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建;冯仕明;马勇;雷会宁;杨六中;刘明明;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伤后48 h内手术)52例与延期组(伤后48 h~7 d手术)46例。统计两组患者住院相关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早期组术前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延期组,术后3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能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住院费用,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但对死亡率并无明显影响。
2016年08期 v.24;No.394 673-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刘国印;张勇;王进;朱冬梅;鲍磊;徐院生;王梦茹;贾小宝;陈建民;
[目的]明确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对术前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纳入345例获得完整随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77.71岁,均为新鲜初次股骨颈骨折;根据MNA评分分为营养正常组、潜在营养不良组和营养不良组,根据身高、体重、入院时和术前红细胞压积,计算术前血容量和隐性失血量,按照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将患者分为低和高隐性失血量组。比较两组间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术前高隐性失血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术前营养状况与术前高隐性失血之间的关系。[结果]共90例患者发生高隐性失血,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166.40 ml,术前隐性失血量占术前血容量的平均比例为4.04%。其中营养正常组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分别为120.10 ml和2.87%,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为14.13%(13/92例);潜在营养不良组为158.98 ml和3.86%,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为25.62%(31/121例);营养不良组为200.41 ml和4.92%,高隐性失血发生率为34.85%(46/132例)。营养不良和潜在营养不良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营养正常患者,各分组两两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及其占术前血容量的比例和高隐性失血发生率均随着营养状况的恶化而逐渐升高;营养状况是术前隐性失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作为判断高隐性失血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2016年08期 v.24;No.394 67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何志勇;张擎柱;林影影;刘正蓬;谷锐;杨小华;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与应用3D打印技术后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73例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1例,女22例,年龄19~57岁,平均38.2岁,骨折按照Schazker分型:Ⅳ型33例、Ⅴ型24例、Ⅵ型16例;按照CT分型:双柱骨折51例,三柱骨折22例。其中19例术前采用三维CT重建,3D技术打印实体模型,并在3D模型上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技术组)。54例行常规CT扫描、术前准备及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按照HSS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12个月~4年随访(平均24个月)。与常规组相比较,3D技术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 d拍膝关节X线片,3D组:解剖复位17例,移位<1 mm 1例,移位>1 mm 1例,解剖复位率89.4%;常规组:解剖复位35例,移位<1 mm 15例,移位>1 mm4例,解剖复位率64.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与常规组分别出现创伤性关节炎1例、3例;关节僵直0例、2例;关节不稳1例、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0例、1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质量,有效恢复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优势。
2016年08期 v.24;No.394 682-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史金辉;周峰;孟斌;刘滔;钮俊杰;杨惠林;
[目的]分析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重度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患者,均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与固定,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个月。其中胸椎骨折脱位13例,胸腰段(T_(11)~L_2)8例,腰椎骨折脱位9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luage Analogue Score,VAS)评估腰背部疼痛状况。在标准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1)骨折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百分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VH;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VH);(2)后凸角;(3)伤椎前后移位比;(4)伤椎侧方移位比。神经功能的状况按照ASIA分级评估。[结果]术前与随访时相比,30例患者VAS评分由(8.8±1.2)分下降为(1.4±1.3)分,AVH由(68.7±9.6)%改善为(91.2±8.6)%,PVH由(92.6±6.8)%改善为(95.4±3.0)%,Cobb角由(14.4±7.3)°改善为(7.1±7.7)°,伤椎前后移位比由(53.5±24.6)%改善为(8.6±5.2)%,伤椎侧方移位比由(43.3±17.9)%改善为(4.1±3.6)%。术后3个月CT检查提示骨折愈合良好,椎管容积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除术前神经功能A级的10例无恢复;19例不全瘫患者均有一级以上的恢复,1例E级无加重。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2年时螺钉断裂,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手术入路安全,固定坚强,复位效果良好,椎管减压满意等优点,即使陈旧性骨折脱位也可以得到良好的疗效。
2016年08期 v.24;No.394 68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宋仁谦;周英杰;赵刚;段小波;
[目的]探讨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两种疗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63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单一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KP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椎体高度以及两种手术方式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水泥渗漏发生率,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改善值、平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KP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PKP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优于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PKP组患者骨水泥分布集中,密度较高;高黏度骨水泥组患者骨水泥呈弥散状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结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与PKP治疗老年性椎体压缩骨折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且效果相当,两者渗漏率无明显差别;PKP在椎体高度恢复方面具有优势,而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
