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读者·作者·编者

  • 欢迎订阅2020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正>好的期刊——是专业发展的工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财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年3月创刊,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骨科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

    2020年04期 v.28;No.486 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各类稿件字数限定的通知

    <正>为了不断提高杂志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缩短刊用周期,使更多新的成果尽快见刊。针对来稿中存在的字数过多、篇幅过长等问题,本刊重申对各类稿件的字数要求:临床论著、基础研究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5 500字,参考文献在25条以内;技术创新、荟萃分析类稿件正文字数不超过5 000、4 500字,参考文献分别在20、30条以内。以上类型稿件中文摘要要

    2020年04期 v.28;No.486 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0年“两会”会费缴纳通知

    <正>各委员:《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会和中国康协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两会") 2020年委员会费:常委、委员均为600元。各委员自收到本通知即可向秘书处汇寄,秘书处收到此款后给予发票,请在汇款单附言中注明开发票的项目名称,并注明纳税识别号。

    2020年04期 v.28;No.486 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学术不端处理意见的声明

    <正>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的正当权益,本着对广大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本刊编辑部再次重申坚决反对剽窃、抄袭他人稿件的行为;一经查实,给予如下处理:撤稿、杂志和网站通告、通知作者单位给予相应处理、3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对信息虚假及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一稿两投、一稿两用等学术不

    2020年04期 v.28;No.486 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疫情防控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骨科手术防护策略

    张耀申;海涌;张强;赵昌松;张耀;苏庆军;杨晋才;孙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NCP)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自2019年12月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相继发现多例NCP患者以来,NCP已蔓延至全国。感染患者数量逐渐增加,随着疫情的发展,患病人数还会不断增加。这些特殊人群发生骨科疾病需要骨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也与日俱增,避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骨科手术时的交叉感染是一项重要的防护工作。因此,如何做好新冠肺炎患者骨科手术治疗防止交叉感染也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基于本院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防护救治经验,结合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诊治指南规范,介绍骨科手术时医务人员要采取的防护措施和防控策略。

    2020年04期 v.28;No.486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钰卓;齐宇新;马腾洋;王志;康治林;李珂;王维山;史晨辉;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84例患者。按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内固定失败,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各因素的差异,并行逻辑回归分析导致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 184例患者随访18~24个月,平均(21.10±2.15)个月。随访过程中,32例发生内固定失败,占17.39%,其余152例内固定成功,占82.61%。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侧位对位差和刀片区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失败组不稳定性骨折比率显著高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外侧壁厚度显著小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正位对位差显著大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的Singh指数骨质疏松程度显著重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的尖顶距显著大于成功组(P<0.05),失败组外侧壁完整性显著差于成功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稳定型骨折(OR=8.299,P=0.044)、外侧壁厚度小(OR=1 010.867,P=0.001)、骨质疏松程度重(OR=6.453,P=0.023)、尖顶距大(OR=2.846,P=0.026)、外侧壁完整性差(OR=8.678,P=0.025)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型骨折、外侧壁厚度小,骨质疏松程度重、尖顶距大和外侧壁完整性差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

    2020年04期 v.28;No.486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Mini-Cog量表预测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风险

    刘恒;贾晶丽;吴浩;潘利平;曹永平;李军;刘震宁;叶一林;

    [目的]研究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究Mini-Cog量表评分与谵妄发生的关系。[方法] 7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收集患者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前牵引制动、术前卧床天数、手术时间、术后3 d血色素下降值、吗啡类药物使用、术后入外科监护室、术后7 d内是否出现谵妄等信息,计算患者Charlson共病指数,进行MMSE量表和Mini-Cog量表评分并记录所用时间。[结果]术后7 d内有28例(40.00%)患者出现谵妄状态。与非谵妄组相比,谵妄组患者术前卧床时间长(P<0.05),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值低(P<0.05),术后3 d血色素下降多(P<0.05),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高(P<0.05);此外,谵妄组评估术前认知状态的MMSE和Mini-Cog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非谵妄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谵妄与术前卧床时间、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后3 d血色素下降值、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术前MMSE量表评分和Mini-Cog量表评分相关。完成Mini-Cog量表时间(3.88±1.67) min,显著低于MMSE量表(12.28±4.84) min (P<0.001)。[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谵妄状态的发生与术前卧床时间、术前血清钠离子浓度、术前Charlson共病指数、术前MMSE量表评分和Mini-Cog量表评分相关。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Mini-Cog量表可以简单有效地筛选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发生的高危患者。

