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读者·作者·编者

  •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正>好的期刊——是专业发展的工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年3月创刊,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骨科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自2017年开设“技术创新”栏目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鼓励临床技术创新,推进实用性新技术传播,本刊于2017年增设"技术创新"栏目。涉及实用性手术技术方法、器具、材料的创新与改革。稿件书写要求:(1)简述技术创新的背景、目的和创新点;(2)详细介绍创新的技术与方法并配有示意图或照片,建议同时投送5分钟视频资料;(3)报告近期结果或典型病例:报告病例的近期结果或1~2例典型病例,配有相应图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网站开通

    邹雪莲;

    <正>http://www.chinaorthopedic.org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是2004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一级社团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医学,促进肢体残疾康复事业的发展,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端严重畸形

    朱晨;尚希福;孔荣;方诗元;吴科荣;马锐祥;陈敏;罗正亮;李乾明;周华骏;

    [目的]探讨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治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股骨近端严重畸形的可行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采用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联合近端固定型非骨水泥股骨假体柄对30例股骨近端严重畸形的患者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5例为双侧,术前X线片示所有患者均有双下肢不等长、股骨近端髓腔发育不良、旋转或成角畸形以及股骨大转子上移,并对髋关节功能、双下肢不等长、术后并发症及假体生存率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截止最近一次随访,术后所有患者步行能力和疼痛均有明显改善,术前35例髋Trendelenburg征均阳性,术后仅3例阳性。切口均Ⅰ期愈合,截骨端均骨性愈合。术前Harris评分为(38.18±5.24)分,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改善至(82.87±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68,P<0.001)。术前双下肢不等长(4.15±1.06)cm,术后1 d双下肢不等长(0.73±0.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7,P=0.002)。[结论]改良股骨大转子滑移截骨术恢复了臀中肌张力,重建了股骨侧生理偏心距及前倾角,恢复了下肢相对长度及软组织张力,减少截骨后骨折不愈合的风险,股骨柄初始稳定性良好,是治疗股骨近端畸形的有效术式之一。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37-1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二期翻修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

    邵宏翊;宋洋;边涛;郭盛杰;周一新;

    [目的]探讨采用临时间隔物并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进行二期髋关节翻修手术治疗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2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58.48±12.26)岁。采用一期取出假体、清创的抗生素间隔物置入,二期行关节翻修置换术。分析患者感染病原,通过比较术前术后Harris评分评估翻修术的效果。[结果]2例细菌培养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患者经数次清创后仍不能控制感染,另1例患者二期翻修因感染复发失败。其余26例患者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29.12±9.26)个月(12~51个月),没有发生假体松动和感染复发,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8.11±19.42)分(18~91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84.27±14.11)分(58~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通过一期清创,间隔物置入及二期翻修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重建髋关节功能。而MRSA造成的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是一期清创失败的原因之一。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44-1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置换术女性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的血栓弹力图评估

    张星晨;郑欣;孙玛骥;李成宇;芮敏;冯硕;赵凤朝;郭开今;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估静脉应用不同剂量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女性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2015年9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女性患者63例,年龄49~85岁,平均(66.92±7.98)岁。随机分为加强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加强组患者分别于切皮前和术后3 h各静脉给予TXA 1 g,共计2 g;对照组仅在切皮前静脉给予TXA 1 g,共计1g。于术前、术后1 d、术后7 d行TEG、血常规、凝血4项、D-二聚体及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测。统计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血栓发生率。[结果]加强组与对照组TEG、D-二聚体、PT和APTT各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组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8.18%和2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是监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有效指标。1 g与2 g TXA剂量差异不影响女性TKA患者凝血全过程、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率及术后血栓发生率。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49-1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227例临床报道

    邓迎杰;梁治权;方锐;

