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后路减压术治疗

    王根林;张福占;陈康武;王志荣;吴贵忠;姜为民;杨惠林;

    [目的]探讨胸椎管狭窄症的特点及后路减压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51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33~74岁,平均(56.2±10.0)岁。胸椎管狭窄因素:黄韧带增生骨化16例;黄韧带骨化合并小关节突增生12例;后纵韧带骨化8例(其中3例合并黄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8例;小关节突增生4例;发育性椎管狭窄合并后凸畸形3例。胸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管狭窄13例;合并腰椎管狭窄12例;同时合并颈椎管和腰椎管狭窄2例。非手术治疗12例,后路减压手术治疗39例。[结果]随访12~48个月(26.7±7.9个月),手术治疗组术后JOA评分优良率85%。非手术治疗组神经功能无恢复或加重。[结论]胸椎管狭窄症病因多样化,可合并颈、腰椎节段狭窄,术前需仔细评估,明确诊断。非手术治疗疗效不明显,后路减压手术可获满意疗效,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2016年09期 v.24;No.395 769-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许天明;倪斌;郭群峰;郭翔;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2016年09期 v.24;No.395 774-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精准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张雅宾;毛克亚;李鹏;王博;张权;顾挺帅;熊森;韩振川;

    [目的]探讨采用精准椎板减压(精准组)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全切组)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分析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7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精准组35例,全切组42例。分别统计其围手术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旁肌MRI信号改变。[结果]精准组、全切组出血量分别为(189±91)ml/节段、(245±135)ml/节段(P<0.05);引流量分别为(215±106)ml/节段、(300±144)ml/节段(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5±1.6)d,(6.1±2.3)d(P<0.05);术后1年腰、腿痛VAS评分与ODI均比同组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对两组术后腰痛VAS评分(1.6±1.0、2.3±0.9)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后腿痛VAS评分(1.2±0.9、1.1±0.9)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术后ODI指数[(18.0±5.6)%、(21.2±6.8%)]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1年多裂肌MRI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准椎板减压能够获得充分的减压疗效,同时保留了脊柱后柱结构的完整,维持术后椎间的稳定性。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椎旁肌损伤小等特点。

    2016年09期 v.24;No.395 780-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潘福敏;王善金;麻彬;赵卫东;吴德升;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2016年09期 v.24;No.395 785-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局麻下手术治疗胸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桑卫华;赵晔;孙洪江;程才;李书奎;李维彬;

    [目的]探讨局麻下行胸椎后路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10月于本科室因胸椎管狭窄症接受局麻下胸椎后路手术患者共15例为研究对象,男9例,女6例;年龄36~74岁,平均57.6岁;病程1~36个月,平均13.9个月;单节段9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1例。[结果]手术时间2~3.5 h,平均2.8 h;术中出血量200~600 ml,平均350 ml;15例患者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1个月;Epstein疗效:优4例、良8例、改善3例、差0例,优良率为80%。术后JOA评分(8.60±1.12),与术前JOA评分(4.73±1.2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6;P<0.01)。JOA术后恢复率平均为63.57%。所有患者术后无1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2例出现脑脊液漏。[结论]局麻下行胸椎后路减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效果满意,掌握手术技巧可减少并发症。

    2016年09期 v.24;No.395 789-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色努(Chêneau)支具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应用

    程剑洋;王策;马君;周许辉;贾连顺;

