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其;周振海;郭超峰;王昱翔;唐明星;余洪贵;尹新华;
[目的]评价通过经骨折线单纯后柱缩短截骨矫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本中心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病理性骨折行经骨折线单纯后柱缩短截骨矫形的手术患者13例;年龄22~52岁,平均36.8岁。通过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全脊柱后凸角、胸腰段后凸角、腰椎前凸角、C_7铅垂线和S_1后上角的距离,评价症状改善及矫形效果。[结果]13例患者平均随访2.1年,其中2例未满1年(1例6个月,1例3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经更换抗生素后治愈。所有患者脊柱后凸角(GK)从术前平均(55.8±11.0)°下降到术后平均(23.2±6.7)°,P<0.001;C7铅垂线至骶骨后上角的距离(C_7~S_1)从术前的平均(166±37)mm下降到术后的平均(111±20)mm,P<0.001;胸腰段后凸角(TLK)从术前的平均(51.0±9.9)°下降到术后平均(21.6±11.0)°;P<0.001;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2±1.2)分下降到术后平均(2.1±1.1)分,P<0.001;腰椎前凸角(LL)从术前平均(5.7±23.2)°增加到术后平均(10.5±29.0)°,P=0.001。[结论]经病理性骨折线单纯后柱缩短截骨矫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在显著改善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21-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何阿祥;谢栋;蔡晓敏;许晨辉;廖心远;杨立利;陈雄生;贾连顺;
[目的]总结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手术疗效,探索该类患者手术治疗指征及手术要点。[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伴颈性眩晕颈椎病患者127例,并根据性别、年龄、手术入路、手术节段、术前眩晕评分及术后颈椎前凸角进行分组,统计并比较各组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差异。[结果]女性、前路手术及术前评分超过3分患者改善率及改善度明显提高。长节段(>2个)、术后颈椎前凸角超过10°患者改善率显著提高,但改善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超过60岁患者改善度显著低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结论]保守治疗无效、女性患者、年龄不超过60岁及眩晕评分超过3分可作为重要的手术指征。尽量选择前路手术,长节段固定不稳定的椎体,重建颈椎曲度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改善率及改善程度。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27-1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关家文;张洪涛;孙海涛;刘维财;马宗雷;韩大鹏;魏帅帅;
[目的]通过对同节段腰椎管内骨化和椎间盘突出并存患者影像分析和临床实践总结,探讨骨化组织、脱出髓核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减少创伤、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5年10月应用CT定位+椎间孔镜治疗的300例此类患者,将所有患者的64排螺旋CT影像资料输入GE-AW4.3影像后处理系统工作站,利用其同步多平面重建技术对手术节段的骨化组织和椎间盘突出做多方位察测和分类统计;根据影像解剖差异个性化设计手术入路,采用三种穿刺方式建立工作通道,术中据情合理处理骨化组织。[结果]300例患者的骨化类型为椎间盘骨化146例,椎体后缘骨质增生56例,椎体后缘离断48例,黄韧带骨化8例,混合型42例。"责任靶点"明确为脱出髓核者290例,不明确者10例,该10例均经手术证实其责任靶点为骨化组织周围脱出的髓核组织,无"责任靶点"明确为骨化者。骨化组织不予祛除243例,部分祛除39例,全部祛除18例。300例患者有5例失联,其余295例患者经6~70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术前和末次随访JOA评分分别为(8.4±3.2)和(25.6±2.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改善率83.7%,优良率96.9%。[结论]骨化组织不是引起临床症状的关键因素,"责任靶点"基本上是脱出的髓核;内窥镜手术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重点摘除髓核,合理处理骨化"。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32-1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洋;席焱海;吴学铭;宋腾飞;余将明;马俊;谢宁;叶添文;叶晓健;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本治疗组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0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手术治疗,18例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12例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技术,观察两组患者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及改善率等。[结果]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和VAS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两组间在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3例患者术中一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失败,遂改行CBT固定,余患者置钉顺利。CBT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没有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应用CBT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置入过程更安全;更靠内的进钉点避免了广泛的肌肉剥离及组织切除,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增加了和皮质骨的接触面,牢固性更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38-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金新蒙;刘杰;吕枫;王雷;