    2020年04期 v.28;No.486 297-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2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锚钉修复术的疗效

    苏博源;易疏云;易刚;张磊;程翰文;王俊秋;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ATFL)锚钉修复在踝关节外侧不稳(LIA)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因LAI行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的7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9~55岁,平均(38.68±14.23)岁。分析所有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卡尔森踝关节功能(KAF)和日本足踝外科学会(JSSF)评分评估临床结果,行踝关节应力位X线片检查,测量距骨倾斜角和距骨前移。[结果] 71例患者手术均完成顺利,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中关节镜下检查时发现5例软骨缺损患者,骨赘患者1例,软骨缺损较轻1例患者进行关节镜清创,其余4例患者予以微骨折处理,对于骨赘患者则予以磨除。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平均随访时间(18.14±3.27)个月,随访期间71例患者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其他并发症。随时间的逐渐延长,71例患者的AOFAS评分、KAF评分、JSSF量表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测量方面:距骨倾斜角由术前(9.92±3.25)°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91±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距骨前移由术前(9.15±2.67) 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2.86±0.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ATFL锚钉修复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临床效果良好。

    2020年04期 v.28;No.486 302-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4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时机

    张振;赵甲军;左坦坦;于杰;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镜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A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84例ACL损伤患者,根据手术距受伤时间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周组48例,4~12周组36例。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应力试验结果和运动能力试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3~37个月,平均(25.20±6.16)个月。术前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4周组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均大于4~12周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半月板损伤者,<4周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4~12周组(P<0.05),而未合并半月板损伤者,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Lachman及ADT试验结果相比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achman及ADT试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膝关节屈曲受限程度和伸膝受限程度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大腿周径差值、单脚跳、侧边单脚跳和交叉单脚跳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4~12周组(P<0.05)。[结论]早期与晚期行关节镜重建治疗ACL损伤的疗效相当,但早期并发症风险低,且对于合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早期手术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2020年04期 v.28;No.486 307-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骰骨粉碎骨折

    马文泽;王敏;陈军明;李文成;蔡宇;徐华;王欣;

    [目的]观察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骰骨粉碎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本科应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的骰骨粉碎骨折患者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1~65岁,平均(48.05±12.15)岁。使用Maryland足部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行影像检查,测量站立位X线片上骰骨长度(L)、高度(H)、宽度(W)以及外侧纵弓角(LA)、跟骨第五跖骨角(CM)的数据,并与健侧足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2.12~5.84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2±1.63)年,末次随访Maryland足部评分(92.74±3.82)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91.81±4.62)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访中未出现足弓塌陷及前足外展畸形。末次随访伤侧骰骨平均长度(31.41±1.14) mm、高度(30.69±2.20) mm、宽度(24.59±2.57) mm、外侧纵弓角(137.21±4.81)°、跟骨第五跖骨角(12.49±0.48)°,与健侧骰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结合植骨支撑治疗粉碎性骰骨骨折可实现解剖复位,足部稳定,功能良好。

    2020年04期 v.28;No.486 314-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经皮椎体增强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刘军;张陆;刘志昂;刘杰;姜岩;高军胜;张冲;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4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204例OVCFs患者,行PKP或PVP术,随访观察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并分析再骨折的关系因素。[结果] 204例随访6~12个月,33例确诊为邻椎再骨折,占16.18%。与非再骨折患者相比,再骨折组骨密度更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更大、体重指数更小、既往骨折病史更多见、Cobb角更大、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更多见、骨水泥剂量更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等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骨密度、椎体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体重指数、既往骨折病史、Cobb角、骨水泥的椎间盘渗漏以及骨水泥剂量是OVCFs术后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在临床工作中重视。

    2020年04期 v.28;No.486 319-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会议信息

  • 第六届上海中山骨科学术周报名通知

    <正>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办的第六届上海中山骨科学术周将于2020年4月8~13日在上海中山医院召开。中山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历史悠久、名家众多,在全国及上海地区率先引进开展了多项骨科新技术。以新鲜尸体标本操作为特色,连续举办了10届全国脊柱及关节和5届围关节创伤及肩关节镜学习班以及3届骨肿瘤论坛,学员多为副高级以上医

