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老年经椎间孔腰椎融合单侧与双侧钉道强化比较

    翟伟峰;贾永伟;颜昊;魏礼成;张建坡;郭际;黄正;金浪;谷静;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钉道强化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采用TILF结合骨水泥钉道强化技术治疗的59例双节段老年腰椎退变患者的资料,其中,31例行单侧骨水泥钉道强化,28例行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单侧组无症状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双侧组(6.45%vs 19.05%, 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少于双侧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依据MacNab标准,两组临床结果优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32%vs 92.86%,P>0.05)。影像方面,按Bridwell椎间融合评级,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55%vs 96.43%,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骨水泥钉道强化TLIF均是双节段老年腰椎退变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相比之下,单侧钉道强化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的优点。

    2021年07期 v.29;No.513 57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腰椎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后再手术

    毛路;祝斌;吴小涛;朱磊;王锋;尹立红;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手术的特点及翻修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行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2 7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35例符合纳入标准,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9例,女性6例;L_(4/5)节段18例,L_5/S_1节段15例,L_4~S_1节段2例,分析再次手术原因、再次手术时机、初次手术节段及手术方式。应用VAS评分和MacNab标准评价翻修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35例再手术患者中,同节段再突出27例,包括同节段同侧26例,同节段对侧1例;邻近节段再突出1例;血肿形成1例;椎间盘囊肿形成1例;继发腰椎狭窄或不稳5例。再次手术方式包括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17例,椎间盘镜3例,融合手术15例。再次手术间隔9 d~36个月,平均(9.92±1.74)个月。35例患者均顺利再次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感染。再次术后随访时间10~29个月,平均(19.24±3.62)个月。随术后时间延长,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效果,优3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4.29%。[结论]再突出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因素;血肿形成、椎间盘囊肿及腰椎继发性狭窄症或腰椎不稳症是次要因素。恰当的手术方式是再手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2021年07期 v.29;No.513 582-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腰椎骶化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影响的影像分析

    姚欣强;刘中原;丁若汀;申星;程勇泉;蒋晖;陈建庭;

    [目的]探讨腰椎骶化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7月就诊的125例L4峡部裂患者,其中59例伴有腰椎骶化。根据Castellvi分型将腰椎骶化者分为Castellvi Ⅱ型组及Castellvi Ⅲ型组。分别比较腰椎骶化组与无腰椎骶化组、Castellvi Ⅱ型组与Castellvi Ⅲ型组的滑脱率、椎间盘及终板的退变程度。[结果]腰椎骶化组与无腰椎骶化组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骶化组的滑脱率为(33.32±14.42)%,明显高于无腰椎骶化组的(23.76±10.25)%(P<0.05)。腰椎骶化组椎间盘改良Pfirrmann分级明显高于无腰椎骶化组(P=0.002)。Castellvi Ⅱ型组23例,Castellvi Ⅲ型组36例,两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tellvi Ⅱ型组的滑脱率为(28.42±14.28)%,明显低于Castellvi Ⅲ型组的(36.46±13.80)%(P=0.035)。两组椎间盘及终板的退变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骶化加剧了L_4峡部裂性滑脱及椎间盘退变,且骨性融合越明显,相应的滑脱程度越严重。

    2021年07期 v.29;No.513 586-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退行性脊柱侧弯椎管狭窄的减压融合与单纯减压比较

    李卫华;张晓艺;姜锋;孟涛;王晓;刘洋;

    [目的]分析并比较单纯减压与减压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19年3月,10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50例采用减压融合术,50例采用单纯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减压融合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单纯减压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融合组VAS评分[(1.21±0.23) vs(3.65±0.51),P<0.05]、ODI评分[(10.08±2.11) vs (15.11±2.18),P<0.05]和JOA评分[(26.45±2.15) vs (19.44±2.41),P<0.05]均显著优于单纯减压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obb角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侧弯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14±2.18%) vs (17.23±2.13)°,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融合组的Cobb角显著小于单纯减压组[(6.56±1.37)°vs (14.48±2.04)°,P<0.05]。[结论]对于退行性脊柱侧弯合并椎管狭窄,减压融合术虽较单纯减压术医源性创伤大,但可有效矫正畸形,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2021年07期 v.29;No.513 591-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TLIF远端凹侧撑开矫正冠状失平衡退行性腰椎畸形

