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王雪松;张烽;徐瑞生;吴洁石;薛骏;韩冬;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采用ASIA评级,以及VAS评分、SF-36量表和ODI评分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测量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和椎体前缘压缩率等。[结果] 100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1例脑脊液漏,2例切口延迟愈合,1例切口感染,经相应处理,无不良后果。所有患者获得15~45个月随访。患者ASIA神经功能分级由术前B级31例,C级41例,D级28例,显著改进为末次随访时C级5例, D级56例,E级3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而SF-36量表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VAS评分、SF-36量表、ODI评分显著改善。与术前比较,术后后凸Cobb角、椎管侵占率等指标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各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临床疗效可靠。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李世梁;杜兰翔;崔晓荣;孙海东;李悫;李育敏;钟锐;

    [目的]观察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伤椎内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8年2月胸腰椎爆裂骨折行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患者60例,根据术中是否经椎弓根伤椎体内植骨分为二组,30例为植骨组,其余30例为非植骨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植骨组手术时间长于非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3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减少(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方面,术后两组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植骨组显著优于非植骨组(P<0.05),植骨组有6例,非植骨组有24例残留"空壳"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非植骨组4例椎弓根钉根部断裂,3例连接棒断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个体化伤椎单侧置钉联合打压植骨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显著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促进骨折愈合。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54-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经皮后路内镜术前臂丛MRN定位突出的颈椎间盘的准确性

    黄镇;孙宁;任佳彬;李瑞;刘鑫;李岳飞;刘乃国;孙兆忠;

    [目的]应用磁共振神经成像(MRN)技术对臂丛神经及颈髓成像,指导术中对颈神经的精确减压治疗根性颈椎病。[方法] 4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术前行臂丛MRN扫描,重建三维图像,观察突出颈椎间盘压迫颈神经位置,PPECD术中确认、对比二者差异。记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采用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损伤。3例术后出现上肢感觉减退,1例出现上肢肌力下降,术后3个月均完全恢复。随访时间12~36个月,VAS评分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与术中观察44例患者中,突出的颈椎间盘位于肩前型占79.55%(35/44)、肩上型占11.36%(5/44)、腋下型占9.09%(4/44)。仅1例术前臂丛MRN定位与术中定位不一致。与术中所见相比,术前影像定位准确率为97.73%。[结论]臂丛MRN定位偏向侧椎管或椎间孔段突出的颈椎间盘与颈神经的位置关系是可靠的,突出的颈椎间盘绝大多数为肩前型。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59-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技术治疗Letenneur Ⅱ-Ⅲ型Hoffa骨折疗效对比

    李震;陈贞月;王小谭;李景银;

    [目的]探讨比较加压螺钉联合支撑钢板技术与单纯加压螺钉技术治疗Letenneur Ⅱ-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42例Letenneur Ⅱ-Ⅲ型Hoffa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1例给予支撑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21例采用单纯螺钉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膝关节活动范围(ROM)、KSS评分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钢板螺钉组在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辐射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显著大于单纯螺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钢板螺钉组为(10.62±1.60)周,单纯螺钉组为(12.81±2.64)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术后时间推移,ROM和KSS评分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随访时,钢板螺钉组ROM和KSS评分均显著大于单纯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钢板螺钉组出现1例骨不连,但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单纯螺钉组出现2例畸形愈合,螺钉移位。[结论]尽管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手术费用方面存有劣势,拉力螺钉联合支撑钢板技术治疗Letenneur Ⅱ-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拉力螺钉固定。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64-1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长柄翻修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Vancouver B3型假体周围骨折

    热勒肯·叶尔生;李东海;康鹏德;沈彬;裴福兴;周宗科;杨静;

    [目的]探讨长柄翻修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治疗Vancouver B3型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长柄翻修联合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股骨Vancouver B3型假体周围骨折骨缺损的28例患者。通过ROM、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综合评估该方法的临床效果,并行影像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28例患者中,2例失访,其余26例随访22~80个月。随访过程中,2例患者死亡(8.33%),其中1例于术后3年死于心血管疾病,1例与术后5年自然死亡,死亡时髋关节功能良好。3例患者再次手术治疗(12.50%),1例为术后15个月再次骨折行骨折内固定术,1例为术后6个月感染行感染病灶清除术,1例为术后9个月骨折不愈合伴骨吸收、骨缺损形成,行骨缺损修复手术。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中,1例患者几乎完全不能行走(4.17%),5例患者能拄拐行走(20.83%),其余18例患者能正常行走(75.00%)。髋关节活动度平均(99.23±3.65)°,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78.21±9.89)分,患者满意度为(88.07±6.31)分。影像评估方面:24例患者均达到骨折愈合(100.00%),愈合时间为术后3~15个月,平均(4.40±1.01)个月。19例患者假体由骨长入固定(79.17%),5例患者假体由纤维长入固定(20.83%)。20例患者假体下沉在3mm以内(83.33%)并且无明显症状,3例患者出现3~5 mm的假体下沉(12.50%),但能部分活动并且无手术要求,1例出现>5 mm的下沉(4.17%)。[结论]同种异体骨重建Vancouver B3型假体周围骨折的骨缺损能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69-1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皮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对比