[目的]评价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共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30~59岁,平均42.5岁。25例均行腰椎开窗髓核摘除并置入Wallis系统。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行MRI检查分析Wallis置入节段椎间盘影像学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0~45个月,平均38个月。影像学显示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或断裂,椎板或棘突无骨折。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1)。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其中手术节段明显减小(P<0.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而邻近节段较术前未有明显变化(P>0.05)。MRI检查未发现椎间盘退变加速、部分患者可见椎间盘水化。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但不能降低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43-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杨维权;孙荣华;李德粦;植致敏;蒋冬东;张贺飞;姚力熙;刘大雄;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选择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治疗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采用TESSYS技术治疗的512例腰腿痛患者,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441例、腰椎管狭窄症48例,腰椎滑脱(I度)23例。年龄18~85岁,平均56.6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45~180 min,平均60.8 min;C型臂X线机曝光频率13~62次,平均17.8次。术中硬膜囊撕裂12例,头颈部疼痛4例,2例术后出现肌力一过性下降,无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468例(91.4%)术后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0.5个月。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398例,良40例,可17例,差13例,优良率93.6%。术前VAS评分(8.7±1.4)分,术后即刻(2.6±1.6)、术后3个月(1.8±0.6)、末次随访时(1.9±1.3)。[结论]TESSYS是治疗腰腿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正确放置工作通道是扩大手术适应证的关键。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49-1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文香;郝军;王明君;李晓峰;李鹏;高菲菲;王鸿雁;
[目的]探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中老年Ⅲ期髌股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32例36膝,属改良Iwano分期Ⅲ期,男6例,女26例;平均年龄54.03岁。病程平均8.67年。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采用髌骨改良Kujala评分评价髌股关节功能,髌骨适合角(CA角)评价髌骨位置,KSS评分评价整体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2.1)个月。改良Kujala评分术前平均(15.94±3.57)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33.06±2.07)分,髌股关节功能满意32膝(89%)。髌骨适合角术前平均(23.06±10.68)°,术后末次随访平均(11.96±8.16)°,36膝均有好转(100%)。KSS评分术前平均(109.28±15.79)分,术后末次随访提高到(158.39±7.86)分,疼痛明显好转,爬楼梯能力明显改善。各项评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改良髌骨外侧关节面部分切除术治疗严重髌股关节骨关节炎(Iwano分期Ⅲ期)可明显缓解疼痛,部分改善功能。对于活动量较大的中老年髌股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作为关节置换术的替代手术或前期手术。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54-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朱迎春;贾学文;王哲洋;王毳;
[目的]评价关节镜技术在肘关节剥脱性软骨炎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以及疗效。[方法]2011年5月~2014年7月,对17例患者施行肘关节镜检查、滑膜清理、游离体取出以及微骨折术,男11例,女6例;年龄15~35岁,左侧5例,右侧12例。17例均有肘关节疼痛,10例有肘关节卡压或绞锁等机械症状。患者取侧卧位全身麻醉下,经中外侧(软点)、近端前外侧、近端前内侧、后正中、后外侧等入路,行肘关节探查、清理、游离体取出以及微骨折术。分别测量术前术后肘关节伸直角度、屈曲角度、肘关节活动度,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无血管损伤并发症,17例获得10~48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术后15例(88.2%)肘疼痛消失或仅有轻微疼痛,2例(11.8%)肘仍有中等程度疼痛。10例有机械交锁症状者均消失。肘关节伸直角度、屈曲角度、肘关节活动度以及MEPS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MEPS结果优11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88.2%。术后并发症:1例尺神经暂时性麻痹。[结论]肘关节镜治疗肘关节剥脱性软骨炎疗效确切,可以明显缓解肘关节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损伤小、恢复快。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59-1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一林;柴卫兵;卢宏章;李军;刘震宁;张道俭;刘恒;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64-1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程晓燕;王梅玲;纪凡层;吴刚;
