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宁奎;杨宗强;李旭生;原文琦;陈霄雷;丁惠强;施建党;
[目的]比较高龄患者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后两种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2018年8月,80例年龄>65岁,拟行PLIF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浸润组40例术中在切口周围采用0.5%罗哌卡因由深至浅地对手术区域进行逐层局部浸润注射;镇痛泵组40例,于术前72h开始口服塞来昔布,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时间、追加镇痛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术后6~48 h,浸润组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镇痛泵组(P<0.05),术后72 h浸润组VAS评分仍低于镇痛泵组,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组患者术后首次追加镇痛药物时间显著长于镇痛泵组,追加镇痛药物的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镇痛泵组(P<0.05)。浸润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镇痛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患者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罗哌卡因在切口周围局部浸润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芬太尼静脉镇痛泵。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13-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史为鹏;闫伟宁;李涛;费智轩;王英振;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拔出引流管的时机对患者早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9年2月~5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0例列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55例。分别于术后24 h和术后48 h拔除引流管,比较两组早期临床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 24 h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48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显著增加,VAS评分和大腿周径显著下降,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 d 24 h组在ROM和VAS评分方面显著优于48 h组(P<0.05),而其余相应时间点,两组间ROM、VAS和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相应时间点Hb、WBC、ESR和C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h拔管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优于48h拔管组,相较而言更适宜拔管。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17-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褚亚明;张亮;张金庆;李宏超;边涛;周一新;
[目的]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比较,评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钽棒置入手术失败后再行THA的临床结果。[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钽棒置入术后失败的患者行THA的44例患者列为保髋失败组,选择同期既往未行手术治疗初次THA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42例为初次置换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保髋失败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大于初次置换组(P<0.05),两组间术后下地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假体周围骨折、脱位或不稳定、弹响等并发症。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屈曲活动度评分和Harris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髋关节屈曲ROM和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在髋臼外展角、前倾角、股骨长度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假体松动。[结论] THA治疗钽棒保髋术后失败患者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满意。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2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何金;袁雪凌;陈歌;
[目的]比较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细菌培养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二期翻修术治疗的49例PJI患者。其中,细菌培养阳性组33例,细菌培养阴性组16例,比较两组临床与辅助检查资料,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细菌培养阴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阳性组在年龄、假体生存时间、糖尿病比率、心血管病比率、窦道形成比率、术前CPR和术前ESR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的术前抗生素使用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前使用抗生素是细菌培养阴性的危险因素(OR=11.03,95%CI 1.944~62.609,P=0.007)。两组患者二期翻修术后随访12月以上,阳性组感染控制率78.79%(26/33),阴性组感染控制率81.25%(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CRP、ESR、Harris功能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使用抗生素是细菌培养阴性的危险因素,细菌培养阳性与阴性的假体周围感染二期翻修后12个月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27-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清宇;韦标方;
[目的]探讨血清纤维蛋白原α链(fibrinogen alpha chain, FGA)早期诊断和预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意义。[方法] 2018年9月~2019年10月132例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non-traumatic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NONFH)患者,和同期116例健康人纳入本研究。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FGA水平。比较两组资料。依据病因、侧别数、影像ARCO分期和坏死面积对NONFH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间FGA水平差异。对NONFH患者组和健康人组FGA行ROC曲线分析。[结果]NONFH患者血清FG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561.08±35.39)μg/L vs (436.80±65.42)μg/L,P<0.05]。NONFH患者中,不同病因分组间FG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坏死的FGA水平显著高于单侧坏死(P<0.05),不同ARCO分期分组间的FG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坏死面积分组间的FG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GA水平与ARCO分期等级和坏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AUC为0.942。[结论] FGA是诊断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潜在的血清标志物,其表达水平与ARCO分期和股骨头坏死面积相关。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31-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国强;杨雍;李锦军;谢学虎;刘宁;