    2020年04期 v.28;No.486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A1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魏伯轩;邓国英;王秋根;

    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A1是TRP家族中的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三叉神经、背根、结状神经节中,表达于Aδ和C纤维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上。该通道能被低于17℃的伤害性冷刺激、一系列的化学物质刺激及炎症介质激活,产生钙离子内流为主的跨膜电压变化,参与有害性冷刺激的冷觉形成,并具有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坏死及介导疼痛的作用。本文就TRPA1在冷刺激致骨关节炎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2020年04期 v.28;No.486 323-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iASSIST智能辅助导航系统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研究进展

    刘元捷;李旭;

    随着现代骨科手术理念更加微创化、精确化的趋势,新科技将会在骨科手术中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主要应用于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从1995年开始,全膝关节置换术导航系统采取了多种形式,如图像导航、无图像导航、荧光导航、电磁导航、光学导航等。2013年,美国捷迈公司发明的iASSIST系统采用以惯性电子元件为核心的新导航系统,因其具有精确的下肢力线对齐和假体定位、操作方便、与传统手术流程相似、学习曲线短、可复性精确度高等优点被一些骨科医生广泛应用。在关于iASSIST系统的临床文章中,多数学者认为短期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方式,但有一些学者持中立意见,长期临床随访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0年04期 v.28;No.486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研究进展

    邹如意;吴敏;官建中;肖玉周;

    髋臼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当其发生骨折时,合适的手术入路不仅能降低患者的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更有利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对于累及髋臼前方的骨折,目前报道较多的是髂腹股沟入路及改良的Stoppa入路,随着对髋臼骨折认识的深入,当其发生骨折移位时,以上两种入路常常因显露问题使得髋臼骨折处理较为棘手。经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可直视下对髋臼的前方和四方体的骨折进行复位与固定,方便于骨盆内放置钢板。本文就腹直肌旁手术入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2020年04期 v.28;No.486 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大鼠肠功能障碍的X线研究

    郑海梅;陈悦霞;王晓玉;杜晓静;匡乃峰;王楠;孔凡娥;郑遵成;张士伟;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胃肠道传输功能的动态变化及针刺下合穴对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60只雄性大鼠分为空白组(n=20)、模型组(n=20)和针刺组(n=20)。模型组、针刺组采用WD法(高度30 cm,重量60 g重物)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空白组只暴露硬脊膜。针刺组予针刺下合穴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X线造影观察肠道功能的动态改变。[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针刺组胃肠排空速度明显减慢(P<0.05),但针刺组较模型组胃肠排空速度相对快(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出现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胃肠传输减弱,针刺下合穴可改善脊髓损伤后肠功能障碍。

    2020年04期 v.28;No.486 336-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4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不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重建骨盆后环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高加智;辛杰;王洪玉;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BCFS)不同置入位置及置入方向重建骨盆后环稳定性的生物力学性能,并筛选出的最佳固定方式。[方法]获取1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通过重建三维模型、表面光滑、网格划分、材料赋值、设置边界条件及相互关节,建立正常骨盆有限模型,利用建模软件BCFS进行等比例建模,通过软件的旋转与平移功能完成与骨盆骨折模型的组装,建立6种不同固定有限元模型。于骶骨上终板表面施加600 N垂直向下载荷,比较不同固定方式下骨盆和内固定的应力、位移情况。[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正常骨盆模型在相同条件下与既往相关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本研究骨盆有限元模型具有可靠性。髂后向上(IPAS)模型最大应力为539.76 MPa,最大位移为0.630 8 mm;髂后向下(IPAI)模型最大应力为364.04 MPa,最大位移为0.563 1 mm;髂后水平(IPAH)模型最大应力为555.53 MPa,髂后水平(IPAH)模型最大位移为0.520 7mm;髂上水平(ISAH)模型最大应力为382.17 MPa,髂上水平(ISAH)模型最大位移为0.609 7 mm;髂上向下(ISAI)模型最大应力为579.87 MPa,最大位移为0.619 5 mm;髂下向上(IIAS)模型最大应力为548.94 MPa,髂下向上(IIAS)模型最大位移为0.572 6 mm。[结论] BCFS与"张力带"的组合能够很好地发挥二者的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骨盆骨折治疗的新思路;从固定平面上考虑,髂后上棘平面的固定效果最好;从固定方向上考虑,向下方向的固定效果较好。