    王帅;潘琦;陈庭瑞;王力军;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远端凹侧撑开矫正冠状面失平衡退行性腰椎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2例冠状面失平衡退变性腰椎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26例,C型16例,均采用TLIF联合远端凹侧撑开术矫正,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两组间早期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痛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患者的侧凸Cobb角、腰骶部倾斜角、冠状面躯干偏移、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前凸角差值和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LIF联合远端凹侧撑开可有效矫正冠状面失平衡退行性腰椎畸形,恢复脊柱平衡。

    2021年07期 v.29;No.513 596-6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显微镜辅助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林海淋;刘文革;陈奋勇;莫家栋;林佳俊;李卫峰;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和传统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9月~2018年7月采用Zero-P内置物ACDF术治疗的42例CSM患者,依据医患沟通分为两组,26例采用显微镜下手术,16例采用传统直视下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组[(44.35±11.53) ml vs (66.26±19.04) ml,(26.42±15.37) ml vs (51.23±16.42) ml,P<0.05],但两组间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NDI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患者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显微组的JOA和NDI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10.28±1.19) vs (9.49±1.21),(32.25±6.16) vs (36.18±5.87),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间JOA和NDI评分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C_(2~7)Cobb角和病变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C_(2~7)Cobb角和病变椎间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直视下手术,显微镜辅ACDF治疗CSM的手术创伤小,早期临床结果更优。

    2021年07期 v.29;No.513 601-6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三种入路术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对比

    卢宏涛;任世超;杨海涛;

    [目的]比较三种入路术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单纯前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17例采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固定融合,21例采用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固定融合。比较三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前路组及后路组(P<0.05)。早期并发症前路组6例,后路组4例,联合组3例,经相应处理,均未导致严重不良后果。三组患者随访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三组患者ASIA评级,VAS、O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前路组的术后后凸矫正率显著小于后路组和联合组(P<0.05),而前路组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丢失率显著大于后路组和联合组(P<0.05)。[结论]三种不同入路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均取得较好疗效,相比之下,单纯前路手术后凸畸形矫正差。

    2021年07期 v.29;No.513 606-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8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减压固定与单纯减压治疗胸腰椎结核脊髓损害

    刘军;张陆;刘杰;高军胜;张冲;董晖;

    [目的]比较减压固定与单纯减压治疗胸腰椎结核合并脊髓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84例,其中,42例行减压固定术,42例行单纯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减压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单纯减压组(P<0.05)。减压固定组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单纯减压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小(P<0.05),而ASIA评级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减压固定组的VAS评分[(1.72±0.53) vs (2.21±0.59),P<0.05]、ODI评分[(3.28±0.89) vs(4.97±1.12),P<0.05]和ASIA评级[A/B/C/D/E,(0/0/2/3/37) vs (0/0/5/9/28),P<0.05]均显著优于单纯减压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ESR和CRP显著下降(P<0.05)。术后减压固定组的ESR和CRP显著低于单纯减压组(P<0.05)。术后减压固定组的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单纯减压组术前与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减压相比,减压固定术手术复杂,但有效改善胸腰椎结核患者脊柱稳定性,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2021年07期 v.29;No.513 611-614+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两种生长棒矫正儿童早发脊柱侧凸初步效果比较

    王伟;兰魁勇;刘玄德;

    [目的]比较混合型生长棒技术与常规生长棒技术矫正儿童早发性脊柱侧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20年3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早发性脊柱侧凸1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56例采用混合生长棒技术,50例采用常规生长棒技术进行矫正。比较两组患儿的初步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混合组手术时间、总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混合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坐高与站高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JOA评分、坐高与站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混合组的JOA评分、坐高和站高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患儿的主侧弯Cobb角和顶椎偏移距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两组胸椎后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而两组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混合组的主侧弯Cobb角[(7.56±7.63)°vs (12.54±7.39)°,P<0.05]和顶椎偏移距[(4.84±0.48) mm vs (6.02±0.42) mm, P<0.05],胸椎后凸角[(58.19±8.58)°vs(53.64±9.49)°,P<0.05]和腰椎前凸角[(52.43±8.52)°vs (41.84±7.56)°,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对于早发性脊柱侧凸,混合生长棒技术虽初次手术操作复杂,但可避免再次手术矫正,临床结果优于常规生长棒技术。

    2021年07期 v.29;No.513 615-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关于建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通知

    <正>为促进期刊更好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更广泛的动员骨科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本刊建设,公开公正、高效及时的处理作者来稿,以不断提升本刊影响力、公信力和学术质量,并动态化更新发展本刊编辑委员会,现决定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采用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动态考察的方法逐步推开。

