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远鸣;张翼升;李智斐;付拴虎;梁梓扬;李嘉琅;陈震;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MRI STIR黑色线信号与PVP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5月~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并接受PVP手术治疗的单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482例,根据MRI STIR上是否出现黑色线信号187例列入阳性组,295例列入阴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VAS评分和JOA评分、伤椎高度比和局部Cobb角变化,以及末期随访时再发骨折、椎体高度丢失和Cobb角变化及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累及节段构成和骨密度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性组骨水泥弥散度优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随时间延长而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则随时间延长显著增加(P<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阳性组再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25/162) vs(23/272),P<0.05)],阳性组椎体高度丢失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43/144) vs(23/272), P<0.05],阳性组Cobb角增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25/162) vs(42/253),P<0.05]。[结论]PVP手术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重要有效手段,椎体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MRI STIR黑色线信号对PVP术后疗效具有一定预判性,术中应充分把握骨水泥弥散情况,提高术后疗效,减少丢失率。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57-1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李世梁;杜兰翔;孙海东;李悫;李育敏;钟锐;
[目的]通过观察伴有不同程度椎管占位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三种手术方案的临床疗效,探讨此类骨折个体化治疗策略。[方法]对2016年4月~2018年1月伴有不同程度椎管占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椎管占位程度分为三组,15例椎管占位<30%者行后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术,14例占位30%~50%者行后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术,13例占位>50%行后路伤椎者单侧置钉短节段内固定+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术+全椎板减压术。[结果]30%~50%组和>50%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30%组(P<0.05);>50%组出血量显著高于<30%组和30%~50%组(P<0.05);三组间术口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4.46±2.25)个月。三组患者均随术后时间推移腰背痛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同时间点三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三组间相应时间点上述影像测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伴有椎管占位的单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个体化手术方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Cobb角,解除椎管占位。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63-1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航展;马金火;褚学远;谢骏贤;郑伟杰;
[目的]评价经单侧椎弓根偏外侧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58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侧穿刺组30例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偏外侧入路行PVP手术;双侧穿刺组28例采用经双侧椎弓根入路行PVP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果。[结果]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注入量较双侧穿刺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间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较双侧穿刺组明显缩短(P<0.05),术中X线透视次数较双侧穿刺组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像测量方面,两组患者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体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偏外侧入路及经双侧椎弓根入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X线透视次数更少,可减少术中医源性放射线损伤。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68-1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7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周鹏;邵宏斌;杨勤旭;陈锋锋;姚彦斌;李慎松;
[目的]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在急性损伤期保残重建对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2015年1月~2015年12月ACL损伤并行重建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患者损伤时间3周内采用保残重建,而另外45例患者损伤时间3周及以上采用去残重建。两组患者均选择相同术式并取自体腘绳肌腱行单束重建。术前及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时对患者行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同时采用Biodex S4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TDPM)、被动角度再生试验(JPS),评估膝关节本体感觉。[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5.25±6.46)个月。两组患者随时间延长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保残组的Lysholm评分高于陈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TTDPM和JPS均随时间延长而显著改善(P<0.05),术后3、6及12个月保残组患者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去残组患者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被动角度再生试验高于健侧,术后12个月时基本等同于健侧。[结论]ACL急性损伤患者早期行保残重建有利于早期恢复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73-1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石华峰;王庆伟;王华松;谢辉;黄继锋;蔡贤华;丰瑞兵;
[目的]对比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病例资料,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即开放钢板组39例,骨折按Neer分型:2部分30例,3部分4例,4部分3例,骨折脱位型2例;采用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即闭合髓内钉组43例,2部分38例,3部分3例,4部分1例,骨折脱位型1例。[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开放钢板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引流量方面显著多于闭合髓内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19.73±4.59)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两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个月,开放钢板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低于闭合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颈干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周时两组间颈干角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干角均较术后1周时稍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开放钢板组1例出现肱骨头坏死。[结论]切开复位钢板与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获得较好效果,闭合复位Trigen髓内钉治疗创伤更小的同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更少。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78-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翟腊梅;陶伟伟;
[目的]评价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硬膜完整性的术前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6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比较术前X线片、CT、MRI及伤椎彩超检查与术中所见。[结果]根据手术所见硬膜是否完整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破裂组30例,完整组38例。两组年龄、性别、BMI、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X线片椎体压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CT横断位上椎管容积压缩比值大于完整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组相比,破裂组更高比例的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椎板"V型"纵裂,以及彩超硬膜纵切不连续表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CT横断位椎管容积压缩比值大、椎板纵裂;MRI片上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椎板"V型"纵裂;彩超硬膜纵切不连续表现均与硬膜破裂显著相关(P<0.05)。其中彩超硬膜纵切不连续对诊断硬膜破裂OR值最大。[结论]术前伤椎彩超检查能提高腰椎爆裂骨折硬膜是否完整性的诊断率,对术前评估、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83-1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岳欣;戴冬梅;于剡;张美玲;马丽静;
