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守超;张世民;张英琪;胡孙君;马卓;熊文峰;姚喜洲;
[目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31A2型)均伴有分离的后内侧小转子骨块,获得前内侧皮质复位是重建骨折稳定性的关键。本研究比较前内侧皮质对位关系的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三维CT(3D-CT)立体影像,探讨二者的一致性和变化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采用头髓钉治疗A2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收集具有完整术中透视和术后3D-CT影像资料的病例共63例,男22例,女41例,平均年龄(82.34±6.85)岁。术中侧位透视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分为3种:正性支撑、中性支撑和负性支撑。正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前方(髓腔外),中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与骨干前侧皮质获得平滑的完全对位;负性支撑指头颈骨块前侧皮质位于骨干前侧皮质的后方(髓腔内,即前侧皮质无支撑)。术后3D-CT旋转立体观察,能反映真正的皮质对位情况,将头颈骨块与骨干前内侧角皮质的关系分为有接触有抵住和无接触未抵住两种类型。将术中透视影像与术后CT影像进行对比,计算各种皮质对位类型的例数、百分比及术后改变。[结果]术中侧位透视皮质对位为负性者23例,术后3D-CT观察仅5例(21.74%)获得真正的前内侧皮质支撑。术中侧位透视为中性或正性者40例,术后3D-CT观察32例(80.00%)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侧位透视为正性者仅4例,术后3D-CT观察全部获得前内侧皮质支撑(100.00%)。[结论]术中侧位透视前侧皮质对位关系为正性或中性者,术后头颈骨块容易获得稳定的前内侧角皮质接触支撑,而负性对位关系则意味着头颈骨块容易失去前内侧皮质的接触。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33-1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2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杨伟毅;张小亮;徐逸生;张葆青;刘金文;曹学伟;
[目的]探讨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固定新方法的临床疗效和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ACL下止点撕脱骨折患者23例,新方法钢丝交叉固定13例,传统钢丝固定10例,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前、术后2个月、半年、1年的Lysholm评分以评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钢丝交叉固定与传统钢丝固定两组间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3.00±1.10)min vs(37.76±1.97)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方法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钢丝组。钢丝交叉固定与传统钢丝固定的Lysholm评分分别由术前[(23.64±2.87)分vs(24.67±7.39)分,P>0.05],增加至术后2个月的[(43.64±3.56)分vs(45.67±4.36)分,P>0.05],术后6个月的[(66.21±3.35)分vs(67.67±4.30)分,P>0.05],术后12个月的[(89.79±4.49)分vs(91.00±5.29)分,P>0.05],不同时间点间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钢丝交叉固定ACL止点撕脱性骨折块前端,固定牢靠,功能恢复良好,较传统钢丝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更短,不失为一个良好的固定方式。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39-1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蔡弢艺;陈志达;黄国锋;丁真奇;黄佳平;郭长勇;
[目的]探讨由内向外芯钻髓内钉配合改良芯钻远端锁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8月~2016年10月106例股骨干骨折行芯钻髓内钉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前30例为前期组,后30例为后期组,术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远端置钉一次成功率、透视次数、下地时间和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出血量明显多于后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期组远端置钉一次成功率显著低于后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67%vs 93.33%,P<0.05)。前期组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后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23±2.27)次vs(3.34±1.75)次,P<0.05]。前期组下地时间显著长于后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69±5.44)d vs(10.22±3.74)d,P<0.05]。前期组出现芯钻打折6例,芯钻断裂5例,后期组仅出现芯钻断裂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随访(14.32±4.78)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7.41±4.81)周,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结论]芯钻髓内钉配合改良远端锁定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能减少手术创伤、远端快速锁定、明显降低透视次数及并发症,但此技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43-1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6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建鹏;陈玉宏;尹梦帆;王松;张田宇;高翔;
[目的]比较免打结锁扣带袢钢板(Knotless TightRope)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伴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3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依照下胫腓固定方法,15例采用TightRope固定,18例采用3枚皮质螺钉固定。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术侧与健侧踝关节活动度平均差值等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12~15个月,平均(13.62±1.46)个月。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的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各组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6、12个月时,两组间AOF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着术后时间延长,两组的双侧踝关节活动度差值均显著减少,各组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TightRope组双侧踝关节活动度差值均显著小于螺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螺钉固定组出现断钉1例,改行TightRope固定,至末次随访时,下胫腓联合无分离,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锁扣带袢钢板与螺钉均可有效固定下胫腓联合。相比之下,锁扣带袢钢板具有患者可早期负重锻炼、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术后无需常规取出内置物的优势。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48-1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勇;潘骏;
