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毅;蒋洪宇;刘一凡;孟洪正;张明;张文强;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与麻醉下单纯手法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晚期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8月治疗40例TKA术后晚期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9例采用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联合组),另外21例采用单纯手法松解(手法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虽然联合组手术时间[(65.4±12.4)min vs (27.7±5.3)min, P<0.05]显著长于手法组,但是前者术中最大屈膝[(105.4±12.8)°vs (97.4±11.6)°, P<0.05]和伸膝角度[(0.8±1.9)°vs (3.7±2.5)°, P<0.05]均显著优于后者。所有患者随访平均(26.7±6.9)个月,两组间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膝关节ROM、KSS临床和KSS功能评分以及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HSS评分[(79.8±5.1) vs (74.2.±4.3), P<0.05]、KSS临床[(88.6±3.4) vs (83.9±3.2), P<0.05]和KSS功能评分[(85.7±3.5) vs (82.1±3.3), P<0.05]及膝关节ROM [(93.4±6.5)°vs (87.2±6.3)°, P<0.05]均显著优于手法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FTA角、假体松动和异位骨化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松解联合手法松解治疗TKA术后晚期僵硬能有效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2023年10期 v.31;No.564 86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徐世民;李志卫;于明东;孙良智;刘伟强;李曰众;张峻山;高加智;
[目的]比较Delta内镜与Quadrant通道经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治疗青年巨大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科微创手术治疗62例巨大L_5S_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青年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7例采用内镜椎间盘切除术,35例采用经通道椎间盘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无严重并发症。虽然内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通道组[(123.1±13.7)min vs (112.1±13.3), P=0.002],但是,内镜组术中失血量[(15.6±3.1)ml vs (38.1±6.2)ml, P<0.001]、切口总长度[(1.1±0.3)cm vs (2.3±0.4)cm, P<0.001]、下地行走时间[(1.5±0.9)d vs (2.5±1.4)d, P<0.001]、住院时间[(6.1±1.4)d vs (8.4±1.7)d, P<0.001]均显著优于通道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平均(24.1±5.2)个月,内镜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通道组[(88.2±1.2)d vs (90.2±1.4)d,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和腿痛VAS以及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O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内镜组的腰痛VAS评分[(3.0±0.9) vs (3.3±1.0), P=0.028]、腿痛VAS评分[(3.0±0.8) vs (3.5±0.9), P=0.032]和ODI评分[(20.7±4.0) vs (23.0±3.5), P=0.019]均显著优于通道组,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L_5S_1 Cobb角)均无明显改变(P>0.05);但两组术后椎管面积较术前显著扩大(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间隙高度、椎管面积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青年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Delta内镜椎间盘切除术相较于Quadrant通道术式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早期恢复。
2023年10期 v.31;No.564 870-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康健;冯晓雷;付志厚;刘江;周珂;王峰;
[目的]比较计算机辅助(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 CAS)和便携式导航(portable accelerometer-based navigation device, PAD)下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1年8月于本院接受导航辅助TKA术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2例采用CAS,18例采用PAD。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第3 d累计失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膝关节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和HS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HKAA均显著减少(P<0.05);术前、术后两组HKA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mMPTA角均显著增加(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mMPTA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CAS组mLDFA显著增加(P<0.05),而PAD组的mLDFA无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mLDFA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和PAD辅助TKA手术在围手术期情况、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度和临床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临床上可根据情况灵活选择。
2023年10期 v.31;No.564 876-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景云;石辉;刘涛;蔺超;任强;
[目的]评估骨髓间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10月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缝合组80例仅给予镜下肩袖修复术,联合组80例予以镜下肩袖修复联合局部BMSCs与PRP注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并发症。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主动活动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早期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随访时间平均(13.6±0.8)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两组前屈上举、外展上举与体侧外旋ROM均显著减少(P<0.05),而UCL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AHI和MRI评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和术后3个月两组AHI和MRI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AHI和MRI评级均显著优于缝合组(P<0.05)。末次随访时,缝合组再撕裂率32.5%(26/80),联合组再撕裂率15.0%(12/80)。[结论] BMSCs与PRP显著改善了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愈合,降低了再撕裂率。
2023年10期 v.31;No.564 881-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杜薇;丁宇;崔洪鹏;张建军;李雯;朱凯;卢正操;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 PTED)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DLB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DLBP患者随机分为PRP组与非PRP组,每组18例,PRP组给予PTED联合PRP治疗,非PRP组给予单纯PTED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随访12个月以上,PRP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非PRP组(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PRP组上述评分均显著优于非PRP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12个月PRP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均显著优于非PRP组(P<0.05)。[结论] PTED联合PRP治疗DLBP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疼痛,并有一定的延缓间盘退变的作用。
2023年10期 v.31;No.564 88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正>近期,不断有作者反映收到假冒我刊编辑部名义的邮件。以稿件决定刊用或抽查往期稿件相关数据等理由,要求本刊作者添加其个人微信(加微信后,以主办学术会议需要发邀约,征集稿件等理由,要求将他拉入相关的医学群等等)。这些都是网络诈骗行为,严重扰乱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正常工作,损害了编辑部的合法权益,编辑部将依法追查此事。在此我们提醒广大读者、作者:(1)本刊工作人员不会以邮件或短信的形式通知作者添加个人微信;(2)以我刊之名各种借口要求与作者、读者添加微信的行为均为假冒;(3)本刊专用电子信箱:jiaoxingtougao@163.com;jxwk1994@126.com;财务专用信箱:jiaoxingwaikecaiwu@163.com;(4)不明事宜可电话咨询:0538-6213228。请广大读作者提高警惕,注意甄别消息来源和真伪,严防信息泄露,避免上当受骗。特此公告!