    2021年07期 v.29;No.513 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退修修回稿件时附《学术诚信承诺书》的通知

    <正>为了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保护知识产权,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自即日起,凡根据编辑部修改意见上传修改稿的同时附《学术诚信承诺书》。作者需承诺稿件由本人撰写,不存在由第三方代写、代投行为;承诺无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无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无学术造假、学术不端以及不当署名等情况;承诺研究数据及结果真实、可靠,为作者原创。

    2021年07期 v.29;No.513 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重声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冒充编辑部开设网站、征集稿件、乱收费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正>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犯了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

    2021年07期 v.29;No.513 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学术不端处理意见的声明

    <正>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的正当权益,本着对广大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本刊编辑部再次重申坚决反对剽窃、抄袭他人稿件的行为;一经查实,给予如下处理:撤稿、杂志和网站通告、通知作者单位给予相应处理、3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对信息虚假及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一稿两投、一稿两用等学术不端行为,据其性质、情节轻重以及造成的影响程度,给予如下处理:如稿件未刊登一律退稿,如稿件已刊登一律撤稿,并通知作者单位,2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

    2021年07期 v.29;No.513 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1年《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正>好的期刊——是专业发展的工具,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知识财富!《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年3月创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我国骨科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多年来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并强调信息权威性、理论前沿性、实践创新性。

    2021年07期 v.29;No.513 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荟萃分析

  • 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

    毛伟;李爱国;董飞;何培亮;彭涛;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价影响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 PJ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检索2014年1月~2019年11月期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PJI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累计总病例数7473例,其中发生术后假体周围感染283例。影响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患者年龄[OR=2.80,95%CI (1.91,4.10),P<0.05]、合并糖尿病[OR=5.14,95%CI (2.81,9.41),P<0.05]、手术时间[OR=2.64,95%CI (1.25,5.58),P<0.05]、吸烟[OR=2.60,95%CI (1.54,4.39),P<0.05]、合并炎性疾病[OR=12.56,95%CI (5.08,31.01),P<0.05]、激素使用[OR=6.06,95%CI (1.78,20.63),P<0.05]、术后拔引流管时间[OR=4.58,95%CI (1.88,11.15),P<0.05]、肥胖[OR=1.23,。95%CI (1.11,1.36),P<0.05]。[结论]患者年龄大、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吸烟、合并炎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激素使用、术后拔引流管时间长(≥24 h)、肥胖是导致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

    2021年07期 v.29;No.513 620-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应力对椎间盘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超;石志才;李明;

    椎间盘由上下方的软骨终板、周围部纤维环和中央部的髓核组成,连接脊柱相邻两个椎体,在日常活动中起着承载、传递和分布载荷的作用。椎间盘受到的应力载荷是导致其发生退变的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应力通过多种途径调控椎间盘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对其调控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椎间盘退变的过程,并为生物学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2021年07期 v.29;No.513 624-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周健;张子安;赵海波;于腾波;张英泽;

    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软骨细胞退变、软骨下骨重构以及滑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疾病,目前病因及分子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可以对全转录组在单细胞水平进行扩增与测序,可以解决普通细胞测序技术不能精确到细胞类型的问题,用于细胞异质性发现及微量样品的转录组分析,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分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文就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及在骨关节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2021年07期 v.29;No.513 628-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小鼠椎间盘退变模型的CBX8改变

    周旭;丁悦;王明飞;刘铖祎;蔡叶;

    [目的]探讨CBX8在小鼠椎间盘退变的表达以及其对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自小鼠椎间盘中分离出髓核细胞并行免疫组化鉴定,传代培养后用RT-PCR分别检测CBX8、Ⅱ型胶原、蛋白多糖m RNA的表达变化。分别建立正常对照、假手术和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并分别于建模手术后8、12、16周进行检测,观察小鼠脊柱大体形态,Westblot检测Ⅱ型胶原和CBX8蛋白含量。[结果]体外实验表明,小鼠髓核细胞经过传代培养,在第5代时Ⅱ型胶原mRNA基本不表达(0.002±0.001),蛋白多糖的mRNA表达也明显下降(0.23±0.02),但是CBX8的mRNA表达却显著增加(1.68±0.26)。体内实验显示,椎间盘退变模型组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性侧弯,椎体的高度也明显下降。模型组Ⅱ型胶原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5);相反,模型组的CBX8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 CBX8在小鼠退变模型以及传代多次的髓核细胞中表达比在正常的椎间盘以及髓核细胞明显升高,CBX8与髓核细胞的衰老退变存在一定的关联。

