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读者·作者·编者

  • 热烈祝贺本刊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郭秀婷;

    <正>2017年11月1日上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刊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此次会议发布了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

    2018年09期 v.26;No.443 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网站开通

    邹雪莲;

    <正>http://www.chinaorthopedic.org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是2004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一级社团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

    2018年09期 v.26;No.443 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自2017年开设“技术创新”栏目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鼓励临床技术创新,推进实用性新技术传播,本刊于2017年增设"技术创新"栏目。涉及实用性手术技术方法、器具、材料的创新与改革。稿件书写要求:(1)简述技术创新的背景、目的和创新点;(2)详细介绍创新的技术与方法并配有示意图或照片,建议同时投送5分钟视频资料;(3)报告近期结果或典型病例:报告病例的近期结果或1~2例典型病例,配有相应图

    2018年09期 v.26;No.443 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徐彬;徐峰;李涛;谭林英;席金涛;伍博宇;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2013年3月~2016年7月,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2例,均采用俯卧位侧方椎间孔入路,借助弯头导棒经皮靶向穿刺,逐级环锯定向偏心椎间孔扩大成形,建立工作通道后先切除椎间隙水平突出的髓核组织,然后调节套管鞘口至髓核脱出方向,用镜下磨钻增大操作空间,显露脱出游离的髓核,摘除剩余髓核组织。[结果]术中1例因显露困难改为椎间盘镜手术切除残留髓核。所有患者术后当天下肢放射痛均明显缓解,但5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下肢感觉异常或异常加重,另外2例患者出现下肢肌力减退。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个月时,前述7例术后推测神经并发症者均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进程中,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及二次手术。VAS评分和ODI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小,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差异较术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标准,术后3 d、3个月、1年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4.62%、88.46%、94.23%。[结论]在把握手术适应证及掌握技术要点的前提下,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2018年09期 v.26;No.443 769-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显微内镜辅助下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狭窄症

    王宇鹏;银和平;吴一民;李树文;杜志才;白明;孟格栋;赵健;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microendoscopy,ME)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2006年10月~2016年09月于本院行MED术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椎管狭窄症214例,其中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53例,椎体后缘离断症17例,下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9例,胸腰椎体爆裂骨折35例。男128例,女86例,年龄17~83岁,平均52.6岁,病程4个月~40年。单纯减压184例,内固定30例。采用JOA评分及ODI评分对术前,术后2周、3个月、6个月及1年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6.17±19.17)min,出血量(82.06±14.21)ml,平均每一切口长约(18.66±2.178)mm。1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发生一过性下肢肌力下降,1例马尾神经不全性损伤(症状侧鞍区感觉减退),以上病例经保守治疗3周左右恢复。除1例术后11 d因肺梗塞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随访。JOA评分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DI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Macnab标准,优良率(88.19±2.16)%。[结论]MED辅助下治疗胸、腰椎椎管内骨性占位继发椎管狭窄症,可获得充分有效减压,疗效满意。

    2018年09期 v.26;No.443 774-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宋德勇;陈仲;王锋;禤天航;王昌兵;陈景利;

    [目的]比较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双节段峡部裂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其中应用椎间单纯自体骨植骨治疗32例(单纯植骨组),椎体间笼架融合治疗29例(笼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与影像参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两组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植骨组融合率为93.7%,笼架组为93.1%;术后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及滑脱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除PI以外,两组骨盆参数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前凸角及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植骨融合方式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8年09期 v.26;No.443 78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局部冠状面失平衡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的临床意义

    杨成林;石志才;徐宏伟;

    [目的]探讨伴局部冠状面失平衡(local coronal imbalance,LCI)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本院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手术(TLIF)治疗且随访>2年的114例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1例、女93例;年龄39~73岁(平均50.50岁)。根据在术前腰椎X线片上是否伴LCI现象将患者分为非LCI组和LCI组。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矢状面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相对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参数包括冠状面侧凸角、L4倾斜角、椎间隙楔变角、冠状面失平衡。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影像学的差异。[结果]本组患者15例(13.16%)伴有LCI现象。术前LCI组和非LCI组滑脱率分别为(21.35±4.12)%和(24.27±4.70)%、椎间隙相对高度分别为(0.27±0.03)和(0.23±0.09)、腰椎前凸角分别为(47.39±10.54)°和(42.11±11.6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LCI组冠状面侧凸角、冠状面失平衡、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均显著高于非LCI组(P<0.05)。经TLIF术后,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LCI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LCI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比较未见差异(P>0.05);术后LCI组冠状面失平衡显著高于非LCI组,冠状面侧凸角、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参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LCI的DS患者伴有腰椎侧凸和椎间隙塌陷,TLIF术式可有效矫正伴LCI患者冠状面侧凸和失衡,但其滑脱改善率低于非LCI组。