2023年10期 v.31;No.564 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近期本刊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不断发现有涉嫌代写、代投的问题,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部正常的工作秩序。为了维护学术尊严,保证杂志的学术质量,维护期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正当权益,本刊郑重声明如下:本刊坚决反对由第三方代写、代投、代为修改稿件的行为。自即日起,凡投给本刊的所有稿件必须是作者亲自撰写的,稿件内容和所留作者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在稿件处理过程中,本刊的同行评议专家和编辑人员将动态地对文稿反复核对,
2023年10期 v.31;No.564 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犯了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为了确保作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请广大读作者注意辨明真伪,谨防上当受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冒充编辑部开设网站、征集稿件、乱收费的相关机构和个人。
2023年10期 v.31;No.564 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为促进期刊更好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更广泛的动员骨科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本刊建设,公开公正、高效及时处理作者来稿,以不断提升本刊影响力、公信力和学术质量,并动态化更新发展本刊编辑委员会,现决定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采用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动态考察的方法逐步推开。凡从事骨科及相关临床、康复、护理、教学、基础研究和医疗辅助工作10年以上,副高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均可报名。本刊原有编辑委员亦应重新申报入库。可在本刊远程投稿系统(http//jxwk.ijournal.cn)下载入库须知和申请表。
2023年10期 v.31;No.564 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点击本刊网址进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上方菜单栏:期刊浏览,显示本刊站内检索窗口,输入您要查找的自由词,点击回车。网页即显示相关内容。点击排列方式,您可按“相关性、发现时间......”排列篇名。点击篇名,弹出摘要页面进行阅读。如果需要引用,点击右上角‘“’符号,在弹出的提示框里将内容复制粘贴:“Ctrl+C”复制,“Ctrl+V”在您的文中粘贴。文献格式需严格按本刊格式要求进行修改,作者仅引用前3位,超过3位时,加“,等.”或“,et al.”。英文作者仅用姓(last name),仅首字母大写,而名(first name, middle name)仅用其第一个字母大写缩写。文章题目仅首字母大写。
2023年10期 v.31;No.564 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为了提高向本刊投稿的成功率,避免稿件反复修改而延长刊用周期,投稿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本刊近期出版的杂志,特别是应检索相关内容的文章,并注意参考其内容。可登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期刊浏览”栏目,按提示阅读。在网站首页点击来稿要求,即可查看最新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稿约,在下载区查看2021年本刊各栏目样稿,并按照稿约及样稿的要求书写。稿件格式一定要按拟投栏目的格式要求撰写,字数、图表、参考文献要完全符合相应栏目要求。在投稿系统上传稿件的同时,必须上传2个基本附加文件(单位介绍信、学术诚信承诺书)。如有基金支持一定要标注清楚,在读研究生、住院医师投稿必须要有导师或上级医师推荐函。
2023年10期 v.31;No.564 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昱翔;谢江;张宏其;李炯;唐明星;
[目的]探讨脂联素是否对特发性脊柱侧弯(idiopathic scoliosis, IS)患者关节突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肥大过程产生影响。[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IS患者和正常人组的血浆脂联素水平;提取IS患者和正常人组的关节突原代软骨细胞,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脂联素及其受体Adipo R1、软骨细胞标志蛋白ColⅡ和肥大标志物Col X的表达情况。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IS组软骨细胞,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S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19.3±11.5)μg/ml vs(9.5±8.4)μg/ml, P<0.05],且IS组女性[(19.3±11.5)μg/ml vs (11.9±8.8)μg/ml, P<0.05]和男性患者[(9.3±4.5)μg/ml vs (3.7±3.3)μg/ml, P<0.05]的血浆脂联素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正常人组女性和男性的水平。IS患者软骨细胞中脂联素[(1.4±0.3) vs (1.0±0.1), P<0.05]、Adipo R1 [(1.3±0.3) vs (1.0±0.2), P<0.05]和ColⅡ[(1.8±0.7) vs (1.0±0.7), P<0.05]的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组,而Col X [(0.2±0.1) vs (1.0±0.8), P<0.05]的蛋白水平则低于正常人组。不同浓度脂联素刺激IS组软骨细胞后,Adipo Q、AdipoR1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升高(P<0.05),ColⅡ和抗凋亡因子Bcl2的蛋白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而ColX、Bax蛋白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浆中升高的脂联素水平可能通过上调AdipoR1、Bcl2和ColⅡ,以及下调Bax和Col X来促进IS患者软骨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肥大进程。