[目的]探讨标准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科2014年8月~2016年3月收治的4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均使用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治疗。42例中36例获得随访,其中男14例,女22例;年龄70~96岁,平均(81.22±6.89)岁。根据骨折AO分型,A2.2型12例,A2.3型15例,A3型9例。记录患者术中情况,辅助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等。[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3.56±6.5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5.31±21.92)ml,术中骨水泥的注射量(3.84±0.24)ml。术后助行器辅助下负重时间3~9 d,平均(4.39±1.92)d。3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11±1.39)个月。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14±1.92)周。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4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1.67%。术后1例患者发生钉尾皮肤刺激,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螺钉切出及切穿等并发症,同时也并未观察到骨水泥相关并发症,如骨水泥外漏、股骨头坏死等。[结论]标准骨水泥强化型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负重,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53-1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万趸;熊小明;孙育良;邓轩赓;石华刚;宋偲茂;
[目的]探讨单个球囊双侧序贯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预防复位椎体术中再塌陷的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双侧组采用单球囊双侧序贯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组采用单个球囊单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记录两组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影像测量评估临床效果。[结果]双侧组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显著大于单侧组,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的骨水泥弥散面积率明显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球囊扩张后椎体前缘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囊取出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双侧组高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术后1 d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单侧组,而椎体后凸角小于单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双侧组椎体前缘高度仍显著大于单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此时两组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术后1 d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个球囊双侧序贯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有效预防复位椎体术中再塌陷。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58-1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培;吴敏;官建中;刘泉;肖玉周;周平辉;王旭义;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撬拨复位空心螺钉与"L"形切口切开复位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5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所有均为新近骨折,分成经皮组21例23足,"L"形切开组20例22足。记录术前准备时间、出血量及住院天数,采用AOFAS评分,影像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高度、宽度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经皮组术前准备时间、失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29±4.69)个月,经皮组和切开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17.09±2.27)周vs(17.59±2.91)周,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OFAS评分[(88.82±5.97)vs(88.09±7.37),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患者的术后Bohler、Gissane角、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而宽度、距下关节面移位均显著减少,两时间点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各时间点在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和距下关节面移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经皮微创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固定与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固定均能够达到良好的疗效,前者在减轻患者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相对后者明显优越。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64-1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曲成明;殷楚强;李利平;解维峰;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术下骨水泥填充加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转移癌伴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7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32例骨转移癌伴长骨病理性骨折患者进行介入栓塞术下锁定接骨板联合骨水泥填充治疗,记录术中出血量,分别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Enneking评分、Kanofsky评分评定术前、术后疼痛、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2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6个月,平均(32.54±9.76)个月。术后即刻92.86%(26/28)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5,P<0.05)。术后3个月Enneking评分(t=2.981,P<0.05)和Kanof sky评分(t=3.147,P<0.05)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Enneking肢体功能评分优良率85.71%(24/28),改善率为68.73%;Kanofsky评分改善率65.23%。末次随访生存率60.71%(17/28),死亡原因均为原发肿瘤。末次随访时,17例生存患者X线未出现骨水泥、内固定断裂和松动,骨端位置维持良好。[结论]动脉介入栓塞术下采用锁定钢板+骨水泥填充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伴四肢病理性骨折可明显减轻患处疼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70-1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师锋;沈燕国;邱永敏;尹伟忠;厉国定;丁菊红;宋鑫;
