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永威;李利;郭继东;王华东;马超;
[目的]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中颈椎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切除与保留的疗效及对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对本科2009年12月~2013年04月因颈椎病行单节段Pro 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8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切除颈椎PLL,分为颈椎PLL切除组(15例)和颈椎PLL保留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诊断类型、病变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Cobb角、颈椎整体曲度、置换节段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差异及JOA脊髓功能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颈椎PLL切除与否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影响不大,切除颈椎PLL在提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面优于保留颈椎PLL。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13-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海参;史吉胜;黄砖枝;林斌;丁真奇;郭林新;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Cobb角测量方法,测量病变节段上下椎体Cobb角,测量C_(3~7)椎体颈前软组织厚度,并于术后2年评估融合情况,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也被观察。[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50个节段),27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平均年龄(45.64±6.28)岁。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1.11±7.82)个月。患者术后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影像学上94%的置入物融合。最终随访时颈椎前凸保持良好。术后颈前软组织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从平均(7.6±1.9)mm增至(15.2±2.9)mm,最终随访时(9.9±1.9)mm。按吞咽困难Bazaz分级,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4.4%,然而在最终的随访时仍有6.6%的患者具有轻、中度吞咽困难。在术后即刻和最终随访时颈前软组织厚度和吞咽困难分级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1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的左上肢疼痛伴左三角肌肌力减弱,1例患者发生声音嘶哑,随访3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颈前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与颈前软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19-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继彬;孙玛骥;张星晨;吴东迎;辛兵;冯虎;袁峰;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隙减压术在治疗黄韧带增生所致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随访结果。[方法]自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颈椎后路经椎板间隙减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黄韧带源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1~76岁,平均41.7岁。记录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颈椎生理曲度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后与术前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100±12.5)min,术中出血量约(200±30.5)ml,术后引流量约(90±18.4)ml。随访时间为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术后2周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维持到术后1个月和3个月。术后2周颈椎生理曲度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维持到术后1个月和3个月。[结论]经椎板间隙减压术治疗黄韧带源性脊髓型颈椎病减压效果明显。出血量、手术时间、损伤脊髓神经的风险均达到最小化,术后患者恢复好。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25-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海燕;闫传柱;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颈椎零切迹椎间融合内固定患者68例,采用颈椎前路钛板联合Cage融合器患者48例,观察分析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椎体间高度及吞咽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均未见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Zero-P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2 d,术后3、6个月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末次随访改善率和3个月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Zero-P组术后第2 d、术后1周,术后3、6个月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Zero-P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取得与传统颈前路钢板联合Cage融合器相近的治疗效果,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较好的早期稳定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29-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廖航;贾惊宇;邓中博;徐丽彪;缪新新;程细高;
[目的]评估3D-MRI技术在诊治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6月,收治36例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4例,女22例;年龄45~74岁,平均61岁。其中传统影像学检查显示压迫不明显但临床表现典型17例、传统影像学检查显示压迫明显但临床表现不典型7例、传统影像学上多节段表现异常而不能确定责任节段12例。病程1~31个月,平均14.4个月。采用传统MRI、神经根封闭、3D-MRI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明确诊断后12例年轻患者接受经皮脊柱内窥镜椎板间开窗入路微创治疗,24例老年患者则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传统MRI发现责任节段病7例,3D-MRI发现33例,神经根封闭发现35例(P<0.001)。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除2例开放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再次出现腰痛,行保守治疗后缓解。末次随访VAS与ODI指数较术前评分明显改善(P<0.01)。术后1年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4.4%(34/36)。[结论]3D-MRI技术在诊治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减少腰椎失败综合征的发生。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34-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伟;薛骋;唐先业;赵杰;袁峰;郭开今;
