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会议信息

  • 北京成功申办2023世界肢体延长与重建大会

    秦泗河;臧建成;王一岚;

    <正>由国际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和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骨重建大会(3rdWORC)于2017年8月30日~9月2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行。由于已经确定2019年第四届大会在英国、2021年第五届在墨西哥举行,本次大会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竞选2023年第六届大会的举办地。中国、印度、马来西亚三个国家提交了申办报告。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24+1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掌侧锁定钢板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

    桂雪洋;施鸿飞;陈一心;熊进;王骏飞;邱旭升;黄杰;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27例(青年组28例,中年组36例,老年组63例),随访并动态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尺骨变异等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以评估骨折再移位的情况。术后12个月行腕关节功能评分(DASH评分和Gartland和Werley评分)。[结果]术后第12个月随访测量的尺偏角、掌倾角、尺骨变异和桡骨茎突高度分别为(21.20±3.50)°、(4.97±7.54)°、(0.33±1.14)mm和(12.71±3.85)mm,相较于术后24 h测量的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茎突高度:老年组患者短缩值高于中、青年组患者(P=0.044和P=0.049)。DASH评分平均12.2分,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和Werley评分均达到优(74例)或良(53例)。[结论]掌侧锁定钢板可以为Buttazzoni B2型桡骨远端骨折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并获得满意的功能预后。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25-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克氏针固定儿童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

    张天久;俞松;杨小红;吕欣;徐艳朋;罗宇;

    [目的]比较组合式外固定架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0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儿童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24例,年龄3.5~14岁,平均8.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1 d,平均3.6 d;骨折复位后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20例,克氏针固定3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儿的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3、6、12个月踝关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42个月,平均23.2个月。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6、12个月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手术时间和术后3个月踝关节评分比较,组合式外固定架组明显优于克氏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胫骨远侧干骺端骨折,特别是邻近骺板处的骨折在手术时可选用的固定方法有限,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架和克氏针固定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但组合式外固定架可提高骨折闭合复位成功率,节约手术时间,减少对胫骨远侧骺板的损伤,利于早期踝关节功能锻炼。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30-1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胸腰椎骨折长节段内固定术后脊柱旋转力线的临床观察

    王翔;郑明辉;童凯;蔡毅;朱永健;陈建庭;瞿东滨;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经后路长节段固定术后脊柱旋转力线的恢复情况,并探讨力线失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本院2006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4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AOSpine骨折分型为A3、A4、B型,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18~62岁,平均(33.02±10.41)岁,均接受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棘突旋转距离(SPRD)及伤椎侧(后)凸Cobb角,统计固定节段长度、螺钉使用总数,计算单个椎体螺钉使用个数。根据术后脊柱旋转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良好组和力线失衡组。通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测量指标,探讨力线失衡的原因及其临床意义。[结果]45例患者中,旋转力线良好者占32例(71.11%),旋转力线失衡者占13例(28.89%)。两组术前SPR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失衡组患者SPRD明显大于良好组(P<0.05)。两组固定节段长度和螺钉使用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单个椎体螺钉个数,失衡组(1.37±0.32)个,明显少于良好组的(1.71±0.29)个(P<0.01)。[结论]后路胸腰椎长节段内固定能有效复位骨折椎体,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但部分患者术后存在脊柱旋转力线失衡的情况,与螺钉固定情况、手术技巧等方面密切相关,对术后脊柱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35-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经皮椎弓根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白明;吴一民;银和平;李杨;赵健;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6例,随机分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联合组)和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对照组),联合组54例,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时间15~19个月。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度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联合组上述指标数值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创伤小,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稳定性,有效维持伤椎的形态完整及强度、高度,从而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41-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上颈椎骨折的外科治疗

    李军;王德国;朱荣;窦连荣;

