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_述评

  • CT定位脊柱微创手术

    关家文;

    脊柱微创手术已成为重要的脊柱疾病治疗手段,其基础步骤是在影像引导下的穿刺定位技术,影像引导设备影响着穿刺定位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从而影响着治疗效果。CT定位技术是借助CT机架的角度调整和能清晰辨别各种组织的优势,根据手术目的和部位确定断层操作平面,可按照“最安全、最简单”的原则精准设计、量化手术入路;通过适时的CT监测,将定位针精准无误穿刺到设计的位置。CT定位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椎体成形、骨折内固定,以及穿刺活检、靶向治疗等。本科已成功施行CT定位各种脊柱微创手术近万例,举办培训班30余期,共培训国内外学员600余名;曾先后帮助省内外100余家医院开展CT定位技术。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29-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郑重声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冒充编辑部开设网站、征集稿件、乱收费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正>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犯了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为了确保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请广大读作者注意辨明真伪,谨防上当受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冒充编辑部开设网站、征集稿件、乱收费的相关机构和个人。请作者注意: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检索引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及文献格式

    <正>点击本刊网址进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上方菜单栏:期刊浏览,显示本刊站内检索窗口,输入您要查找的自由词,点击回车,网页即显示相关内容,点击排列方式,您可按“相关性、发现时间......”排列篇名。点击篇名,弹出摘要页面进行阅读。如果需要引用,点击右上角‘“’符号,在弹出的提示框里将内容复制粘贴:“Ctrl+C”复制,“Ctrl+V”在您的文中粘贴。文献格式需严格按本刊格式要求进行修改,作者仅引用前3位,超过3位时,加“,等.”或“,et al.”。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提高向本刊投稿的成功率

    <正>为了提高向本刊投稿的成功率,避免稿件反复修改而延长刊用周期,投稿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本刊近期出版的杂志,特别是应检索相关内容的文章,并注意参考其内容。可登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期刊浏览”栏目,按提示阅读。在网站首页点击来稿要求,即可查看最新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稿约,在下载区查看2021年本刊各栏目样稿,并按照稿约及样稿的要求书写。稿件格式一定要按拟投栏目的格式要求撰写,字数、图表、参考文献要完全符合相应栏目要求。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提醒作者严防邮件诈骗的公告

    <正>近期,不断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我刊编辑部名义的邮件。以稿件决定刊用或抽查往期稿件相关数据等理由,要求本刊作者添加其个人微信(加微信后,以主办学术会议需要发邀约,征集稿件等理由,要求将他拉入相关的医学群等等)。这些都是网络诈骗行为,严重扰乱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正常工作,损害了编辑部的合法权益,编辑部将依法追查此事。在此,我们提醒广大读者、作者:(1)本刊工作人员不会以邮件或短信的形式通知作者添加个人微信;(2)以我刊之名各种借口要求与作者、读者添加微信的行为均为假冒;(3)本刊专用电子信箱:jiaoxingtougao@163.com;jxwk1994@126.com;财务专用信箱:jiaoxingwaikecaiwu@163.com。(4)不明事宜可电话咨询:0538-6213228。请广大读作者提高警惕,注意甄别消息来源和真伪,严防信息泄露,避免上当受骗。特此公告!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学术不端处理意见的声明

    <正>为维护学术刊物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也为维护本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的正当权益,本着对广大读者、作者负责的精神,本刊编辑部再次重申坚决反对剽窃、抄袭他人稿件的行为;一经查实,给予如下处理:撤稿、杂志和网站通告、通知作者单位给予相应处理、3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对信息虚假及数据伪造、篡改和剽窃、一稿两投、一稿两用等学术不端行为,据其性质、情节轻重以及造成的影响程度,给予如下处理:如稿件未刊登一律退稿,如稿件已刊登一律撤稿,并通知作者单位,2年内不刊登该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稿件。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建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的通知

    <正>为促进期刊更好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更广泛的动员骨科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本刊建设,公开公正、高效及时的处理作者来稿,以不断提升本刊影响力、公信力和学术质量,并动态化更新发展本刊编辑委员会,现决定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采用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动态考察的方法逐步推开。凡从事骨科及相关临床、康复、护理、教学、基础研究和医疗辅助工作10年以上、副高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均可报名。本刊原有编辑委员亦应申报入库。可在本刊远程投稿系统(http//jxwk.ijournal.cn)下载申请表,填写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后,制成PDF文件,上传至本刊电子信箱:jxwkxms@126.com,完成入库。编辑部将依据您的专业特长,向您分发需审阅评议的稿件。此项评议工作为志愿性,但您的工作会在本刊留下有价值的印迹。专家库采用动态管理,将根据评议质量、效率和工作量作为改选进入或再次当选编委的依据。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关于投稿时附加相关文件的通知