[目的]探讨Intraspin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8月~2019年3月采用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椎板间Intraspine置入治疗的8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平均年龄(47.32±5.13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影像测量椎间盘后缘高度度和椎间孔高度评价临床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单节段Intraspine的平均手术时间(55.09±12.45)min,平均出血量(49.82±19.93) ml。随访12~24个月,平均(17.62±5.04)个月。除1例伤口迟发感染,另1例1年复发行翻修术,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恢复。末次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Intraspine置入节段术后各时间点椎间盘后缘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即刻相比椎间盘后缘高度和椎间孔高度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Intraspine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疗效满意。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35-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斌;郭东哲;夏晨;金永明;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1日~2018年2月1日在本院采用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Wiltse入路,3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 Wiltse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13~36个月,平均(26.22±8.97)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Wiltse入路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Wiltse入路组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多裂肌萎缩率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管面积、腰前凸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对椎旁肌肉的损伤,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39-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6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胡旭;戎鑫;刘浩;洪瑛;吴廷奎;孟阳;丁琛;王贝宇;
[目的]探究颈椎下终板形态对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C_(5/6)单节段Prestige LP人工椎间盘置换术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穹隆顶点位置将患者分为三组,Ⅰ型23例,穹隆顶点位置靠前;Ⅱ型66例,穹隆顶点位置居中;Ⅲ型29例,穹隆顶点位置靠后。比较三组间围手术期、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随访18~63个月,平均(38.48±9.47)个月。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DI评分均显著减少,而JOA评分显著增加。相同时间点,三组间VAS、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Ⅰ型(34.78%,8/23)终板C5/6后凸发生率显著高于Ⅱ型(15.15%,10/66)和Ⅲ型(6.89%,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终板类型患者在Prestige LP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是,Ⅰ型终板患者术后后凸发生率的风险高。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4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晖;彭丹;
[目的]评价骨水泥强化椎弓钉治疗骨质疏松胸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172例骨质疏松腰椎退行性病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82例患者接受骨水泥强化椎弓根固定;90例患者接受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强化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强化组出现1例骨水泥渗漏、未出现螺钉松动,常规组出现6例螺钉松动者。两组患者末次随访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强化组在VAS、ODI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强化组冠状面Cobb角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可有效解决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固定的难题、有效减少螺钉脱落与矫形丢失。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50-2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常正奇;杨阳;黄伟敏;宋若先;
[目的]统计研究解放军第960医院18年间脊柱感染患者的收治情况,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面临的挑战。[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本科住院的254例诊断为脊柱感染的患者,按照3年一个时间段,共6个时间段,分别统计患者比率、年龄、手术比率、特异性感染比率和病原检测阴性比率,计算其与时间段的相关性。[结果]随时间段推移,脊柱感染患者所占比率显著增加、年龄呈增大趋势,手术治疗比率呈下降趋势,特异感染比率呈下降趋势,病原检测阳性比率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时间段赋值与感染患者数呈正相关(r=0.995,P<0.001),与感染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889,P=0.018),与手术比率呈负相关(r=-0.945,P=0.034),与特异性感染比率呈负相关(r=-0.811,P=0.050),与病原学检测阴性率呈正相关(r=0.839,P=0.037)。[结论]随时间推移,脊柱疾病住院人数的增多,其中脊柱感染患者也显著增加,并且年龄增大。但是,手术治疗比例减少,病原检测阳性比率下降。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54-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秀芳;孙丽双;王英华;李颖;
[目的]探讨病变节段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2月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PEL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仍存在同侧腰部及下肢神经症状的6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采用电针治疗,34例采用常规非甾体抗炎止痛药物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MRC下肢感觉分级。[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组VAS评分低于常规组,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患者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电针组ODI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电针组治疗后4周感觉评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是常规组感觉评级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4周后,电针组感觉评级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病变节段电针治疗能够显著减轻PELD术后病变节段疼痛,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58-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李超;于海洋;付青松;李海江;尹稳;王伟;张伟;邹欣欣;
[目的]介绍后路全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重建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15年7月,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钛网周围植骨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13例。经后路显露畸形脊柱后部结构全段,于截骨远、近段分别置入椎弓根钉。松解脊柱后柱,用临时固定棒固定,以后凸顶椎为中心行楔形全椎骨切除,矫正畸形,测量脊柱缺损长度,植入填充碎骨粒及适当长度的钛网,加压闭合截骨间隙固定。[结果] 13例患者均顺利手术,无医源性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术后矢状面平均矫正率75.89%,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率87.01%,矢状面偏移距离平均矫正率74.88%。随访25~106个月,末次随访矢状面Cobb角矫正度无明显丢失,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钛网周围植骨技术可有效矫正重度脊柱角状后凸,防止过度脊髓短缩,重建脊柱稳定性。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79-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7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业鑫;戴志刚;张海妮;冯磊;刘儒森;
