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读者·作者·编者

  • 热烈祝贺本刊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郭秀婷;

    <正>2017年11月1日上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刊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此次会议发布了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等权威报告;同时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中国科技图书"相关指标。

    2018年07期 v.26;No.441 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自2017年开设“技术创新”栏目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鼓励临床技术创新,推进实用性新技术传播,本刊于2017年增设"技术创新"栏目。涉及实用性手术技术方法、器具、材料的创新与改革。稿件书写要求:(1)简述技术创新的背景、目的和创新点;(2)详细介绍创新的技术与方法并配有示意图或照片,建议同时投送5分钟视频资料;(3)报告近期结果或典型病例:报告病例的近期结果或1~2例典型病例,配有相应图

    2018年07期 v.26;No.441 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网站开通

    邹雪莲;

    <正>http://www.chinaorthopedic.org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是2004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一级社团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

    2018年07期 v.26;No.441 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侧方移位失稳膝关节的人工膝关节置换

    甄平;李旭升;田琦;周胜虎;

    [目的]探讨膝关节侧方移位失稳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17例(20膝)成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膝关节侧方移位失稳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男6例(8膝),女11例(12膝);年龄60~75岁,平均67.82岁。左侧10例(12膝),右侧7例(8膝)。17例(20膝)均表现为股骨远端关节面相对胫骨平台向内侧水平移位,侧方移位距离平均(12.05±2.31 mm)(0.9~15 mm),其中5例(5膝)侧位X线片上还呈现股骨远端关节面向后移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50个月,平均31.54个月。KSS临床评分从术前平均(33.31±12.50)分(9~4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8.72±6.55)分(82~95分),KSS功能评分从术前平均(36.25±9.58分)(28~4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5.80±6.38)分(79~91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69.45°±28.80°(41°~9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03.55°±13.18°(90°~120°)。本组病例无深部感染、血栓形成、膝关节不稳、假体松动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侧方移位失稳的膝关节行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应对膝关节侧副韧带结构与功能状况进行准确评估,有针对性的软组织平衡技术以及正确选择假体限制级别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2018年07期 v.26;No.441 57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棘突间弹性固定翻修术的原因分析

    朱震奇;刘海鹰;刘辰君;段硕;王凯丰;徐帅;

    [目的]分析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翻修手术的原因。[方法]2009年3月~2013年10月,11例接受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手术的患者于2010年12月~2016年12月因多种原因行翻修手术,初次手术及翻修手术均在本科完成。其中包括9例男性和2例女性,初次手术平均年龄57岁(26~77岁)。对比分析两次术前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及X线片、CT或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两次手术平均间隔3.75年。通过对临床及影像资料的分析,翻修手术的可能原因包括: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相邻节段病、棘突骨折或骨吸收以及慢性感染。其中,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又包括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明显的局部节段不稳定、腰椎侧弯及严重骨质疏松。[结论]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Wallis或Coflex)不恰当的手术适应证包含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明显的局部节段不稳定、腰椎侧弯及严重骨质疏松。在棘突间弹性固定装置置入术后,相邻节段病、棘突骨折或骨吸收以及慢性感染的问题应得到关注。

    2018年07期 v.26;No.441 582-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4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初发腰腿痛年轻人群中腰椎间盘退变与椎旁肌群改变的相关性

    王晨;田野;沈晓龙;曹鹏;王新伟;袁文;

    [目的]探寻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旁肌肉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包括患者组27例,为首次发生腰腿痛或未经过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22.33±1.64)岁;对照组25人,平均年龄(22.16±1.60)岁,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全部研究对象接受磁共振检查,按Pfirrmann标准对退变椎间盘进行分级,并在T2相上测量椎旁肌群与相应节段椎体间的横截面积比(MVr),脂肪浸润情况。[结果]患者组中的多裂肌群显著小于对照组(P=0.046),而最长肌、腰大肌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患者组中的脂肪浸润等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患者组中,脂肪浸润等级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联系。椎旁肌群的MVr与椎间盘退变等级之间存在着中等的线性相关联系。[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腰大肌与椎间盘突出程度之间存在着中等联系,其中多裂肌可能更为重要。椎间盘患者组中的腰椎旁肌群有更明显的脂肪浸润,然而脂肪浸润与椎间盘突出之间可能并不存在线性联系。

