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前后路手术治疗矢状序列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和预后评估

    王琨;杨操;杨述华;郜勇;李帅;刘伟;张正东;李志良;宋雨;

    [目的]对比前后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矢状序列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影响脊髓型颈椎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2012年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8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5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前路手术31例,后路手术22例,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协会(m JOA)评分法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疗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进行颈椎功能的评价。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6.5个月。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C_(2~7))Cobb角,脊髓横截面积。[结果]前路手术组术后JOA评分较后路手术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末次随访差异消除(P=0.31),前路手术组与后路手术组术后N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随访中也是如此(P=0.21)。前路手术组中立位术后Cobb角较后路手术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随访中结果也是如此(P=0.021)。前路手术组得分较后路手术组脊髓横截面积更大(P=0.039)。术前Cobb角与术前JOA评分没有相关性(P=0.32),术前Cobb角与术前椎管横截面积没有相关性(P=0.20)。[结论]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矢状面序列异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满意,随访疗效没有差异,尚没有有效方法能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预后。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29-1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前术后的比较性研究

    敖鹏;吴添龙;张磊磊;李建;姚玉龙;邓中博;程子韵;程细高;

    [目的]探讨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的价值以及手术前后神经根沉降征的改变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因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于本院就诊住院并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62例进行电话等形式的回访。共收集到来院进行术后MRI复查的患者37例。平均年龄46.3岁:其中男16例,女21例。86.5%的患者病变节段位于L_(4、5)椎间盘,8.1%位于L_(3、4)椎间盘,5.4%位于L_(2、3)椎间盘。记录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复查患者术前神经根沉降征阳性35例,假阴性2例,术后神经根沉降征阴性37例。神经根沉降征阳性者术后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术后诊断依然适用;术前神经根沉降征阳性诊断的腰椎管狭窄节段行手术治疗后复查MRI见神经根沉降征阴性且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35-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显微镜辅助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吴信波;范国鑫;顾昕;张海龙;虞舜志;黄龙飞;管晓菲;贺石生;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2年10月手术治疗的60例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标准ACDF组(A组)和显微镜辅助ACDF组(B组),A组30例,其中C_(4、5)14例,C_(5、6)8例C_(6、7)8例;B组30例,其中C_(4、5)12例,C_(5、6)10例、C_(6、7)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VAS评分、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为(66.40±10.8)min;B组为(81.35±10.3)min,t检验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A组为(74±14.7)ml;B组为(59±12.5)ml,t检验P值=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VAS评分术前为(8.05±1.3),术后为(1.80±1.0),t检验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VAS评分术前为(8.50±1.3),术后为(1.45±0.8),t检验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JOA评分术前(10.65±1.35)分,术后12个月(15.60±0.88)分,改善率:(78.8±11.2)%;B组JOA评分术前(10.20±1.40)分;术后12个月(15.95±0.76)分,改善率:(85.2±10.1)%;A组和B组改善率t检验P值=0.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2例术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B组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A组出现2例脑脊液漏,B组无脑脊液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结论]标准ACDF和显微镜辅助ACDF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效的方法,但显微镜辅助ACDF可有效止血,减少出血量和并发症,是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优先选择的手术方法。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40-1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分析

    赵一民;汤玮;王振东;胡彦彬;赵强;丁晓琳;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5例,均为单侧侧隐窝狭窄,均行症状侧侧方椎间孔入路,L4、5节段24例,L5S1节段11例。平均病程23.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评估,对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X线片、CT和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结果]腰痛VAS评分从术前(7.21±0.22)降至术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1.97±0.19)分、(1.35±0.24)分、(1.13±0.25)分;腿痛VAS评分从术前(8.54±0.22)分降至术后1 d、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2.08±0.28)分、(1.11±0.16)分、(1.06±0.33)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ODI评分分别从术前(75.89±2.61)分降至(23.22±3.09)分、(15.17±1.42)分、(13.85±1.26)分。末次随访时,依据改良的Mac Nab标准评估,优良率达91.4%。[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早期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使神经根在侧隐窝处得到及时彻底减压及松解,临床效果显著。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45-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三种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方法疗效比较

    贾桂;张晨阳;王国平;张广峰;杨宏伟;

    [目的]比较分析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不同后路椎间融合术式的临床疗效,探讨如何选择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后路椎间融合术式。[方法]回顾分析2003~2013年采用三种不同的后路融合术治疗的19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单纯植骨融合组45例,双枚Cage融合组50例,单枚Cage结合足量椎间植骨组95例,对住院资料及术后2年以上临床与影像学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2年随访。三组间的年龄、性别、术前JOA评分、术后随访时间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Cage组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随访时3组间JOA评分改善优良率、JOA评分及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高于双Cage组和单Cage组(P<0.05)。[结论]三种椎间融合手术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应根据患者病情个体化选择。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49-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术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对比