    陈斌;张焱;穆帅;何智超;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复位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创组30例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关节面经皮复位困难的辅助行跗骨窦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常规组30例采用外侧"L"形切口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以及VAS和AOFAS评分,影像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微创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并发症上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切口均一期愈合,而常规组有7例发生手术切口皮缘坏死,经相应处理后愈合。随访12个月以上,微创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常规组,而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测量两组患者在术后B?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撬拨复位结合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适用、安全可靠。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74-1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戴小宇;朱文骏;朱晓文;黄智慧;王昆;张乃东;王珂杰;

    [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8月~2018年6月行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的患者86例,根据术后第3 d行双下肢静脉B超是否发现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两组患者中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凝血相关检验指标与DV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86例患者术后有13例发生DVT,总的DVT发生率为15.12%。DVT组年龄显著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BMI平均值明显大于非DVT组(P<0.05),DVT组Homans征阳性者和Neuhof征阳性者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术后第3 d实验室检查当日DVT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高BMI患者在膝关节镜下PCL重建术后,DVT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1.490,95%CI=1.051~2.111,P=0.025);术后血D-二聚体增高的患者出现DVT的风险明显增加(OR=4.817,95%CI=1.349~17.206,P=0.015)。[结论]高BMI及D-二聚体水平是PCL损伤患者行膝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79-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关于各类稿件字数限定的通知

    <正>为了不断提高杂志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缩短刊用周期,使更多新的成果尽快见刊。针对来稿中存在的字数过多、篇幅过长等问题,本刊重申对各类稿件的字数要求:临床论著、基础研究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5 500字,参考文献在25条以内;技术创新、荟萃分析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5 000、4 500字,参考文献分别在20、30条以内。以上类型稿件中文摘要要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带一路”肢体畸形残疾手术矫治与康复辅具国际论坛会议通知

    秦泗河;

    <正>2018年中国官网公布各类残疾人8 500多万,其中肢体残疾者近3 000万。随着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畸形残疾人群数量正在迅速增加。召开"一带一路"肢体畸形残疾手术治疗与康复辅具国际论坛,可以使一带一路国家的医生、康复师、支具(辅具)师、科研人员互相交流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思维理念,共同推动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广泛的肢体残疾外科治疗与康复医学联系,逐渐形成肢体残疾预防与康复国际化的共识,从而造福更多的残疾患者。本届论坛内容主要分为如下版块:(1)中国肢体畸形残疾病因、病种分类研究与宏观康复策略;(2)下肢畸形残疾秦泗河外科治疗理论与技术体系;(3)足踝畸形与足病手术治疗;(4)上肢-手残缺畸形修复与功能重建;(5)脑源性瘫痪手术矫治与系统康复;(6)创伤后下肢畸形微创手术矫治;(7)外固定-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8)脊柱裂(脊髓栓系)外科治疗论坛;(9)小儿麻痹后遗症中国手术治疗与系统康复方案;(10)肢体残障基础研究与康复技术进展论坛;(11)辅具(矫形器)应用与工程技术论坛;(12)肢体残障与社会学研究论坛;(13)肢体残障医学教育与人才培训论坛。论坛期间将成立"第六届世界外固定肢体畸形矫正与功能重建大会(ILLRS-ASAMI-BR-2023北京)"中国筹委会,共同商讨、谋划未来肢体残障矫治康复事业的合作与发展。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重声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冒充编辑部开设网站、征集稿件、乱收费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正>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害作者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学术不端处理意见的声明

    <正>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的正当权益,本着对广大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本刊编辑部再次重申坚决反对剽窃、抄袭他人稿件的行为;一经查实,给予如下处理:撤稿、杂志和网站通告、通知作者单位给予相应处理、3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对信息虚假及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一稿两投、一稿两用等学术不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荟萃分析

