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峰;李涛;胡昊;徐彬;谭林英;张建;伍博宇;席金涛;
[目的]探讨运用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6年3月在本院接受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手术并获得随访的27例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75~135 min,平均95 min;出血量15~25 ml,平均20 ml;住院时间3~14 d,平均6 d。所有患者随访9~60个月,平均26个月。VAS评分术前(9.00±0.35)分,出院时(3.15±1.25)分,术后1个月(2.51±1.67)分,末次随访时(1.41±0.33)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71.21±15.22)分,出院时(29.46±9.23)分,术后1个月(17.58±7.16)分,末次随访时(10.13±5.29)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18例,良6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24/27)。[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单切口治疗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术者要求高,但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具有可行性且安全。
2018年05期 v.26;No.439 385-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雷建平;徐昊;张克良;
[目的]探讨rhBMP-2骨修复材料在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6年4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行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3例,根据植骨融合材料分为两组。rhBMP-2组35例,采用rhBMP-2骨修复材料填埋Cage+椎弓根螺钉双侧内固定;自体骨组38例,采用自体骨骨质填埋Cage+椎弓根螺钉双侧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螺钉位置不良率、Cage位置移位率、相对椎间隙丢失高度、椎间融合率以及治疗前后JOA评分及Oswestry指数(ODI)评估。[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ODI和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组第12周螺钉位置不良率(7.14%)和Cage位置移位率(8.11%)分别显著高于自体骨组的3.29%和2.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4周,rh BMP-2组螺钉位置不良率(9.29%)和Cage位置移位率(8.11%)与自体骨组的10.53%和7.69%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组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0.32±0.06)mm显著低于自体骨组的(1.41±0.40)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BMP-2组第12周椎间融合率为54.05%,低于同期自体骨组的7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4周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BMP-2骨修复材料应用于腰椎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起效时间晚于自体骨,但最终疗效与自体骨相当,但在恢复椎间高度上的作用优于自体骨,可以在临床上替代自体骨用于脊柱融合术中。
2018年05期 v.26;No.439 390-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翁建豪;许杰;张应彬;李登;蔡志清;苏保华;马若凡;
[目的]探讨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knee arthroplasty,THA/TKA)后凝血状况的动态变化,推测目前预防性抗凝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为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8月~2017年5月前瞻性纳入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行TEG及血小板计数检查,术后第1、4、7 d行TEG检查,对比观察各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根据筛选标准纳入研究患者100例,TKA 50例,THA 50例,术前血栓弹力图凝血检查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R值在术后4 d降至最低值,K值术后到第7 d呈持续下降趋势;a-angle、MA值术后第7 d升至最高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反应性高凝状态在髋、膝置换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而高凝状态在术前与术后1、4、7 d之间的变化则有显著差异。根据术后R值、MA值及CI值的持续监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高凝在术后7 d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随时间的迁延,高凝类型比例变化,血小板型及混合型高凝病例出现并占比渐增。[结论]通过TEG对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病例机体凝血状态的动态监测,不同病例及不同时间点间凝血状态均存在差异,需加强监测及因个体化特点进行抗凝调整。
2018年05期 v.26;No.439 395-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剑峰;刘福云;
[目的]比较两种冲击波方法治疗慢性跖筋膜炎的不同疗效。[方法]选取112例慢性跖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足底组和复合组,足底组对足底区进行冲击波治疗,复合组在足底区治疗的基础上对同侧小腿三头肌进行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终结时,治疗后1、4、12周对两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足底部压痛阈值(PPT)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终结时,治疗后1、4、12周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以复合组显著(P<0.05)。复合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与足底组比较更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终结时、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在治疗后4、12周PPT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尤以复合组显著(P<0.05)。复合组在治疗后4、12周与足底组比较改善更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底筋膜与小腿三头肌同时冲击波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足底筋膜治疗。