    <正>为了保证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维护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落实合理医疗及相关医疗规章制度;同时,也为了提升本刊来稿审评效率,缩短审稿周期,使优质稿件尽快发表。自即日起,凡向本刊投稿者,除上传稿件、图片文件外,所有来稿必须在本刊投稿系统中上传以下2个基本附加文件:(1)单位介绍信:证明稿件内容是真实的,为本单位人员撰写,作者署名无争议,无一稿两投,单位介绍信需加盖单位公章。(2)学术诚信承诺书: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承诺稿件内容为自己的工作,并由本人撰写,不存在由第三方代写、代投行为;无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无伪造、篡改实验数据;无编造数据资料等其他学术不端行为,无不当署名等情况;承诺研究数据及结果真实、可靠,为作者原创。此外,以下情况还需补充以下相关文件。(1)导师推荐函:研究生工作期间撰写的稿件必需附导师推荐函,并由导师任通讯作者。简要介绍学生和稿件撰写情况,以及推荐理由。推荐人亲笔签名,并注明单位、职称、联系方式。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论著

  • 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

    李昃鹏;刘璐璐;谭菁华;刘昊;徐准;李学林;欧阳智华;王程;晏怡果;薛静波;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经PTED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早期复发将患者分为两组,采用单项因素比较和二元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85例患者平均随访(12.64±6.51)个月,其中,19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复发,早期复发率为6.67%,平均复发时间(73.53±49.66)d。单因素比较表明,与非早期复发组相比,早期复发组的椎间盘退变程度Pfirrmann分级显著更重(P<0.05),突出部位显著更偏外侧(P<0.05),Modic改变显著更重(P<0.05),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更小(P<0.05),突出物基底部宽度显著更大(P<0.05),术后纤维环破口显著更大(P<0.05),椎间孔面积显著更小(P<0.05)。逻辑回归表明:突出基底部宽度大(OR=1.368,P<0.05),Modic改变重(OR=1.761, P<0.05)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间孔面积大(OR=0.947,P<0.05)是保护因素。[结论]椎间盘高度指数小、椎间盘退变程度重、术后纤维环破口大、椎间盘突出部位偏外可能与术后早期复发相关、突出基底部宽度大、Modic改变重是PTED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椎间孔面积大是PTED术后早期复发的保护因素。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32-1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重组骨形成蛋白-2对后路腰椎间融合影响

    蔡卓延;莫凌;杨策凯;伍子贤;崔健超;唐福宇;梁德;姚珍松;

    [目的]比较单纯自体骨与自体骨混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hBMP-2)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8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3例椎间融合采用rhBMP-2,32例仅采用单纯自体骨。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87±1.30)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ODI、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时,BMP组JOA评分显著优于自体骨组(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均呈显著曲线变化(P<0.05);两组融合Lenke评级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Marchi评级笼架沉降均有所加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时BMP组椎间隙高度大于自体骨组(P<0.05);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MP组融合Lenke评级均显著优于自体骨组(P<0.05);末次随访时,BMP组笼架沉降Marchi评级轻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间融合采用自体骨复合rhBMP-2可以有效减少椎间不融合和笼架沉降,改进临床效果。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38-1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两种入路病灶清除融合比较

    高红亮;李旭升;李鹏;窦强;邹庆芳;吕友泉;李松凯;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与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单节段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0年8月本院手术治疗L2~4单节段腰椎结核(tuberculosis, TB)和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 Br) 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接受OLIF术,25例接受TLIF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TLIF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指数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LIF组ODI指数显著优于TLIF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Frankel分级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rankel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辅助检查方面,两组患者出院前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腰椎前突角显著增加(P<0.05),而CRP和ESR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达到病灶愈合、骨性融合。[结论] OLIF技术治疗单节段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与TLIF后路手术相比,病灶易清除、创伤小、早中期疗效显著、康复快。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44-1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富血小板血浆在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的应用