[目的]对比皮质骨通道螺钉(CBT)内固定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CBT椎弓钉内固定(CBT组),30例采用椎体成形术(PVP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并发症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CB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BT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患者出现7例骨水泥渗漏。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5.20±8.8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T患者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CBT螺钉对比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影像学指标及临床疗效指标相似,但术中透视次数更少,无骨水泥渗漏风险。
2018年18期 v.26;No.452 1675-1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上增;余鹏;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间置器置入术治疗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2015年12月,TKA术后感染1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63~82岁,平均(72.72±5.29)岁。均为单侧膝关节置换,其中左膝10例,右膝8例;假体使用寿命1~24个月,平均(14.64±6.11)个月。手术采用彻底清创,一期关节间置器置入。采用美国膝节协会评分(K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膝关节活动度(ROM)和影像观察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8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未复发。所有患者均随访24~48个月,平均(34.61±8.48)个月,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的KSS评分、VAS评分及膝关节ROM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X线检查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假体松动或脱位。[结论]一期关节间置器翻修术治疗TKA术后感染,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且不影响日常生活,疗效确切,必要时还可进行二期置换翻修。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018年18期 v.26;No.452 1709-1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赖玉珠;吕辉照;赵枫;曹杰;张爱玲;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Y-STRUT内固定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隐匿性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7年2月,本院骨科共收治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隐匿性骨折15例,均接受股骨颈Y-STRUT骨水泥强化内固定治疗。其中男4例,女11例;年龄59~80岁,平均(71.42±7.04)岁。骨密度T值-2.5SD~-3.3SD,平均(-3.06±0.20)SD。所有患者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均为阴性,均通过CT或MRI确诊。按Garden分型,骨折均为I型。记录评估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住院时间、VAS评分与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35~65 min,平均(48.00±14.82)min;出血量10~30 ml,平均(16.22±4.40)ml。骨水泥注射量6~15 ml,平均(9.23±2.01)ml。住院时间:3~11 d,平均(5.38±1.18)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12~23个月,平均(14.20±1.80)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负重时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隐匿性骨折,Y-STRUT骨水泥强化内固定系统具有快速止痛和早期负重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操作简单的治疗手段。
2018年18期 v.26;No.452 1714-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翠;李叶红;
[目的]提高某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军事伞降训练伤的知识和态度水平,促进其减少伞降训练伤行为的形成,提高自我效能感。[方法]将知信行理论应用于某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伞降训练伤的培训中,采用知信行调查问卷及自我效能评价表评价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某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伞降训练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预防伞降训练伤的知识、态度、行为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P<0.05)。[结论]运用知信行理论对某特种兵部队新兵进行预防伞降训练伤的培训,有助于提高特种兵部队新兵预防伞降训练伤的知识和态度水平,促进其预防行为的形成,提高自我效能感,预防伞降训练伤的发生。
2018年18期 v.26;No.452 1723-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旭辉;王西迅;李志民;罗文埌;朱科林;
[目的]探讨应用旋转推压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拇指籽骨脱位所致掌指关节绞锁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共13例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0~14岁,平均(12.00±1.00)岁。右手10例,左手3例。受伤至就诊时间2~16 h,平均(5.00±3.79)h。本院首诊5例,8例曾经于其他医院诊治过,其中确诊患者5例,于当地医院行手法整复失败,漏诊3例,未行手法整复处理。受伤原因:打蓝球受伤6例,摔伤3例,撞击伤3例,扭伤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查体表现为患手拇指掌指关节过度背伸,指间关节呈屈曲畸形,拇指功能受限。本组患者均先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失败者行手术切开复位。[结果]本组手法整复成功12例,失败1例,行手术切开复位及韧带修复。随访6个月~10年,平均(3.50±2.58)年。手法复位成功后所有患者拇指畸形消失,疼痛症状消失,无红肿,指端感觉正常,屈伸、对掌、对指活动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及学习。X线片显示拇指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对位良好。手法复位的患者中有1例于术后2年因再次打篮球受伤,出现二次脱位,再次予以手法复位成功,随访5年后无再次脱位。根据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优12例,良1例,可0例,差0例。[结论]应用旋转推压手法闭合复位治疗儿童拇指籽骨脱位所致掌指关节绞锁疗效确切、方法简单。
2018年18期 v.26;No.452 1726-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