    2018年09期 v.26;No.443 786-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前路与后路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比较

    徐用亿;季峰;王守国;孙进;岳海涛;唐洪辉;

    [目的]分析比较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探讨单节段腰椎结核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5年6月在本科手术治疗的40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按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前路组18例,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后路组22例,行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采用腰痛VAS、JOA评分、节段后凸Cobb角和其他临床指标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前路组与后路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50±40.95)min vs(181.14±46.88)min,P>0.05],在失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7.83±261.87)ml vs(570.52±250.09)ml,P>0.05]。40例均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病灶均获得骨性融合。与术前相比,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节段后凸Cobb角均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之间的ESR、CRP、腰痛VAS评分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路组的后凸矫正丢失角度显著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2.40)°vs(1.91±1.60)°,P<0.05]。此外,前路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4%(8/18)vs 13.64%(3/22),P<0.05]。[结论]在标准抗结核化疗基础上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与后路病灶清除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可取得同样的满意疗效,但后路手术相比前路手术并发症更少,后凸矫正丢失更少。

    2018年09期 v.26;No.443 792-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强直性脊柱炎早发髋关节强直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熊春翔;卫小春;尹东;黄宇;梁斌;孙可;丘德赞;韦建勋;范锲;石泽锋;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早发髋关节强直的相关因素,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搜集AS患者1 000例,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AS早发髋关节强直阳性家族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数据,放射学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筛选出AS早发髋关节强直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其相关的危险性。[结果]在AS患者中共有早发髋关节强直182例,占全部病例的18.20%,占髋关节疼痛者的55.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LA-B27、血沉、病程、起病时骶髂关节炎、持续肌腱端炎、髋关节疼痛、阳性家族史与早发髋关节强直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早发髋关节强直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HLA-B27、阳性家族史、持续肌腱端炎、髋关节疼痛。[结论]AS早发髋关节强直的相关危险因素有:HLA-B27阳性、持续肌腱端炎、髋关节疼痛、家族史有早发髋关节强直。当出现以上危险因素,应早期积极进行针对性干预治疗,减轻或延缓髋关节强直的进展,避免髋关节残疾的发生。

    2018年09期 v.26;No.443 798-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全麻与局麻后并发症的比较

    黄兆松;张振宇;张娟;李明全;庞炜;

    [目的]探讨麻醉方式即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和区域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RA)是否是髋部骨折老年患者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2月,222例老年患者因髋部骨折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7例接受全麻(GA组),95例接受区域阻滞麻醉(RA组),对采用不同麻醉方式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内科合并症、术后各种并发症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不同麻醉方式对其术后并发症是否为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总并发症GA组为22.11%,RG组为21.2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尿路感染率GA组为31.58%,RA组为18.9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GA组年龄大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尿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R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变量,如性别、ASA评级和术前合并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麻醉方式、尿管留置时间是术后尿路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与RA相比,GA患者的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与65~74岁组相比,75岁以上各组患者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相比较GA,RA可以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术后尿路感染并发症。

    2018年09期 v.26;No.443 802-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前臂骨间背侧皮瓣修复手部伸指肌腱外露

    李金华;王衍彪;刘立峰;

    [目的]探讨坏死型伸指肌腱经皮瓣覆盖后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90例伸指肌腱外露坏死患者。因感染或就诊不及时皮瓣修复二期进行,术中全部保留或大部分保留坏死的伸指肌腱,并予以皮瓣覆盖。[结果]90例患者接受手术,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术中未发生新的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创面Ⅰ期愈合37例,但是由于肌腱或深部组织感染严重,部分皮瓣周围持续渗出,伤口持续渗出者给予清洁换药,保持引流通畅(或部分患者给予清创),均获得愈合,术后二期愈合46例。创面愈合时间14~56 d,平均(20.16±4.73)d。术后8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22.64±5.16)个月。术后1、2个月时各有2例患者发生伤口破溃,渗液溢出,经换药(或简单清创)伤口再次愈合,末次随访时,除6例患者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度差,其余患者均感满意。皮瓣外形较好,无明显臃肿,根据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定标准:优良率92.8%。患指伸指肌力:优良率97%。未伤指组的掌指关节、近指关节和远指关节活动主评分均高于伤指组,但两组间掌指关节、近指关节和远指关节活动主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伸指肌腱即便坏死仍有保留价值,应用骨间背皮瓣修复后仍可以获得良好功能。

