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天雷;李岩;刘圣凯;张肖在;王陶然;袁志;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与非动力化治疗股骨干骨折非感染性延迟愈合的效果,以及动力化的方法和时机。[方法] 2010年2月~2017年9月,本科治疗50例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延迟愈合患者。其中,29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21例非动力化治疗。动力化组中,19例于初次术后6个月内动力化(早期动力化),10例于6个月以上动力化(晚期动力化);13例动力化时仅去除静力锁钉,但仍保留动力锁定钉(部分动力化),16例去除全部锁定钉(完全动力化)。比较患者的骨愈合和肢体功能。[结果] 50例患者随访10~28个月,平均(16.35±2.13)个月。动力化组骨愈合时间明显早于非动力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1.97)个月vs (10.44±2.12)个月, P<0.05]。29例动力化治疗患者中,早期动力化愈合率为86.73%,显著高于晚期动力化的33.33%,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部分动力化股骨干骨折愈合率为92.30%,而完全动力化为62.5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干骨折锁定髓内钉术后非感染性延迟愈合,采用动力化治疗可加快骨折愈合,早期动力化优于晚期动力化,部分动力化优于完全动力化。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17-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之孟;周东生;傅佰圣;杨永良;王大伟;董金磊;
[目的]比较增加钢板与更换髓内钉治疗非感染性股骨髓内钉失败肥大型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40例非感染性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失败肥大型骨不连患者。其中,10例采用保留原有股骨髓内钉,增加钢板固定,但不行自体髂骨植骨(单纯钢板组);13例采用保留髓内钉,增加钢板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钢板植骨组);17例采用更换髓内钉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换钉植骨组)。对比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并发症、骨不连愈合时间和愈合率。[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依次为单纯钢板组<钢板植骨组<换钉植骨组,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单纯钢板组1例患者失访外,所有患者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5.22±6.25)个月。钢板植骨组骨折愈合最快,单纯钢板组次之,换钉植骨组骨折愈合最慢,钢板植骨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9个月单纯钢板组和钢板植骨组的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而换钉植骨组有1例再次行增加钢板固定术,半年后骨折愈合。[结论]相比之下,保留髓内钉增加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失败肥大型骨不连的最佳手术方式。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22-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虞宵;徐人杰;章鸿;黄安全;喻兆恒;缪烨;
[目的]比较单纯微创钢板固定与钢板联合肩袖张力带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5月本科手术治疗的47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24例采用单纯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单纯钢板组),23例采用钢板联合肩袖张力带内固定(钢板-肩袖固定组)。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情况,以及肩关节疼痛评分(VAS)、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DASH评分、盂肱关节活动度(ROM)和肱骨颈干角。[结果]钢板-肩袖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均大于单纯钢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平均随访(26.14±2.18)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及单纯钢板组的UCL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DASH评分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钢板-肩袖固定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和DASH评分均优于单纯钢板组。此外,随时间延长,两组的ROM均改善,其中,钢板-肩袖固定组前屈-后伸ROM及外旋-内旋ROM有显著改善(P<0.05),钢板-肩袖固定组ROM优于单纯钢板组。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肱骨颈干角均有丢失,但钢板-肩袖固定的颈干角丢失少于单纯钢板组。[结论]对于肱骨近端骨折采用微创钢板联合肩袖张力带固定,可改善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内翻畸形及大结节复位丢失。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27-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杜兰翔;李世梁;钟良钰;谢赣平;厉江群;刘盛飞;肖嵘;
[目的]观察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双头加压空心钉结合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2016年9月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中是否植骨分为二组,30例行切开复位双头加压空心钉结合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术(植骨组),30例行切开复位普通空心拉力钉内固定术(非植骨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切口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8~42个月,平均(26.32±10.58)个月。植骨组29例获得骨性愈合,1例骨不连,2例出现股骨头坏死;非植骨组22例获得骨性愈合,8例骨不连,8例出现股骨头坏死。植骨组骨折愈合率、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均优于非植骨组,植骨组股骨头坏死率低于非植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非植骨组7例出现内固定松动退出。[结论]切开复位双头加压钉结合同种异体腓骨植入术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可有效提高骨折愈合率,降低股骨头坏死率,较单纯应用空心拉力钉固定牢靠。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33-2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礼宁;王强;沈婧鈺;黄河;常鹏飞;郭杨;马勇;
[目的]比较外侧锁定加内侧辅助钢板与单纯外侧锁定钢板、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1月本科诊治的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53例,其中17例采用外侧锁定加内侧辅助钢板内固定(双钢板组),21例采用单纯外侧锁定钢板固定(单钢板组),15例采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关节置换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双钢板组在手术时间上长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上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双钢板组和单钢板组的Neer评分低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术后6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双钢板组和单钢板组的Neer评分均高于关节置换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影像测量方面,肱骨头内翻角和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在双钢板组和单钢板组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钢板组上述变化显著小于单钢板组,表现为术后1个月和3个月上述影像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内侧辅助钢板技术是治疗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式之一。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38-2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4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庄至坤;许志庆;郭金花;龚志兵;吴昭克;