    王宝龙;孟庆溪;韩康;赵廷宝;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减压范围的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科收治的97例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责任椎组仅对责任节段进行处理,多节段组对所有狭窄节段均进行处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生存质量表(SF-36)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6.85±3.8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ODI功能评分以及生存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椎组患者在术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多节段组(P<0.05);责任椎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总费用等方面明显优于多节段组。[结论]对于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采用单纯处理主要责任节段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出血量少、花费少等诸多优点,在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既减少了对腰椎结构的破坏,又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治疗方法。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54-1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两种骨瓣治疗青壮年早期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随访结果对比

    张颖;刘又文;何伟;

    [目的]对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索优势保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9年7月本院采用缝匠肌骨瓣和旋髂深骨瓣治疗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随访的分期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术后X线片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两组术后坏死均有进展,且总髋数逐渐减少,需置换数量增加。术前分期与好转率和保髋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好转率和保髋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两组统计情况来看,ⅡA期和ⅡB期保髋效果较好。两组总计酒精型坏死和激素型坏死导致的置换与特发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酒精型和激素型坏死置换率高。以THA为终点,最终48个月生存率为82.47%(95%可信区间,76.35%~87.14%),ⅡC期坏死4年生存率最低。两组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缝匠肌骨瓣移植与旋髂深骨瓣移植比较,均为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ARCOⅡ期)的有效方法,两组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缝匠肌骨瓣操作简单,便于掌握,是一种值得推广可靠方法。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60-1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尹星华;周一新;唐杞衡;宋洋;黄行健;杨德金;

    [目的]分析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3年5月~2013年12月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2例,这些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疼痛、肿胀、周径发生改变、Homans征阳性时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ultrasonography,USG)检查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同时记录入组患者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事件的发生,分析患者年龄、性别、BMI、手术类型、单双侧、糖尿病史、术前血糖、术前胆固醇、术前甘油三酯、术前D-dimer等与症状性VTE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共发生症状性VTE 19例(3.16%),其中远端DVT 18例(3.00%),近端DVT 4例(0.66%),PE 2例(0.33%)。症状性VT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74±9.04)岁,显著高于其余患者人群(OR=1.065;95%CI=1.001~1.133;P=0.047)。[结论]症状性VTE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进行常规的预防,其发生率仍不低。年龄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症状性VTE的危险因素。对于年龄大的患者,应进行及时有效的VTE预防措施。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65-1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内侧髌股韧带双束解剖重建治疗髌骨脱位

    李庆军;章亚东;贾海港;顾东强;

    [目的]介绍采用横穿髌骨的双髌骨骨道技术解剖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MPFL)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技术和效果。[方法]有35例患者(37例膝)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平均年龄(22.14±5.58)岁(14~36岁),术后平均随访(30.62±12.78)个月(15~56个月)。本研究使用同种异体肌腱作为移植物,髌骨及股骨侧均于MPFL解剖止点处固定,其中髌骨侧采用横穿髌骨的双骨道技术,股骨侧使用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术前和术后采用临床及影像学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前Kujala和Lysholm评分分别为(57.13±9.06)和(47.08±14.14),末次随访其相应评分分别为(91.71±2.81)(P<0.05)和(91.81±4.95)(P<0.01)。术前所有患者髌骨恐惧试验均为阳性,术后均为阴性。Insall-Salvati指数从(1.23±0.16)降为(1.08±0.08)(P<0.01),Blackburne-Peel指数从(1.09±0.15)降为(0.90±0.20)(P<0.01),Caton-Deschamps指数从(1.18±0.15)降为(0.96±0.15)(P<0.01),髌骨适合角从(18.30±17.40)°降为(3.11±9.90)°(P<0.01),髌股外侧角从(3.43±3.78)°增加到(14.94±5.67)°(P<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髌骨骨折及再次脱位。[结论]采用横穿髌骨的双髌骨骨道技术解剖重建MPFL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髌骨脱位的方案,能明显改善髌骨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70-1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重建术治疗胸腰椎结核

    任忠明;张远;张翊;吴宏飞;张玉良;舒亮;

