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开杰;杨海波;杨勇;安维军;余俊;乔泽文;
[目的]比较经皮钉棒内固定(INFIX)与传统外固定架(EXFIX)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方法]2017年5月~2018年11月,采用手术治疗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42例。其中,21例采用INFIX,21例采用传统EXFIX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INIFX组的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血量显著大于EXFIX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INFIX组总并发症率显著低于EXFIX组(P<0.05)。INFIX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EXFIX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而Majeed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INFIX组VAS和Majeed评分显著优于EXFIX组(P<0.05)。影像方面,INFIX组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优于EXFIX组(P<0.05)。[结论]经皮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EXFIX。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17-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64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爱刚;陈培基;周章南;林洪光;陈昆;
[目的]比较平卧位无牵引床和使用牵引床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8月接受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62例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其中32例采用非牵引床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30例采用常规牵引床下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非牵引床组手术准备时间显著短于牵引床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较术后6个月均显著提高,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检查显示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物位置佳。两组术后颈干角(NSA)和尖顶距(TA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影像学检查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结论]在用PFNA手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骨折时,平卧位不使用牵引床和使用牵引床一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准备时间更短。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22-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桂鹏;邹毅;冷华伟;周跃海;张钧泉;叶茂;
[目的]比较闭合与开放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4月~2018年3月,13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治疗方法,65例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65例采用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的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小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闭合组在开始负重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方面均显著早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HSS评分均随时间推移而显著增加(P<0.05);在相应术后时间点,闭合组的Harris评分和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切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闭合组有2例延迟愈合,1例骨不连;切开组3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结论]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复位髓内钉固定。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27-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红旗;黄久勤;
[目的]探讨O-POSSUM评分与Nottingham评分预判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6月228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病例资料。进行O-POSSUM评分与Nottingham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实际并发症与死亡情况。评价两种评分系统预判的价值。[结果]采用O-POSSUM评分预测并发症86例(37.71%),实际发生并发症67例(29.38%),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OSSUM评分预测术后死亡为7例(3.07%),实际死亡为3例(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是否发生并发症将228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骨折部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并发症组年龄显著大于无并发症组(P<0.05),并发症组内固定比率和全麻比率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并发症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O-POSSUM评分和术前Nottingham评分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 O-POSSUM评分与Nottingham评分均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术者仍应注意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围手术期失血量等因素对手术风险的影响。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32-2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安澜;曹翠香;仲海燕;邵为;曹华;陈步俊;王新国;王春秋;王俊;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与半髋关节置换(hemiarthroplasty, HA)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7例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采用PFNA,46例采用HA。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优于HA组(P<0.05)。HA组术后患肢恢复部分至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PFNA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6个月时,H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显示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H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03%vs. 4.35%,P<0.05)。[结论] PFNA与半髋关节置换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粗隆间骨折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相比之下,一期行半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结果更优。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36-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韩利伟;侯海燕;张杰;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折围术期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89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合并骨质疏松症52例,未合并骨质疏松症37例;男30例,女59例。检测患者术前,术后第1、7 d和14 dβ-CTX、ALP、IGF-1水平。[结果] 89例患者均顺利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89例患者随时间推移,β-CTX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ALP和IGF-1水平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骨质疏松组β-CTX水平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而骨质疏松组的ALP和IGF-1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P<0.05)。女性β-CTX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而女性ALP和IGF-1水平均显著低于男性(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β-CTX水平上升,ALP、IGF-1水平下降,且在骨质疏松和女性患者骨丢失更为明显,可能反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40-2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郭雄飞;王挺;汤立新;