    2018年07期 v.26;No.441 589-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血液GH、IGF-1、IGFBP-3和E2的检测

    陆干满;郭绮;刘星;周尹;毕杨;瞿平;李明;王霞;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患儿血液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雌二醇(E2)的水平。[方法]118例AIS患儿,125例健康青少年作为对照。根据侧弯方向分为S型侧弯组(双向侧弯)、C型侧弯组(单向侧弯),再根据侧弯严重程度分为轻度(10°~20°)、中度(20°~40°)、重度(>40°)。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GH、IGF-1、IGFBP-3、E2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型和C型侧弯患儿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血清GH、E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侧弯的血清E2水平较S型侧弯显著增高(P<0.05)。IGF-1、IGFBP-3与Cobb's角Pearson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C型侧弯的中、重度组血清GH水平较轻度组显著降低(P<0.05)。C型侧弯的重度组血清E2水平较轻、中度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IGF-1、IGFBP-3水平在患儿中表达低于正常者,提示可能是AIS发病因素之一。S型侧弯和C型侧弯骨代谢存在差异。GH、E2与AIS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8年07期 v.26;No.441 594-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骨水泥螺钉与可膨胀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骨质疏松腰椎病手术的比较

    赵刚;周英杰;宋仁谦;

    [目的]对比可灌注椎弓根骨水泥螺钉与可膨胀椎弓根螺钉应用于严重骨质疏松老年患者腰椎退变疾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2015老年腰椎退变疾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患者30例;完善术前X线片、CT及MRI检查后,15例行经皮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固定+Mis-TILF减压手术技术,另15例行可膨胀螺钉固定+Mis-TILF减压手术技术。分别记录术前、术后VAS评分、JOA评分以及椎弓根钉松动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均未出现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随访1年以上。VAS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JOA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均未见螺钉断钉、断棒现象。可灌注椎弓根骨水泥螺钉组所有患者椎弓根螺钉未见松动现象,可膨胀椎弓根螺钉组有2例患者椎弓根钉出现不同程度松动,占可膨胀螺钉组13.3%,两组椎弓根钉松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下中空可灌注骨水泥螺钉应用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效果更可靠,固定更牢固,不易松动,可为老年微创手术患者提供稳定有效的脊柱内固定。

    2018年07期 v.26;No.441 599-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3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许宏;张少云;雷一霆;曹国瑞;谢锦伟;黄强;裴福兴;

    [目的]探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抑制纤溶及减少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7月~2017年3月在本中心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氨甲环酸的使用方案将其分为A组(129例,术前5~10 min静脉给予20 mg/kg,3、6 h后各再次静脉给予1g)及B组(110例,术前5~10 min静脉给予20 mg/kg,3h、6h、9h及12h后各再次静脉给予1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术后住院时间、纤溶水平、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伤口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239例,B组患者总失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A组[(559.07±306.77)ml vs(678.53±386.92)ml,P=0.010;(3.45±0.82)d vs(4.03±1.26)d,P<0.001)];B组患者术后24 h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A组[(9.53±6.67)mg/L vs(17.41±16.59)mg/L,P<0.001;(4.22±3.43)mg/L vs(6.40±5.38)mg/L,P<0.001],而术后72 h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术后伤口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多次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可以进一步抑制纤溶反应,减少失血,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且不会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2018年07期 v.26;No.441 604-6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氨甲环酸对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

    曹恒;刘明廷;王建明;石辉;徐闯;王林伟;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骨关节炎需要行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置换术的患者60例,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氨甲环酸组即手术完成后松止血带前从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射20 ml(1 000 mg)氨甲环酸。对照组采用经引流管向关节腔内注入生理盐水20 ml,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4 h,术后2 d拔出引流管。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与血液检测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氨甲环酸组术后24h和术后48 h的总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术后2 d的Hb、Hc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间术后2 d和2周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2周和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行彩超检查均未见有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能够显著减少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置换术后的出血量,不增加术后血栓形成的风险。

    2018年07期 v.26;No.441 610-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BZY-A型低频治疗仪选择性刺激股内侧肌治疗髌骨软化症