    [目的]总结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上颈椎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对颅颈联合伤的认识。[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手术治疗颅脑损伤合并上颈椎骨折患者46例,对其中无颈髓损伤的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9例,年龄23~68岁,平均4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7例,暴力及其他伤3例,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术后随访X线或CT片评价骨折愈合、植骨融合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12~14分10例,9~11分12例。均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其中合并齿突骨折7例,Jefferson骨折5例,枢椎椎弓骨折4例;寰枢椎复合骨折6例。早期颈椎骨折漏诊3例。12例颅内血肿行开颅手术,3例一期联合颈椎手术,19例二期行颈椎手术。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无明显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出院GOSⅣ级3例,Ⅴ级19例,枕部放射痛、颈部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均减轻,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结论]颅颈联合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重视颅脑损伤患者的颈部检查及保护。早期脑外科与骨科同台手术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45-1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胸腰段爆裂骨折伤椎内植骨术后矢状面形态变化

    李大鹏;李月峰;孙继芾;黄永辉;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对胸腰段爆裂骨折椎体矢状面形态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因胸腰段爆裂骨折在本科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伤椎内植骨术的4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CT矢状面重建图像,比较分析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央高度、Cobb角的变化,同时分析椎体骨折块向椎管内压迫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53.31±9.12)%恢复至术后的(98.23±8.68)%(P<0.001),椎体中央高度由术前(64.14±8.79)%恢复至术后的(92.52±6.01)%(P<0.001),Cobb角由术前(22.92±6.88)°恢复至术后的(8.17±6.06)°(P<0.001),骨折块压迫程度由术前(31.12±11.66)%恢复至术后的(9.30±4.68)%(P<0.001),椎体前缘高度恢复量为(44.92±3.90)%,优于椎体中央高度恢复量(28.38±3.67)%(P<0.001)。[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内植骨术能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矫正后凸畸形,并通过间接复位的方式改善椎管内压迫,但并不能完全有效恢复椎体中央高度。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49-1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手术治疗方式选择

    胡铮;李钿;何旭辉;黄青;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及后方张力带钢板、髂腰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6月本科住院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9例患者,其中行后方张力带钢板固定8例,髂腰固定11例,采用Majeed评分和X线片检查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随访X线片提示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个月,5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明显改善,仅遗留轻微感觉运动功能障碍;1例略有改善,遗留足下垂和下肢感觉障碍。末次随访临床功能依据Majeed评分评定:优11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9.5%。[结论]对于不稳定的骶骨骨折,需充分了解其损伤类型,关注腰骶结合部损伤,重视创伤性脊柱骨盆分离,有的放矢,个性化地选择骶骨骨折的手术方式,才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53-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移动互联和生物传感技术的骨科康复产品在前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应用

    郑娅;曹建业;张峰;董利薇;高文双;张静;

    [目的]研究基于移动互联和生物传感技术的骨科康复产品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康复组术后出院由康复科医生通过骨科康复产品指导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出院仅给予康复计划及指导。每两周门诊复查,至术后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KT-1000值、Lysholm评分与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及膝关节本体感觉评定。[结果]术后1个月康复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15.99±2.03)、KT-1 000值(0.86±0.21)和本体感觉运动位置觉差值(0.50±0.19)均低于对照组,IKDC评分(54.75±6.01)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而Lysholm评分和被动关节活动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术后3个月康复组患者主动关节活动度差值(7.59±1.43)、被动关节活动度(7.54±1.71)、KT-1000值(1.43±0.27)和本体感觉运动位置觉差值(0.20±0.09)均低于对照组,IKDC评分(66.26±4.85)和Lysholm评分(1.43±0.27)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通过基于移动互联和生物传感技术的骨科康复产品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从而大大增加康复疗效,值得推广。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58-1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骨折的荟萃分析

    刘文彬;张福江;刘军;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评价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OVID、Spring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所有关于比较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并查阅所有检出文献和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作为补充资料,截止到2017年2月。采用Rev 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临床对照研究。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率、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髓内钉组输血率更低。[结论]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远端骨折使用钢板与髓内钉有着同样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然而由于方法学的限制,还需要更高等级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有利的证明。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62-1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网站开通

    邹雪莲;

