槲皮苷(200、400μmol/L)对破骨细胞形成和生存的影响;通过骨片吸收实验对骨凹陷和骨吸收面积统计分析评价槲皮苷(200、400μmol/L)3 d内对成熟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的影响;釆用实时定量(Real-Time)PCR技术,检测槲皮苷(200、400μmol/L)对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特异性基因NFATc1、TRAP和c-fos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细胞生存实验发现槲皮苷干预96 h后,槲皮苷(0~800μmol/L)对RAW 264.7细胞4 d内生存未发现显著影响;通过TRAP染色发现200、400μmol/L槲皮苷能显著抑制体外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通过骨片吸收实验发现200、400μmol/L槲皮苷3d内能显著降低骨吸收面积,提示其抑制成熟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同时,槲皮苷能呈剂量依赖性抑制RANKL诱导活化T细胞核因子(nuclear factor of activated T cells,NFAT)c1、TRAP和c-fos基因表达。[结论]槲皮苷通过抑制NFATc1,TRAP和c-fos的表达,来抑制体外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功能,是一种潜在治疗骨质疏松药物。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80-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涛;刘瑧;朱泽章;沙士甫;马军;朱裕成;邱勇;
[目的]研究腰椎滑脱合并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征,探讨腰椎后滑脱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55例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腰椎前向滑脱合并后向滑脱19例(后滑脱组),男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6(51~69)岁;前向腰椎滑脱36例(无后滑脱组),男22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6(30~69)岁。对两组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腰椎前凸(lumber lordosis,LL)、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胸腰段交界后凸(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前滑脱椎体滑脱率及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后滑脱组患者T10~L2后凸角及年龄分别为(16.2±8.5)°、(59.5±5.3)岁,明显高于无后滑脱组的(3.4±5.5)°、(50.5±9.2)岁(P<0.05),两组患者的骨盆参数PI[无后滑脱组(55.5±9.6)°,后滑脱组(52.0±13.1)°]、PT(16.1±5.5°,18.1±13.0°)、SS(39.3±7.2°,38.3±7.0°)、LL(53.9±8.6°,53.5±15.5°)、TK(30.4±9.6°,33.3±11.9°)、SVA(30.2±45.2 mm,33.9±26.5 mm)及椎体滑脱率(21.8±9.6%,15.3±8.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滑脱的发生提示患者矢状面代偿能力不足或已达到失代偿,而PI较小、TLJ增大及高龄可能是腰椎滑脱患者合并椎体后向滑移的重要危险因素。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86-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珍元;黄英如;李沿江;肖龙;邓熊;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波(LIPUS)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影响。[方法]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60 m W/cm2、110 m W/cm2、170 m W/cm2LIPUS治疗组(即A、B、C、D、E组),n=10。右股后外侧纵向切口暴露并切断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动物模型,A组不切断神经。术后1 d,C、D、E组术侧腓肠肌分别给予相应强度LIPUS治疗(A、B组不行任何治疗)。术后4周和8周,测定术侧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直径、截面积,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透射电镜观察腓肠肌超微结构。[结果]术侧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直径、截面积,B组明显低于C、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指数,C、D、E组明显低于B组(P<0.05)。透射电镜显示,C、D、E组肌丝溶解、Z线断裂和线粒体肿胀、空泡化均轻于B组。[结论]LIPUS可延缓失神经骨骼肌萎缩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2015年23期 v.23;No.385 2191-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