    [目的]评价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内侧单间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总结该手术方式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单间室病变中的优势与特点。[方法]回顾2011年6月~2016年12月在本院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并行内侧间室UKA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235膝),对上述患者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髋-膝-踝角)、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HSS评分及牛津膝关节评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1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6个月,平均(35.21±21.85)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见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但2例患者术后发生聚乙烯衬垫脱位,1例内侧胫骨平台骨折,1例无明显原因膝前痛。患者膝关节HSS评分由术前(58.27±7.93)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61±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牛津膝关节评分由(42.62±4.12)分改善至(19.38±3.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活动度(ROM)由(123.11±9.55)°稍有改善至(125.64±1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资料评估显示髋-膝-踝角由术前(172.14±6.32)°改善至末次随访(175.51±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作为膝骨性关节炎阶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病变,中短期临床疗效肯定,且患者易接受、满意度高。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55-1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重建中的应用

    宋海涛;张伟;李民;高卫良;吴玉泉;曲绍政;刘彦斌;盛文博;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结构重建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n-HA/PA66椎体支撑体行颈椎前路结构重建138例,其中颈椎病81例,后纵韧带骨化症9例,颈椎椎体肿瘤16例,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32例。采用JOA评分改善率和Frankel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术后X线片及三维CT判定颈椎序列恢复情况,评估支撑体融合以及下沉移位情况。[结果]13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2.81±1.73)个月。末次随访时,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颈椎椎体肿瘤患者JOA改善率分别为81.33%、75.92%及69.28%。32例颈椎骨折患者中,27例Frankel分级改善1~3级。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时支撑体全部融合,平均融合时间(4.54±0.98)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术后颈椎高度、曲度基本恢复正常;最后随访共有5例出现支撑体轻度下沉,下沉率为3.59%;末次随访支撑体融合界面形态良好、无骨吸收。[结论]n-HA/PA66椎体支撑体在颈椎前路手术后中长期能有效维持颈椎高度和正常序列,是颈椎前柱手术重建的理想支撑材料。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60-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疗效

    王程;阙伊辰;王文军;贺更生;晏怡果;李学林;欧阳智华;

    [目的]观察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融合术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收治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或L_5滑脱症患者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8~53岁,平均(35.71±10.37)岁。L_5S_1椎间盘突出症32例,L_5滑脱症10例。均行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采用VAS评分和影像学测量,如椎间隙高度和植骨融合情况,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9年,平均(7.14±0.78)年。42例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3~12个月,平均(4.50±2.50)个月。VAS评分由术前(5.79±1.09)分,显著减少至术后1周时(1.79±0.72)分,末次随访时(1.00±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术前平均(7.30±0.54)mm,术后1周复查为(13.93±0.99)mm,末次随访为(13.70±0.80)mm,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逆行射精、肠粘连等并发症。[结论]全腹腔镜下前路L_5S_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期随访效果满意,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并具备相关专科技术的前提下推广应用。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65-1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保留后纵韧带及纤维环完整单纯游离脱出腰椎间盘切除术

    吕超;吴小松;叶正云;

    [目的]观察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摘除脱出髓核,不切开后纵韧带、纤维环及不摘除椎间隙内残留髓核组织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分析本院自2010年以来获得完整随访的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94例。其中47例为保留组,即术中不另外切开纤维环、后纵韧带,不探查椎间隙,仅单纯摘除脱出游离的髓核。另外47例为常规组,即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术中摘除髓核后,常规切开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摘除椎间隙内变性髓核组织。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依据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保留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均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VAS,ODI均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任何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在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Mac Nab优良率及复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保留组后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丢失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行手术时不需要另外扩大纤维环破口探查椎间隙,能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有利于维持椎体间高度,减缓手术节段椎间盘退变。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70-1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治疗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

    卢志军;陈荣春;郭朝阳;钟红发;叶书熙;徐灿华;刘宁;伍耀宏;

    [目的]探讨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技术在脊柱畸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40例脊柱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3D组和常规组各20例,前者采用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法确定经椎弓根截骨融合固定,后者采用传统技术经椎弓根截骨融合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畸形矫正率,采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3-D组手术时间[(196.67±63.38)min vs(297.34±56.81)min,P<0.05]、术中失血量[(310.21±95.28)ml vs(679.76±83.35)ml,P<0.05]、术后引流量[(298.32±56.81)ml vs(573.43±77.65)ml,P<0.05]、住院时间[(12.11±2.67)d vs(15.26±3.02)d,P<0.05]、置钉准确率[100%vs85.00%,P<0.05]和畸形矫正率[(72.51±10.23)%vs(56.14±16.07)%,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与术前相比,术后2个月和12个月3D组和常规组患者冠状面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VAS和ODI均显著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定向截骨导板治疗脊柱畸形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矫正率。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74-1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结核性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鉴别诊断指标的探讨

