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广超;吴天亮;夏太宝;严政;桂召柳;薛双桃;
[目的]比较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45例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0例采用UBE术,25例采用TLIF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UBE组切口总长度[(2.2±2.2)cm vs (10.2±1.7)cm,P<0.05]、术中失血量[(35.0±21.3)ml vs (472.0±171.4)ml,P<0.05]、术中透视次数[(6.1±0.9)次vs (10.0±2.3)次,P<0.05]、下地行走时间[(1.5±0.7)d vs (3.7±1.0)d,P<0.05]、住院时间[(13.4±3.2)d vs (17.8±7.2)d,P<0.05]均显著优于TLIF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UBE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TLIF组[(70.3±11.9)d vs (90.4±13.4)d,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后1个月UBE组腰痛VAS评分[(2.5±0.5)vs (4.2±0.9),P<0.05]、ODI评分[(11.2±5.0) vs (18.8±9.0),P<0.05]、JOA评分[(20.9±3.5) vs (17.5±2.8),P<0.05]均显著优于TLIF组。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患者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UBE组椎管面积显著小于TLIF组[(191.6±33.8)cm~2vs (244.6±21.9)cm~2,P<0.05]。两组患者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术前术后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的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UBE和TLIF两种手术方式治疗LSS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相比TLIF术,UBE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早期腰痛轻,特别适合累及节段较少的LSS。
2023年11期 v.31;No.565 967-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鲍小明;任坤;张小平;郭卫东;闫康;董鑫;廖博;
[目的]比较显微镜与直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fusion, 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2018年11月采用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术前沟通结果,30例采用显微镜下ACDF,35例采用传统直视下ACDF。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显微镜组仅1例喉返神经损伤;传统组2例脑脊液漏,3例喉返神经损伤;均未引发严重不良后果。显微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间切口长度、透视次数、切口愈合等级、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0.2±8.0)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锥体束征显著改善(P<0.05),VAS和N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和ND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显微镜组的JOA评分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两组责任段椎管面积、椎间隙高度和颈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影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显微镜组为26/30(86.7%),传统组为30/35(8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ACDF较传统直视下手术更为精准,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和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2023年11期 v.31;No.565 974-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0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冯骁骁;吕南宁;张浩;刘昊军;刘明明;
[目的]比较低温与常温间断灌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8月在本科应用PVP治疗的60例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采用低温间断灌注组,另外30例采用常温灌注。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低温组的骨水泥可推注时间显著长于常温组[(10.5±1.3)mm vs (4.9±1.0)min, P<0.05],且前者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后者(6.7%vs36.7%, 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射量、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5.0±1.8)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出院及末次随访时,VAS、ODI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出院时[VAS (2.0±1.3) vs (2.9±1.3), P=0.010; ODI (27.7±3.5) vs (28.1±3.8), P=0.022; JOA (22.9±2.0) vs (21.7±1.7), P=0.010]和末次随访时[VAS(2.1±1.2) vs (2.9±1.4), P=0.016; ODI (26.5±2.6) vs (27.7±3.7), P=0.034; JOA (22.5±1.5) vs (21.4±1.8), P=0.033]低温组均显著优于常温组。影像方面,低温组的骨水泥弥散优良率显著高于常温组(56.7%vs 30.0%, 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椎前缘相对高度、局部Cobb角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患椎前缘相对高度与局部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低温间断灌注显著增加骨水泥有效推注时间,提高骨水泥在椎体中的弥散程度,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2023年11期 v.31;No.565 980-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龙;卜晋辉;何博;黄森;王振飞;戴尅戎;马超;刘光旺;