2023年10期 v.31;No.564 906-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范振环;于振海;赵廷宝;房龙;林永杰;郝伟;
[目的]探讨NICE结固定锁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将60例人体锁骨标本随机分为4组,使用骨科摆锯制作锁骨中段骨折(OTA/AO分型15-A2)模型,分别行拉力螺钉固定,以及2-0线NICE结固定、1-0线NICE结固定和1#线NICE结固定。采用Instron生物力学测试机进行三点弯曲实验,测量各组不同固定方式骨折模型的失效载荷、最大位移及屈服刚度。[结果] 1#线NICE组与拉力螺钉组在失效载荷[(98.4±0.7)N vs (99.0±1.7)N, P>0.05]、最大位移[(10.1±0.4)mm vs (10.0±0.4)mm, P>0.05],以及屈服刚度[(24.4±0.4)N/mm vs (24.5±0.5)N/mm,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拉力螺钉组在失效载荷[(99.0±1.7)N,(45.2±0.5)N,(64.8±0.7)N, P<0.05]、最大位移[(10.0±0.4)mm,(9.4±0.6)mm,(5.6±0.5)mm, P<0.05]及屈服刚度[(24.5±0.5)N/mm,(5.0±0.3)N/mm,(12.5±0.3)N/mm, P<0.05]均显著大于2-0线NICE组和1-0线NICE组。1-0线NICE组失效载荷[(64.8±0.7)N vs(45.2±0.5)N, P<0.05]、屈服刚度[(12.5±0.3)N/mm vs (5.0±0.3)N/mm, P<0.05]均显著大于2-0线NICE组,而前者的最大位移[(5.6±0.5)mm vs (9.4±0.6)mm, P<0.05]显著小于后者。[结论]使用1#线进行NICE结环绕捆扎固定锁骨中段骨折,与使用拉力螺钉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性能相当。
2023年10期 v.31;No.564 912-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梁锋;沈思远;田纪伟;张云鹏;肖守允;丁惠民;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对68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THA手术,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3例采用DAA入路,35例采用PLA入路。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或其他严重术中并发症。虽然DAA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PLA组[(106.8±14.0)min vs (91.2±12.0)min, P<0.001],但是DAA组在切口长度[(11.9±1.8)cm vs (14.8±2.2)cm, P<0.001]、术中失血量[(172.2±25.9)ml vs (212.0±33.7)ml, P<0.001]、下地行走[(26.2±8.3)h vs (44.4±11.8)h, P<0.001]和住院时间[(6.8±0.6)d vs (9.8±1.3)d, P<0.001]显著优于PLA组。术后3 d, DAA组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PLA组[(4.1±0.7) vs (5.5±1.0), P<0.001],而DAA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PLA组[(73.9±6.5) vs (64.8±5.9), P<0.001]。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小(P<0.05),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间VAS评分及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PLA入路,DAA入路TH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具有损伤小、术后早期恢复快的优势。
2023年10期 v.31;No.564 929-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隗晨;张平;张鸿悦;张耀国;解焕鑫;章耀华;黄隽霓;杨华清;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慢性踝外侧不稳(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CLAI)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20年12月50例CLA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25例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kinesiology taping, KT)和核心稳定性训练(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 CST)(KT-CST组),25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及检测资料。[结果]治疗后KT-CST组VAS评分[(2.1±1.4) vs (3.0±1.0), P<0.05]、FADI评分[(101.0±18.0) vs (88.0±13.9), 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此外,治疗后KT-CST组AF/W [(1.1±0.3)Nm/kg vs (0.8±0.5)Nm/kg, P<0.05]、AE/W [(0.6±0.2)Nm/kg vs(0.4±0.2)Nm/kg, P<0.05]、YBT [(95.2±14.3) vs (88.0±15.7), P<0.05]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肌内效贴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增加CLAI患者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从而增加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
2023年10期 v.31;No.564 933-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孙守琦;魏民;