    [目的]研究色努支具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3~2015年接诊的使用色努支具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68例,其中女64例,男4例;平均年龄(12.9±1.4)岁,平均治疗327 d。根据支具治疗前、穿戴支具时及随访时所拍摄的脊柱全长X线片,测量患者胸廓横径(thoracic transverse diameter,TTD)、胸廓前后径(thoracic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APD)、两侧肩关节高度(radiographic shoulder height,RSH)和冠状位骨盆倾斜角(pelvic obliquity angle,PO)。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探讨色努支具的治疗效果以及使用支具对患者胸廓发育、双肩平衡及骨盆倾斜的影响。[结果]支具治疗前平均Cobb角(29.4±5.2)°,治疗后减少为(23.4±6.3)°(P<0.05)。治疗前胸廓横径(TTD)为(229.4±14.4)mm,支具穿戴时下降至(219.9±16.6)mm(P<0.05)。治疗后TTD为(228.6±15.7)mm,明显低于TTD预测值(234.2±14.7)mm(P<0.05)。治疗前胸廓前后径(APD)为(81.4±14)mm,支具穿戴时为(79.1±13.5)mm(P<0.05)。支具治疗后为(80.7±13.3)mm,同样明显小于预测值(82.4±13.9)mm(P<0.05)。支具治疗前双侧肩关节高度差(RSH)为(7±7.4)mm,治疗后RSH为(8.4±7.7)mm(P>0.05)。支具治疗前冠状位骨盆倾斜角(PO)为(1.5±2)°,治疗后为(1.4±1.8)°(P>0.05)。[结论]色努支具能够有效控制轻度AIS患者的侧凸进展,但会限制胸廓的发育,并影响双肩平衡的风险,尚未发现色努支具加重骨盆倾斜的证据。

    2016年09期 v.24;No.395 794-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重复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徐闯;刘明廷;戚大春;李贤让;孟涛;

    [目的]研究重复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纳入试验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松止血带之前静脉滴注氨甲环酸15 mg/kg(单次使用组);松止血带前单次使用及术后3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术后3 h组);松止血带前单次使用及术后6 h再次按该剂量重复使用(术后6 h组)。比较三组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输血患者比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率。[结果]单次使用组术后24 h引流量、总失血量[(305.00±76.88)ml、(921.8±203.1)ml]大于术后3 h组[(115.76±48.49)ml、(713.5±198.7)ml]及术后6 h组[(128.56±44.45)ml、(731.3±187.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组24 h引流量及总失血量小于术后6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次使用组术后24、72 h及120 h的血红蛋白均低于术后3 h组及后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FIB、PT、APTT及D-二聚体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及术后4个月均未见深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结论]重复剂量氨甲环酸减少TKA术后失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形成,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氨甲环酸重复使用的最佳时点为术后3 h。

    2016年09期 v.24;No.395 800-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叶维;赵建宁;

    [目的]探讨静脉与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万方数据库有关TKA术中应用TXA行关节腔注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随机对照试验(qRCT),同时手工检索图书馆馆藏期刊。依照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后,使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 Man5.2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1 4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静脉组与局部组对比,术后总失血量[SMD=0.14,95%CI(-0.28,0.57),P=0.51]、TKA术后血红蛋白(Hb)的丢失量[SMD=-0.29,95%CI(-0.91,0.33),P=0.36]、术后输血率[RR=1.06,95%CI(0.72,1.58),P=0.76]以及术后引流量[SMD=0.31,95%CI(-0.36,0.98),P=0.37];2安全性:静脉组与关节组对比,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RR=0.64,95%CI(0.28,1.46),P=0.29]。[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静脉与关节腔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对血红蛋白(Hb)丢失量、输血率、引流量、总失血量以及DVT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以关节腔局部注射氨甲环酸有着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同样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6年09期 v.24;No.395 806-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Quadrant-sextant通道工作系统的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Meta分析

    易文强;肖宏;

    [目的]对基于Quadrant-sextant通道工作系统的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经Quadrant-sextant通道工作系统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实验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运用Cochrane协作网及其Rev Man 5.2软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与结论]经筛选,最后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2篇进行Meta分析,包括1 242例腰椎滑脱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基于Quadrant-sextant通道工作系统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ODI指数及并发症上皆优于传统开放手术,提示基于Quadrant-sextant通道工作系统微创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方式。

    2016年09期 v.24;No.395 811-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继教学习班及会议信息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脊柱高峰论坛及脊柱康复学组换届会议更改会议时间的通知

    <正>由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主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承办的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届脊柱高峰论坛及脊柱康复学组换届会议,原定2016年5月27~28日在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由于与其他会议时间冲突,本次会议改为5月26日(周四)12:00~21:00报到注册,5月27日全天学术会议。会议地点:马鞍山海外海皇冠假日酒店。

    2016年09期 v.24;No.395 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固定技术新进展暨(北京)第二届计算机辅助空间外固定支架学习班通知

