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定均;杨俊松;拓源;葛朝元;贺宝荣;刘团江;单乐群;黄大耿;贾帅军;刘鹏;陈浩;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CT和MRI。根据影像学上伤椎是否存在失稳、椎管是否合并狭窄和有无后凸畸形三个关键特征,将CSOTF分为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I型最多,占55.71%;V型最少,占5.99%。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4,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3,表明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表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评估与信息沟通。
2020年02期 v.28;No.484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叶文斌;林达生;王江泽;陈志达;陈浩;梁勃威;刘晖;丁真奇;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15例上颈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19~46岁,平均(33.45±9.7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 d,平均(2.19±1.10) d。寰椎骨折6例,枢椎骨折7例,寰枢椎骨折2例。Frankel分级:D级5例,E级10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Frankel分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脊髓损伤及椎动脉破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5~120 min,平均(89.13±27.85) min;术中出血量40~180 ml,平均(96.20±43.26) ml。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后枕部皮肤麻木,对症处理1周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随访12~3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13±1.9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3.20±2.75)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26±1.6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202.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术后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损伤节段复位满意,螺钉位置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90±5.42)周。[结论] 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上颈椎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和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以及术后颈背部疼痛、僵硬的发生率等优点。
2020年02期 v.28;No.484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3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小丽;张元智;高丽;刘刚;莫伟鹏;路全立;
[目的]探讨肠道准备对经皮横向骶髂螺钉固定的影响。[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12月,30例骶骨骨折行经皮横向S1骶髂关节螺钉置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5例,准备组患者术前接受肠道准备,无准备组患者术前未接受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曝光时间,以及影像测量的置钉偏差。[结果]准备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无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31±4.92) min vs(40.54±5.83) min,P<0.05)];准备组的术中X线暴露时间显著短于无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59±5.79) s vs(83.19±6.41) s,P<0.05];准备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无准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1±0.58)次vs(5.21±1.11)次,P<0.05]。术后CT三维重建测量螺钉与术前测量偏移方面,准备组的水平偏移小于无准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3±2.21)°vs(5.63±1.97)°,P>0.05];准备组矢状位偏移小于无准备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2±2.08)°vs(4.52±1.91)°,P>0.05]。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骶髂关节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肠道准备虽不能提高置钉准确率,但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暴露时间。
2020年02期 v.28;No.48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洁;李苏成;张林林;孟斌;杨惠林;
[目的]分析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椎弓根螺钉置入患者575例,根据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导航组采用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系统置入椎弓根螺钉233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342例。行CT检查,依据Neo分型评估置钉准确性。[结果]导航组共置入1 45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C1~7置入222枚,T1~12置入535枚,L1~5置入652枚,S1置入50枚。每名患者置钉数量1~24枚,平均(6.26±3.77)枚。传统组共置入1 724枚椎弓根螺钉,其中C1~7置入269枚,T1~12置入601枚,L1~5置入785枚,S1置入87枚。每名患者置钉数量1~20枚,平均(5.67±4.11)枚。导航组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安全率为100%,传统组有4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随访过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依据CT影像Neo分级标准,导航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达98.01%,而传统组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91.85%;两组间置入螺钉准确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C臂X线机等徒手置钉方式相比,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提高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同时降低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2020年02期 v.28;No.484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孟凡剑;成茂华;周晓中;张鹏;徐龙;陆政峰;
[目的]比较改良骨膜下入路和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包括胸腰椎骨折内固定2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46例,术中同一患者棘突两侧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比较,一侧为改良骨膜下入路,对侧为肌间隙入路,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时间和出血量、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以及术后引流量、腰背痛VAS评分、切口周围肿胀程度和MRI检测两侧椎旁肌面积及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侧间在显露时间、术中失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椎弓根开口失误率为7.55%,而肌间隙侧为9.43%,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骨膜下侧的术后引流量显著大于肌间隙侧(P<0.05)。术后早期,两侧间VAS评分和肿胀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VAS评分为(1.10±0.35)分,肌间隙侧为(1.17±0.45)分,两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侧椎旁肌面积均较术前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侧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较术前增加,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骨膜下侧椎旁肌面积大于肌间隙侧,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小于肌间隙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手术中改良骨膜下入路与肌间隙入路相比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之下,改良骨膜下入路不仅创伤小,而且暴露充分,易于掌握。
2020年02期 v.28;No.48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9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马立泰;杨毅;刘浩;陈华;戎鑫;龚全;
[目的]观察评价可吸收明胶海绵棒在椎弓根置钉过程中的止血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6月,48例胸腰椎骨折即将行后路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明胶海绵组和骨蜡组。明胶海绵组共23例,置钉过程中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至椎弓根孔道止血;骨蜡组共25例,在透视定位时应用骨蜡封闭椎弓根孔道。记录置钉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输量、置钉过程中的出血量、输血量;检测术前和术后5 d RBC、HB和HCT。[结果]两组在置钉总数、伤椎置钉数、伤椎位置各椎置钉数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抗凝治疗后于复查时消失。术后两组均无明胶海绵或骨蜡导致的不良反应。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自体血回收量、输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胶海绵组上述指标均小于骨蜡组。每钉置入过程中明胶海绵组的出血量显著少于骨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5 d的RBC、HB和HCT均较术前显著减少,两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在RBC、HB和HCT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明胶海绵棒填塞椎弓根孔道止血可显著减少安置椎弓根螺钉过程中的出血,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术中止血方法。