    2021年07期 v.29;No.513 63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槲皮素对软骨肉瘤线粒体抑制机制的研究

    勾旭升;李华哲;李觅;张睿;陈立民;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软骨肉瘤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软骨肉瘤细胞培养传代后随机分为加药组、激动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加药组加入槲皮素,激动剂组加入槲皮素及740Y-P,空白对照组仅保留肿瘤细胞。干预48 h后检测细胞活性,线粒体膜电位(ΔΨ_m),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Akt、p-Akt、Bax、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加药组细胞活力低于激动剂组(P<0.05)。加药组线粒体ΔΨ_m低于激动剂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加药组ROS含量高于激动剂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加药组p-Akt表达水平低于激动剂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Bax表达水平加药组高于激动剂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Bcl-2表达水平加药组低于激动剂组及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槲皮素能够通过调节PI3K/Akt通路,降低软骨肉瘤细胞线粒体的生理功能,启动线粒体诱导的细胞凋亡程序。

    2021年07期 v.29;No.513 637-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一期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周鑫;倪斌;杨军;陈飞;韩钊;

    [目的]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患者首先取仰卧位,经Smith-Robinson入路显露寰枢关节腹侧结构,去除寰枢关节周围瘢痕韧带等实现寰枢松解;然后,在石膏床保护下改为俯卧位,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2.54±7.63)个月,所有病例均实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寰齿前间距和延髓脊髓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颈前咽后入路松解联合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靠手术方法。

    2021年07期 v.29;No.513 641-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9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除术

    黄辉;于延东;杨林;闵楚惟;谭登辉;谷文光;

    [目的]介绍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对12例腘窝囊肿患者采用关节镜双后内入路行囊肿全切术,建立后内侧标准入路,于后内侧标准入路的近端2~3 cm处利用针刺定位方法建立后内侧高位入路。标准入路为观察入路,高位入路为操作入路。在后关节囊薄弱区或裂隙,探查囊肿。通过双后侧入路,使用刨削器打开囊壁,直视下完整切除囊肿内壁,当见脂肪组织时,停止操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69.75±8.37)分显著增加至术后6个月的(90.25±4.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Rauschning-Lindgren分级为0级9例,Ⅰ级2例,Ⅱ级1例。至末次随访时,所用患者均无腘窝囊肿复发。[结论]关节镜下双后内入路腘窝囊肿全切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短期内及可改善症状。

    2021年07期 v.29;No.513 645-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计算机辅助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官哲轩;严亚波;黄鲁豫;徐会法;刘峙辰;王新力;李超;

    [目的]介绍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结合3D打印个性化导板引导下Tonnis骨盆三联截骨术治疗儿童DDH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 2019年1月~2019年10月,对12例(12髋) DDH患儿采用此技术治疗。术前行CT扫描,获得骨盆股骨三维重建模型,进行标准化参数测量及模拟手术。个性化设计髂骨截骨导板和髋臼旋转导板并实物3D打印。术中操作首先使用截骨导板引导髂骨截骨,再使用旋转导板引导髋臼旋转,螺钉固定完成手术。[结果] 12例患儿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3~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均未出现髋关节活动受限、股骨头再脱位、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等并发症。患侧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85.08±5.30)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3.92±1.68)分(P<0.05)。影像方面,12例患儿术前患侧与健侧CEA-CP、CEA-SP、AASA、PAS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患侧与健侧CEA-CP、CEA-SP、AASA、AA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SA较术前改善。[结论]此计算机辅助技术显著提升了骨盆截骨治疗DDH的精准性,改善了临床效果。

    2021年07期 v.29;No.513 649-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痛风引起腕管综合征诊疗的临床研究

    陈浩宇;高峻青;黄昭华;詹晓欢;杨松;徐丽红;何秀珍;钟敏仙;

    [目的]探讨痛风引起的腕管综合征[痛风性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发病率、诊治方案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9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修复重建外科手术治疗的252名腕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80例,平均年龄(53.50±10.04)岁,均采用手术治疗,统计痛风性CTS的发病率,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痛风性CTS共16例,占比6.35%,全部为男性;全部病例均清理了痛风结石,解除腕管内正中神经卡压,手指麻木症状好转,皮肤无坏死,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5.64±2.76)个月,未见患肢腕管综合征复发,腕部及手部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痛风石沉积累及正中神经可引起腕管综合征,及早的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正中神经功能及屈伸指功能。