    杨晨;田向东;管垒;朱光宇;王剑;谭冶彤;杜冬峰;李述文;

    [目的]观察BZY-A型低频治疗仪选择性刺激股内侧肌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63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成电刺激组与CPM组。电刺激组给予选择性股内侧肌刺激60 min/次,每日2次,持续3个月;而CPM组给予持续被动活动(CMP)治疗。采用VSA评分及Lysholm评分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在VAS评分、Lysholm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减低(P<0.05),而Lysholm评分显著增加(P<0.05),以电刺激组更为明显。治疗后1、3个月时,电刺激组VAS评分明显低于CPM组,而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CPM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ZY-A型低频治疗仪选择性刺激股内侧肌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优于使用CPM机,且操作简便、安全。

    2018年07期 v.26;No.441 615-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手术中的预测价值

    陆南;陈超;高干;付茂武;殷安安;李方超;刘霞;贺亚龙;刘玉河;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术中单独监测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对术后脊髓功能状态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椎管内肿瘤病例,评价单独SEP术中监测与术后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42例监测对象中,术中SEP报警25例,7例发生不可逆波形改变;以感觉变化为结局,SEP敏感性67%,特异性87%;以肌力变化为结局,敏感性50%,特异性87%;以上述任一功能改变为结局,敏感性57%,特异性91%。[结论]本研究为椎管内肿瘤手术中单独使用SEP监测的预后价值提供循证医学数据,支持SEP作为替代监测方式用于椎管内肿瘤术后运动功能的评估。

    2018年07期 v.26;No.441 619-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8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经后正中与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的Meta分析

    张如骐;雷焦;梁杰;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评价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PLF)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腰椎融合术(PLIF)对椎旁肌损伤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Sata12.0软件分析。评价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928例患者,其中457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F组)、471例经传统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术(PLIF组)。合并结果显示与PLIF组相比,PLF组术中出血量少(WMD:-2.462 ml,P<0.001),手术时间短(WMD:-0.645 min,P<0.001),术后引流量少(WMD:-2.985 ml,P<0.001),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1.89,P=0.058),并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WMD:-0.93 d,P<0.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腰椎融合术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

    2018年07期 v.26;No.441 622-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 《肢体延长与重建》出版

    <正>由著名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领衔主编的《肢体延长与重建》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是四肢矫形外科领域首部获得该基金资助的专著,填补了中国这个学科没有工具书的空白。应力刺激控制下的肢体延长与功能重建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能治疗肢体复杂创伤、畸形残缺与骨科疑难杂症。2012年9月,在

    2018年07期 v.26;No.441 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脊柱外科麻醉学》出版

    <正>主审:田慧中李佛保主编:杜晓宣郑传东李宏出版:广东科技出版社定价:330.00元ISBN:978-7-5359-6775-6【内容提要】本书共26章,内容包括绪论、脊柱的应用解剖学、脊柱手术相关影像学、术前病情评估、常用术前用药和麻醉药物、麻醉期间监测与管理、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管理、脊柱手术体位与围手术期管理、低温与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非手术治疗与疼痛管理,以及涵盖脊柱和脊髓外

    2018年07期 v.26;No.441 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用关节镜手术学》出版

    <正>由刘玉杰教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关节镜手术学》系"精华医学"之"骨科精萃系列"图书。本书围绕微创化、有限化治疗等核心理念,详细讲解了关节镜设备与器械,膝关节镜、髋关节镜、足踝关节镜、肩关节镜、肘腕关节镜的手术操作,关节镜下撬拔复位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以及关节镜技术在关节外的临床应用。充分展示了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创伤小、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的优越性。此外,书中还对近几年来交叉韧带损伤、肩关节损伤、关节软骨损伤等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

    2018年07期 v.26;No.441 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附加现象

    白锦毅;赵检;李明;

    附加现象(adding-on phenomenon)是脊柱侧凸矫形术后未融合节段冠状面失代偿。近年来,随着附加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脊柱外科医生一直致力于分析附加现象的预测因素,以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本文主要是就附加现象的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和防治作一综述,以便更多的脊柱外科医生对其有充分的认识了解,并指导在以后的手术时避免附加现象的发生。

