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海青;耿德春;朱雪松;周峰;孟斌;杨惠林;
[目的]探讨采用个体化穿刺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中胸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中胸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79例96椎,采用个体化设计穿刺路线,经椎弓根外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测量术前、术后与末次随访时伤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角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4.7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伤椎前、中椎体高度,Cobb角,VAS和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各项指标同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骨水泥渗漏6例,未出现临床症状。随访期间7例患者发生新的椎体骨折,其中4例发生在邻近节段。[结论]个体化穿刺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中胸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段。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17-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白明;银和平;吴一民;孟格栋;李杨;赵健;
[目的]探讨骨水泥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1月~2015年12月本院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按照随机方法分为骨水泥组和骨水泥复合人工骨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骨水泥组PKP术中使用骨水泥,而B组PKP术中使用骨水泥与人工骨修复材料复合体。于术前、术后第3 d、术后3个月时门诊随访行视觉疼痛评定(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评定方法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均获得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 d、3个月时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度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复合人工骨修复材料止痛效果可以达到单纯使用骨水泥的效果,同时骨粉可以诱导新骨形成,降低骨水泥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22-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郑勇强;张金山;林亮;施纯南;许永权;林剑锋;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21例胸腰段压缩性骨折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后路短节段固定,术前CT检查测量椎管占位比,术前、术后、去除内固定前或末次随访时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并评估神经功能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4.7 d(1~13 d),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示脊柱序列和生理曲度基本恢复。术前前柱平均压缩39.3%(19%~64%),术后即刻8.3%(1%~17%),手术矫正31%;末次随访前柱压缩14.6%(4%~20%),平均丢失6.3%。Cobb角术前平均18.7°(10°~29°),术后平均1.7°(-9°~6°),平均矫正17°,术后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4.6°(-8°~10°),丢失2.9°。平均随访18个月(10~34个月),椎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失败,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植骨,后路短节段固定可恢复并有效维持矢状位序列,减少椎体矫正度的丢失及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胸腰段压缩性骨折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27-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孔志刚;安有志;孙虎;
[目的]研究胸腰椎Chance骨折的微创治疗方法,探讨经皮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Chance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Chance骨折13例;T_(10)1例,T_(11)1例,T_(12)3例,L_13例,L_23例,L_32例;Denis分型: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患者脊柱后柱分离得到了恢复,脊柱前柱压缩也得到改善,脊柱后凸畸形纠正,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可有效的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不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Chance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31-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王腾;冯凡哲;余开富;杨曦;李国栋;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感染性跟骨外露创面及预防跟骨骨髓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5年3月,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胫后动脉穿支或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感染并跟骨骨折骨外露创面13例。其中10例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创面缺损范围5.0 cm×3.5 cm~8.5cm×7.0 cm。术前用手持普勒超声进行穿支点定位并完成螺旋桨皮瓣设计。术中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清除游离及坏死的骨质;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在皮瓣下方跟骨缺损或感染严重的区域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条1~2根,术后1个月拔出。皮瓣切取范围14.5 cm×4.0 cm~27.0 cm×7.5 cm,8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供区植皮修复。其中3例因跟骨缺损较多,术后二期行取髂骨植骨术。[结果]术中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中均未发现创面处感染复发及窦道形成,X线片未见骨髓炎病灶形成。所有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足部功能总优良率为76.9%。[结论]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是修复感染性跟骨外露创面及防治跟骨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35-2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军;危杰;高明;王满宜;