    [目的]探讨胸腰椎结核前路手术病灶清除的必要性及内置物固定的重要性。[方法]2008年3月~2012年12月,对7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重建治疗,其中男34例,女38例;年龄23~76岁,平均31.9岁;病程4~28个月,平均11.7个月;胸椎21例,胸腰段30例,腰椎19例,腰骶段2例;累及4个椎体3例,3个椎体11例,2个椎体27例,1个椎体31例;其中42例显示干酪样坏死组织或死骨侵犯相应椎管,35例伴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26例合并病变区域不同程度的后突畸形。按Frankel脊髓损伤程度分级:B级2例,C级7例,D级36例,E级27例。术前至少2周以上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根据个化性方案分别对患者行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内植物固定手术,药物化疗的总疗程时间为12~18个月。[结果]本组病例经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6.7个月。其中3例术后复发再次切开引流、病灶清除或穿刺置管引流灌冲,最终痊愈;2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痛,2例出现股神经牵拉痛,3例出现取髂骨区疼痛,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中毒症状均消失,按Frankel脊髓损伤程度评分标准:B级1例,C级2例,D级8例,E级61例;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内置物松动、断裂,植骨区见骨性融合,临床疗效满意。[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联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重建术,能彻底清除病灶,有效矫正脊柱畸形和重建脊柱稳定,促进植骨区骨融合和椎体结核愈合。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74-1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何峥峰;颜廷卫;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arthroplasty,TH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Pubmed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纳入所有关于局部应用TXA治疗THA术后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采用(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 4.2.5)中关于RCT的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纳入患者1 112例,其中局部应用TXA 566例,对照组546例。局部应用TXA输血率为8.43%,对照组输血率为30.05%(P<0.001),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317.89 ml总失血量和76.82 ml隐形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术中失血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局部应用TXA后可以增加术后Hb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局部应用TXA后DVT和PE发生率(3.03%)大于对照组(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局部应用TXA术后感染发生率(3.03%)大于对照组(2.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结论]局部应用TXA可以减少THA患者输血率和失血量而不增加其血栓形成的风险。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80-1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继教学习班及会议信息

  • 烟台国际儿童创伤及脊柱四肢畸形新进展研讨会暨CARD儿童青少年肢残矫形康复学术研讨会(烟台)通知

    <正>由烟台市烟台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儿童四肢脊柱畸形诊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J25-16-05)暨CARD儿童青少年肢残矫形康复学术研讨会,定于2016年11月4~6日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海悦大厦召开,会议内容主要涉及儿童脊柱畸形及脑瘫后遗症的治疗方案选择、康复训练计划制定及术后支具应用;儿童常见创伤包括骨骺损伤、孟氏骨折等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七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学习班通知

    <正>为积极推动创伤骨科与肢体残疾康复事业的发展,由"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创伤致残康复学组"、"全军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实用手外科杂志》社、《中国上肢外科杂志》社、第89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联合主办,由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创伤外科医院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学习班",拟于2016年11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的通知

    <正>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西医结合脊柱医学的发展,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将定于2016年10月14~16日在上海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上颈椎伤病诊疗原则、脊柱融合与非融合治疗的选择,会议期间将就脊柱微创和手术与非手术等脊柱外科领域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采用疑难病例报告、与会专家讨论和总结点评等互动形式展开充分的讨论,届时还将邀请著名脊柱外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以期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6年湖南省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五届湘雅国际脊柱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正>(大会期间,同期举办第二届湘雅脊柱畸形高峰论坛)由湖南省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主办,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承办,《中华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脊柱外科杂志》协办的2016年湖南省医学会脊柱外科专业委员会年会第五届湘雅国际脊柱外科学术大会将于2016年12月9~11日在长沙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欧美、亚太及国内诸多脊柱外科著名专家作专题演讲,并将就脊柱退行性疾病、结核、脊柱肿瘤、微创等领域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16关节畸形与不稳定研讨会在北京香山成功举办

    彭伟;

    <正>7月22日至24日,在美丽的香山脚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运动损伤重建与康复学组主办、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承办的"2016关节畸形与不稳定研讨会"成功召开,来自全国300余名骨科界精英参加本次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学组黄迅悟主任委员主持,第三○九医院李维国院长代表医院致欢迎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23-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膝骨性关节炎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叶丙霖;李盛华;周明旺;陈威;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膝骨性关节炎逐渐成为中老年常见骨科疾病,统计研究表明,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中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而对于膝骨性关节炎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迫在眉睫。目前研究虽不能完全阐明该病发病机制,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该病的认识更加深入。近年来较多学者提出,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增加该病的易感性,并且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上述观点,该研究成果有望作为膝骨性关节炎预防与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膝骨性关节炎发病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为研究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87-1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李超;巴兆玉;黄宇峰;洪潮;吴德升;

    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畸形、腰椎滑脱和脊柱肿瘤等,坚强内固定和360°融合亦被视为脊柱稳定手术的金标准。相邻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是腰椎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最常见的病变。随着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其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概念、发生率、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和治疗作一综述。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92-1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

    黄健华;于滨生;