[目的]探讨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及MR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本科2012年1月~2017年1月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的208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资料,比较MRI及X线片对术后股骨头坏死的检测结果,分析性别、年龄、Garden分型、是否急诊、骨折复位质量与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结果] 208例患者随访12~68个月,平均(28.12±9.04)个月,全部完成X线片随访检查,X线片检出43例(20.67%)坏死。其中158例完成规范的MRI,MRI检出102例(64.56%)坏死。208例患者中MRI和(或) X线片共检出110例(52.88%)。MRI的检出率高于X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比较显示坏死组与非坏死组在性别、是否急诊与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Garden分型、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年龄、Garden分型、骨折复位质量是相关危险因素,而性别、是否急诊关系不密切。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44-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华;肖容;吴毓强;徐家余;周亮贤;邱俊杰;段洪;
[目的]探究对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采用掌侧斜T型锁定钛板与克氏针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中抽取100例,随机分组为锁定板组和普通板组。对锁定板组患者应用掌侧锁定钛板联合克氏针,对普通板组患者应用普通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评估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4±2.6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锁定板组(72.33±10.21) d,显著低于普通板组的(83.10±9.7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Gartland-werley的标准,锁定板组优良率为82.00%,显著高于普通板组的5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锁定板组的影像测量指标,包括尺偏角、掌倾角和桡腕关节面的平整度均显著优于普通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板组桡骨茎突高度优于普通板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斜T型锁定钛板联合克氏针对老年患者桡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显著,愈合时间短,对比普通钢板联合克氏针固定,其术后指标恢复更佳。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50-2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章君鑫;张磊;刘昊;周峰;杨惠林;何帆;刘滔;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和伤椎球囊后凸成形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7年9月因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入院接受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接受伤椎置钉的患者28例(置钉组),接受伤椎球囊后凸成形术的患者22例(球囊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与随访结果、影像学测量,包括节段后凸角(LKA)和伤椎前缘高度(ABH)。[结果]球囊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时间均多于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早期VAS均较术前显著减少,球囊组术后早期VAS评分显著低于置钉组(2.59 vs. 3.46,P<0.05)。两组术后即刻LKA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LKA矫正均有丢失,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ABH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术后即刻球囊组ABH大于置钉组(91.41%vs. 82.93%,P<0.05);末次随访时置钉组ABH矫正明显丢失(P<0.05),而球囊组无明显丢失(P>0.05),两组间AB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时,伤椎置钉比伤椎球囊后凸成形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中透视暴露时间更少,伤椎球囊后凸成形术的手术即刻止痛效果优于伤椎置钉,并能更好的恢复和维持伤椎高度。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难以避免后凸矫正丢失。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55-2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航展;郭伟俊;郭程辉;陈东俊;郑伟杰;林思薪;
[目的]评价复位器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7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VP组(35例)和复位器联合PVP组(32例)。PVP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复位器联合PVP组采用复位器复位后,再行PV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结果]复位器联合PVP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大于PVP组(P<0.05),但前者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随时延长而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时复位器联合PVP组的SF-36评分显著大于PVP组(P<0.05)。在影像测量方面,术前两组间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复位器联合PVP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显著大于PVP组(P<0.05),而局部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复位器联合PVP组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发生率稍高于P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器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而且能够更好地恢复伤椎高度及纠正Cobb角,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61-2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爽;廉晓东;黄载国;刘沂;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椎体A型骨折的微创复位和固定技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2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85例,均为单节段且无神经损伤症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均采取微创手术治疗方式,43例采用韧带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韧带组),42例采用为体位复位+经皮椎弓根钉固定(体位组)。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相对高度、矢状位椎体后凸Cobb角等指标。[结果] 85例患者获得6~1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25±3.03)个月。术后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ODI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韧带组的ODI显著小于体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测量方面,术后相应时间点韧带组的后凸Cobb角均小于体位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韧带组的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均显著大于体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A型骨折是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损伤小、恢复期短等明显优势,结合韧带复位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椎体复位程度,相比传统的体位复位法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2018年22期 v.26;No.456 2068-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