    何少波;孙宇鹏;张春强;杜开利;郭培宇;赵润民;

    [目的]探讨有效鉴别结核性脊柱炎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指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7月首次就诊于本院脊柱外科最终通过血培养、术后病检和组织培养确诊为结核性脊柱炎49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14例。比较两组患者病畜接触史、发热程度、是否大汗,以及VAS、ESR、CRP、WBC、NC%、病椎上下终板CT值、病椎椎体高度丢失(mm)、病变椎间隙高度丢失(mm)和T-SPOT.TB。[结果]与结核性脊柱炎相比较,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有更明确的病畜接触史,有更明显的发热、伴大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的疼痛程度(VAS)明显轻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检验方面,两组患者在WBC、NC%、ESR、CRP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的病椎上下终板CT值、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明显大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脊柱炎T-SPOT.TB阳性率显著高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畜接触史、发热程度、是否大汗,以及病椎上下终板CT值、椎间隙高度丢失、椎体高度丢失和T-SPOT.TB结果是鉴别结核性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重要指标。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80-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 《脊柱外科麻醉学》出版

    主审:田慧中李佛保主编:杜晓宣郑传东李宏出版:广东科技出版社定价:330. 00元ISBN:978-7-5359-6775-6内容提要本书共26章,内容包括绪论、脊柱的应用解剖学、脊柱手术相关影像学、术前病情评估、常用术前用药和麻醉药物、麻醉期间监测与管理、麻醉期间严重并发症管理、脊柱手术体位与围手术期管理、低温与控制性降压、围手术期血液保护、非手术治疗与疼痛管理,以及涵盖脊柱和脊髓外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用关节镜手术学》出版

    <正>由刘玉杰教授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实用关节镜手术学》系"精华医学"之"骨科精萃系列"图书。本书围绕微创化、有限化治疗等核心理念,详细讲解了关节镜设备与器械,膝关节镜、髋关节镜、足踝关节镜、肩关节镜、肘腕关节镜的手术操作,关节镜下撬拔复位固定治疗关节内骨折以及关节镜技术在关节外的临床应用。充分展示了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创伤小、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的优越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荟萃分析

  • 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荟萃分析

    李显博;常恒瑞;王立飞;张英泽;孟宪中;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比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Pub Med、Cochrane Collaboration Library以及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搜集2007年3月~2017年3月正式发表的关于单纯减压术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对比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统计学软件采用Rev Man 5.3软件。[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8篇观察性研究,包括11篇英文文献和9篇中文文献。共收集病例4 252例,其中单纯减压组1 799例,减压融合内固定组2 453例。Meta分析结果示:临床效果优良率(P=0.02),术后ODI评分(P=0.41),腰背疼痛评分(P=0.006),腿疼评分(P=0.004),并发症发生率(P=0.10),再手术率(P=0.004),出血量(P<0.001),手术时间(P<0.001),住院时间(P<0.001)。[结论]在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时,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虽然比单纯减压术需要更多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但是在提高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术后临床效果满意度及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再手术率方面有一定优势。在术后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85-1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Modic改变的发生机制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影响

    杨城;刘磊;王运涛;张坡;

    虽然Modic改变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但人们对其发生发展以及临床特点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有了初步认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较高,提示Modic改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密切联系。Modic改变可能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后及转归。本文旨在通过回顾以往文章,总结Modic改变的发生机制,探讨Modic改变的临床意义,分析Modic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期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指导。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92-1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机制及外科治疗现状

    王军;李大森;杨毅;郭卫;

    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类良性骨病变,其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的预后仍存在争议。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病机制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内分泌异常和骨发育异常。股骨是骨纤维结构不良最常累及的部位,股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分型目前缺乏较为公认的分型方式。植骨材料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仍存在争议。本综述旨在对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病机制和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该疾病的外科治疗提供较为全面的认识。