[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距骨骨折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32例闭合性距骨骨折患者。其中男23例,女9例;年龄19~55岁,平均(35.71±7.92)岁。距骨颈骨折19例,Hawkins-Canale分型Ⅰ型6例,Ⅱ型7例,Ⅲ型3例;距骨体骨折11例,Sneppen分型:Ⅱ型5例,Ⅲ型2例,Ⅳ型1例;距骨颈和距骨体同时骨折3例。[结果]本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4~124 min,平均(95.75±16.39) min。2例患者术中距骨体复位困难,经松解后仍无法复位进入踝穴,辅助后外侧小切口用骨膜剥离器进行撬拨复位成功。5例患者术中经反复由后而前置入空心钉时失败,重新消毒将体位变为完全俯卧位后成功。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21个月,平均(18.64±2.17)个月。术后9~12周,平均(10.35±1.42)周下地行走;术后4~7个月,平均(5.61±1.17)个月完全负重行走。末次随访时A0FAS评分为71~95分,平均(88.65±9.34)分。影像方面:术后影像检查显示,32例患者中,22例达到解剖复位,8例距骨移位<2 mm,2例距骨移位≥2 mm。随访影像显示,32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38±1.7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32例中,距骨缺血性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距骨骨折具有微创、直视复位及内固定的优势,术前正确的距骨骨折分型,有利于保证关节镜手术的顺利实施。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45-2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健;刘红国;石鹏;苏孟华;李洪鹏;邵顺建;陶春生;
[目的]探讨按照Dubberley分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手术治疗入路与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24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依据Dubberley分型选择手术入路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24例中,14例,包括ⅠA型3例、ⅠB型2例、ⅡA型6例、ⅡB型2例和ⅢA型1例,采用单纯外侧入路,2例ⅢA采用外侧入路加辅助前外侧入路,2例ⅢA、6例ⅢB型采用后正中鹰嘴截骨入路。24例患者恢复患肢完全负重活动时间为(16.17±3.16)周。随术后时间推移,24例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肘伸屈ROM和MEPS评分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24例患者中,21例关节面解剖复位,2例关节面移位≤2 mm,1例关节面移位>2 mm。影像显示骨折愈合时间(9.83±1.39)周。至末次随访,1例现异位骨化,1例肱桡关节间隙略缩窄;24例患者均无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断裂以及骨缺血性坏死等影像征象。[结论] Dubberley分型有利于确定骨折类型和手术入路进行开放复位内固定,取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50-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韦竑宇;董春科;王好;杨峰;谭明生;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DFVP)与后路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次全切(DFVE)治疗Kümmell病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0年6月~2015年1月收治Kümmell病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共45例,其中,采用DFVP术21例,采用DFVE术2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系统损伤。DFV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天数均显著大于DFVP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31.91±8.1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SIA评级显著升级(P<0.05),VAS评分术后1个月时降至最低,而后又有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SIA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DFVE组的VAS评分低于DFVP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术后1周时LKA、AVH和PV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而后有所衰退;末次随访时DFVE组的LKA、AVH和PVH矫正丢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FVP组的LKA和AVH的矫正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DFVE组的LKA和AVH显著优于DFVP组(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相比之下DFVE远期疗效优于DFVP。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54-2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凌;孙佳佳;季一鸣;杨炎;包肇华;杨惠林;潘俊;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与否的短节段固定治疗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短节段椎弓钉固定复位治疗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9例患者。其中,21例伤椎置钉,18例无伤椎置钉。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大于无伤椎置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以上。伤椎置钉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背部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置钉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而伤椎置钉组JOA评分显著高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术前AVH、PVH、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VH修复值、PVH修复值及Cobb角矫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置钉组在AVH丢失值及Cobb角丢失度方面显著小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结论]伤椎置钉可以改善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60-2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念;李志安;李振武;马俊;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不愈合的影像学特点及影响其不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保守治疗的256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各种影像学方法,包括X线片、CT、MRI评估骨折是否愈合,并比较影像表现特点。对可能影响OVCF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256例OVCF患者中共有58例患者出现不愈合,发生率为22.66%,主要集中在T12、L1。X线片检出率为36.21%,CT检出率为67.24%,MRI检出率为89.66%。与OVCF愈合者相比,OVCF不愈合者的年龄更大(≥70岁)、骨折程度更严重(重度)、骨密度T值更低(≤-2.5),且有合并骨折、糖尿病、骨折愈合形态为楔形,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表明:影响OVCF不愈合的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年龄(OR=4.615,P<0.001)、骨密度T值(OR=3.924,P<0.001)、骨折形态(OR=2.508,P=0.005)、骨折程度(OR=1.627,P=0.002)、合并骨折病史(OR=1.219,P=0.013)及合并糖尿病(OR=1.136,P=0.010)。但性别与是否合并心血管病对OVCF不愈合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主要发生在胸腰段结合处,影像学常见真空裂隙征及液体征。影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防范及治疗,以促进患者康复。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65-20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欣;陈燕;邵为;赵晓芬;何志;王诗峰;范爱民;陈步俊;
[目的]对比分析在末节离断指体再植中静脉回流采用掌侧动脉静脉化与吻合背侧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9年4月68例患者79指末节离断指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42指采用掌侧动脉静脉化,37指采用背侧静脉吻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结果]动-静脉组的血管危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吻合组(11.90%vs. 32.43%,P<0.05),动-静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吻合组(14.29%vs. 35.14%,P<0.05),但两组间再植成活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10%vs. 78.38%,P>0.05)。术后随访12~18个月,末次随访时,动-静脉组再植指体外形评分、感觉评级均显著优于吻合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背侧静脉吻合再植,掌侧指动脉静脉化再植较少出现血管危象,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远期再植指体外形评分、感觉评级更高。
2020年22期 v.28;No.504 2069-2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