    林正坚;邓高鹏;侯平;王斌;邱勋永;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中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 PRP)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2019年12采用PTED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3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PRP组36例,手术结束时椎间盘内及神经根周围注射PRP液5 ml+凝血酶溶液2 ml (40 U/ml);无PRP组37例,仅行单纯PTED术。比较两组围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及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37±1.92)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PRP组VAS评分显著优于无PRP组(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PRP组的ODI评分显著优于无PRP组(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椎间隙高度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PRP组的椎间隙高度指数显著优于无PRP组(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手术间隙Pfirrmann分级无显著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PRP组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显著优于无PRP组(P<0.05)。[结论] PTED术中注射PRP可能有利于纤维环的修复,延缓椎间隙退变,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50-1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脊柱转移瘤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比较

    陈伟;丁凡;万松;余双奇;陈东;黄梓君;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51例脊柱转移瘤伴病理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8例采用单侧PKP,23例采用双侧PKP。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单侧组术中失血量显著小于双侧组(P<0.05),单侧组手术时间显著少于双侧组(P<0.05),双侧组骨水泥注入量显著多于单侧组(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高于双侧组(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随访期间,共9例出现邻近椎体再发类似骨折,3例因原发肿瘤病情加重死亡。随时间推移,两组VAS、ODI和KPS评分均呈显著曲线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单侧组骨水泥分布显著不及双侧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的伤椎高度显著增加,而局部后凸角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PKP均可有效改善椎体转移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双侧PKP可降低术中骨水泥渗漏风险,并改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56-1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非水泥股骨假体对全髋置换术后大腿疼痛的影响

    刘雪宁;张坤;移穷;夏亚一;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方面取得成功的发展。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由于其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置入物松动相关的并发症,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取代。尽管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大腿疼痛仍然是一个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关于大腿疼痛病因的研究较少。来自于中长期随访研究的数据表明大腿疼痛与股骨假体自身特性相关。本文旨在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总结影响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腿疼痛的股骨假体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62-1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脂代谢紊乱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研究进展

    谭兵;朱宁;胡侦明;

    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VDD)是一种慢性、发病率高、治疗费用昂贵、易复发的退变性疾病。目前对于IVD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研究表明,除了异常、过度的机械负荷和炎症外,脂代谢紊乱可能是IVDD的重要病因。研究表明除了体重本身对椎间盘退变的力学影响,脂代谢紊乱来源的蛋白质、脂肪因子和多种脂质介质,如脂肪酸,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瘦素等与IVDD密切相关。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有关脂代谢紊乱及相关产物与IVDD发病机制之间相互关系的最新发现,特别强调脂质和脂肪因子的作用并探究脂代谢紊乱致椎间盘退变的具体机制。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66-17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全髋置换术后前脱位的评估与处理

    李传波;王青青;邹阿鹏;周百岁;

    假体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仍然是关节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而在术后假体前脱位发生后,有些医师甚至会错误地判断为后脱位,在闭合复位时牵引及复位方向错误,导致手法复位失败,甚至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需要翻修手术的可能。本文从假体前脱位的影像评估、影响因素、正确的术前规划以及术后良好的体位管理方面进行讲述,以期为指导临床医师提高患者THA术后疗效提供参考。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71-1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上颈椎细胞神经鞘瘤:1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王凌斌;李俊杰;钱明;

    上颈椎细胞性神经鞘瘤好发于好发40~50岁患者,但发病率极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多无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常为根性刺激症状,且缺少明显的影像学特征,与颈椎病、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等难以区分,易误诊误治。该病一经发现应积极手术治疗,也是目前唯一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有半椎板切除术、整块全脊椎切除手术、囊内切除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等术式。手术效果好,整体临床效果满意。脊柱外科医师应根据不同影像表现、肿瘤侵占情况、功能需要、颈椎术后稳定性等因素,选择合理手术方案。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76-1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河蚌葡聚糖HBP-A对豚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的影响

    潘富伟;王翔;熊轶喆;张明才;陈博;徐震球;孙蓉;詹红生;杜国庆;

    [目的]观察关节内注射不同剂量河蚌葡聚糖(anodonta glucan, HBP-A)对豚鼠膝关节软骨退变及相关标志物的影响。[方法]豚鼠20只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4只。正常组行右膝假手术处理,其余动物均行右膝前交叉韧带切断,建立骨性关节炎模型。术后3 d,正常组和模型组右膝关节内注射生理盐水,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注射7.5 mg/ml、15 mg/ml、30 mg/ml的HBP-A 200μl,每周注射1次,连续5周。5周后处死动物,取右膝关节标本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和q PCR检测。[结果]组织学观察见,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显著软骨退变,而注射HBP-A组织结构显著改善。模型组较正常组OARSI评分显著增加(P<0.05),在给予低、中、高浓度HBP-A关节腔注射,OARS评分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化方面,模型组较正常组软骨ALP、Ihh、Runx2和MMP13的OD值显著升高(P<0.05),而低、中、高浓度HBP-A关节注射软骨ALP、Ihh、Runx2和MMP13的OD值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P<0.05)。qPCR检测表明,模型组较正常组软骨IL-1β、Ihh、Runx2和MMP-13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0.05),在给予低、中、高浓度HBP-A关节腔注射,IL-1β、Ihh、Runx2和MMP-13的m 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HBP-A能够减少或延缓豚鼠膝关节软骨退变程度。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81-1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LRRC59基因在尤文肉瘤的表达与意义