    2018年17期 v.26;No.451 1596-1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充气式止血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吴鑫杰;谭明生;

    充气式止血带广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仅可以提供清晰的术野,而且还可以为骨水泥实现良好的微观交锁提供基础。但止血带对失血量及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否具有影响一直存有争议。术中应用止血带对判断髌骨的轨迹、对骨水泥的影响和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如何正确地使用止血带,避免其带来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仍需深入研究。故熟悉止血带的潜在危险并对该领域研究进展有所了解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01-1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应用肝素建立老龄双足小鼠退变性脊柱侧凸模型

    李洁;李娜;陈家瑜;周艳辉;赵静;陆声;麻伟青;徐永清;

    [目的]观察应用肝素致老龄双足直立雄性C57BL/6J小鼠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为选择理想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无脊柱侧凸18个月龄雄性C57BL/6J老龄小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只。对照组为老龄正常四足鼠,未经手术或药物处理;肝素组为老龄双足鼠皮下注射肝素;盐水组为老龄双足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后两组手术截除双侧前肢制备为双足直立小鼠模型,于术后第8 d开始分别皮下注射肝素(1 IU/g)和等容量生理盐水,1次/d,持续4周。术后3个月进行前后位X线片拍摄评估三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情况,比较三组间脊柱侧凸发生率和侧凸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素组脊柱侧凸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盐水组脊柱侧凸发生率增高(P<0.05)。与盐水组比较,肝素组脊柱侧凸发生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肝素组和盐水组平均Cobb角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水组比较,肝素组平均Cobb角显著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素促进老龄双足小鼠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生,且脊柱侧凸程度严重,时间相对较短,为研究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05-1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垫片后倾角对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置换术关节内应力分布的影响

    郭盛杰;唐浩;蒋毅;杨德金;周一新;

    [目的]比较不同后倾及不对称后倾的聚乙烯垫片对于后交叉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CR-TKA)术关节内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2016年1月~2017年8月在本中心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共40例(40膝)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根据Vanguard CR-TKA垫片的标准型(CR-TKA-SI)的外侧半与厚唇型(CR-TKA-LI)的内侧半,设计后倾不对称型聚乙烯垫片(CR-TKA-APSI)并制作三种垫片的智能试模,使用膝关节置换术中无线应力检测系统(WFMS)分别测量三种不同形态的垫片放入后膝关节内外侧间室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术中关节内总应力分布:三种形态的垫片关节内总应力屈曲过程中均逐渐减小,0°~45°时三组间总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60°~120°时CR-TKA-LI组的关节内总应力显著高于CR-TKA-SI组与CR-TKA-APSI组(P<0.017)。术中关节内外侧间室应力分布:0°~45°三组间内侧间室占总应力比例无显著差异,屈曲60°~120°时CR-TKA-APSI组内侧间室应力占总应力百分比为41.68%~66.82%,显著高于CR-TKA-SI与CR-TKA-LI组。[结论]内外侧后倾角相同的垫片,在整体后倾角改变时,可以调整CR型全膝关节屈曲位的软组织总体张力情况,但不会显著改变内外侧关节应力分布比例;而内外侧不对称后倾的垫片可起到调节屈曲位关节内应力分布的作用。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09-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miR-200c通过AKT2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朱书涛;席光辉;王俊义;杨静楠;霍守松;刘洋;

    [目的]探讨过表达mi R-200c通过对AKT2的相关调控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检测mi R-200c在正常成骨细胞和4种骨肉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差异;(2)将mi R-200c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构建稳定过表达mi R-200c骨肉瘤细胞株;(3)预测mi R-200c与AKT2基因的相关结合位点,构建相应的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连同过表达mi R-200c质粒共转染至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4)检测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荧光素酶活性;(5)检测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表达水平;(6)观察两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增殖能力。[结果](1)与正常成骨细胞(NHOst)相比,mi R-200c在4种骨肉瘤细胞株(HOS、U2OS、Saos-2、MG-63)中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 3′-UTR序列结构野生型(WT)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突变型(MUT)的荧光素酶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3)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的骨肉瘤细胞株MG-63中AKT2表达明显降低(P<0.05);(4)与mi R-NC组相比,过表达mi R-200c骨肉瘤细胞株MG-63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结论]mi R-200c在骨肉瘤细胞中低表达,而过表达mi R-200c通过靶向调控AKT2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因此mi R-200c可能对未来骨肉瘤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15-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3D打印技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初步应用