    <正>http://www.chinaorthopedic.org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是2004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一级社团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自2017年开设“技术创新”栏目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鼓励临床技术创新,推进实用性新技术传播,本刊拟于2017年增设"技术创新"栏目。涉及实用性手术技术方法、器具、材料的创新与改革。稿件书写要求:(1)简述技术创新的背景、目的和创新点;(2)详细介绍创新的技术与方法并配有示意图或照片,建议同时投送5分钟视频资料;(3)报告近期结果或典型病例:报告病例的近期结果或1~2例典型病例,配有相应图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 《脊柱外科麻醉学》已出版发行

    <正>主审田慧中李佛保主编杜晓宣郑传东李宏出版:广东科技出版社定价:330.00元ISBN:978-7-5359-6775-6【内容提要】本书共26章,内容包括绪论、脊柱的应用解剖学、脊柱手术相关影像学、术前病情评估、常用术前用药和麻醉药物、麻醉期间监测与管理、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管理、脊柱手术体位与围手术期管理、低温与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非手术治疗与疼痛管理,涵盖脊柱和脊髓外伤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9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肢体延长与重建》出版

    <正>由著名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领衔主编的《肢体延长与重建》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是四肢矫形外科领域首部获得该基金资助的专著,填补了中国这个学科工具书的空白。应力刺激控制下的肢体延长与功能重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能治疗肢体复杂创伤、畸形残缺与骨科疑难杂症。2012年9月,在巴西,由31个国家发起成立"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秦泗河代表中国签字成为正式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用关节镜手术学》出版

    <正>由刘玉杰教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关节镜手术学》系"精华医学"之"骨科精萃系列"图书。本书围绕微创化、有限化治疗等核心理念,详细讲解了关节镜设备与器械,膝关节镜、髋关节镜、足踝关节镜、肩关节镜、肘腕关节镜的手术操作,关节镜下撬拔复位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以及关节镜技术在关节外的临床应用。充分展示了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创伤小、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的优越性。此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黄进成;刘曦明;蔡贤华;Edward M.Schwarz;Chao Xie;

    在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过程中对感染控制与骨重建是制约临床疗效的两大难题。尽管Ilizarov骨搬移技术、带血管的自体骨移植技术、Papineau技术等能够成功修复骨缺损,但仍存在明显的不足。Masquelet骨重建技术虽在其他国家报道较多,但国内尚未予以足够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Masquelet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其疗效的认识及重视。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67-1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H型微血管在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

    吴随一;周潇逸;杨依林;徐锡明;李明;魏显招;

    骨形成和血管新生是一个相互耦联的过程。最近在鼠科动物骨骼中新发现H型微血管(CD31hiEmcnhi),它可以调节骨骼血管密度,维持血管周围骨祖细胞活性,耦联血管新生和骨形成。Notch-Dll4信号可能是血管-成骨耦联的关键信号通路,激活Notch信号可促进H型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H型微血管同时可分泌Noggin蛋白,调节骨祖细胞活性,恢复软骨细胞功能,重建骨小梁。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72-1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巨大肩袖撕裂治疗现状

    孙程;卢翔;马金忠;

    巨大肩袖撕裂是目前骨科疾病难点之一,对于其最佳治疗方式目前仍缺乏统一认识。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对于可修复性巨大肩袖撕裂可尝试通过开放手术、关节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或全关节镜治疗,对于不可修复性撕裂可通过部分修复、肌腱移位、重建上方关节囊、补片增强、关节置换甚至关节融合等方式进行治疗。随着对肩袖撕裂的病因、损伤机制以及肩关节解剖力学等理解的逐步深入,同时得益于肩关节镜手术技术和关节镜器械的飞速发展,开发利用成体干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新型修复补片材料等以降低手术失败率、术后再撕裂率以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逐渐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旨在对巨大肩袖撕裂治疗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治疗研究趋势。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76-1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毕刚;陈大伟;李春光;李兵;杨云峰;张东升;俞光荣;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情况下,下胫腓联合的相对位移和踝关节外旋扭转角度。[结果]随着下胫腓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的序贯性离断,下胫腓联合的远端腓骨相对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腓骨转角以及踝关节扭转角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韧带维持踝关节稳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下胫腓后韧带的作用最为突出。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再离断三角韧带,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丢失。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81-1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水刀技术用于感染性创面清创效果的实验研究