[目的]评估不同麻醉方式对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住院时间和相关费用的影响,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502例连续就诊于本院创伤骨科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资料完整409例。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全麻组(83例)和椎管内麻醉组(326例)。收集信息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入院及术后第1 d时血常规检查、围手术期输血量、基础疾病、住院时间、麻醉方式和住院期间并发症。采用Gross方程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409例患者纳入统计分析。椎管内麻醉组术中失血量为(141.7±110.7)ml明显低于全麻组(242.0±235.1)ml(P=0.001)(P<0.05)。同时椎管内麻醉组隐性失血量(P=0.001)和总失血量(P=0.001)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椎管内麻醉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分别为(23.8±16.5)g/L和(6.9±4.8)%。全麻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变化分别为(35.1±14.8)g/L和(10.5±4.1)%,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P=0.001)(P<0.05)。椎管内麻醉组输血费用明显低于全麻组(P=0.042)(P<0.05),但两组之间麻醉费用(P=0.639)、手术费用(P=0.163)和总费用(P=0.067)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同全麻相比,椎管内麻醉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相关费用;麻醉方式的选择同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和住院费用无关。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40-2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陈顺有;潘源城;林然;陈辉;唐伟华;黄殿华;蓝少泽;林清坚;
[目的]通过测量术后随访X线片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了解经大转子进钉应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4年2月本科25例10~15周岁经大转子进钉应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的患者,所有病例随访至至少骨性愈合,以健侧为对照组,收集最近一次随访的术后X线片,应用PACS处理软件测量其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参数,包括股骨近端颈干角(CDA)、关节面转子间距离(ATD)、转子间距(TTD)、关节面小转子间距(ALD)、股骨头中心至小转子距离(CSD)、股骨颈最宽径(FND)以及股骨头最宽径(FHD)。[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年龄12.24岁,平均随访时间为25.6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2例患者术后出现大转子骨骺吸收现象,患侧的股骨近端几何参数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大转子进钉应用肱骨交锁髓内钉治疗青少年股骨干骨折疗效满意,可以避免对股骨近端发育的影响。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45-2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春秋;王新国;王俊;侯琰;金钢;邵为;程慧;陈步俊;
[目的]对比研究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微创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59例胫骨下段患者,随机分为专家型胫骨髓内钉内固定微创治疗组(髓内钉组)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微创治疗组(MIPO组),对骨折治疗过程、愈合情况、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待手术时间(5.2±1.4 VS 6.4±2.3)d、出血量(62.4±25.3 VS 98.5±28.1)ml,髓内钉组优于MIPO组(P<0.05)。透视次数MIPO组优于髓内钉组[(8±2 VS 15±8)次,P<0.05]。所有患者得到有效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髓内钉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7±3)周,MIPO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7.5±5)周。两组手术时间、最后的Johner-Wrushs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或小切口复位髓内钉固定、闭合或小切口复位胫骨远端内侧锁定接骨板固定是治疗胫骨下段骨折两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应根据患者、科室具体条件及自身熟练情况选用。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49-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贾古友;刘震;唐绪军;王晓光;王晗;
[目的]评价Fares法与Hippocrates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5年12月因肩关节前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手法复位分为FARES法治疗组与传统Hippocrates法治疗组,其中Fares法治疗组32例,传统Hippocrates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复位时主观疼痛感觉、复位成功率、平均复位操作时间、复位后并发症等,并基于CT扫描评估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的位置。[结果]FARES复位法可更有效放松患者紧张肌群,减轻复位时痛苦,VAS评分明显低于Hippocrates组(P<0.05);Fares法复位成功率93.75%(30/32)显著高于Hippocrates法的75%(21/28)(P<0.05);FARES法复位平均操作时间3.07 min明显短于Hippocrates法的5.45 min(P<0.05);并且复位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亦明显低于Hippocrates组(P<0.01);两种方法复位后其肱骨大结节骨折块移位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复位效果相当。[结论]FARES复位法可有效降低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复位时主观疼痛感,复位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复位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复位后肱骨大结节骨折块位置与Hippocrates法相当。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53-2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丛波;张仲文;韩龙;张加廷;张东正;姚旺林;徐训安;