    <正>外固定技术新进展暨(北京)第二届计算机辅助空间外固定支架(‘十二五’国家科技成果)学习班将在北京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举办。当前外固定技术呈现数字化、微创化、简易化、标准化的新发展趋向,本学习班授课内容:(1)优化外固定结构及控导模式;(2)泰勒空间外固定支架(TSF)及奥尔托夫外固定支架(Ortho-SUV)使用、数字化微创肢体畸形矫正和骨折复位技术;(3)外固定与内固定结合优势技术;(4)Ilizarov环式外固定架临床使用技巧;(5)足踝外固定应用新技术;(6)无针外固定矫形器治疗技术。

    2016年09期 v.24;No.395 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6年“秦泗河外固定与肢体重建短期骨干医师系列培训班”通知

    <正>由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与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以下简称:国家康复医院)联合举办的短期骨干医师培训班,将陆续在国家康复医院举办。延续2014年、2015年七期培训班之特色,2016年将陆续开展四期不同专题的短期骨干医师培训班,每期都将邀请数名知名矫形外科和骨科专家参与理论授课,课程还包括Work-shop操作、手术观摩、教学查房、典型病例讨论等内容,学习班将充分展现秦泗河矫形外科肢体重建的新理念、新技术。

    2016年09期 v.24;No.395 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肃省首届外固定(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论坛通知

    <正>为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西部地区肢体残障矫形外科康复学科的发展,救助部分贫困下肢畸形与残障患者,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中国部(ILLRS China)、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决定支持甘肃省永昌县卫计委暨永昌县人民医院主办的外固定(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论坛,国际知名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将带领矫形外科团队赴永昌县义务为肢残患者手术示教,为甘肃省的骨科医生、康复科医生传授现代外固定与肢体功能重建的生态学理论与适宜技术。真诚邀请甘肃省知名骨科专家赴会演讲和讨论。

    2016年09期 v.24;No.395 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研究进展

    洪志楠;何伟;

    [目的]对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髋关节PVNS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增生性滑膜疾病,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征性,临床上易于漏诊误诊。病理组织因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呈灰黄色或红棕色,根据形态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本病发病机理尚未明确,存在炎症、肿瘤、创伤、遗传等多种学说。诊断上需要与多种髋关节疾病相鉴别,X线平片常用于初筛,MRI可定性诊断,病理检查则是金标准。[结论]治疗方面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方案,但完整滑膜切除术已成为标准治疗,可通过开放手术或关节镜进行,对于晚期广泛骨质破坏的病例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放射疗法常用于外科手术的联合治疗。

    2016年09期 v.24;No.395 817-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脊柱转移瘤脊柱不稳研究进展

    蒋伟刚;刘耀升;刘蜀彬;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延长,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从解剖部位来看,硬膜外转移瘤发病率远远大于硬膜内转移瘤,前者常常导致脊柱机械稳定性的破坏,大大增加了病理性骨折的风险。此外脊柱转移瘤外科手术不断开展,在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的同时也带来了术后椎体不稳等问题。脊柱的不稳意味着在正常载荷下易出现异常活动和位移。脊柱不稳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作者认为这一概念应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生物力学方面:创伤、感染、肿瘤、退行性变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脊柱运动节段的刚度下降、活动度增加,相同负荷下较正常椎体发生更大的位移;临床表现上,不稳脊柱在正常和(或)过度活动时出现疼痛,存在病理性骨折的风险,可能导致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损伤。如果可以早期识别脊柱不稳,预测病理性骨折风险,即时采取固定术,会大大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医生需要对脊柱不稳和将要发生的病理性骨折有着很好的预见性。本文主要对脊柱转移瘤椎体不稳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2016年09期 v.24;No.395 822-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胫骨平台后倾角

    王戟森;陈坚锋;潘耀成;冯宗权;

    胫骨平台后倾角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重要截骨参数,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测量有多种参照标准,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测量。国内外学者围绕如何选择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参照和途径、测量胫骨平台后倾角是否应将胫骨平台软骨及半月板考虑在内、东西方人种的胫骨平台后倾角测量差异,膝关节置换术中如何选择胫骨平台后倾角、CR型和PS型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胫骨平台后倾角选择差异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胫骨平台后倾角的选择决定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败,影响术后假体的长期稳定。选取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的胫骨平台后倾角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测量和选择胫骨平台后倾角将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2016年09期 v.24;No.395 826-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新进展