    杨嘉骏;姜楠;马云飞;余斌;

    [目的]探讨水刀技术(Water Jet)用于感染性创面清创的效果。[方法]取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大组,无菌条件下切除各大鼠背部3 cm×3 cm的全层皮肤,分别将铜绿假单胞菌菌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涂抹于创面制成感染模型,然后每组采用不同的清创方法 (水动力清创系统、传统清创方法 (手术刀+脉冲冲洗)、单纯脉冲冲洗)以及更换不同冲洗液(生理盐水、洗必泰)作为冲洗介质进行清创,取清创前后感染创面的局部肌肉组织作组织细菌定量及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各清创组清创前的组织细菌量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别对铜绿假单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进行清创时,无论以生理盐水还是洗必泰作为冲洗介质,各清创方法清创后的创面组织细菌计数均较清创前下降,清创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清创后的组织细菌含量比较中,水刀清创组均较传统清创组及单纯脉冲冲洗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水刀清创后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最少,组织结构破坏最轻。[结论]对不同细菌形成的感染创面进行清创时,无论是以生理盐水为冲洗介质还是以洗必泰作为冲洗介质,水刀的清创效果均优于传统清创方法及单纯脉冲冲洗,水刀作为一种新型的清创方法能更好的清除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86-1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流行病学调查

  • 基于L’Insalata量表的通讯兵肩关节功能现况调查

    张洪鑫;潘昭勋;孙超;闵小军;杜德凯;杨晓明;

    [目的]探讨实战化训练中通讯兵肩关节训练伤的发生情况和功能现状。[方法]采用LInsalata量表,对甲乙两军种中2个通讯团的通讯兵进行调查,了解肩关节损伤的发病率,并分别按性别和军种进行分组,比较两组人员的患侧肩关节LInsalata评分,对日常生活和训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取有效问卷1 182份,2016年7月通讯兵肩关节训练伤发病率为63.37%;受伤后男性通讯兵肩关节LInsalata评分(79.19±9.24)分明显低于女通讯兵的(84.89±8.04)分(P<0.001),甲种军通讯兵肩关节LInsalata评分(78.72±9.01)分明显低于乙种军通讯兵的(80.30±9.48)分(P=0.003);受伤后对训练和生活产生影响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实战化训练中通讯兵易发生肩关节训练伤,受伤后对肩关节功能造成的影响男性高于女性,甲种军高于乙种军,对通讯兵的日常训练和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92-1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经胫骨结节截骨入路治疗股骨髁间复杂骨折

    屠永刚;任绍东;陈坚;马邦兴;张史飞;

    [目的]探讨胫骨结节截骨在显露困难的股骨髁间复杂骨折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5年10月,采用胫骨结节截骨、股骨远端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股骨髁间复杂骨折(AO分型:C3.3型)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5~49岁,平均33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有无钢板断裂等。[结果]手术时间125~155 min,平均132 min;术中出血量250~450 ml,平均320 ml。1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示所有胫骨结节截骨块均完全愈合,无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现象,随访期间未发现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时根据Merchan[1]等的临床评分标准:优4例,良6例,差1例,失访1例,优良率90.9%。[结论]胫骨结节截骨能充分显露股骨远端,利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和可靠固定。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95-18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

    王华松;王庆伟;丁然;汪波;黄继锋;蔡贤华;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3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5例(钢板组),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8例(髓内钉组)。[结果]本组患者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3.2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在骨折愈合时行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远期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短期内肩关节功能差异明显。髓内钉内固定可以减少手术创伤,较早恢复肩关节功能,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2017年20期 v.25;No.430 1899-19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张松;胡海清;

    [目的]比较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科治疗的7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解剖钢板组(39例)给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锁定钢板组(39例)给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统计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胫骨平台畸形[内反角(TPA)、后倾角(PA)]、HSS评分及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1~2年,两组术后即刻、术后2个月、术后6个月时TPA、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时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钢板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相当,临床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术式。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02-19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有限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临床疗效