2020年02期 v.28;No.484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郑浩;李开南;兰海;员晋;胡正霞;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辅助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与环扎钢丝内固定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于2015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83例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部骨折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辅助外侧壁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根据辅助固定方法不同分为钢板组39例和钢丝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钢板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钢丝组(P<0.05),两组患者在平均失血量、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平均住院费用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1±2.92)个月。钢板组平均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钢板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钢丝组(P<0.05),至术后6、12个月时,钢板组的Harris评分仍高于钢丝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钢板组骨折复位质量优秀率为71.79%,钢丝组为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钢丝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钢板组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2例;钢丝组股骨头坏死1例,髋内翻3例。[结论]对不稳定性转子部骨折髓内钉辅助固定,钢丝环扎手术时间短、费用相对低。锁定钢板则有助于缩短完全负重及骨折愈合时间,并早期改善髋关节功能,骨折复位质量相对好。
2020年02期 v.28;No.484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洪凯;毛鹏;吕白;卢启周;胡军祖;
[目的]对比锁骨远端锁定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9月~2017年8月在本科接受手术治疗的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共46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锁定钢板组22例,锁骨钩钢板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情况、术后疼痛、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方面的差异。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使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锁定钢板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短于锁骨钩钢板组(P<0.05)。随访时间至少为12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完全愈合,且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锁定钢板组的VA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和UCLA评分均显著优于钩钢板组(P<0.05);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后期并发症2例,而钩钢板组9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锁骨钩钢板相比,使用锁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切口更小,可明显减少术后短期疼痛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020年02期 v.28;No.484 13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徐昭宁;陈方毅;李德芳;颜冰珊;王坤;徐吉;张新潮;刘德昌;
[目的]探讨和对比单纯髓内钉固定与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下IV、V型粉碎性骨折患者46例。术中先行闭合牵引复位,若透视显示骨折复位不满意,则行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手术,共27例;若透视复位满意,则行常规的单髓内钉置入手术,共19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复合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均显著大于单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合固定组术后卧床伤肢主动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单髓内钉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5.59±5.15)个月,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下肢功能均逐步恢复。复合固定组术后完全负重行走显著早于单髓内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髋关节伸-屈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而VAS评分显著减少,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复合固定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单髓内钉组(P<0.05),而VAS评分显著小于单髓内钉组(P<0.05),但是两组间差异在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复合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3.89±0.80)个月,而单髓内钉组为(4.53±0.80)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未发生骨不连、再骨折。[结论]髓内钉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但不可避免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输血率。
2020年02期 v.28;No.484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小谭;吴迪;王凤展;杨久山;
[目的]比较单独应用带鞘界面螺钉或联合运用带鞘界面螺钉与门型钉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骨道远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8月71例接受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按胫骨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单螺钉组37例,采用单一带鞘界面螺钉固定胫骨侧;联合组34例,采用带鞘界面螺钉联合门型钉固定胫骨侧。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71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和血管损伤。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螺钉组的住院费用稍低于联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均转为阴性。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4.13±2.5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共71例患者中,除带联合组3例患者仍有跪地疼痛外,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交锁、疼痛打软腿等症状,所有患者生活均可自理。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伸屈ROM、IKDC2000评分和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检查示两组患者膝关节骨道位置良好。[结论]单纯使用界面螺钉固定与联合使用界面螺钉与门型钉在术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方面效果相当,然而,联合使用界面螺钉与门型钉可能与术后跪地疼痛有关。
2020年02期 v.28;No.484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丁志勇;郑勇;王斌;胡茂华;汪海滨;史法见;
[目的]探究直接前方入路(DAA)、直接外侧入路(DLA)及后外侧入路(PLA)进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146例首次行THA的患者,依据微创入路途径分为DAA组(50例)、DLA组(48例)和PLA组(48例),DAA组采用DA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DLA组采用DLA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PLA组采用PLA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比较三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患者的Harri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时间点三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DAA组髋臼假体外展角大于DLA组和PLA组(P<0.05),而三组前倾角、双下肢长度差别及股骨偏心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DAA入路具有更好的髋臼假体外展角。
2020年02期 v.28;No.484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许桦;陈世昌;翟利锋;支晓丞;黄健华;李鹏飞;石晓兵;
[目的]比较经皮由前向后与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HaraguchiI型后踝骨折病人49例,按治疗方法,24例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25例采取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结果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螺钉组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后方螺钉组(P<0.05);前方螺钉组腓骨侧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后方螺钉组(P<0.05);前方螺钉组失血量显著小于后方螺钉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7.61±3.85)个月。两组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踝关节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显示前方螺钉组5例关节面复位不良,而后方螺钉组2例关节面复位不良。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均可治疗三踝骨折,后者复位及固定质量优于前者。
2020年02期 v.28;No.484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帅永明;曾凡辉;涂淑强;
[目的]比较有限切开复位双排锚钉缝合固定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8例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切开复位锚钉内固定治疗17例(锚钉组),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钢板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及肩关节功能上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锚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显著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12~30个月随访,平均(17.84±4.40)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在前屈上举和外旋活动度、VAS和Constant-Murley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Neer评分,锚钉组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8.24%;钢板组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2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评估方面,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8.29±1.61)周,而钢板组为(7.81±1.47)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X线片上未发现明显骨折移位、内固定失效、锚钉拔出及缝线桥断裂等。[结论]与解剖钢板内固定相比,双排锚钉缝合固定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推荐使用双排锚钉缝合固定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
2020年02期 v.28;No.484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