    邓海洋;王文军;

    早发性脊柱侧凸发病年龄早,畸形进展快。临床上治疗畸形严重、侧凸进展快的长节段早发性脊柱侧凸时支具及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效果差;传统的融合矫形手术会导致躯干短小、心肺功能不全;非融合生长棒技术是目前治疗EOS较理想的方法。获得较好的矫形效果、维持矫形效果、避免反复手术延长内置物而保留脊柱的生长及尽可能的降低手术并发症是生长棒治疗EOS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不断有新的生长棒技术应用到治疗EOS领域中。

    2016年09期 v.24;No.395 83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低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对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的影响

    徐佳元;杨卫良;

    [目的]探讨低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对T细胞亚群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进行低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死亡率分别为16.7%、40%,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48、72 h后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结论]低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伴脓毒血症有显著疗效,能调节T淋巴细胞的凋亡,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

    2016年09期 v.24;No.395 836-8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低氧环境下共培养的骨膜细胞和髓核细胞骨向分化能力的研究

    陆海涛;袁峰;张峻玮;杨宇明;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对体外共培养的骨膜细胞、髓核细胞骨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兔骨膜细胞,胰酶、胶原酶消化法获取髓核细胞,传至3代进行共培养实验,实验分为2组:正常氧组(20%O2)、低氧组(5%O2),共培养后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AKP试剂盒、BCA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RT-PCR检测骨钙素、Ⅰ型胶原、RUNX2以及HIF-1a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试剂盒检测Ι型胶原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钙盐沉积或钙结节。[结果]骨膜细胞和髓核细胞在体外成功分离和培养,共培养后保持了较高的增殖率,经过成骨诱导培养后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细胞增殖曲线为"S"型,两组在1、3、5、7、9 d的光吸收值(O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组的骨钙素、Ⅰ型胶原、RUNX2以及HIF-1a mRNA表达水平高于常氧组(P<0.05),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高于常氧组(P<0.05),细胞成骨染色(茜素红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低氧组较常氧组表达增多。[结论]低氧条件下体外共培养的骨膜细胞和髓核细胞经成骨诱导后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更强。

    2016年09期 v.24;No.395 839-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前后矢状位脊柱骨盆参数的研究及意义

    叶峰;胡建新;施建雄;黄博;邱浩;初同伟;

    [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术前后矢状位的脊柱骨盆参数做相关性研究,并比较术前、后脊柱骨盆参数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的AIS患者。在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术前后的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脊柱参数包括: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融合节段以下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below fusion,LL below fusion),腰椎融合节段内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within fusion,LL within fusion)等参数。用Pearson法分析各个参数术前、术后的相关系数。对各个参数术前后的改变经正态检验后,使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结果]相关系数分析中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I与SS、LL术前后强烈相关(r>0.5),与PT术前中度相关(0.3<r<0.5),术后强烈相关(r>0.5)。TK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均与其他参数无相关性。依据TK大小分组(TK<20°21例;20°<TK<40°16例)比较各参数术前后变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低TK组中,术前后PI、PT、SS、TK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正常TK组中术前后PI、PT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在整组病例及分组后的病例中均显示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根据LIV(lowest instrumented vertebra)分组中各组LL、LL within fusion、LL below fusion无差异。[结论]PI无论在术前或术后对LL的大小有决定性作用。外科矫形手术[直接作用于TK和(或)LL]激发了一系列脊柱参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通过PT的补偿(后倾),以维持脊柱骨盆的平衡。腰椎的融合水平以及融合水平以下是否能够匹配适宜的LL是至关重要的。

    2016年09期 v.24;No.395 845-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术中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治疗骶骨肿瘤效果分析

    马翔;张漾杰;王操;彭灼辉;肖砚斌;许建波;