2018年05期 v.26;No.439 40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瑜哲;刘继军;郑稼;陈骁;钟楚楠;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对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术后关节功能、疼痛、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43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32岁(14~43岁)。按术后是否接受静脉ZOL治疗,患者被分为ZOL组26例和非ZOL组17例。应用VAS视觉模拟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临床效果。记录应用ZOL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应用安全性。[结果]术前两组间VAS评分和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29,P>0.05;t=-1.596,P=0.118)。术后1周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5,P=0.397),但ZOL组的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非ZOL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51,P=0.024)。术后3个月时ZOL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非ZOL组,而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非Z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48,P<0.001;t=2.729,P=0.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及Lyshol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74,P=0.163;t=1.370,P=0.088),ZOL组中局部复发率3.85%(1/26),非ZOL组中局部复发率17.65%(3/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4)。ZOL组中远处转移率0%,非ZOL组中远处转移率为5.88%(1/17),为肺转移,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ZOL组部分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静脉应用ZOL可改善术后早期患者疼痛及关节功能,可作为术后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辅助治疗手段,但未降低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2018年05期 v.26;No.439 405-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童凯;王翔;钟子毅;谢献进;王钢;
[目的]分析距骨骨软骨瘤病变的临床发病特征及治疗。[方法]对2000~2016年本院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距骨骨软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0例,女4例。所有病例由临床、影像、病理结合确诊。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发病特征及影像学特点。[结果]14例距骨骨软骨瘤患者发病年龄6~47岁,平均20.86岁。单发11例,多发3例,复发3例,无恶变病例。左足9例,右足6例,发生于距骨内侧9例,外侧2例,前方3例,后方6例,关节内游离体2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活动受限,行走困难。[结论]距骨骨软骨瘤病变发病率很低,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好发于男性,距骨受累部位内侧多于外侧,后方多于前方。患者症状与肿瘤发病部位有关。距骨骨软骨瘤无症状者可保守治疗。对于有症状者,外科手术切除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式。
2018年05期 v.26;No.439 410-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滕海军;郭志良;鲁海江;张大海;都文楠;张帆;姜永田;
[目的]探讨采用Quadrant通道下技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弯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7月~2013年6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微创治疗26例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64~78岁,平均70.8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27.48个月。26例患者术前均行X线片、CT、MRI检查,均显示腰椎管狭窄伴退变性腰椎侧弯,Cobb角度>10°,病变部位L_(4/5)19例,L_5S_17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2.69±5.59)min,术中出血量(33.84±13.61)ml,住院时间(9.32±4.61)d。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后随访6个月时患者平均腿痛VAS评分为(1.31±0.79),与术前VAS(5.50±1.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ODI评分为(52.18±6.71)%,术后6个月为(15.57±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疗效评定按改良Mac Nab标准,优16例,良10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应用Quadrant通道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伴退变性侧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8年05期 v.26;No.439 416-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珺晖;翟玥;刘泽豫;颜一瑞;夏嘉阳;邓国英;
[目的]调查大学生腰背痛情况以及电子产品的使用与腰背痛的相关性。[方法]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多所大学随机抽取学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2 500份,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颈肩腰背痛患病情况、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生活习惯。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腰背痛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2 500份问卷总计回收有效问卷2 338份,其中男1 131份,女1 207份,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人群中腰背痛的患病率为30.58%,女生腰痛的程度及发病率均高于男生。中国大学生大多数面临着使用电子产品时间过长的问题,56.8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或i Pad等手持电子设备的时间超过3 h,34.47%的大学生已经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性,31.14%的大学生每次锻炼时间<0.5h、41.18%的大学生在长时间学习工作后不会主动活动。[结论]大学生腰背痛的患病率较高,使用电子设备时长、是否对电子设备产生依赖性和生活习惯(如是否会主动活动)等因素对大学生腰背痛的患病率均有一定的影响。
2018年05期 v.26;No.439 420-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