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晨;尚希福;孔荣;方诗元;吴科荣;马锐祥;陈敏;罗正亮;李乾明;周华骏;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端严重畸形的可行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采用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联合近端固定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柄对30例股骨近端严重畸形的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5例为双侧,术前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有双下肢不等长、股骨近端髓腔发育不良、旋转或成角畸形以及股骨大转子上移,并对髋关节功能、双下肢不等长、术后并发症及假体生存率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截止最近一次随访,术后所有患者步行能力和疼痛均有明显改善,术前35例髋Trendelenburg征均阳性,术后仅3例阳性。切口均Ⅰ期愈合,截骨端均骨性愈合。术前Harris评分为(38.18±5.24)分,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改善至(82.87±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68,P<0.001)。术前双下肢不等长(4.15±1.06)cm,术后1 d双下肢不等长(0.73±0.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7,P=0.002)。[结论]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恢复了臀中肌张力,重建了股骨侧生理偏心距及前倾角,恢复了下肢相对长度及软组织张力,减少截骨后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股骨柄初始稳定性良好,是治疗股骨近端畸形的有效术式之一。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37-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邵宏翊;宋洋;边涛;郭盛杰;周一新;
[目的]探讨采用临时间隔物并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进行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2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48±12.26)岁。采用一期取出假体、清创的抗生素间隔物置入,二期行关节翻修置换术。分析患者感染病原,通过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评估翻修术的效果。[结果]2例细菌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患者经数次清创后仍不能控制感染,另1例患者二期翻修因感染复发失败。其余26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29.12±9.26)个月(12~51个月),没有发生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8.11±19.42)分(18~9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4.27±14.11)分(58~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间隔物置入及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髋关节功能。而MRSA造成的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一期清创失败的原因之一。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44-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星晨;郑欣;孙玛骥;李成宇;芮敏;冯硕;赵凤朝;郭开今;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估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女性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女性患者63例,年龄49~85岁,平均(66.92±7.98)岁。随机分为加强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加强组患者分别于切皮前和术后3 h各静脉给予TXA 1 g,共计2 g;对照组仅在切皮前静脉给予TXA 1 g,共计1g。于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行TEG、血常规、凝血4项、D-二聚体及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测。统计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血栓发生率。[结果]加强组与对照组TEG、D-二聚体、PT和APTT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组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8.18%和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是监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有效指标。1 g与2 g TXA剂量差异不影响女性TKA患者凝血全过程、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发生率。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49-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邓迎杰;梁治权;方锐;
[目的]评价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内侧单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手术方式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单间室病变中的优势与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并行内侧间室UKA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235膝),对上述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髋-膝-踝角)、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HSS评分及牛津膝关节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6个月,平均(35.21±21.8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但2例患者术后发生聚乙烯衬垫脱位,1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1例无明显原因膝前痛。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58.27±7.9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61±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膝关节评分由(42.62±4.12)分改善至(19.38±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活动度(ROM)由(123.11±9.55)°稍有改善至(125.64±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资料评估显示髋-膝-踝角由术前(172.14±6.32)°改善至末次随访(175.5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作为膝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中短期临床疗效肯定,且患者易接受、满意度高。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55-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宋海涛;张伟;李民;高卫良;吴玉泉;曲绍政;刘彦斌;盛文博;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结构重建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行颈椎前路结构重建138例,其中颈椎病8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9例,颈椎椎体肿瘤16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32例。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和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术后X线片及三维CT判定颈椎序列恢复情况,评估支撑体融合以及下沉移位情况。[结果]1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81±1.7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颈椎椎体肿瘤患者JOA改善率分别为81.33%、75.92%及69.28%。32例颈椎骨折患者中,27例Frankel分级改善1~3级。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时支撑体全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54±0.98)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颈椎高度、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最后随访共有5例出现支撑体轻度下沉,下沉率为3.59%;末次随访支撑体融合界面形态良好、无骨吸收。[结论]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后中长期能有效维持颈椎高度和正常序列,是颈椎前柱手术重建的理想支撑材料。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60-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程;阙伊辰;王文军;贺更生;晏怡果;李学林;欧阳智华;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或L_5滑脱症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5.71±10.37)岁。L_5S_1椎间盘突出症32例,L_5滑脱症10例。均行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如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9年,平均(7.14±0.78)年。4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平均(4.50±2.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79±1.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周时(1.79±0.72)分,末次随访时(1.00±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7.30±0.54)mm,术后1周复查为(13.93±0.99)mm,末次随访为(13.70±0.80)mm,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逆行射精、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具备相关专科技术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65-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吕超;吴小松;叶正云;