    [目的]探究术中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治疗骶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100例骶骨肿瘤患者,按照术中是否行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肿瘤切除术式,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联合应用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进行止血。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46例(92.00%)患者肿瘤得到整块或边缘切除,对照组为44例(8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75.12±58.29)min,对照组为(227.82±71.8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拔管时间分别为(786.13±622.67)ml,(401.52±362.19)ml,(287.54±139.31)ml,(2.85±1.01)d,对照组分别为(1 543.07±982.36)ml,(941.58±861.38)ml,(392.85±168.22)ml,(3.58±1.2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6.98±2.05)d,对照组为(8.53±2.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为5例(10.00%),对照组为17例(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切除骶骨肿瘤时,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联合低位腹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缩短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09期 v.24;No.395 851-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 《骨折穿针外固定》教程首发

    <正>主编:张锴柴益民秦泗河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定价:165.00元【内容提要】本书是由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汇集相关专家编写的外固定与肢体重建丛书之一,是第一部简单实用具有可操作性的骨折穿针外固定教程,以大量真实病例为背景,通过图片规范适应证,描述操作原则和步骤,展现了骨科外固定(Ilizarov)技术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骨折穿针的原则及具体应用。全书共八章,第一章介绍了骨折外固定的基本问题,介绍了骨外固定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骨折愈合机制等基础问题;第二章至第五

    2016年09期 v.24;No.395 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感染性骨不连》出版

    <正>由北京昌平圣济骨伤医院王兴义、王伟、王公奇主编的《感染性骨不连》,2016年1月已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注重临床实践与应用的感染性骨不连专著,其内容涵盖了感染性骨不愈合、感染性骨不连、感染性骨缺损、感染性假关节和因感染而造成的肢体短缩畸形。全书分为两篇,共24章。第一篇为基础篇,包括病因、分型、检查、诊断和治疗方针、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治疗、病房管理等。第二篇为治疗篇,详细介绍了Papineau法、闭锁性持续洗净疗法、Décortication法、Ilizarov法、骨水泥及Masquelet技术,以及显微外科技术、一期游离植骨术等。

    2016年09期 v.24;No.395 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近排腕骨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腕关节炎10例临床观察

    王国伟;尹春青;窦洪磊;

    [目的]评价近排腕骨切除术治疗创伤性腕关节炎的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14年12月,对10例创伤性腕关节炎行近排腕骨切除术。术后测量腕关节的活动度、握力和疼痛程度,腕关节功能评定采用Krimmer评分法。术后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了解腕关节骨性改变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66个月。腕关节屈伸活动度(腕关节掌屈、背伸角度之和)平均为73°(健侧为127°),尺桡偏平均为37°(健侧为67°);握力为24 kg(健侧为48 kg);疼痛值为30(术前为75);腕关节功能评分为82分(术前为56分)。腕关节X线片示:术后1例桡头关节形成关节炎。[结论]近排腕骨切除可保留腕关节部分功能,减轻腕关节疼痛,是治疗创伤性腕关节炎的有效手段。

    2016年09期 v.24;No.395 855-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以臂丛神经损伤为首发症状的Pancoast癌误诊为颈椎病1例及相关文献回顾

    陈斌;袁普卫;周国干;张晓亮;权朋勃;

    <正>Pancoast癌即肺尖癌,也称之为以Horner’s syndrome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尖部癌症~([1]),自1924年美国学者Henry Pancoast首先报道~([2])该疾病以来,国内外学者对Pancoast癌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并做了大量报道~([3~5])。Pancoast癌是一种病灶在肺部而大多患者以肩背部疼痛,同侧上肢肌肉萎缩、麻木、放射痛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由于大多患者临床首诊都会选择骨科,因此对该病的误诊率极高~([6-7]),应当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将本院的1例误诊病例报告如

    2016年09期 v.24;No.395 858-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左股骨远端高分化型软骨肉瘤误诊为骨巨细胞瘤1例

    康成为;黄克;李林;蔡敏;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主诉因"发现左大腿下段肿物5年余"入院。患者于5年前无意间发现左大腿近膝内侧有一"鸽蛋"大小肿物,无明显疼痛,昼夜无差别,膝关节活动无受限,无肢体麻木,未作特殊处理。今年开始肿物逐渐增大,在当地县人民医院X线检查示左股骨下段肿物。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门诊就诊,拟"左股骨下段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2016年09期 v.24;No.395 862-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