[目的]评价不同镇痛模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手术40例,随机分为两种股神经阻滞方法进行术后镇痛,即连续股神经阻滞(连续组)(20例)和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单次组)(20例)。连续组术前0.5%罗哌卡因30 ml行股神经阻滞并置管,术后0.2%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自控镇痛;单次组术前行0.5%罗哌卡因30 ml单次股神经阻滞,术后0.2μg/kg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术后4、8、12、24、36及48 h术后静息、主动功能锻炼(AFE)及持续被动功能锻炼(CPM)状态下疼痛VAS评分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泵按压次数及追加哌替啶次数。[结果]术后4、8、12、24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和单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48 h静息VAS评分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的AFE和CPM状态下VAS评分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6、48 h,连续组显著低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12 h按压次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而术后24、48、36 h连续组按压次数明显低于单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追加哌替啶例数连续组明显高于单次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优于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且前者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68-1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吴继彬;葛保健;吴东迎;孙玛骥;张星辰;郭开今;袁峰;
[目的]比较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fenestration discectomy,FD)和经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5年2月,将50例初次单节段LDH患者随机分为椎板开窗组(25例)和椎间孔镜组(2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开窗组在全麻下行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术,椎间孔镜组在局麻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7.3个月(12~36个月)。椎板开窗组的手术时间少于椎间孔镜组(P<0.05),椎间孔镜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少于椎板开窗组(P<0.05)。两组术后3、12个月ODI、VAS、JOA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的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椎板开窗组相比,椎间孔镜技术治疗LDH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更为理想的方法。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72-1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孙卫东;温建民;林新晓;胡海威;蒋科卫;程桯;孙永生;桑志成;韩金昌;黄立财;张玉亮;
[目的]探讨微创截骨与Weil截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跖痛症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64足/104跖骨)轻度跖痛症患者分别行跖骨颈部微创截骨抬高术(A组,24例/26足/55跖骨)和Weil截骨术(B组,27例/38足/49跖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责任跖骨的VAS评分、ACFAS评分及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变化,评价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A、B两组病例手术前后VAS评分和AC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otscan足底压力测试手术前后责任跖骨头下最大压力、最大压强及冲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病例术后VAS评分、ACFAS及足底压力测试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截骨延迟愈合4例(4跖骨)。[结论]两种截骨术均能有效缓解跖痛症的疼痛症状。微创截骨抬高术治疗跖痛症,疗效确定,易于掌握,并发症少,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2016年21期 v.24;No.407 1997-1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戴海峰;李嘉;刘凤;徐丛;常乾坤;顾建民;吕永明;
[目的]探讨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头坏死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2月~2015年6月因肱骨头坏死行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术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5例;年龄48~80岁,平均71.7岁,左肩7例,右肩6例,合并肩袖损伤9例,均行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应用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关节医师协会(ASES)评分系统,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价,同时行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随访7~47个月,平均30.0个月,Constant评分平均73.5±6.1、ASES评分平均71.0±8.5,外展平均(97.4±20.0)°,外旋平均(31.2±15.6)°,前屈上举平均(120±16.5)°,1例有臂丛神经损伤表现,术后3个月恢复;1例发生肩胛骨切迹;1例在基盘上方的螺钉周围发现了透亮影。无假体松动、下沉、脱位,肩关节外展、外旋、前屈、上举等功能良好。[结论]反置式全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头坏死近期疗效良好,但病例少、随访时间短、中远期疗效仍需临床观察。
2016年21期 v.24;No.407 2000-2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孙丽萍;葛春花;
[目的]观察超前消炎镇痛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3年6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欲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超前镇痛组采用塞来昔布联合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镇痛泵组采用术后静脉镇痛泵。分别记录患者术后6、12、24、48、72 h的静息时VAS评分,术后1、2、3、7、14d膝关节活动度以及不良反应的例数,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前镇痛组术后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镇痛泵组(P<0.05),膝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大于镇痛泵组(P<0.05),发生不良反应例数明显少于镇痛泵组(P<0.05)。[结论]超前消炎镇痛能够明显消除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康复。
2016年21期 v.24;No.407 2004-2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