    2020年04期 v.28;No.486 342-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9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兔关节软骨块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

    崔小明;吴佳奇;熊小天;华强;左宇;石厚银;

    [目的]探讨与兔关节软骨块共培养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分化的影响。[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RBMSCs,对P3代细胞进行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标记。用4周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头关节面制备软骨块。分为3组,分别为单纯细胞组、细胞+软骨组和单纯软骨组,于第7、14、21 d细胞爬片,行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经过3周培养,单纯细胞组细胞仍保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点;细胞+软骨组RBMSCs与兔关节软骨块混合共培养后,RBMSCs细胞形态由长梭形逐渐变为短小的三角形或不规则形,表现出典型的"铺路石"样改变;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符合软骨细胞特点;单纯软骨组软骨块在培养液中成活,无细胞生长。[结论]兔关节软骨块所营造的微环境能够促进RB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此种RBMSCs能够在兔关节软骨块表面贴附生长。

    2020年04期 v.28;No.486 349-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5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

    崔可赜;郭祥;韩贵斌;陈元良;刘亦恒;钟海波;

    [目的]介绍MAKO机器人辅助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手术技术与临床结果。[方法]2017年3月~2018年3月,17例患者在MAKO机器人辅助下行THA。术前行腰椎、骨盆和同侧膝关节CT扫描,建立一个三维模型,输入MAKO机器人手臂辅助全髋关节系统,确定假体组件的大小和位置。术中对骨性标志登记,在机械臂辅助下进行截骨,安装假体。[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出现1例(5.88%)股骨距轻度劈裂骨折,术后无脱位等并发症。随访12个月以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26±0.71)分,Harris评分(91.17±3.82)分。术后影像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外展角为(41.33±3.84)°,前倾角为(16.42±1.46)°,17例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均在10 mm以内。[结论] MAKO机械人辅助后外侧入路THA假体置入更精准,有利于保持髋关节的生物力学环境。

    2020年04期 v.28;No.486 356-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9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小切口修复急性跟腱断裂

    丁晓琳;刘洋;张玲;韩锦学;

    [目的]介绍小切口修复急性跟腱断裂手术的方法与初步结果。[方法]本组患者共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19~68岁,平均(42.05±10.73)岁。于跟骨结节处置入带线锚钉,在跟腱断端皮肤凹陷处取一长约3 cm横行切口,在近端取长约3 cm的纵行切口,游离肌腱断端及肌肉组织,暴露跟腱断端;远端跟腱腰穿针辅助下建立穿线通道,近端游离跟腱从近端切口牵拉出皮外,Kessler或Bunnel缝合法缝合固定肌腱断端;肌腱断端对合双侧同时打结,断端8字缝合加固。[结果]患者均顺利手术,手术时间30~50 min,切口长度2.80~3.70 cm,住院5~8 d,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有1例患者发生表皮感染并予以抗菌药物治疗,1例患者发生腓肠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异常,症状在6个月内消失。回归工作时间28~60 d,平均(30.82±3.44) d。术后1年AOFAS评分92~99分,平均(95.65±2.17)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未发现跟腱再断裂。[结论]对于跟腱断裂,采用经皮缝合联合小切口微创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增加额外费用,同时降低跟腱再断裂的风险,缩短了术后康复及功能锻炼的时间。

    2020年04期 v.28;No.486 360-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经皮与改良Wiltse入路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汪庚申;刘海军;黄国源;王景;牛存良;

    [目的]对比通道辅助经皮置钉与改良后Wiltse入路两种微创术式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6例无神经、脊髓损伤的Dennis I、II型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采用的术式不同分为经皮组(n=40例)和肌间隙组(n=36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各时段的VAS评分、CK-MB水平以及术后Cobb角及伤椎高度比的变化、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皮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早期VAS评分及术后1、3 d的CK-MB水平均明显优于肌间隙组,但手术时间后者比前者短。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术后的Cobb角恢复、Oswestry功能评分两组并无明显差别。[结论]经皮置钉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机能恢复、住院天数和疼痛缓解,尤其是小切口美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肌间隙入路置钉组由于其手术时间短、可操作性更强、容易掌握,可以在基层医院进行推广。