[目的]统计2013~2017年某军队医院军事训练伤伤病员住院情况,探讨部队官兵训练伤发病规律及特点,为优化军事训练伤防护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调阅5年间军事训练伤伤病员住院病案资料,针对不同年龄组、职级、住院人次、病种分类、损伤部位、疾病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军事训练伤住院伤病员共765例,21~3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战士为主;骨关节损伤522例(68.23%),软组织损伤234例(30.58%),器官损伤9例(1.18%);损伤部位多见于下肢。[结论]近5年因军事训练伤住院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应当高度重视训练伤防治工作。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88-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张景波;燕树义;
[目的]评价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接受距骨侧锚钉联合内踝部金属垫片修复治疗的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7年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35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患者,均为闭合性损伤。开放复位内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后,35例均采用在距骨侧置锚钉,缝线通过损伤韧带实质部,在内踝内侧放置金属垫片打结增强修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和影像评价临床结果。[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用时2~3 h,术中出血量30~52 ml,住院时间12~9 d,手术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9~15周负重活动。末次随访时,依据AOFAS评分评价临床结果,优18例,良11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2.86%。影像评估方面:术后复查骨折部位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8~12周。踝内侧间隙由术前(5.32±0.35) mm显著减少至术后(2.61±0.2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内侧间隙(2.56±0.20) mm,与健侧踝内侧间隙(2.42±0.19)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关节或骨折复位丢失,未见内置物断裂或松动、脱落等。[结论]距骨侧锚钉与内踝部垫圈增强修复三角韧带深层断裂,有助于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可靠,并发症少。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93-1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小宁;晁杲;从飞;范金柱;喻姿瑞;刘亚飞;张世辉;宋涛;张文韬;
[目的]分析和总结腘血管损伤患者中不同损伤平面的临床特点,提高该损伤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腘血管损伤患者,男43例,女11例,年龄6.5~75岁,平均(42.08±15.04)岁。分析患者的伤因、血管损伤平面、肢体缺血时间、手术方法、手术次数和随访时肢体功能等临床指标。[结果]据血管影像资料,损伤平面位于腘动脉发出腓肠动脉分支以上者(高位组) 12例,位于腘动脉发出腓肠动脉分支以下者(低位组) 42例。高位组12例,血管修复9例(术后溶栓2例),保肢成功9例,截肢3例,平均手术3.92次/例,保肢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22.22%;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以下的患者(低位组) 42例,血管修复36例(术后溶栓3例),单纯溶栓治疗5例,保肢成功39例,一期截肢1例,二期截肢2例,平均手术2.91次/例,保肢患者肢体功能优良率66.67%。高位组患者在保肢率、保肢后肢体功能优良率等指标上显著差于低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分支平面以下者,保肢率及肢体功能明显优于损伤平面在腓肠动脉以上的患者。腓肠动脉的侧支代偿作用是腘血管不同损伤平面临床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9年12期 v.27;No.470 1097-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从府;房巍;周东生;
[目的]比较微创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与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99例,按手术方式,50例采用微创SuperPATH入路全髋置换术治疗,另外49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重大并发症,置换组失血量多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但其下地行走时间显著早于内固定组,住院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0.05)。随访4~12个月,平均(9.63±1.24)个月,末次随访时,置换组患者在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的临床结果总有效率为92.00%,内固定组的总有效率为81.63%。患者满意度置换组达到了96.00%,内固定组仅为65.31%,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SuperPATH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明显优于空心钉内固定术,具有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患者的满意度高的优点。
2019年12期 v.27;No.470 1102-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必敬;肖良;王效;汪靖;徐子昂;葛鑫;徐宏光;
[目的]探究诺考哒唑(nocodazole)介导的细胞骨架重塑对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取hMSCs培养至P3代分为对照组(成骨诱导)和加药组(成骨诱导+诺考哒唑)。分别于细胞培养后1、3、5、7 d收集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1 d,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通过鬼笔环肽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骨架的变化;利用Real-Time 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RUNX-2的mRNA表达;利用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方法检测hMSCs成骨分化能力。[结果]诺考哒唑对细胞的增殖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诺考哒唑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和骨架发生明显的变化;加药组成骨基因ALP、OCN、RUNX-2的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加药组碱性磷酸酶染色和茜素红染色明显浅于对照组。[结论]诺考哒唑可以介导细胞骨架发生变化,抑制hMSCs成骨分化。
2019年12期 v.27;No.470 1116-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庆奎;李佳;蔡贤华;齐凤宇;丁然;胡承红;
[目的]研究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不同运动锻炼对腓肠肌的影响。[方法]封闭群雄性6个月龄新西兰兔32只,于右侧胫骨内侧平台制备SchatzkerⅣ型劈裂型骨折,再用螺钉内固定,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静坐(SED组)、TRE主动运动(TRE组)、被动活动(CPM组)和主动+被动活动(CPM+TRE)处理。4周后取材,对兔左右腓肠肌进行称重计算差值,左右腓肠肌HE染色,计算左右横截面积差值,检测腓肠肌中IGF-1、GDF-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腓肠肌左右湿重比差方面,腓肠肌萎缩程度由轻到重依次CPM+TRE <CMP<TRE<S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差值由小到大为CPM+TRE <CMP<TRE<S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肠肌中IGF-1蛋白含量由高到低为CPM+TRE>CMP> TRE>S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DF-8含量由高到低为CPM+TRE<CMP<TRE<S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能防治兔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腓肠肌废用性萎缩,其机制可能是被动运动+主动运动疗法促进了腓肠肌中IGF-1的蛋白表达,降低腓肠肌中GDF-8表达,进而防治兔腓肠肌的废用性萎缩。
2019年12期 v.27;No.470 1122-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梁冬波;李林青;唐福宇;王俞波;李剑峰;田凯;杨威;陈华明;兰曦;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受检者进行骨密度测定,根据骨密度测量T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各70例,骨量正常组即健康受检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检者血清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内脂素(visfatin)、网膜素-1(omentin-1)和内源性配体(apelin)水平。[结果]三组血清Visfatin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eptin、Resistin、Adiponectin、Omentin-1、Apel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骨密度与Leptin(B=0.145,P=0.044)呈线性正相关,与Resistin(B=-0.020,P=0.004)、Adiponectin(B=-0.031,P=0.008)、Omentin-1(B=-0.030,P=0.001)呈线性负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提示脂肪细胞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2019年12期 v.27;No.470 1128-1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