[目的]观察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摘除脱出髓核,不切开后纵韧带、纤维环及不摘除椎间隙内残留髓核组织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自2010年以来获得完整随访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94例。其中47例为保留组,即术中不另外切开纤维环、后纵韧带,不探查椎间隙,仅单纯摘除脱出游离的髓核。另外47例为常规组,即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术中摘除髓核后,常规切开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摘除椎间隙内变性髓核组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依据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保留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VAS,ODI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何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Mac Nab优良率及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保留组后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手术时不需要另外扩大纤维环破口探查椎间隙,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有利于维持椎体间高度,减缓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70-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卢志军;陈荣春;郭朝阳;钟红发;叶书熙;徐灿华;刘宁;伍耀宏;
[目的]探讨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技术在脊柱畸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40例脊柱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D组和常规组各20例,前者采用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法确定经椎弓根截骨融合固定,后者采用传统技术经椎弓根截骨融合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畸形矫正率,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3-D组手术时间[(196.67±63.38)min vs(297.34±56.81)min,P<0.05]、术中失血量[(310.21±95.28)ml vs(679.76±83.35)ml,P<0.05]、术后引流量[(298.32±56.81)ml vs(573.43±77.65)ml,P<0.05]、住院时间[(12.11±2.67)d vs(15.26±3.02)d,P<0.05]、置钉准确率[100%vs85.00%,P<0.05]和畸形矫正率[(72.51±10.23)%vs(56.14±16.07)%,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与术前相比,术后2个月和12个月3D组和常规组患者冠状面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VAS和ODI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治疗脊柱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矫正率。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74-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何少波;孙宇鹏;张春强;杜开利;郭培宇;赵润民;
[目的]探讨有效鉴别结核性脊柱炎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指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7月首次就诊于本院脊柱外科最终通过血培养、术后病检和组织培养确诊为结核性脊柱炎49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14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畜接触史、发热程度、是否大汗,以及VAS、ESR、CRP、WBC、NC%、病椎上下终板CT值、病椎椎体高度丢失(mm)、病变椎间隙高度丢失(mm)和T-SPOT.TB。[结果]与结核性脊柱炎相比较,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有更明确的病畜接触史,有更明显的发热、伴大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的疼痛程度(VAS)明显轻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检验方面,两组患者在WBC、NC%、ESR、CRP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的病椎上下终板CT值、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明显大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T-SPOT.TB阳性率显著高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畜接触史、发热程度、是否大汗,以及病椎上下终板CT值、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高度丢失和T-SPOT.TB结果是鉴别结核性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重要指标。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80-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洁;李娜;陈家瑜;周艳辉;赵静;陆声;麻伟青;徐永清;
[目的]观察应用肝素致老龄双足直立雄性C57BL/6J小鼠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为选择理想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无脊柱侧凸18个月龄雄性C57BL/6J老龄小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对照组为老龄正常四足鼠,未经手术或药物处理;肝素组为老龄双足鼠皮下注射肝素;盐水组为老龄双足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后两组手术截除双侧前肢制备为双足直立小鼠模型,于术后第8 d开始分别皮下注射肝素(1 IU/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持续4周。术后3个月进行前后位X线片拍摄评估三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情况,比较三组间脊柱侧凸发生率和侧凸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素组脊柱侧凸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盐水组脊柱侧凸发生率增高(P<0.05)。与盐水组比较,肝素组脊柱侧凸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肝素组和盐水组平均Cobb角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组比较,肝素组平均Cobb角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素促进老龄双足小鼠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且脊柱侧凸程度严重,时间相对较短,为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郭盛杰;唐浩;蒋毅;杨德金;周一新;
[目的]比较不同后倾及不对称后倾的聚乙烯垫片对于后交叉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CR-TKA)术关节内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本中心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40例(40膝)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根据Vanguard CR-TKA垫片的标准型(CR-TKA-SI)的外侧半与厚唇型(CR-TKA-LI)的内侧半,设计后倾不对称型聚乙烯垫片(CR-TKA-APSI)并制作三种垫片的智能试模,使用膝关节置换术中无线应力检测系统(WFMS)分别测量三种不同形态的垫片放入后膝关节内外侧间室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术中关节内总应力分布:三种形态的垫片关节内总应力屈曲过程中均逐渐减小,0°~45°时三组间总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60°~120°时CR-TKA-LI组的关节内总应力显著高于CR-TKA-SI组与CR-TKA-APSI组(P<0.017)。术中关节内外侧间室应力分布:0°~45°三组间内侧间室占总应力比例无显著差异,屈曲60°~120°时CR-TKA-APSI组内侧间室应力占总应力百分比为41.68%~66.82%,显著高于CR-TKA-SI与CR-TKA-LI组。[结论]内外侧后倾角相同的垫片,在整体后倾角改变时,可以调整CR型全膝关节屈曲位的软组织总体张力情况,但不会显著改变内外侧关节应力分布比例;而内外侧不对称后倾的垫片可起到调节屈曲位关节内应力分布的作用。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09-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书涛;席光辉;王俊义;杨静楠;霍守松;刘洋;
[目的]探讨过表达mi R-200c通过对AKT2的相关调控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检测mi R-200c在正常成骨细胞和4种骨肉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2)将mi R-200c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构建稳定过表达mi R-200c骨肉瘤细胞株;(3)预测mi R-200c与AKT2基因的相关结合位点,构建相应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连同过表达mi R-200c质粒共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4)检测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荧光素酶活性;(5)检测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表达水平;(6)观察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能力。[结果](1)与正常成骨细胞(NHOst)相比,mi R-200c在4种骨肉瘤细胞株(HOS、U2OS、Saos-2、MG-63)中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 3′-UTR序列结构野生型(WT)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突变型(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3)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表达明显降低(P<0.05);(4)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mi R-200c在骨肉瘤细胞中低表达,而过表达mi R-200c通过靶向调控AKT2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因此mi R-200c可能对未来骨肉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15-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