[目的]比较选择性减压融合与多节段减压融合治疗伴退行性滑脱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伴有退行性滑脱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选择性减压融合组(选择组,19例)和多节段减压融合组(多节段组,17例)。选择组仅对引起临床症状的部位进行减压,对术前存在腰椎滑脱或不稳的节段以及术后可能出现失稳的节段予以固定融合。多节段组对影像学所见的狭窄节段均进行充分减压、固定融合。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时间、失血量、减压节段和融合节段。用JOA、VAS及O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随访拍摄腰椎X线片和MRI,观察腰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多节段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融合节段均大于选择组(P<0.05)。两组病例术后末次随访的JOA、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的JOA、VAS和ODI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组减压未融合节段无医源性失稳表现。[结论]选择性减压融合与多节段减压融合治疗伴退行性滑脱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相当,选择性减压融合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和创伤小等优点。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39-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王栋;赵波;李锋涛;秦杰;贺西京;
[目的]了解L_5S_1节段脊柱结核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融合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为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住院手术的腰骶段结核患者29例,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38.4岁(24~56岁),均合并腰及臀部疼痛症状。其中L_5结核6例、S_1结核3例,L_5S_1结核20例。病史平均4.3个月(3~6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固定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患者症状改善程度(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实验室检查指标变化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20±20)min,手术出血量(260±50)ml。术后3个月复查局部骨性融合者6例,6个月复查骨性融合者29例,随访1~4年[平均(1.8±0.3)年]未见局部骨不连、结核病灶复发、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观察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腰骶段脊柱结核病例,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及稳定性重建手术,可以达到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及稳妥的固定,手术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可以作为腰骶段结核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选择。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4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剑伟;蒋卫平;
[目的]研究髋关节大手术前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DVT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00例,其中发生DVT 78例,未发生DVT 122例,对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情况、DVT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收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VT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显示高龄、高BMI、骨水泥使用、全麻是导致DVT发生的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BMI、骨水泥使用、全麻患者行髋关节大手术后容易发生DVT,术前使用抗凝药可以降低术后发生DVT的风险。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48-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新广;梁晓松;崔存宝;王东辰;高玉镭;田敏;刘淑磊;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氨甲环酸联合可吸收止血纱布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08月~2014年08月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本院行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19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四组:A组48例:关节内不使用氨甲环酸和可吸收止血纱布组;B组48例:缝合切口但未松止血带前将1片可吸收止血纱布放置关节内髌上囊处。C组48例:缝合切口但未松止血带前将氨甲环酸1.5 g粉剂直接撒入关节内;D组48例:缝合切口但未松止血带前先将氨甲环酸1.5 g粉剂直接撒入关节内再将1片可吸收止血纱布放置关节内髌上囊处。4组患者术后均放置负压引流管并在术后4 h内闭合引流管。比较4组患者术后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引流量、输血量和输血人数,观察是否存在双下肢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的临床症状,出院时进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4组之间的血红蛋白、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出院之前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红蛋白、引流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量方面,单纯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组优于未使用任何止血方法组,而只应用氨甲环酸组优于只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组,联合应用组优于其他三组,关节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粉剂联合髌上囊应用可吸收止血纱布在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中可明显减少总失血量及输血量、输血人数,并没有增加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51-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任雪;尚聪;王恩波;张立军;刘天婧;李建军;李连永;
[目的]通过建立臀位体位动物模型模拟宫内臀位状态研究臀位体位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影响。[方法]新生大鼠双后肢捆绑维持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模仿人类宫内臀位。实验大鼠于生后0、2、4、6、8 d处死,全骨架染色后行后前位骨盆摄像观察髋臼与股骨头的关系并测量软骨髋臼指数(CAI)、中心边缘角(CEA)及髋臼开口直径与深度的比值(D/D)。[结果]随着异常体位维持时间的延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逐渐增多且严重程度逐渐加重。除0 d组外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AI明显增大,CEA减小而D/D明显增加。同时发现实验组大鼠坐骨侧方弯曲且髋臼关节软骨变薄。[结论]臀位体位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是一由轻微发育不良至髋关节半脱位直至完全脱位的慢性过程。臀位体位维持时间越长,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生率越高,病理改变越重。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65-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漆启华;张遂辉;乐阳;王小华;董谢平;