    颜景涛;何磊;王现海;荣绍远;

    [目的]探讨有限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5年8月,采用肘关节内、外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辅助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12例肘部损伤"三联征"患者,男10例,女2例;年龄19~47岁,平均30.40岁;左侧3例,右侧9例。桡骨头骨折Mason分类:Ⅱ型7例,Ⅲ型5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类:I型2例,Ⅱ型6例,Ⅲ型4例。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6~13个月(平均9.5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平均为128°(119°~142°)和138°(127°~148°);MEPS评分为87~100分,平均96分,其中11例评定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无一例发生肘关节不稳定,均未出现异位骨化及关节僵硬。[结论]有限内固定联合铰链式外固定治疗肘关节"三联征"可重建肘关节骨性结构,恢复其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肘关节功能丢失。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05-1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老年Neer Ⅵ型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后脱位的手术治疗

    左思力;

    [目的]探讨钢板固定、缺损处植骨结合锚钉修补肩袖治疗肱骨近端Neer Ⅵ型骨折合并肩关节后脱位。[方法]采用扩大的肩峰下经三角肌入路,暴露后脱位肱骨头及关节囊,松解周围嵌顿软组织,持续牵引下拨肱骨头,复位肩关节,复位撕脱大小结节,克氏针临时固定,PHILOS钢板固定,肱骨头下骨折处植入同种异体骨给予支撑。置入锚钉,依次修复撕裂的肩胛下肌、冈上肌腱。[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0±2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0±25)ml,平均住院时间17 d。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5个月,19例骨性愈合,2例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出现骨折不愈合并断端吸收。Neer评级:优9例,良10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86.3%。[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头后脱位的老年患者,采用PHILOS钢板固定、骨折缺损处植骨结合锚钉修复肩袖治疗固定牢固,骨折愈合良好,肩关节功能重建良好。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09-1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86例分析

    王林涛;董震;李伟;齐克飞;李友;齐鹏;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86例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均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后统计患儿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作出评价,术后采用Flynn肘功能评分标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有无Volkmann挛缩、肘内翻、针孔感染、尺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例患肢出现针孔感染,经过及时治疗感染治愈,术后随访1年,随访期内克氏针无松动。末次随访VAS评分为(2.04±0.93)分,明显低于术前的(5.30±2.27)分(P<0.05);根据Flynn肘功能评分标准,术后优80例(93.02%)、良4例(4.65%)、可2例(2.32%);治疗总体满意率96.51%(83/86)。[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快,临床效果好,对患儿伤害小,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12-1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吻合血管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并感染16例分析

    王永富;吴卫宾;冯动;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并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并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缺损面积最小8~12 cm,最大25~36 cm。均扩创后行吻合血管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供区均行全厚或中厚皮片修复。[结果]术后伤口一期愈合者15例,1例术后1周出现静脉回流障碍,转他院截肢。伤口愈合时间15~50 d。皮瓣外形佳,色泽好,质地软,大部分有轻微感觉。无溃疡发生。仅部分有皮瓣臃肿现象。个别要求外形美观者,1年后行皮瓣俢薄术。3例供区植皮皮片部分坏死,其中,2例经换药后治愈,1例行二次植皮修复,余13例供区皮片一期成活。[结论]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感染,效果良好。外形佳,色泽正常,质地软,供区面积大。皮瓣含肌肉丰富,血循好,抗感染能力强,可减少抗生素用量。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15-1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髋臼前柱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及腹部多发伤1例报告

    韦煜;洪新杰;周启荣;杨岚清;潘思华;曹烈虎;张春才;牛云飞;

    <正>髋臼骨折系高能量损伤所致,合并伤众多,骨折类型、移位方式多样,受伤机制复杂。髋臼前柱壁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报道极其罕见,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院2004年6月收治1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及多发伤,经13年随访,预后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2004年5月15日因车祸致下

    2017年20期 v.25;No.430 1918-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