    2020年04期 v.28;No.486 364-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经验交流

  • 保守治疗单纯稳定的桡骨头骨折

    梁伟;李青松;宋开芳;季亮;王祥;李敬鹏;徐鼎;罗其鑫;

    [目的]探讨单纯稳定的桡骨头骨折保守治疗的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32例单纯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例,女22例,年龄18~54岁,平均(38.52±9.43)岁。其中MasonⅠ型6例,MasonⅡ型16例,MasonⅢ型10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1 h~4 d内就诊,平均(42.13±12.24) h。均采用非手术治疗。[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3.94±1.76)个月。32例均获得骨愈合。疗效评价根据Mayo肘关节表现评分(MEPS):优31例,良1例,优良率100.00%。[结论]单纯稳定的桡骨头骨折可通过非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初期检查前臂旋转有无阻挡可作为判断是否手术的关键因素。伤后即刻的功能康复锻炼对恢复肘关节及前臂功能尤其重要,并不会增加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0年04期 v.28;No.486 369-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保守治疗老年Barton骨折

    肖驰;苏云;魏志亨;刘畅;邵全升;陈艺清;孙强;赵德伟;

    [目的]探讨通过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老年Bart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6月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的32例老年Bart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影像学检查,并行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Robbins评分评定:优7例,良21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7.50%。[结论]对于老年Barton骨折,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联合系统康复训练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20年04期 v.28;No.486 372-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背侧入路在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运用

    蒋仕林;刘大林;占先方;陈韶峰;徐宇江;葛俊华;林鋆;陆胤燊;

    [目的]评价背侧入路在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2010年10月~2016年11月共收治46例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予以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双锁定钛板内固定。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对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观察术后1周~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损伤。随访1年1个月~6年2个月,平均(38.32±4.17)个月,所有骨折均正常愈合,无切口感染,无伸肌腱断裂,无拇长伸肌腱刺激症状,1例肌腱粘连,经取内固定手术时同时行肌腱松解术后好转。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和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的测量评定,优20例,良21例,可5例,优良率89.13%。术后1年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骨折复位保持良好。[结论]应用背侧入路治疗涉及背侧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

    2020年04期 v.28;No.486 375-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

    王正雷;张文进;郭宁;刘建辉;王海斌;范庆建;宫明;荀琳;

    [目的]采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方法] 2010年3月~2014年3月采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患者15例。[结果] 15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后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其他合并症。随访6~18个月。全部病例骨折愈合,14例解剖和功能完全恢复,1例出现轻度肘内翻,肘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临床评定为优14例,良1例。[结论]采用成人跟骨钢板塑形后治疗儿童肱骨髁部骨折简便易行,术后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

    2020年04期 v.28;No.486 378-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肱骨解剖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罗仲伟;程飞;张镇;龚广政;许杰;沈金虎;杨六中;

    [目的]探讨肱骨解剖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三部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08月~2018年4月本院创伤中心采用髓内钉治疗1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其中Neer二部分骨折11例,三部分骨折5例。分别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侧肩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45~105 min,平均(62.74±10.66) min。术中出血量80~220 ml,平均(110.56±17.41)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18个月,平均(12.35±2.36)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4.24±0.76)个月,未见有肱骨头内翻畸形愈合。末次随访肩关节功能活动范围平均:内旋(33.33±4.21)°、外旋(50.71±4.76)°、外展(130.24±12.74)°、前屈(135.24±13.12)°;肩关节VAS平均评分(1.52±0.20)分(1~10分);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82.56±16.62)分,其中优4例、良10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7.50%。[结论]采用肱骨解剖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二部分、三部分骨折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可早期行功能锻炼,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手段之一。

    2020年04期 v.28;No.486 380-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潜在心理问题及疏导方法

    于雪;陈楠;王淑新;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潜在心理问题、疏导方法及效果。[方法]调查分析10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的心理疏导。[结果] 106例患者心理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解决。[结论]做好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期心理问题分析及疏导对帮助患者接受现实、配合治疗,主动积极参与康复过程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20年04期 v.28;No.486 383-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