  • 膝关节置换术后加压包扎减轻肿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荟萃分析

    李睿;杨信信;马崇文;张小辉;姜金;吴萌;夏亚一;

    [目的]系统评价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加压包扎减轻膝关节肿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集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加压包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10月。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采用GRADE pro3.6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6个RCT,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TKA术后下肢常规包扎组相比,下肢加压包扎不能降低膝周径[MD=0.10,95%CI(-0.79,0.99),P=0.832]、大腿周径[MD=0.18,95%CI(-1.01,1.38),P=0.763]、小腿周径[MD=0.05,95%CI(-0.77,0.87),P=0.904]、术后第1 d VAS[MD=0.21,95%CI(-0.28,0.70),P=0.396]和术后第2 d VAS[MD=0.04,95%CI(-0.22,0.30),P=0.496]。证据质量评价显示:3个关键结局指标为中等质量,2个重要结局指标分别为中等质量和低质量。[结论]当前证据显示TKA术后下肢加压包扎并不能有效减轻膝关节肿胀和疼痛,反而会增加病人不适感。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84-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脱钙骨基质在脊柱融合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徐子林;李忠海;

    脊柱融合是脊柱外科中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在术中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材料需同时具备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成骨性三大特性。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骨移植材料为同种异体骨,包括新鲜冰冻骨、冻干骨和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BM)三类,新鲜冰冻骨具有最高的机械稳定性,但存在免疫反应和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冻干骨在其制备过程中,水分的丢失和辐照的电离破坏了其力学性能;DBM是一种由胶原蛋白(主要为Ⅰ型、Ⅳ型)、非胶原蛋白、生长因子、少量磷酸钙和细胞碎片等组成的天然骨移植材料,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及一定的骨传导性。目前,随着骨移植替代材料研究深入,DBM显示出了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在脊柱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88-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研究进展

    符得红;戴祝;

    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手段。术后伸直位时无异常,但在伸直-屈曲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一直存在膝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等不适,半屈曲不稳定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半屈曲不稳定可以导致膝关节置换手术失败甚至存在早期翻修可能。目前关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了解主要是理论而非临床,作者就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半屈曲不稳定的定义、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机制、补救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一综述。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93-1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骨折愈合过程成骨细胞特异性表达补体受体c5ar1的表达

    党胜利;王航辉;崔玉婷;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特异性表达补体受体c5ar1的表达。[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并经DHS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6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入院及术后6周血清c5ar1表达水平。术后6个月影像评价骨折是否愈合。术后6周应用血清c5ar1预测骨折愈合ROC曲线下面积、诊断界值以及对应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应用Cox回归分析分析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结果]术后6个月X线片检查示68例骨折愈合,18例骨折未愈合。入院时愈合组患者中血清c5ar1表达水平为(41.26±11.25) ng/ml,与未愈合组的(40.65±11.52)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愈合组患者中血清c5ar1表达水平为(56.32±12.54) ng/ml,显著高于未愈合组的(34.23±8.98) ng/ml(P<0.05)。术后6周血清c5ar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预测骨折愈合最佳诊断界值为46.50 ng/m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4%。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60岁、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后6周血清c5ar1水平≤46.50 ng/ml不利于术后骨折愈合(P<0.05)。[结论]血清c5ar1水平可作为预测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治疗患者骨折愈合的血清学标志物。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97-1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利多卡因对细菌培养影响的实验研究

    谭冠中;刘侃;陈继营;罗燕萍;郝立波;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细菌培养结果的影响,为临床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8种标准菌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化脓链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菌悬液(3×10~6CFU/ml),模拟临床PJI的关节滑液。各标准菌株的菌悬液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为2%利多卡因100μl+菌悬液600μl,盐水组为0.45%无菌生理盐水100μl+菌悬液600μl,混匀1 min后,分别接种于5个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24 h定量培养,通过菌落计数比较两组培养基上的细菌生长情况。[结果] 24 h定量细菌培养结果表明,利多卡因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念珠菌菌株的菌落计数显著低于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化脓链球菌菌株的菌落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利多卡因注射液对临床中常见的PJI病原菌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因此,在关节液取样前使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可能影响细菌培养结果。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02-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置钉和骨水泥剂量对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

    陈晓峰;李浩;欧志聪;刘奕;褚学远;韩桩汛;郭伟俊;徐秋妍;陈锦钊;祝诚华;蔡东岭;