    2018年09期 v.26;No.443 806-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缝合术治疗髌股关节炎

    胡永超;郭永智;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缝合术治疗髌股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住的髌股关节炎患者52例共64膝,均为中重度髌股关节炎,保守治疗效果差。采用膝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紧缩缝合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半年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差异,评价临床效果。[结果]5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5.22±2.51)min,平均卧床时间(1.52±0.54)d,平均住院时间(5.91±1.14)d。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52例患者共64膝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术后所有患者膝前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Kujal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影像学指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和髌骨外移测量结果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联合内侧髌股韧带紧缩术可有效治疗中重度髌股关节炎。

    2018年09期 v.26;No.443 810-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胫骨高位截骨与单髁置换治疗单室膝骨性关节炎的荟萃分析

    罗旺林;殷德雄;彭超;刘勇;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与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7年9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万方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共6 488例膝关节,其中1 025例HTO,5 463例UKA。Meta分析结果显示:HTO与UKA相比,优良率[OR=0.33,95%CI:(0.16,0.70),P=0.004]、术后并发症[OR=3.07,95%CI:(1.78,5.31),P<0.001]、术后疼痛[OR=0.34,95%CI:(0.19,0.59),P<0.001]、术后关节活动度[MD=6.94,95%CI:(1.58,12.30),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返修率、术后膝关节评分、术后行走速度、术后股骨胫骨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KA相对HTO存在术后优良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的优势,HTO在术后疼痛及关节活动度上有优势;翻修率、膝关节评分、行走速度、股骨胫骨角HTO与UKA基本相似。但限于纳入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上述结论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RCT研究进一步论证。

    2018年09期 v.26;No.443 814-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8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早期治疗的新希望

    梁川;康庆林;贾亚超;陈红浩;熊飞;

    传统的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femoral head,ONFH)早期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已久,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减缓疾病进展,推迟THA时机,但是却无法逆转疾病的坏死病变及治愈早期ONFH。随着人们对干细胞了解的深入,各种干细胞已经应用到许多疾病的治疗当中,ONFH亦是如此。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及动物实验证实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在早期激素性ONFH治疗中的有效性,并且除了能延缓疾病进展,甚至还可以治愈早期ONFH,重建坏死骨组织,使人们看到了早期激素性ONFH治疗的新希望。

    2018年09期 v.26;No.443 82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保留后交叉韧带与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影响

    杨植栋;冯宗权;陈坚锋;潘耀成;李知浩;

    人工膝关置换术已经成为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终末期的主要治疗方式,而人工膝关节假体类型繁多,其中以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与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的使用最多,两种假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目前很多学者对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持有不同看法。现查阅国内外有关膝关节假体、后交叉韧带与本体感觉、屈伸间隙平衡、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与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的临床疗效比较等相关文献作一综述,并进行总结归纳。

    2018年09期 v.26;No.443 826-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分型及治疗进展

    赵坤;肖聪;姚凯;屠重棋;

    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罕见的起源于骨的良性病变,是由于正常骨和骨髓被替换为纤维骨组织。病因主要与鸟苷酸结合蛋白活性α活性刺激肽基因突变有关。其中以股骨近端病变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跛行、畸形和病理性骨折。为了便于交流及规范化治疗,各国学者分别制定了四种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分型方式及对应的治疗策略,文中就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各种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18年09期 v.26;No.443 830-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术前焦虑与腰椎疾病术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任少东;杨学军;

    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疾病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生理角度,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在发生转变,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也逐渐得到医务人员关注。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对疾病的认知度,可能对腰椎疾病的临床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术前心理因素的评估可能会有效预测患者的术后疗效。可以进一步探索心理因素在临床医师治疗腰椎疾病中的作用,进而更全面有效的治愈疾病。

    2018年09期 v.26;No.443 835-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miR-100对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王俊义;席光辉;张成勇;薛龙海;朱书涛;刘洋;