[目的]比较后路内镜减压与开放延长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邻椎病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2例采用后路内镜减压(内镜组),14例采用开放延长PLIF (PLIF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内镜组在手术时间[(61.1±20.4)min vs (124.2±27.9)min,P<0.05]、切口总长度[(0.7±0.1)cm vs (10.7±1.6)cm,P<0.05]、术中失血量[(8.8±7.1)ml vs (244.4±108.4)ml,P<0.05]、下地时间[(1.6±0.7)d vs (3.7±1.5)d P<0.05]、住院时间[(5.6±1.9)d vs (9.5±2.5)d,P<0.05]均显著优于PLIF组。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内镜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显著早于PLIF组[(56.7±5.4)d vs (67.3±6.8)d,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腿痛VAS、ODI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椎管面积、侧隐窝矢径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两组之间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内镜组的椎管面积[(142.2±14.7)mm~2vs (182.0±20.5)mm~2,P<0.05]、侧隐窝矢径[(3.4±0.4)mm vs (4.3±0.7)mm,P<0.05]均显著小于PLIF组(P<0.05),两组腰椎前凸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后路内镜减压治疗邻椎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可取得与开放延长PLIF相当的治疗效果。
2023年11期 v.31;No.565 986-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长鹏;亓英国;谷增泉;谢学升;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与单通道经椎板间内镜(uniportal interlaminar endoscopy, UIE)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8月内镜手术治疗LDH 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2例采用UBE术,另外31例采用UIE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UBE组手术时间[(83.2±10.3)min vs (71.8±8.9)min, P<0.05]、切口总长度[(1.5±0.2)cm vs (1.2±0.2)cm, P<0.05]、术中失血量[(30.0±2.0)ml vs (20.0±1.6)ml, P<0.05]、下地行走时间[(2.5±0.5)d vs (1.6±0.2)d, P<0.05]及住院时间[(5.1±0.6)d vs (4.0±0.4)d, P<0.05]均显著大于UIE组,两组术中透视次数和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个月时UBE组的腰痛VAS评分[(2.2±0.4) vs (2.5±0.5), P<0.05]、腿痛VAS评分[(2.4±0.6) vs (2.8±0.7), P<0.05]和ODI评分[(20.2±2.9) vs (22.5±2.5), P<0.05]均显著优于UIE组;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椎管占位率显著下降(P<0.05),椎间隙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显著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UBE椎管占位率[(12.3±3.2)%vs (15.5±4.3)%, P<0.05]和腰椎前凸角[(52.3±6.2)°vs (47.8±5.9)°, P<0.05]均显著优于UIE组。[结论] UBE与UIE均为治疗LDH的有效术式,两者疗效相当。相比之下UIE术的手术损伤更小,但UBE的减压效果更好。
2023年11期 v.31;No.565 992-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传鑫;于永杰;马亮;
[目的]比较镜下与开放Brostr?m-Gould术修复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19年9月手术治疗慢性踝外侧不稳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关节镜下修复(镜下组),30例采用开放修复(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关节镜组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的随访,随时间推移,两组术后踝内-外翻ROM及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镜下组踝背伸-跖屈ROM、踝内-外翻ROM及AOFAS评分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但术后12个月时差异均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前抽屉试验与内翻试验均显著改善(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应力位片距骨前移距离与距骨内翻角度均显著减少(P<0.05),但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改良辅助入路与开放Brostr?m-Gould均可有效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关节镜下改良辅助入路更为微创,短期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显著。
2023年11期 v.31;No.565 998-1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答;马振;王业鑫;钟伟;
[目的]探讨有限软组织松解结合不同外固定治疗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 2019年9月—2020年12月共41例(58足)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分别采用有限软组织松解+石膏固定术或有限软组织松解/截骨矫形+组合式/环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总结围手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 58足中,跟腱延长、胫后肌腱延长(84.5%);足的截骨或关节融合(74.1%)。患者均获至少24个月随访。全部病例拆除外固定架后及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肌力、外翻肌力、肌张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踝-后足AOFAS评分显著增加(P<0.05),ICFSG评分、ASHWORTH评分显著减少(P<0.05)。[结论]有限软组织松解结合外固定技术治疗痉挛性脑瘫马蹄内翻足畸形,可以取得比较满意且相对理想的效果。