    [目的]探讨不同置钉条件、不同骨水泥注射剂量对骨质疏松椎体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从6具老年尸体中选取30个腰椎标本(L_1~L_5),排除先天畸形、骨折及肿瘤,测量骨密度确诊骨质疏松后,将60侧椎弓根随机分为2大组,分别行初次置钉与二次置钉,并分别经钉道注入1.0 ml、1.5 ml、2.0 ml、2.5 ml、3.0 ml骨水泥。观察骨水泥分布情况,测量并分析最大轴向拔出力(the maximum axial pullout strength, F_(max))。[结果]影像显示骨水泥主要分布于螺钉尾部,未出现骨水泥渗漏。各相应骨水泥剂量条件下,初次置钉组的Fmax均大于二次置钉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骨水泥剂量增加,两组标本的Fmax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二次两种置钉方式间F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置钉)=16.462,P<0.001),不同骨水泥剂量间Fm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水泥)=114.450,P<0.001),置钉方式与骨水泥剂量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_(交互)=1.996,P=0.114)。初次置钉组的F_(max)与骨水泥剂量呈正相关(r=0.885,P<0.001),二次置钉组的Fmax与骨水泥剂量呈正相关(r=0.942,P<0.001)。[结论]初次置钉的强度优于二次置钉,骨水泥能增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强度,且骨水泥剂量与强度呈正相关,但是建议骨水泥注入剂量为2.0~2.5 ml。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06-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不同交叉韧带断裂对大鼠运动能力与关节软骨结构的影响

    张兴宇;刘师学;曹瑾瑾;杨尤蓓;崔安凤;王顺;向萌;

    [目的]探究膝关节不同交叉韧带在断裂后个体运动能力与关节软骨病变之间的关系,为如何干预韧带损伤从而延缓骨关节炎提供研究基础。[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18例)、前交叉韧带切断组(ACL处理组,18例)、后交叉韧带切断组(PCL处理组,18例)及前后交叉韧带均切断组(ACL/PCL处理组,18例);分别于术后40、80、120 d时,利用CatWalk XT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运动能力评估,并取股骨髁软骨进行HE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同时按照Mankin's评分系统进行软骨病变评估。[结果] ACL/PCL组在损伤后40、80 d时步态分析的平均压强减小、步态周期延长、支撑相时间延长、支撑指数减小、耦合协调性参数减小,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损伤后120 d时各组无明显差异。随时间延长,各组Mankin's评分均显著增加,各时间点Mankin's评分的排序均为ACL组>PCL组>SHAM组,ACL/PCL组软骨损害最严重。[结论] ACL合并PCL断裂对运动能力与软骨病变影响最大,损伤后一段时间内运动能力可有所恢复,但软骨病变持续进展,甚至发展为骨关节炎。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11-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转换Taylor空间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术后对位不良

    张洪亮;万春友;张涛;梅晓龙;姚辉;赵远航;曹海鲲;雍炜;

    [目的]介绍应用Taylor空间支架(TSF)调整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术后对位不良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本科收治的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术后对位不良患者11例。转换TSF前所有患者复查X线片,发现不同程度的移位、成角、旋转畸形,其中2例为向前成角,5例为向后成角,内翻畸形2例,外翻畸形1例,内旋畸形1例。转换后拍摄小腿正侧位X线片,获取安装和畸形参数。将数据输入计算机配套软件获取调整数据。调整后再次摄片,如合并软组织损伤则转换后二期处理。[结果]经TSF调整所有病例均获得解剖复位。11例患者均获得12~1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无骨外露及软组织问题,固定针无松动,针道无感染。术后参照Johner-Wruhs评分表评价:优9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0.91%。[结论]采取转换TSF治疗胫腓骨骨折单臂外固定架术后对位不良是一种微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16-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人工真皮在手外科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王伟;夏洪乐;黄熠东;杜志国;张植生;

    [目的]评价人工真皮修复在手外伤骨及肌腱外露创面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7年4月本院骨五科39例手外伤皮肤缺损伴骨或者肌腱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一期彻底清创后人工真皮覆盖,二期行自体游离植皮手术,观察人工真皮及自体游离植皮成活情况。[结果] 37例患者人工真皮及自体游离植皮皮片全部成活,骨或肌腱外露均得到良好修复,外观平整,供皮区无明显瘢痕增生,2例失访。[结论]人工真皮联合自体游离皮片移植治疗手外伤皮肤缺损伴骨或者肌腱外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21-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微创截骨Ilizarov技术治疗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

    章耀华;杨华清;李强;韩庆海;彭爱民;曲龙;夏和桃;