[目的]探讨对踝关节镜诊断的下胫腓联合不稳采用Tightrope修复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7年11月—2020年3月,对41例踝关节镜下确诊下胫腓联合不稳患者行经皮Tightrope修复。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 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24~5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5.4±7.7)个月,随访过程中,41例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均未行翻修手术。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6、12个月和末次随访),VAS评分显著减少[(4.4±2.8),(2.6±1.8),(1.8±1.6),(1.4±1.5), P<0.001],而AOFAS评分[(60.9±28.6),(73.4±13.9),(82.2±14.0),(85.0±10.0),P<0.001]和SF-36评分[(89.5±12.1),(98.8±12.9),(106.8±12.0),(112.2±13.4), P<0.001]显著增加;但是,踝关节跖屈-背伸和旋前-旋后活动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时,39例恢复伤前运动水平,占95.1%。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踝内侧间隙(medial clear space, MCS)、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 TFCS)、胫腓重叠(tibiofibular overlap, TFO)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踝关节镜检查是发现远端胫腓联合不稳定的有效工具,采用经皮Tightrope修复下胫腓联合不稳可获得满意疗效。
2023年10期 v.31;No.564 937-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传鑫;马亮;李景银;谢文鹏;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克氏针固定Dubberley B型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3例DubberleyB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肘关节外侧入路并采用微型钢板联合埋头钉及克氏针固定。[结果]手术均完成顺利,无严重医源性损伤发生。平均随访时间(17.5±2.7)个月。恢复患肢完全持重活动时间为(15.3±1.6)周。随时间的推移,13例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肘伸屈ROM和MEPS评分显著提升(P<0.05)。术后影像显示,12例解剖复位;1例骨折移位<2 mm,不伴成角或旋转移位。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达骨折愈合,无骨块移位,2例轻度骨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并发症。[结论]采用锁定钢板联合埋头钉及克氏针联合固定可有效治疗DubberleyB型肱骨小头骨折。
2023年10期 v.31;No.564 941-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扬;范富有;裴孝鹏;吕成国;孙宜保;杨勇;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L_5骨质疏松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结果。[方法]2018年11月—2022年7月采用经L_4椎弓根体表投影外缘约2 cm处为入针点、L_5椎弓根体表投影外上缘为椎弓根穿刺点的单侧入路PVP治疗L_5-OVCF 47例患者,评价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50 min,骨水泥注入量3.5~10 ml;发生骨水泥渗漏11例,但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2~26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出院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VAS[(7.1±1.0),(1.7±0.8),(0.9±0.6),P<0.001]及ODI评分[(67.6±16.6),(16.9±8.6),(10.2±4.7),P<0.001]均显著减少。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9例,良22例,可6例,优良率为87.2%。影像方面,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水泥分布均过椎体中线。与术前相比,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显著增加[(2.1±0.4)cm,(2.7±0.3)cm,P<0.001]。[结论]此种技术PVP治疗L_5-OVCF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2023年10期 v.31;No.564 945-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沈思远;梁锋;田纪伟;张云鹏;肖守允;丁惠民;
[目的]探究新型充气脊柱支架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thoracolumbar compression fractures, TLCF)的疗效。[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非手术治疗的50例TLCF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6例采用新型脊柱充气支架治疗(支架组);另外24例采用传统垫枕治疗(垫枕组)。比较两组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支架组下床时间显著早于垫枕组[(60.8±4.1)d vs (63.9±3.3)d, P=0.012]。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1周后支架组VAS评分[(3.5±0.7) vs (4.1±0.8), P=0.008]和ODI评分[(29.5±2.6) vs (32.1±2.2), P<0.001]均明显低于垫枕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腰椎前凸角和椎体前缘高度比显著增加(P<0.05),而局部后凸角显著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支架组腰椎前凸角[(47.3±1.0)°vs (45.3±0.9)°, P<0.001]、局部后凸Cobb角[(10.5±0.7)°vs (12.0±0.4)°, P<0.001]及椎体前缘高度比[(93.1±1.9)%vs (88.1±2.4)%, P<0.001]均显著优于垫枕组。[结论]与传统垫枕治疗相比,新型充气脊柱支架可更有效维持骨折复位,改善治疗的舒适度,改进治疗效果。
2023年10期 v.31;No.564 949-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