[目的]比较外固定支架与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就诊于武警总医院的7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外固定支架组(外固定组)35例,Intertan髓内钉组(内固定组)3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有3例患者在手术半年后死亡,其余均获得2年的随访。外固定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内固定组少(P<0.05);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固定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87.357±6.901)分,优于外固定组(83.745±1.967)分(P<0.05);内固定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小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首选Intertan髓内钉;而外固定支架适合手术风险较大的老年患者,在基层医院有推广应用价值。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58-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董辉详;黄长明;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关节镜监视下,使用双排锚钉固定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30例。[结果]本组获得随访13~36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X线片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复位位置满意,术后功能满意,查体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结论]关节镜下锚钉固定技术是一种微创、可靠治疗关节内骨折的新的固定方法,而双排锚钉提供了拉、压双重力量,固定更可靠、牢固,更简单、快速,是一种理想的固定方式。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62-2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于洋;王振虎;龚龙;侯利军;高成杰;李天旺;王庆秒;赵力;赵岩;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带螺纹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10月在关节镜下使用带螺纹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后限制性支具伸直位固定膝关节3周后,行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半年行内固定物取出。[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防,随访时间6~17个月,全部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症状基本消失,lachman试验阴性,术后12个月Lysholm膝关节评分(93.65±3.8)分。[结论]使用关节镜下带螺纹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具有复位方便、固定可靠、克氏针稳定的优点,术后疗效满意。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66-2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亦驰;尹合勇;孙振;孟昊业;肖波;余晓明;苑志国;汪爱媛;彭江;卢世璧;
[目的]通过Micro-CT图像和其数值数据评价并对比镁合金与PLGA在兔股骨髁内对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体重2.2 kg、3个月龄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表面微弧氧化处理的AZ31镁合金棒材(以下简称"镁棒")30个和PLGA棒材30个分别置入到30只兔子的右、左侧股骨髁。置入后4、8、12周,3个时间点依次取出3组兔子的双侧股骨髁,利用Micro-CT扫描图像以及生成数据定量对镁合金和PLGA置入部位周围新骨生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在4周以前,骨生成活动并不十分活跃,两种材料置入周围的新骨骨体积分数无明显差异;在第8~12周,两组的新骨生成速度加快,尤其是AZ31组新生骨体积分数增长更为明显,且AZ31组的新骨骨体积分数明显高于PLGA组(P<0.05)。新生骨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BS/BV)随着实验进展持续降低,在第8~12周时降低速度最快,且在第12周时AZ31周围新生骨BS/BV低于PLGA组出现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置入物的降解,两组新生骨均出现骨小梁厚度增加,数目增多,而间距减少,同样在第8~12周,AZ31组骨小梁厚度和数目的增长明显高于PLGA组(P<0.05),且3个时间点的AZ31镁合金组和PLGA组骨小梁间距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实验过程中不仅骨量增加,新生骨组织矿物密度随着实验进展也在持续增加,但不同材料的两组间并无明显差异。[结论]AZ31镁合金在体内对新生骨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PLGA材料。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77-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庾佳佳;赵琳;
[目的]对比观察组织工程骨膜(tissue-engineered periosteum,TEP)及脱蛋白骨对兔肩胛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探讨组织工程骨膜通过膜内化骨修复大段不规则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传代扩增及成骨诱导后,与自制的猪小肠黏膜下基质(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膜。选取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60只,行肩胛骨次全切除术,制作大段不规则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A组在骨缺损区置入TEP;B组在骨缺损区置入脱蛋白骨(deproteinization bone,DPB);C组在骨缺损区置入TEP+DPB复合体;D组、E组则分别为造模后不处理空白组和切除骨保留自身骨膜组。术后4、8、12周时,各组每次分别处死4只动物收集标本,进行X线片及组织学检测,对比分析各组肩胛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X线表现:不同时间段,A、C组均有相当数量的新生骨形成,密度接近正常骨。其中C组外观形态与正常肩胛骨相似,塑形好,与E组密度较接近。B组DPB逐渐被吸收,无骨缺损修复征象。D组缺损区始终无高密度影出现。组织学表现:A、C、E组4周时以多点方式形成新骨,8周时出现岛状生长的骨组织,12周时新生骨趋成熟,呈编织状排列,可见血管腔。B、D组仅为胶原瘢痕组织,无新骨生成。[结论]组织工程骨膜可修复兔肩胛骨大段骨缺损,其通过膜内化骨修复大段不规则骨缺损是可行的。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83-2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兆忠;任佳彬;程艳;李瑞;郑振阳;刘鑫;