2016年08期 v.24;No.394 692-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吴继彬;郭开今;袁锋;吴东迎;孙玛骥;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2月~2014年5月经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1~61岁,平均36.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 h~4 d,平均2d。依据Denis骨折分型:压缩型骨折18例,爆裂型骨折13例。骨折部位:T_(11)2例,T_(12)12例,L_113例,L_24例。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form health sutvey,SF-36)评估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伤椎的高度丢失及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8个月(12~41个月)。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47.2±9.4)%、(96.7±9.3)%、(93.6±6.5)%;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9.31±2.56)°、(5.71±0.42)°、(5.81±0.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无明显丢失,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9.76±0.24)分、(1.55±0.06)分,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92.4±2.11)分、(118.01±2.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估提示患者的脊柱伤椎高度丢失和后凸畸形得到较好的矫正。[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结合伤椎固定,具有操作简单,置钉容易,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同时复位良好,术后稳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6年08期 v.24;No.394 697-7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章文杰;许晓光;叶嘉靖;洪盾;王章富;洪正华;陈海啸;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脊柱后凸畸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方法]随访12例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伴后凸畸形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的患者,用PACS阅片软件测量伤椎中部高度与正常椎体高度的比值(压缩比)、脊柱后凸Cobb角,VAS评分评价腰痛程度。[结果]压缩比由术前的(40.50±4.20)%增加至术后的(67.70±7.28)%;Cobb角由术前的(23.41±4.85)°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7.39±3.72)°;VAS评分由术前的(8.56±0.73)分减少为术后3个月的(1.33±0.21)分。[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2016年08期 v.24;No.394 702-7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汤文杰;王金辉;王满宜;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与普通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89例,男63例,女26例;平均年龄(34±9.1)岁(19~6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解剖锁定钢板组及普通钢板组。收集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手术相关资料,其中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伴随基础疾病、受伤机制;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伤足功能评分。伤足功能评分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随访资料均通过门诊复查方式获得。对解剖锁定钢板组及非锁定钢板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16个月。3例普通钢板患者出现螺钉松动,骨折关节面再移位。锁定钢板组未出现螺钉松动情况。切口相关并发症8例,非锁定钢板患者5例,锁定钢板患者3例,经换药对症治疗伤口均愈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伴随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非锁定钢板组B?hler、Gissane角分别为(14.0±4.8)°、(109.0±4.9)°,锁定钢板组分别为(27.0±6.3)°、(129.0±9.1)°,两组间B?hler、Gissane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全足负重时间显著低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术后B?hler、Gissane角高于普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显著高于普通钢板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对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有更优良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当重视跟骨锁定钢板的作用。
2016年08期 v.24;No.394 706-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柴明祥;何泽阳;吴希瑞;
[目的]比较经皮闭合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为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共4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经皮组及开放组各2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腓肠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3、6个月时单足提踵结果;6个月时测量小腿最大周径与跟腱断裂平面小腿周径,并计算与健侧的差值,有无跟腱黏连及再断裂,应用ATRS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两组病例均获得随访,且开放组(平均16个月)与经皮组(平均15个月)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住院时间(中位数7 d)、手术时间(中位数30 min)、总并发症发生率(5%)均低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12 d、60 min和40%,经皮组跟腱断裂平面小腿周径健侧与患侧差值(9.0±2.0)mm,大于开放组(7.1±1.7)mm,且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0%)、再断裂率(10%)、跟腱黏连发生率(10%)、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40%)均高于经皮组,经皮组分别为0、0、0和35%,经皮组腓肠神经损伤率(5%)、ATRS评分(88.6±4.8)分、小腿最大周径健侧与患侧差值(8.1±2.3)mm,均大于开放组,开放组分别为0、(86.0±7.0)分、(7.5±2.2)mm,但上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结果分组,阳性15例,ATRS评分为(86±7)分;阴性25例,ATRS评分为(90.9±3.2)分,阴性组ATRS评分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闭合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可以获得同样的功能结果,且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降低总并发症发生率。跟腱修复术后3个月时,单足提踵试验阴性比阳性者功能结果更好。
2016年08期 v.24;No.394 711-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潘明芒;薛锋;唐果;吕波;丁亮;田红波;沈玉春;赵勇;