    2018年07期 v.26;No.441 627-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李佳奇;王林峰;高显达;张保洋;赵兵依;申勇;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来综述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解剖入路、临床应用和技术革新。手术者多采用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Wiltse间隙入路。该术式除了用于治疗单纯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还在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胸腰段间盘突出症、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等方面有优势。近几年的技术革新多集中在内固定方式和减少术中辐射量上,并取得了许多成果。MIS-TLIF因其组织损伤小和患者恢复早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当然它也有学习曲线陡峭、术中辐射大等不足之处。其远期疗效还需大量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2018年07期 v.26;No.441 63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8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现状

    李杨;银和平;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随着近年脊柱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首先选择手术治疗。但术中所造成的神经并发症一直是患者及医生无法回避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医生在不断提高其手术技术的同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它能为医生提供客观量化的神经检测指标,一定程度上指导术者操作,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术中神经损伤。术中神经生理技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怀尔德潘菲尔德和赫伯特·贾斯帕的使用电生理技术切除致癫痫的皮层~([1]),自上世纪70年代,唤醒技术首次应用于脊髓监测开始~([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监测技术如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等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中~([3-4]),据国外文献报道:术中电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患者住院时间~([5])。现就目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各类技术的基础和优缺点及在脊柱外科术中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2018年07期 v.26;No.441 635-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唑来膦酸在骨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王凌斌;陆龙卫;赵凯;

    唑来膦酸(ZOL)作为第三代二膦酸盐,较其他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可静脉滴注,用药间隔长,消化道反应轻等优点,每年1次5 mg静脉滴注ZOL可有效提升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BMD),降低脆性骨折的风险。ZOL也用于原发或转移性骨肿瘤,通过强力抑制肿瘤细胞诱导的骨溶解,减轻疼痛和骨破坏。ZOL可促进人工假体置入物与宿主骨整合,减少假体松动,延长其生存时间。此外,ZOL可减少软骨下骨再吸收与骨重建,保护骨的完整性,有可能成为股骨头坏死和骨性关节炎的辅助治疗药物。本文综述旨在复习近年来ZOL在骨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2018年07期 v.26;No.441 639-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人退变髓核细胞诱导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张永辉;李玲慧;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向类髓核细胞(nucleus pulposuslike cells,NPCs)诱导分化的可能性,为椎间盘退变的防治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收集腰椎间盘退变患者手术中切除的脂肪组织及髓核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提取原代ADSCs和NP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共培养后ADSCs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采用孔径为0.4μm的Transwell小室建立细胞共培养体系,NPCs置于上层,ADSCs接种于下层,建立2个细胞培养组:ADSCs单独培养组和ADSCs/NPCs共培养组,甲苯胺蓝染色以检测蛋白聚糖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COL2A1、ACAN和SOX9基因表达水平。[结果]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可较好的分离培养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髓核细胞。与NPCs共培养后的ADSCs可被甲苯胺蓝染为天蓝色,且Ⅱ型胶原及SOX9基因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ADSCs活力较好、增殖旺盛,与退变NPCs共培养后,软骨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表现出向NPCs分化的趋势,可作为椎间盘组织工程研究的种子细胞。

    2018年07期 v.26;No.441 64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钛合金表面利福平复合凝胶涂层的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高旭鹏;余方圆;陈明;徐洪伟;黄迅悟;杨飞;

    [目的]为减少晚期关节结核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复发风险,探索钛合金材料表面利福平缓释涂层的可行性,并研究其体内外药物释放特性。[方法]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在钛合金(titanium alloy,Ti alloy)材料表面形成聚多巴胺(poly dopamine,PDA)薄膜;将利福平(rifampicin,RFP)粉剂加载入交联淀粉(crosslinked starches,CS)及四臂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中构建水凝胶,通过浸渍-提拉法涂覆于PDA薄膜表面,制成TiPDA-PEG-CS-RFP(Ti-PPCR)涂层。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Ti-PPCR在模拟体液中药物释放特点;将载药量为6.2 mg的Ti-PPCR钛合金片置入20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髁内,分别于术后5、10、15、20 d处死取材,应用HPLC检测术后实验材料周围骨组织、肌肉组织和兔静脉血中RFP释放浓度。[结果]Ti-PPCR在模拟体液中RFP在前3 d释放速率较快,累积释放量占总药量的63.2%,随后释放趋于平缓,总释放率为79.2%,总释放时间达9 d。体内骨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药物浓度迅速上升,到第5 d都达到最高峰,随后平缓降低,总释放周期分别可长达20 d和10 d,且都在最小杀菌浓度以上,静脉血液中未测到利福平。[结论]钛合金表面构建的Ti-PPCR利福平缓释涂层,有一定的利福平局部缓释能力。