[目的]介绍打压自体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继发髋臼内陷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本科收治强直性脊柱炎继发中度髋臼内陷的患者10例(15髋),15髋均采用自体骨打压植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清除髋臼内软组织,依次使用不同型号髋臼锉打磨髋臼。咬骨钳咬除股骨头表面的软骨,制作成松质骨条,植入髋臼内上方凹陷处,打入器轻轻将松质骨条打实,然后髋臼锉反转,髋臼底成形。然后根据髋臼大小,选择合适的髋臼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72个月,平均(46.27±17.9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37.27±4.64)分提高到术后(86.93±4.25)分,髋臼内缘到Kohler's线的距离由术前(12.40±1.55) mm减少至术后(0.73±1.87) mm。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显示假体均无松动、下沉,无髋臼再次内陷。[结论]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继发中度髋臼内陷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自体骨加压植骨治疗,术后能够有效恢复髋臼骨量,纠正髋臼内陷,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83-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海涛;梅玉峰;梁虎;李军;
[目的]介绍胫骨截骨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内翻畸形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6年7月对1例双膝内翻畸形患者行手术矫正。术前双侧胫骨行3D打印,开放截骨平面位于内侧胫骨平台下5 cm处,术前测量确定需要矫正的角度。术中暴露胫骨内侧,平台下5 cm处摆锯截骨,保留外侧皮质完整,撑开截骨间隙,植入楔形髂骨块,透视确认胫骨内侧截骨撑开满意,胫骨力线矫正良好。于髌骨上级上方约2~3 cm处行正中长3 cm横形切口,直至关节腔内,沿滑车沟向关节腔内置入保护套筒,确定好进针点后,开口钻开口,进导针,采用标准髓内钉技术置入髓内钉,近端4枚锁钉,远端2枚。[结果]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48 h即可下地行走。术后畸形矫正满意,术后6个月截骨处完全骨性愈合。[结论]内侧开放楔形截骨,取自体髂骨植骨,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技术的优点在于减少手术创伤,固定强度大,可允许患者早期活动,并增加了肢体长度。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87-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宝成;元玲;蔡贤华;吴大清;丁然;夏平光;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软组织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年5月~2019年1月,收治12例软组织感染患者。创伤后感染7例,糖尿病足感染3例,内固定术后感染2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7例,表皮葡萄球菌3例,铜绿假单孢杆菌1例,阴性1例。创面一期彻底清创后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覆盖,二期感染控制后再行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或任意皮瓣修复。[结果]除1例假单孢杆菌感染创面外,其余11例创面一期术后可见生物膜形成,取生物膜培养均为阴性,部分生物膜病理检查可见内皮细胞及巨噬细胞形成。9例创面术后植皮成活良好,2例任意皮瓣愈合良好,1例铜绿假单孢杆菌感染创面经过3次清创后植皮愈合。1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6.23±0.78)个月,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复发。[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能有效治疗软组织感染,骨水泥诱导形成的生物膜为二期植皮成活或皮瓣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90-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锐;罗永忠;刘宁;高玉镭;王东辰;
[目的]评价内镜下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脱垂位于4区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本院2016年2月~2020年3月采用脊柱内镜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技术治疗重度脱垂型腰椎间盘突症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1~56岁,平均(40.12±9.66)岁。采用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硬膜撕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24.32±5.76)个月,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总改善率为94.38%。[结论]经椎弓根肩上入路治疗椎间盘脱垂4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93-2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富强;王翔宇;王爱国;徐俊峰;王亚磊;
[目的]探讨内、外侧双切口,内、外踝双截骨联合PHILOS钢板及空心螺钉多平面加压固定治疗踝关节融合术后翻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17年7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29例踝关节融合术后失败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9~72岁,平均(59.61±10.24)岁;所有患者行内、外侧双切口,内、外踝双截骨联合PHILOS钢板及空心螺钉多平面加压固定治疗。记录骨性愈合时间,比较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均获随访9~30个月,平均24.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4.93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较术前有显著改善。[结论]该方法治疗踝关节融合失败患者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高。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96-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孟振;张立清;李慧;卓锋;魏开斌;
[目的]比较混合内固定和坚强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不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变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坚强内固定(10例)、混合内固定(18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混合内固定组与坚强融合内固定组相比,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两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JOA、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内固定组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手术临近节段主动活动范围与坚强内固定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内固定的动态固定单元保护了术前已存在退变的节段,避免了多节段融合,降低了邻椎病的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0年23期 v.28;No.505 2199-2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熊明燕;孙宏芝;徐琳;应有美;
[目的]研究根据洼田饮水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类型食物从而观察对于颈椎前路手术后患者预防呛咳误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颈椎手术患者61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干预组,常规组29例,干预组32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术后选择流质过渡到普食。干预组通过洼田饮水试验结果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过渡到普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呛咳误吸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运用洼田饮水试验对颈椎术后患者进行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可以有效预防呛咳误吸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2020年23期 v.28;No.505 2202-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