[目的]探讨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4岁(28~72岁)。按骨折类型及骨折块大小的不同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14例)与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固定(B组,16例)。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和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8~3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A组2例,B组3例出现切口浅表感染,无切口深部感染、再骨折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A组无内固定失效发生;B组6例出现钛缆断裂,均正常愈合,无再骨折发生。Insall-Salvati(I-S)指数A组为1.06±0.13,B组为1.05±0.10,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3,P=0.135)。按B?stman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12例,良2例,优良率为100%,B?stman评分平均(29.00±0.78)分;B组优1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B?stman评分平均(27.50±1.97)分,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0.01)。[结论]克氏针张力带主要适用于下极骨折块较大且完整的骨折类型,而对于骨折块较小或粉碎较为严重的下极骨折采用经髌骨胫骨结节环形钛缆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钛缆断裂并不影响术后功能效果。
2016年08期 v.24;No.394 745-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王宏亮;干阜生;李超;程其远;李立;董磊;崔西龙;
[目的]评价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7月对7例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患者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男5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5.2岁。彻底清创,截除病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行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定期随访,软组织靠拢后,予以清创缝合。随访X线片示两缺损端对合后,根据骨愈合及矿化情况,逐步简化Ilizarov外固定架,达到骨性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统计并发症、骨愈合情况,踝、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外支架取出后再次骨折,患膝、踝关节功能良好。1例出现钉道感染,经清创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感染控制;1例出现外固定架术后软组织阻挡,行软组织松解术后阻挡解除。Paley骨愈合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2例。[结论]骨-软组织复合搬移技术是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骨缺损的有效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易于推广等优点。
2016年08期 v.24;No.394 748-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钟诚;李宇明;焦根龙;周霖;刘彦;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机制、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浮肩损伤患者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23~65岁,平均45.0岁。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通过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记录患者末次Constant评分和Herscovici疗效评价标准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1个月随访,12周内均达到骨性愈合,Constant评分平均分为84.6分,Herscovici疗效评价标准,优9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3.3%。[结论]根据浮肩损伤分型,复位、固定肩胛骨外侧柱是治疗的关键,选择性重建肩部稳定性是治疗浮肩损伤的有效方法。
2016年08期 v.24;No.394 751-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1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周颖;顾向军;马一平;胡成挺;陈林;
[目的]探讨八字微创切口结合异形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有完整随访资料的25例跟骨骨折患者,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男23例,女2例,年龄19~74岁,平均39.3岁,SandersⅡ型6例,Ⅲ型19例。采用八字微创切口结合异形钢板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结果]经12~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无骨折再次移位或内固定失效。术后X线片示跟骨复位良好。术后无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腓骨长短肌腱损伤,有1例出现表浅皮肤坏死,根据AOFAS(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术后功能:优13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8.0%。[结论]八字切口异形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牢固、切口并发症少的优点,疗效满意。
2016年08期 v.24;No.394 75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罗冬冬;赵飞宁;潘琪;朱海云;杨岚;董贝;
[目的]探讨舒适化理念在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012年5月~2015年3月运用舒适化治疗理念制定不同时期的措施治疗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儿术后1个月肘关节活动范围0°~120°。本组患儿至随访结束时未出现肘内翻畸形。有6例出现克氏针刺激皮肤,引起局部红肿,在拔除克氏针后局部症状消失。末次随访Mayo评分对患侧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平均96.8分,优29例,良1例。患儿家长满意度100%。[结论]采用基于舒适化医疗制定的治疗手段治疗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可靠,患儿及家长易于接受,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2016年08期 v.24;No.394 757-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健;林茂辉;陈晶晶;孟英堂;龙腾;郭芳芳;彭涛;杨媛;
[目的]探讨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用以治疗慢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VSD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改良VSD治疗。治疗7 d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创面外观恢复情况、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敷料干瘪率,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7 d后,试验组慢性创面愈合良好,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敷料干瘪率低于对照组,其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银离子洗液联合改良VSD技术治疗慢性软组织创面效果满意,创面愈合时间缩短,治疗费用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2016年08期 v.24;No.394 760-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广;崔全章;夏亚一;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置治疗,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外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探讨锁定钢板外置在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关数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均低于后者。[结论]锁定钢板外置治疗锁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016年08期 v.24;No.394 763-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