    [目的]探讨使用微创截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大段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9月~2017年1月本科使用微创截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的30例胫骨大段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治疗效果,总结临床经验。[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8.12±18.20) min,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平均(178.43±46.24) ml。30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6.54±7.21)个月。所有患者创面平均(35.74±10.82) d愈合。骨延长长度平均(8.52±2.43) cm,骨搬移时间平均(3.54±1.17)个月,去除外固定时间平均(22.54±4.83)个月。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Paley骨愈合评定:优25例,良3例,一般2例;功能评定:优23例,良4例,一般3例。[结论]应用微创截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效果确切,重建了原有肢体长度,缩短了治疗周期,确保了手术疗效。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24-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侧卧位PFNA技术治疗Evans 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方成;赵文;甘泉;江昭林;王鹏浩;胡永成;

    [目的]探讨侧卧位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12月采用侧卧位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的43例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25例,年龄55~88岁,平均(76.54±12.73)岁。[结果] 43例患者均成功闭合复位,手术时间50~100 min,平均(68.23±10.66)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45.84±8.79) ml。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6±2.14)个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螺旋刀片切出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37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5.35%。[结论]侧卧位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技术能有效治疗Evans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无需切开复位,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临床效果满意。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27-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带线锚钉结合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耿震;林永杰;王国伟;王炳臣;苏文珍;

    [目的]探讨运用带线锚钉结合髌骨爪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带线锚钉结合髌骨爪治疗3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采用B?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16±4.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3周。术后6个月按B?stman膝关节功能评分21~30分,平均(28.72±2.07)分,其中优25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应用带线锚钉结合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是一种可靠的临床术式选择。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30-1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再血管化寄养骨块结合PRP二期回植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骨骨折

    迟涛胜;吴红军;杨庆民;蓝仁佳;马秉珺;隋明军;隋海明;

    [目的]探讨骨块寄养再血管化结合PRP二期回植治疗开放性、粉碎性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急症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局部较大游离骨块,消毒后将其埋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之间再血管化寄养。小腿创面愈合后,二期骨折钢板固定,再血管化寄养骨块修剪成直径0.5 cm颗粒状与PRP混合后在骨缺损处回植。[结果] 12例患者游离骨块寄养再血管化过程中未发生感染及明显骨坏死,二期手术后3个月复查见骨折端大量骨痂,术后8个月骨折临床愈合,12个月患肢负重行走,功能恢复。[结论]骨块再血管化寄养结合PRP回植,可作为治疗有较大游离骨块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髓内与髓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房巍;孙从府;侯全运;魏宁;季政;

    [目的]比较髓内与髓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各自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6月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8例,其中,髓内固定组85例采用PFNA固定,男43例,女42例;髓外固定组83例采用DHS和PFLCP固定,男45例,女38例。对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骨折愈合时间上,髓内固定组优于髓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者术后获得6~17个月随访。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髓内固定组明显少于髓外固定组。末次随访时,髓内固定组临床结果优良率为95.29%,髓外固定组为85.54%。[结论]髓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疗效及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尤其对不稳定、复杂性、骨质疏松患者,更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35-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

    亓立祥;王德磊;李海霞;

    [目的]探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7年06月~2019年12月,采用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35例48指指端软组织缺损,最大面积为2.4 cm×1.8 cm,最小为1.5 cm×0.8 cm。[结果] 35例48指皮瓣全部成活并一期拆线,无皮瓣坏死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3~10个月,修复手指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辨别觉7~9 mm,平均8 mm,手功能TAM法测定:优37指,良8指,可3指,优良率93.75%。[结论]指动脉顺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是修复指端缺损是较为实用可行的临床选择。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38-1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青年外伤截肢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援助方法

    盛维青;卢建峰;王淑新;

    [目的]探讨青年外伤截肢患者的心理援助方法及效果。[方法]调查分析96例青年外伤截肢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的心理援助和疏导。[结果] 96例患者心理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解决。[结论]做好青年截肢患者的心理疏导,对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缓解精神压力有较大的帮助,对患者恢复身心健康,重返社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40-1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肺栓塞1例报道

    魏传付;李念虎;张文焕;徐展望;辛健;姜平;贾梦龙;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发病率逐年增加,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成为治疗OVCFs最常用的一种微创手术,尽管该术式安全有效,但其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也相对常见,尤其骨水泥渗漏引起的肺栓塞更是一种严重的、潜在的,具有致命风险的并发症,引

    2019年14期 v.27;No.472 1342-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正>好的期刊——是专业发展的工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年3月创刊,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骨科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多

    2019年14期 v.27;No.472 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