    赵尧烨;刘震东;刘润泽;朱永杰;程兴博;连笑宇;刘斌峰;刘利民;张博;张喆;陈书连;高延征;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蛋白质59 (leucine-rich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 59, LRRC59)在尤文肉瘤中的表达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从国际癌症基因组联合体(International Cancer Genome Consortium, ICGC)数据库获取的56例尤文肉瘤样本的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信息,采用Kaplan-Meier曲线和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LRRC59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分析进一步评估LRRC59的生物学功能。Connectivity Map (CMap)分析筛选可能逆转LRRC59生物学效应的药物。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检测尤文肉瘤细胞中LRRC59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LRRC59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更短(P=0.010)。LRRC59高表达作为独立风险因素预示着尤文肉瘤患者的不良预后(P<0.05)。GO分析显示LRRC59可能参与调控了肿瘤细胞黏着斑和细胞外基质的形成过程。CMap分析发现芹菜素、喹诺他汀等药物对尤文肉瘤具有潜在治疗效应。RT-qPCR进一步验证了LRRC59在尤文肉瘤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细胞(P<0.001)。[结论] LRRC59是尤文肉瘤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有望为尤文肉瘤提供一个新型治疗靶点。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86-1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镜下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黄亮亮;李青;伍河霖;王昱;孔长旺;陈燕;徐峰;刘曦明;魏世隽;

    [目的]介绍镜下近端套索缝合联合跟骨锚钉技术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技术及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2019年1月采用上述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19例。在关节镜监视下使用2#高强度缝线套索缝合跟腱断端近侧内外侧,将缝线尾端经腱周膜深面引导至跟骨结节两侧,使用直径4.5 mm的外排锚钉固定缝线尾端,逐步收紧缝线固定。[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2年以上随访,末次随访,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chiles tendon total rupture score, ATRS)(96.89±4.17)分;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cl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为(96.11±5.02)分;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为(0.39±0.50)分。所有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左右恢复到伤前的体育活动水平。[结论]此镜下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既能确保跟腱断端对合的质量和强度,又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腓肠神经损伤,2年临床疗效满意。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91-1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手术

    王耀霆;王明新;王龙;李春宝;

    [目的]介绍无会阴柱牵引下髋关节镜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3例髋臼撞击综合征、盂唇损伤的患者在无会阴柱牵引下行髋关节镜探查清理、髋臼及股骨头成形、盂唇缝合手术治疗。术中不使用会阴柱牵引,患者仰卧于常规手术牵引床上,采用手术床头低脚高15°位,配合约束带固定的方法,牵开关节间隙,结合术中透视验证牵引效果,无需额外物料辅助。[结果]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手术并发症。术后1周随访,手术侧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结论]无会阴柱牵引技术可以有效解决髋关节镜手术会阴区压迫导致的并发症问题,该技术条件要求少,技术门槛低,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95-1797+1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颈椎高位后纵韧带骨化单开门成形颈后肌重附着

    周纪平;张蕾;李佳佳;刘永强;刘彬;杨永军;

    [目的] 介绍颈椎高位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单开门成形和肌肉止点重建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2019年3月对16例多节段累及C_2及以上椎体的OPLL患者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后肌肉重建术。显露C_(1~7)双侧椎板及椎间关节,咬平C_(2~7)棘突,C_(4、6)棘突基底部打孔,于C_(3~7)双侧做一骨槽,左侧仅切除外板,右侧切除全板,将C_(3~7)椎板自右侧向左侧整体掀开约1.5 cm,用微型钛板固定C_(3、5、7)椎板于相应右侧块,C_(4、6)用丝线固定。切除C_2椎板,于C_2双侧椎弓根置入螺钉,横向置入预弯钢板,切除寰椎后弓,颈后肌肉缝合固定于C_2钢板上重建肌肉起点。[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末次随访VAS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加颈后肌肉重建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避免术后出现抬头无力现象,对多节段高位OPLL治疗效果良好。