2023年11期 v.31;No.565 1032-1034+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鹿洪秀;张金;杨沛然;孙莉;张建新;
[目的]探讨高位髂筋膜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意义。[方法] 140例老年初次单侧TH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例采用高位FICB联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复合组),另外70例采用单纯PCIA (PCIA)组。比较两组术后镇痛和临床资料。[结果]复合组术后8、12、24 h的VAS评分[(2.3±0.4) vs (2.6±0.7), P=0.002;(2.7±0.5) vs (3.4±0.7), P<0.001;(3.0±0.7) vs (3.4±0.6), P<0.001]和BCS评分[(3.3±0.5) vs (2.4±0.4), P<0.001;(2.5±0.4) vs (1.9±0.5), P<0.001;(2.9±0.6) vs (2.1±0.6), P<0.001]均显著优于PCIA组。复合组48 h PCIA总按压次数[(5.2±2.2)次vs (9.8±1.4)次, P<0.001]和镇痛补救率[5(7.1%) vs 18(25.7%), P=0.003]均显著优于PCIA组。复合组术后第1 d和3 d的MMSE评分[(8.7±2.1) vs (11.2±1.9), P<0.001;(7.7±1.7) vs (8.7±1.8), P=0.001]和PSQI评分[(8.7±2.1) vs (11.2±1.9), P<0.001;(7.7±1.7) vs (8.7±1.8), P=0.001]均显著优于PCIA组。出院时复合组的Harris评分[(80.6±5.6) vs(77.4±5.4), P=0.001]显著优于PCIA组。复合组术后5 d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的发生率[(2.9%) vs (12.9%), P=0.028;(4.3%) vs(18.6%), P=0.017;(8.6)%vs (25.7%), P=0.015]显著低于PCIA组)。[结论]高位FICB联合PCIA可有效减轻THA的疼痛,提高术后的舒适度,降低术后谵妄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睡眠质量,促进髋关节功能的快速恢复。
2023年11期 v.31;No.565 1035-1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仲新宇;李大鹏;张懿明;张兵;尹正宇;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采用UBE技术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5±12.6)岁。观察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93.6±17.1)min,住院时间平均(3.8±1.1)d。随时间推移,VAS、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随访60 d时,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96.7%。实验室检查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d,CRP、ESR、CPK均显著升高(P<0.05),但在术后第3 d时均已降至术前水平,在正常生理范围内。[结论] UBE技术可非常有效治疗重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显著。
2023年11期 v.31;No.565 1039-1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高强;郑遵成;陈义乾;王琰;王英;吕小倩;岳寿伟;
[目的]探讨基于Ilizarov理论长时间牵引对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28例行长时间牵引,28例行常规牵引。比较两组临床、电生理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治疗4周后VAS、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VAS、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长时间组VAS、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后,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电位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传导速度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两组间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长时间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传导速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延长牵引治疗时间能有效改善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电生理表现,疗效优于常规牵引疗法。
2023年11期 v.31;No.565 1042-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3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鞠玉亮;管士伟;王磊;郭蒙;张喜善;
[目的]探讨使用自主设计研发的导向环锯减压植骨治疗早中期(Ficat I、II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20年10月,对36例(44髋)早中期股骨头坏死行导向环锯减压植骨术,评价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65.2±8.4)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32.5±5.6)ml,术中透视次数平均(20.3±3.6)次,住院时间平均(7.0±1.8)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8±9.3)个月,术后患肢负重下地时间平均(5.1±0.9)个月。随时间推移,Harris评分[(69.5±5.9)分,(80.2±7.8)分,(82.8±6.6)分, P<0.05]、髋屈-伸ROM [(56.6±7.8)°,(85.5±6.3)°,(91.2±8.2)°, P<0.05]和髋内-外旋ROM [(35.2±5.3)°,(56.5±6.9)°,(62.7±7.2)°, P<0.05]均显著增加。影像方面,2髋在术后1年进展为Ficat 3期,2髋发生股骨头塌陷。[结论]导向环锯减压植骨治疗早中期股骨头坏死具有定位直观、死骨刮除确切、减压植骨充分的优点,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2023年11期 v.31;No.565 1045-1047+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