    [目的]观察miR-100对不同骨肉瘤细胞系的表达差异,研究miR-100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检测miR-100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通过脂质体2000转染说明对骨肉瘤细胞MG-63进行转染操作,分别构建miR-100过表达和miR-100阴性对照组。转染骨肉瘤成功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miR-100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同时Transwell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结果]miR-100在骨肉瘤细胞系中表达差异显著(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miR-100NC组,过表达miR-100增殖、侵袭、迁移能力明显下降(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100在骨肉瘤中呈现低表达;过表达miR-100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miR-100可能会成为未来骨肉瘤治疗的潜在靶点。

    2018年09期 v.26;No.443 840-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人参皂苷Rb2保护关节软骨细胞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

    黎立;李晓旭;司裕;周泓宇;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2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兔软骨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兔关节软骨细胞,传至第2代后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对照组、H_2O_2组、Rb2+H_2O_2组。应用cck-8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H_2O_2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并且在400μmol/L作用24 h时最显著;Rb2处理后显著抑制了软骨细胞的凋亡,增高了Bcl-2/Bax的比值。[结论]人参皂苷Rb2能够抑制活性氧堆积引起的线粒体途径的凋亡来保护关节软骨细胞免受氧化应激引起的损伤。

    2018年09期 v.26;No.443 845-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虚拟现实平台在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中的应用

    姚欣强;张晋元;王海明;黄志平;朱永健;吴晓亮;郑明辉;蒋晖;朱青安;陈建庭;

    [目的]探讨术前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平台辅助下脊柱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脊柱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12例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患者(VR组)应用VR平台进行规划:术前将三维CT图像导入VR平台、自动生成三维重建模型、截骨工具虚拟截骨、自动生成截骨后模型、挑选最合适的截骨方式;6例患者(传统组)为传统截骨矫形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及术后矫正率。[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VR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小于传统组,侧凸Cobb角矫正率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均大于传统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R平台能模拟脊柱截骨后效果,在脊柱畸形截骨矫形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2018年09期 v.26;No.443 850-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第四代纳米复合陶瓷假体治疗股骨头坏死近中期随访研究

    王宏亮;董磊;付鹏飞;干阜生;

    [目的]探究股骨头坏死采用第四代纳米复合陶瓷假体治疗近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股骨头坏死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后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术指征。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并采用第四代纳米复合陶瓷假体。统计本组患者手术情况,并于术后随访2~3年,髋关节功能恢复评估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35例患者手术时间55~260 min,平均(125.68±57.20)min;术中出血量200~1 400 ml,平均(540.62±352.34)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早期并发症,如假体周围骨折、血栓栓塞形成、神经血管损伤、术后假体脱位和感染等情况。随访24~46个月,平均(35.53±7.41)个月。末次随访X线片检查未见明显异位骨化、透亮影及骨质溶解、假体松动等情况发生;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100.0%(35/35);末次随访Harris总评分(91.28±6.34)分较治疗前(50.68±3.67)显著提高(P<0.05),BI、SF-36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2例术后出现患肢肿胀,经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第四代纳米复合陶瓷假体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良好的早中期临床疗效,可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活动,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

    2018年09期 v.26;No.443 855-8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疗效

    李明;种衍学;宋将;朱中蛟;康立新;张少成;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骶管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09月收治的29例成人症状性骶管囊肿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治疗。采用JOA评分、ODI和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7个月。患者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复查MRI,患者囊腔消失22例(76%),囊腔缩小7例(24%)。[结论]显微镜下带蒂脂肪瓣转位是治疗骶管囊肿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2018年09期 v.26;No.443 858-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腰椎术后2周突发硬膜外血肿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胡振国;俞兴;杨济洲;焦勇;

    <正>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SHE)是后路腰椎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大部分无临床症状,少数情况下血肿压迫硬膜囊和神经导致马尾神经功能受损,需急诊手术清除血肿。腰椎术后出现SEH的原因众多,多发生在术后72 h内,J.Kou等将术后3 d以后发生的SHE定义为迟发性硬

    2018年09期 v.26;No.443 861-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简讯

  • 新时代首届小儿麻痹后遗症矫治培训班在国家康复医院成功举办

    秦泗河;臧建成;

    <正>中国尚遗留百万小儿麻痹后遗症病人,其中大部分患者进入中年,肢体残障后发症问题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甚至累及到健侧肢体,造成疼痛和功能障碍,影响生活和工作。这是一个被忽视了的群体,一个被忽视了的专业。21世纪已经走过18个年头,至今没有一次以"儿麻矫治"为主题的培训班,50岁以下的医生能理解儿麻后遗症的屈指可数,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需求,秦泗河教授毅然决定,在2018年3月的

    2018年09期 v.26;No.443 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