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红卫;刘丰平;皮闻森;罗茗刈;卢斌;
[目的]比较两种脊柱内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并发症,总结原因并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科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0例。其中,130例采用椎间盘镜术(micro endoscopic discectomy,MED),210例采用椎间孔镜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与不良事件。采用单因素分析与逻辑回归分析探讨PTED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340例中,共发生并发症48例,总发生率为14.12%(48/340)。并发症发生的频度依次为: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7.65%)>硬脊膜损伤(2.94%)>硬膜外血肿形成(0.88%)>手术节段错误(0.29%)、器械断裂(0.29%)、类脊髓高压综合征(0.29%)以及休克(0.29%)。MED组硬脊膜损伤发生率(5.38%)显著高于PTED组(1.43%)(P<0.05);而MED下肢感觉异常或加重发生率(3.08%)显著低于PTED组(10.48%)(P<0.05)。逻辑回归表明:高龄(OR=1.877,P<0.05)、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OR=2.879,P<0.05)、低位(L5S1)突出节段(OR=4.598,P<0.05)、突出位置为极外侧型(OR=2.110,P<0.05)以及病变类型为脱出型(OR=1.667,P<0.05)是PTED术后发生下肢感觉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MED术应着重关注硬脊膜损伤,而PTED术应关注术后下肢感觉异常。患者年龄大、术前感觉异常程度重、L5S1突出节段、极外侧型突出、脱出型病变为PTED术下肢感觉异常加重的危险因素。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29-1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朱广铎;镐英杰;于磊;刁文博;张盼可;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E-P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治疗I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9月行手术治疗的56例Ⅰ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25例行PE-PLIF,31例患者行MISTLIF。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与MIS-TLIF组相比,PE-PLIF组手术时间更长,但切口更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更少,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更短(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后3 d PE-PLIF组腰痛VAS评分低于MIS-TLIF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腿痛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椎前凸角(LL)、滑脱角(SA)、滑脱率(SP)及椎间隙高度(DH)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分级及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MIS-TLIF相比较,PE-PLIF治疗Ⅰ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时间长,但操作切口更小,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更少,术后下地及住院时间更短,且早期腰痛改善更为明显。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34-1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席俊伟;高山;耿洋;李张;肖鹏;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切除与保留C_3椎板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对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其中,31例术中切除C_3椎板(切除组),25例术中保留C_3椎板(保留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保留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间的JOA与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JOA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保留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7)Cobb角无显著变化(P>0.05),切除组C_(2~7)矢状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无显著变化(P>0.05),而保留组C_(2~7)SVA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切除组的C_(2~7)SVA显著小于保留组(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中C_3椎板切除能够增加颈椎的前向稳定性,减小传统术式对颈椎矢状面力线的影响。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40-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军;刘玉芹;刘超;王俊英;樊学英;周忠水;
[目的]测量比较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腹部血管位置变化,为手术提供解剖参数。[方法] 2017年2月—2020年7月,29例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侧弯方向分为左侧组16例,右侧组13例。此外,32例正常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常规行脊柱X线片和CT检查,测量主动脉-椎体角度(AAVB-A)、主动脉-椎体距离(AAVB-D)和左侧手术窗宽度(SWW),以及下腔静脉-椎体角度(IVCVB-A)、下腔动脉-椎体距离(IVCVB-D)。[结果]三组的AAVB-A角均自L_1至L_4显著减小(P<0.05),在L_(2、3)平面,左侧组显著小于右侧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的AAVB-D均自L_1至L_4显著增加(P<0.05);在L_2和L_3平面,左侧组显著大于右侧组和对照组(P<0.05)。三组的SWW在L_1至L_4平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L_2、L_3平面,SWW由大至小依次为左侧组>对照组>右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IVCVB-A和IVCVB-D自L_1至L_4增大(P<0.05),对照组各平面间IVCVB-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_1至L_4各平面,三组间IVCVB-A和IVCVB-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退变性脊柱侧凸腹部血管与椎体位置关系的测量为手术提供直观模型,左侧弯顶椎区腹主动脉椎前间隙及手术窗较大。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44-1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传鑫;孟德弘;张君;李壮;李景银;马亮;
[目的]比较内侧与外侧微创钢板固定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的64例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患者。按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内侧钢板空心钉固定,32例采用外侧钢板空心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相关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内侧组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外侧组(P<0.05)。64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踝屈伸ROM,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踝屈伸ROM、AOF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与外侧钢板联合空心螺钉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胫骨螺旋骨折伴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相比之下,内侧钢板手术创伤更小。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53-1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路磊;李朋;宋财;
[目的]评价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螺钉内固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2019年12月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9例采用3D打印个性化导板辅助螺钉内固定(3D组);另外39例采用传统徒手空心螺钉内固定(传统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3D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透视次数、切口愈合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随访时间12~43个月,平均(22.47±5.84)个月。3D组下地行走和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AOFAS和Maryland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3D组VAS、AOFAS和Maryland评分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跟骨B?hler角显著增加(P<0.05),而Gissane角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3D组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3D打印个性化导向器辅助螺钉内固定技术显著改善了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59-1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杜瑞;邓明明;付炳金;杨佳林;赵永杰;朱晓东;孙广超;
[目的]评价腓肠肌腱膜松解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本科治疗的40例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前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20例行腓肠肌腱膜松解术治疗(手术组),20例行体外冲击波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保守组)。比较两组“第1步”VAS、AOFAS评分和踝背伸活动度(ROM)。[结果] 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各组相应的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与治疗前相比,手术组治疗后行走第1步的VAS、AOFAS评分和踝背伸ROM持续改善(P<0.05)。与治疗前相比,保守组治疗后1个月时行走第1步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AOFAS评分和踝背伸ROM显著增加(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保守组行走第1步VAS评分再次显著增加(P<0.05),AOF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踝关节背伸ROM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两组间行走第1步VAS、AOFAS评分和踝背伸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行走第1步VAS、AOFAS评分和踝背伸ROM均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手术组无神经损伤、复杂性局部疼痛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无足弓塌陷、提踵力量下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腓肠肌腱膜松解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体外冲击波联合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
2021年19期 v.29;No.525 1764-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