    2021年07期 v.29;No.513 653-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腰椎管狭窄症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内镜减压

    肖涛;王丛;金建超;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评分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3 d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Nakai标准优良率为82.35%,MRI T2加权像横断面上椎管矢状径、椎间孔前后径、椎管面积以及盘黄间隙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腰椎镜双通道套叠椎板间入路技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达到开放式手术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避免其他手术方式所带来的并发症。

    2021年07期 v.29;No.513 656-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两种固定方式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比较

    杨利斌;赵恩典;王善坤;杨林;

    [目的]比较凹侧双棒全椎弓钉与常规后路钉棒矫正青少年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AI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确诊为青少年AIS的患者,23例采用后路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法矫治,21例采用常规后路钉棒法矫治,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凹侧双棒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凹侧双棒组下地行走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末次随访时凹侧双棒组的VAS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侧弯Cobb角、顶椎偏移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凹侧双棒的侧弯Cobb角和顶椎偏移均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凹侧双棒固定矫正AIS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后路钉棒固定。

    2021年07期 v.29;No.513 660-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非手术与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袁梅;孙悦;刘乔;杨一峰;汪鑫鹏;王正雷;

    [目的]评价非手术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34例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随后17例给予口服阿仑膦酸钠片和罗钙全,或钙尔奇D治疗;17例给予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安慰剂。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接受闭合骨折复位、石膏固定术。治疗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与复位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和PRWE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腕背伸-掌屈ROM显著增加(P<0.05)。复位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治疗组的VAS和PRWE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RO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影像方面,治疗组影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桡骨茎突高丢失小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及时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有利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2021年07期 v.29;No.513 664-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基层经验

  • 神经纤维瘤病枕颈部超大型包块手术治疗经验与教训

    何继位;徐会广;库尔班;刘宁;李乃义;陆南;刘玉河;

    <正>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NF)是一种可以累积三个胚层的良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作者手术治疗了1例颈枕部NF患者,术中出现大出血,现将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下。

    2021年07期 v.29;No.513 667-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新书推介

  • 英文版《下肢畸形外科》出版

    <正>由秦泗河、臧建成、焦绍锋、潘奇主编的《Lower Limb Deformities:Deformity Correction and Function Reconstruction》中国第一部英文版《下肢畸形外科》出版。本书分为18章,共18余万字,附精美图片2 656张,以临床常见与少见的下肢畸形残缺为主线,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脊柱裂后遗下肢畸形、创伤后遗症到感觉运动神经元病等神经源性肢体畸形,以及成骨不全、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等等分列,涵盖了100多个病种,所涉及的治疗主要基于Ilizarov技术、Paley矫形外科原则和秦泗河骨科自然重建理论、一路两线三平衡下肢矫形外科原则,包括了完整的临床思维、术前评价设计、技术理念、操作技巧和系统化的临床管理流程。

    2021年07期 v.29;No.513 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硬膜外静脉丛扩张致间歇性跛行1例报道

    黄伟敏;王磊;于秀淳;

    <正>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行走后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部酸胀伴下肢麻木无力,坐下或蹲下休息后症状缓解,再次行走症状复现的一种临床症状~([1])。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典型的临床表现,腰椎管狭窄症的原因多见于黄韧带增生肥厚、关节突增生内聚及椎间盘突出~([2]),也有报道硬膜外脂肪沉积引起椎管狭窄~([3])。除上述导致椎管狭窄的原因,椎管内静脉丛扩张,也可导致椎管内有效空间变小,压力增大,致神经、脊髓或硬膜囊受压,从而出现腰痛、根性痛、马尾神经症状等~([4-7])。本院于2017年9月收治1例椎管内静脉丛扩张导致间歇性跛行症状的患者,现报道如下,并复习相关文献。

    2021年07期 v.29;No.513 670-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

    <正>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宗旨: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医学,促进肢体残疾康复事业的发展,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任务:1、围绕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康复任务,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专业学术活动;2、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肢残康复专业人员学术及诊疗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残疾人康复任务;3、积极推广国内外肢体残疾康复的新理论、新技术,加强同国内外有关学术组织和专家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4、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咨询活动,指导肢残患者进行康复训练;5、编辑出版专业委员会会刊和有关资料,及时传递肢体残疾康复医学信息。

    2021年07期 v.29;No.513 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