    林海朋;张廷伟;段俢杨;王哲;于鹏;刘承涛;刘峻;

    [目的]探讨3D打印定位导板辅助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置钉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2016年6月~2017年5月,对本科收治并采用手术治疗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15例。术前采用3D打印技术设计定位导板,术中依据定位导板确定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和螺钉角度,制备钉道,辅助完成颈椎椎弓根钉置钉。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拍摄颈椎CT,使用PSR分级评价螺钉位置准确性。[结果]15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92枚。其中PSR Ⅰ级88枚,Ⅱ级4枚,没有出现Ⅲ级螺钉,置钉成功率100%。[结论]3D打印定位导板辅助颈椎椎弓根置钉技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螺钉成功率高,临床应用安全性好。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20-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

    冯明星;肖杰;龙浩;邹伟;吴陈;张洋;周昌俊;

    [目的]评估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6年6月采用经quadrant管道系统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退变性侧弯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58~83岁,平均(71.52±6.43)岁。狭窄节段:L_(3-4)2例,L_(4-5)10例,L_5S_17例;右侧弯7例,左侧弯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骨密度T值在-2.5~-5.5。术前有7例用1%利多卡因2 ml进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以判断责任节段。术中均透视一次明确责任节段。术前和术后随访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x,ODI)对患者进行评估,改良Mac Nab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90 min(58.34±12.32)min,手术切口长约2~3 cm,住院时间6~10 d(6.44±0.43)d。术中均未发生硬脊膜破裂或撕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随访6~36个月(24.52±2.43个月),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4.51±1.4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0.23±0.14)分,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7.89±0.91)分降至末次随访的(0.65±0.17)分;ODI评分由术前(70.53±8.85)分降至末次随访的(9.13±4.47)分。术后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时改良Mac Nab临床疗效评价:优11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9.47%。[结论]经quadrant管道系统下椎板间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腿变性侧弯具有手术切口及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楚、术中出血量少,可达到精准、彻底、有效的减压,术后康复时间短等优点。近期治疗效果明确、安全、有效、经济实用。对于年龄大、体质差、骨质疏松明显、症状重、病程长、保守治疗效果差或无效果的患者可考虑作为一种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23-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后路选择性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

    路闯;李辉;祝文钢;代振动;田俊华;贾会光;赵惠强;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治疗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截骨方式的选择。[方法]2010年7月~2017年10月治疗18例胸腰椎陈旧性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依据术前伤椎上终板和上后缘完整与移位情况,8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椎体截骨组),10例行后路经椎弓根、椎间隙椎体截骨术(间隙椎体截骨组),比较分析临床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无明显差别。两种术式均没有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术后后凸角、术后侧凸角、术后病椎前后缘高度差无明显差别。[结论]后路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和后路经椎弓根椎间隙椎体截骨术均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27-1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关节造影在复拇指畸形中的应用

    李红;刘倩倩;瞿文瑞;李锐;

    [目的]通过对Wassel Ⅳ型的拇指多指分叉处关节进行术前关节造影,更清楚的显示关节面的情况,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准确信息。[方法]总结我院2例典型病例,术前经皮穿刺向多拇分叉处关节腔内注入造影剂和生理盐水1:1的溶液,小型C臂X线机透视拍片,根据显影情况进一步明确分型,并测量力线决定是否截骨及具体截骨方案。[结果]关节造影显示的关节共用情况及拇指力线与X线片显示的可能有所不同,分型及手术方案可能根据关节造影情况有所变动。[结论]关节造影能够为Wassel Ⅳ型的拇指多指畸形提供更准确的关节面情况,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30-1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

    <正>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宗旨: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医学,促进肢体残疾康复事业的发展,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任务:1、围绕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康复任务,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专业学术活

    2018年17期 v.26;No.451 1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