    2022年19期 v.30;No.549 1798-18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峡部螺钉联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腰椎峡部裂

    金新蒙;周文超;徐波;叶维光;范鑫斌;邵进;张岩;刘树义;杨铁毅;

    [目的] 探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应用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的患者21例,观察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平均(130.15±29.7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15.64±58.51)m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2.62±9.43)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和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术后18个月峡部裂骨性融合率为100%。末次随访时UCLA系统评价与术前相同,未发现邻近节段退变加重情况。[结论] 峡部螺钉结合非融合椎弓钉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或伴Ⅰ度滑脱或盘源性腰痛是安全有效的,峡部融合率满意。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02-18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观察

    刘文政;于秀淳;徐明;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月本科采用静脉滴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38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例患者首次用药时出现发热。5例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病理性骨折,其中4例行刮除植骨内固定术,1例行单纯髓内针内固定术。随访12~48个月,平均(30.79±13.03)个月。随时间推移,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SF-36评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Ⅰ型胶原C端肽和血清Ⅰ型胶原N端肽显著降低(P<0.05),但是血清骨钙素无显著变化(P>0.05)。影像方面,与治疗前相比,用药6个月后3例患者病变区域缩小,32例患者病变区域无变化,3例患者的病变区域扩大;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病变区域缩小,27例患者病变区域无变化,4例患者的病变区域扩大。[结论]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纤维结构不良能够减轻患者疼痛,降低骨代谢指标,延缓疾病的进展,并且不良反应轻微。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06-18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皮质骨轨迹钉固定

    孙英飞;移平;唐相圣;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钉固定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al degeneration, ASD)的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3月对20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采用CBT螺钉固定治疗,总结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44±0.31)h,术中出血量(248.27±16.51) ml,术后下地行走时间(7.23±1.12) d。术后平均随访(14.62±5.84)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8.70±1.30)分显著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81±0.27)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2.04±1.31)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23.84±2.91)分(P<0.05);ODI指数由术前的(18.14±6.42)%显著降至末次随访时的(3.74±0.55)%(P<0.05)。至末次随访时,18例均获得椎间融合,融合时间为6~9个月。[结论] CBT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ASD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10-1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椎体成形结合椎弓钉固定治疗3期Kümmell病

    张蕾;吴瑞;杨凯;周纪平;李佳佳;张廷伟;姜泽威;

    [目的]评价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3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2020年对30例3期Kümmell病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1±0.34) h,术中出血量(103.33±32.41) ml。随访24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VAS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P<0.05),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与术后2周相比,术后24个月时椎体前缘高度有所减少,而局部后凸Cobb角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骨水泥无移位,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椎体成形术结合椎弓根固定治疗3期Kümmell病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13-1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

    王瑞强;武英楷;苏长辉;韩锦学;贾庆卫;杨永良;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2020年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66例(66足)。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6例采用超声辅助微创修复(微创组),30例采用常规开放手术(常规组)。比较两组早期结果及随访结果。[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访(12.34±3.45)个月,微创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AOFAS、ARTS评分及踝关节主动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超声辅助微创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16-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基层工作

  • 椎管内气体囊肿的可视化内镜手术治疗

    管士伟;鞠玉亮;陈纪宝;董美霞;张晋;周峰;姜丽梅;张喜善;

    [目的]评价可视化内镜治疗椎管内气体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9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4例椎管内气体囊肿患者,男2例,女2例,平均年龄(56.62±10.56)岁,患者均存在神经根压迫症状,采用可视化内镜手术治疗,观察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4.13±9.87),术中透视次数平均(7.91±0.87)次,术后下地时间平均(2.22±0.23)d,所有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8.76±5.78)个月。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4例患者末次随访,患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肌力正常,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可视化内镜治疗椎管内气体囊肿,可以有效消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症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视野好、安全性高和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20-1821+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个案报告

  • 跟骨海绵状骨血管瘤1例报道

    娄金鹏;徐博;宋晓阳;李梓瑶;余新愿;甄平;

    <正>骨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好发于脊椎骨、颅骨、肩胛骨、肋骨、锁骨和骨盆等部位,四肢长骨较少发病;发生于跟骨的骨海绵状血管瘤更为罕见。其病因尚不明确,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多变且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为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该患者就被误诊为骨囊肿及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后经病理学检查才得以确诊并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2022年19期 v.30;No.549 1822-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