    腰背痛是困扰全球的健康问题,使各国人民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和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的几十年,其患病率将会大幅上升。腰背痛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其中腰椎间盘退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目前有关腰椎间盘退变机制主要集中在椎间盘内营养物质合成和代谢途径受损、基质降解酶合成和代谢失衡、生物力学的改变、细胞因子等方面。近年来,有研究提出一种新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式——"跳跃性"腰椎间盘退变,其主要是在多个退变的椎间盘中间存在正常健康的椎间盘。它的发现为椎间盘退变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让临床医师思考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96-1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 《CT定位脊柱微创手术学》出版

    <正>主编:关家文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定价:28.00元【内容提要】《CT定位脊柱微创手术学》是作者十几年潜心钻研CT定位技术及开展脊柱微创手术的总结。利用CT组织分辨率高的优点,应用于各类脊柱微创手术穿刺定位过程的监测,定位针轨迹犹如直视、精准无误,对保证手术安全、提高手术质

    2016年19期 v.24;No.405 1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硫酸化相关酶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关节突软骨中的表达研究

    张宏其;郭强;郭超峰;唐明星;高琪乐;尹新华;吴建煌;刘金洋;

    [目的]分析硫酸化相关酶在AIS患者关节突软骨中的表达特点,为软骨细胞的力学研究和延缓脊柱侧凸进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8例Lenke 1型AIS患者顶椎和下端椎凹、凸侧和对照组(15例)的下关节突软骨作为研究对象,固定脱钙后制成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分析硫酸化反应相关酶PAPSS2、PAPST1和CHST1在Lenke 1型AIS患者顶椎和下端椎关节突软骨中的表达,利用Leica显微镜对免疫组化图像进行观察,用Image-pro Plus软件将每个视野中的着色面积、光密度以及目标数目转换成累积光密度值(IOD),代表相应酶的表达强度,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APSS2主要分布在软骨细胞质和软骨囊基质;PAPST1特异性分布在软骨细胞质;CHST15主要分布在软骨细胞质和软骨囊基质。硫酸化反应相关酶PAPSS2、PAPST1和CHST15的表达转换成IOD有以下分布特点:对照组两侧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顶椎凹侧高于凸侧,顶椎凸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顶椎高于同侧下端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端椎的凹凸侧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端椎的表达与对照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关节突硫酸化反应相关酶的表达增强与特发性脊柱侧凸进展相关。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00-18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体外冲击波对早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表达的影响

    刘搏宇;李宏宇;金先跃;郁少林;席立成;赵子星;田文;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机制。[方法]将6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治疗,均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含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含量相当(P>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含量均较治疗后上升(P<0.05),但仍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治疗组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能有效地下调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中IL-1β、TNF-α及MMP-13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延缓病程发展,且与塞来昔布相比疗效更佳。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07-1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依那西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术前降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

    张耀申;海涌;陈小龙;杨晋才;周立金;刘玉增;潘爱星;

    [目的]评价依那西普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术前降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治疗的4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依那西普组(依那西普治疗)和常规组(常规药物治疗);依那西普组1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12例行后凸矫形手术,年龄20~47岁,平均36.4岁。常规组2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其中8例行后凸矫形手术,年龄18~50岁,平均38.5岁。对所有患者用药2周,按常规检测患者血清CRP、ESR,并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显著。依那西普组较常规组治疗能更快速的降低CRP、ESR,第2周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依那西普能快速降低AS患者围手术期炎症指标,相对传统治疗方案,其临床疗效更显著,因此认为AS畸形患者围手术期应用依那西普能取得更好的降C-反应蛋白临床疗效。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11-1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张磊磊;吴添龙;李健;姚玉龙;邓中博;敖鹏;缪新新;程细高;

    [目的]评价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与优点。[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应用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手术治疗12例高位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0~52岁,平均37岁,病程5~120 d,平均58 d,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痛及单侧坐骨神经痛,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诊断均为单节段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病变节段L5S12例、L4、58例、L3、42例,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腰痛及腿痛进行评定,末次随访采用Mac Nad功能评分判断疗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2例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未予估计,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100~145 min,平均120 min,住院时间3~7 d,平均5.4 d,伤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术后腿痛均立即消失,1例术后1个月出现腰痛加重,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无复发病例。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各时间点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 Nab评价标准,末次随访时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7%。[结论]经皮脊柱内窥镜下椎板间隙扩大成形入路治疗高位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微创。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15-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微创手术治疗硬脊膜外脓肿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1例报告

    王建民;刘长利;刘勇君;韩敦鑫;任中武;

    <正>硬脊膜外脓肿(spinal epidural abscess,SEA)是一种少见但不罕见的脊柱感染性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其临床症状不典型,误诊率较高。现报告1例本院微创手术治疗的硬脊膜外脓肿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病例,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报告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70岁,20余年前出现反复腰部疼痛,未接受系统诊治。1个月前扭伤腰部后出现腰部

    2016年19期 v.24;No.405 1819-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