[目的]对尸体标本行解剖学观测,评估腰骶椎行侧前方内固定手术的可行性,为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帮助。[方法]分别在1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腰骶椎侧前方重要血管神经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测量出左髂总静脉到L_5椎体上、下缘后侧及S1椎体上缘后侧距离V1、V2、V3;L_5神经根前支内侧缘到骶骨岬前外侧缘水平距离EF;骶骨岬前外侧缘到第1骶前孔上缘切线垂直距离AB;以及腰交感干分别到L_4/L_5,L_5/S_1椎间孔前上缘垂直距离C_1、C_2。然后将腰骶椎侧前方操作空间视为一直角梯形,分别测量出结扎牵拉动静脉前、后的梯形底边长及高度,根据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出原始面积S1及牵拉后有效面积S2。[结果]V1、V2、V3分别平均为(43.20±0.9)mm、(40.91±0.6)mm、(30.59±0.6)mm,L_4动静脉在椎体侧方走行较恒定,L_5动静脉走行变异较大;L_5神经根前支紧贴骶骨翼前方走行,位置恒定,EF平均为(15.72±2.03)mm,AB平均为(28.85±2.41)mm,C_1、C_2分别平均为(27.43±2.10)mm、(26.80±2.31)mm。S_1为(31.02±1.7)cm~2,S_2为(33.40±1.3)cm~2,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骶椎侧前方初始有一定的操作空间,可允许进行侧前方内固定手术,且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走行有一定规律性,术中可通过有效结扎、牵拉避开这些结构后获得更为充足的手术空间,并可减少手术的并发损伤,提高安全性。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89-2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邓亚开;陈伟南;何俊山;吴继云;高建明;谢迎;
[目的]比较自体-异体混编肌腱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兔前交叉韧带在关节腔内的重塑过程。[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后腿趾长伸肌腱作为移植材料装入无菌塑料瓶,深低温-80℃保存14 d,放入-20℃冰箱保存备用。将40只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成自体异体肌腱混编组(混编组)和同种异体肌腱组(异体组),各20只。取兔右膝关节内侧切口,切除前交叉韧带后,按照正常兔前交叉韧带位置,选取胫骨与股骨骨道进行重建。分别于术后3、8、12、24周对重建肌腱行大体观察后应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组织学评估比较。[结果]术后3周,两组均有炎性细胞浸润,肌腱内部有坏死现象。术后8周,两组可见大量圆形新生细胞由肌腱表面向中心推进,胶原纤维排列无序,细胞浸润程度以混编组相对较高。12周时,混编组内部大量圆形新生细胞,胶原纤维开始出现有序排列,异体组纤维排列仍紊乱,肌腱中心偶可见无细胞区。24周时,混编组新生细胞呈梭形,胶原纤维沿韧带长轴方向排列有序。异体组细胞仍呈圆形,胶原纤维出现有序排列。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显示:3、8周时,两组均未见异染。12周时混编组甲苯胺蓝染色出现异染,异体组未见异染,术后24周时两组均出现异染。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管计数及HE染色细胞计数在术后3、8、12周均高于异体组(P≤0.05),24周时低于异体组(P≤0.05)。[结论]混编肌腱关节腔内愈合经历缺血坏死期、再血管化及细胞增殖期和韧带重塑期,其塑型改建过程明显快于同种异体移植物。
2016年22期 v.24;No.408 2093-2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沈延东;潘凌霄;干开丰;
[目的]探讨纽扣钢板线缆系统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共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22~58岁,平均40.6岁。依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Ⅱ度1例,Ⅲ度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6例;旋后-外旋型Ⅳ度3例。按照常规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法进行切口选择和内固定。12例均行Hook试验、外旋应力试验证实下胫腓联合有分离,采用纽扣钢板线缆系统行下胫腓联合分离的固定,经钢板孔固定6例,单独固定6例,均未加用下胫腓螺钉。[结果]术后8周扶拐部分负重,12周完全负重。随访3~24个月,平均12.7个月。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优6例,良5例,可1例。除1例局部感染外,均未出现断线、断板、应力性骨折、骨不连及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1年后行内固定拆除,5例单独固定者未拆除。[结论]纽扣钢板线缆系统具有固定牢靠、创伤小、操作简单、免除二期取出内置物、半刚性生物力学特性、容许关节微动、无断钉风险及提早负重等优点,在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有确切疗效。
2016年22期 v.24;No.408 2103-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殷磊;仓海斌;胡玉华;章庆峻;陈伟;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辅助闭合技术(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在严重软组织缺损的断肢再植中的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14年10月采用VAC一期覆盖断肢再植缺损区22例。二期行植皮或者转移皮瓣消灭创面。[结果]经封闭式负压引流7~18 d后,22例患者VAC海绵下内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除一例患者因不能耐受术后疼痛,成活5 d后要求截肢外,其余21例断肢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VAC技术安全、简单、实用,可以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引流充分,为软组织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不影响再植肢体的血供,可明显缩短病程,控制感染,提高成活率,为二期植皮或者转移皮瓣创造条件。
2016年22期 v.24;No.408 2106-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于洋;孙建华;
[目的]探讨喙肩韧带移位联合锁骨钩钢板治疗RockwoodⅢ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3年7月收治的8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行喙肩韧带移位替代喙锁韧带,锁骨钩钢板固定。术后颈腕吊带固定1周,加强肩关节功能训练。[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59个月,平均38.5个月。6例取出钢板,取钢板时间为术后12~36个月,平均18.7个月,其中1例术后18个月钢板断裂,未见感染、畸形、再脱位等并发症。术后1年内,VAS评分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少,而肩关节功能评分逐渐增加。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38±1.06)分,肩关节功能评分(96.13±4.36)分。6例去除钢板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两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去除钢板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仍高于去除前。[结论]喙肩韧带移位联合锁骨钩钢板短期内存在肩关节慢性疼痛及肩关节功能受限,长期随访临床疗效良好。锁骨钩钢板存留体内可能会影响肩关节功能,建议及早取出。
2016年22期 v.24;No.408 21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