    2018年07期 v.26;No.441 649-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FGF-2基因转染r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

    张飞;彭吾训;王蕾;张健;董文涛;吴建华;张槐;王健波;赵胤;李青;邓进;

    [目的]评价FGF-2基因转染r 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rBMSCs,并检测与XACB的生物相容性。用FGF-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转染rBMSCs,并检测FGF-2基因在rBMSCs成功过表达后,与XACB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骨。将成功建立的激素型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随机分为5组:A组(control)、B组(XACB)、C组(XACB+r BMSCs)、D组(XACB+rBMSCs+Lv-GFP)、E组(XACB+rBMSCs+Lv-FGF2/GFP),进行组织工程骨移植。术后3、6、12周分点取材,进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片检查、HE染色评估新骨形成面积,评价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的治疗效果。[结果]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可获取高度均一的rBMSCs,与XACB的生物相容性良好。FGF-2基因转染rBMSCs(MOI=100),其效率在95%以上,q PCR及Western Blot检测rBMSCs可稳定过表达FGF-2。组织工程骨植入术后6周,大体标本观察及X线片检查显示E组缺损区修复面积在80%以上,术后12周缺损区完全修复,其成骨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各组,而且X线评分及新骨形成面积也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FGF-2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转染rBMSCs与XACB复合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有效促进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效果。

    2018年07期 v.26;No.441 655-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泰勒支架矫正踝关节周围畸形

    刘红顺;周细作;康庆林;

    [目的]探讨泰勒支架在踝关节周围畸形矫正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14年7月~2017年7月共治疗踝关节周围畸形10例,术前常规拍标准踝关节正位X线片,根据影像学资料全面评估踝关节短缩、成角、旋转、移位情况,设计截骨平面。术中根据截骨平面按照穿针要求两侧安装固定泰勒环,近端标准环垂直骨平面,依据所定位截骨平面进行截骨操作,确认截断后,连接固定连接杆并将6根连接杆序码按照要求安装。术后1周复查,拍摄标准的正侧位X线片以及大体照片,于X线片上测量踝关节的畸形参数,并用电脑输入畸形参数来模拟矫正结果并获得畸形的矫正参数。然后依据新生成的矫正处方调整6个连接杆,调整结束后,再次拍摄标准正侧位X线片、外观照片。根据处方提示,必要时更换需要调整的连接杆直至畸形矫正,截骨处愈合,功能良好,逐步拆除外固定架。[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所有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畸形得到纠正。[结论]泰勒支架在矫正畸形的同时可进一步调整踝关节的活动度,使之接近正常生理解剖,术后恢复功能、外观良好,为治疗踝关节周围畸形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18年07期 v.26;No.441 663-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椎体Kummell病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郑繁荣;唐冲;刘正;吴四军;张光武;

    <正>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退变性疾病的常用手术,其临床疗效明确,但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甚至出现临床症状~([1])。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脊柱压缩骨折后可出现骨折不愈合现象,即Kummell病。而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椎体Kummell病较为罕见。本病例为1例10年前因腰椎滑脱行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术后出现邻近椎体Kummell病,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现报告如下。

    2018年07期 v.26;No.441 667-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脊柱内镜下引流管取出3例报道

    谢勇;晏怡果;王文军;薛静波;李学林;谭菁华;齐蔚霖;浣溢帆;

    <正>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临床应用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蛛网膜下腔置管术在脊柱外科、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等科室中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由于硬膜外穿刺针的特殊斜面设计及其制管材料等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时有蛛网膜下腔置管断裂的情况发生,使其残留在蛛网膜下腔,根据已往经验,往往需要行开放手术甚至行椎板切除才能取

    2018年07期 v.26;No.441 670-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