[目的]观察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酯(PDTC)对大鼠颈椎动力失衡模型颈椎间盘组织形态及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炎性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手术切断大鼠颈后部浅、深肌群构建颈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PDTC组:大鼠造模术后腹腔每日注射PDTC直至处死,生理盐水组:大鼠造模术后腹腔每日注射生理盐水直至处死,空白对照组:手术切开大鼠颈后部皮肤后立即缝合并每日腹腔给予生理盐水直至处死。分别于术后10、12、16周处死动物,获取C_(5、6)椎间盘组织,光镜下观察椎间盘形态改变,q-PCR检测椎间盘组织中IL-6、MMP-9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椎间盘组织中IL-6、MMP-9蛋白表达。[结果]随时间推移,生理盐水组椎间盘组织结构破坏,纤维环排列紊乱,而PDTC组椎间盘组织结构破坏程度轻。椎间盘组织中都检测到IL-6、MMP-9基因及蛋白表达。空白组各时间点IL-6、MMP-9mRNA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PDTC组及生理盐水组IL-6、MMP-9 mRNA表达量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但增速逐渐缓慢。各时间点PDTC组IL-6、MMP-9 mRNA表达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1)。12周、16周PDTC组IL-6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P<0.01),而第10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PDTC组MMP-9蛋白表达量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P<0.01),以12周时最明显。[结论]大鼠颈椎动力失平衡模型的退变椎间盘组织结构破坏明显,椎间盘中IL-6、MMP-9炎性因子大量表达,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IL-6、MMP-9表达变化的调节,PDTC有望成为预防颈椎间盘退变的潜在药物。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71-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强;宋世锋;杨开舜;张伟;刘立柱;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尼古丁大鼠椎间盘中IL-1β阳性细胞表达率的变化,探讨尼古丁诱发椎间盘退变的可能机制。[方法]选用10~11周龄雄性SD大鼠30只,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3组,对照组10只,每天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5 ml/kg,共注射8周;实验组2组,每组各10只,每天皮下注射尼古丁3 mg/kg(相当于成人每天抽40支香烟~([1])),分别注射2、8周。达到注射时间后,各组分别取出L_4/L_5椎间盘组织制作切片(由于人体椎间盘退变多发生在L_4/L_5椎间盘),行HE染色及IL-1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及IL-1β阳性细胞率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尼古丁注射2周实验组大鼠椎间盘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少数出现1级退变。尼古丁注射8周实验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结构紊乱,出现3~4级退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IL-1β阳性细胞表达率为(7.0±0.34)%,实验组IL-1β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32.1±2.69)%、(78.6±2.59)%。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尼古丁可能通过刺激机体合成和释放IL-1β而诱发椎间盘退变。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7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远政;田晓滨;刘洋;刘曦明;张一;舍荣峰;
[目的]研究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对人骨肉瘤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与Wnt/β-catenin信号的关系。[方法]结晶紫染色法及Western blot研究ORI对143B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ORI诱导143B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β-catenin/Tcf4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检测ORI对Wnt/β-catenin信号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和RT-PCR分析ORI对Wnt/β-catenin信号相关因子β-catenin、Dickkopf1(Dkk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及p-GSK3β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采用外源性过表达β-catenin和Dkk1以及沉默β-catenin研究ORI抑制143B细胞增殖与Wnt/β-catenin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ORI能明显抑制143B细胞增殖(P<0.05),下调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表达;ORI能显著诱导细胞凋亡、上调caspase3表达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ORI能明显抑制细胞中β-catenin/Tcf4的转录活性;ORI对β-catenin的mRNA表达无影响,但能上调Dkk1的mRNA表达;ORI能增加Dkk1和GSK3β蛋白表达,并降低GSK3β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蛋白水平;外源性过表达β-catenin能减弱ORI抑制143B细胞增殖的作用,而过表达Dkk1和沉默β-catenin能增强ORI抑制143B细胞增殖的作用。[结论]ORI能抑制人骨肉瘤143B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该作用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活性相关;而ORI抑制Wnt/β-catenin信号活性则可能与激活GSK3β和Dkk1活性有关。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81-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张建发;刘尚礼;黄君君;彭焰;黄东生;
[目的]分析研究腰椎术后切口痛的可能病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5年7月本院腰椎术后出现切口痛的患者15例。[结果]11例通过保守治疗明显好转,其余4例因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提示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c neuroma)形成。[结论]腰椎术后切口痛是引起腰椎术后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容易误诊。其可能原因是切口神经纤维瘤形成,保守治疗或必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95-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海军;李振云;张鹏;吴青;兰登哲;孙同新;武远鹏;张秀云;孙书海;
[目的]总结甲下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分析甲下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探索其早期诊断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甲下黑色素瘤患者,观察其术后疗效,分析其病因及治疗经过,总结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跟踪随访7个月~2年4个月。4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均提示:S-100(+),HMB45(+)。1例患者于术后发生全身多处转移,仍在化疗中。其他3例患者均无复发及肿瘤转移。[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甲下黑色素瘤的主要手段,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能力及其敏感性有助于早期诊治,才能减少或避免误诊的发生。
2016年23期 v.24;No.409 2198-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旭辉;夏磊;王世海;李坛;
[目的]探讨髌骨内推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加用髌骨内推手法治疗,然后采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acmaster(WOMAC)评分标准进行效果评分。[结果]采用WOMAC评分,比较治疗前、开始治疗后1.5、3、12个月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治疗1.5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可能是由于髌骨内推手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下压髌骨的趋势,导致髌骨骨髓水肿或者下压髌骨导致滑膜水肿,产生副作用,随着水肿的减退,髌骨内推的疗效可以持续到治疗后12个月,并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髌骨内推可手法松解髌股关节外侧支持带,有效地改善髌股关节的对合关系,为临床治疗髌股关节炎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6年23期 v.24;No.409 2201-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