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两种带蒂皮瓣转移修复手指掌侧缺损的比较

    王辉;杨晓溪;霍永鑫;王红涛;贾鑫玮;张净宇;张一晗;

    [目的]比较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与掌背动脉返支皮瓣急诊修复手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5月—2020年8月,收治第2~5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急诊入院患者46例。依据医患沟通结果,25例采用指背侧支皮瓣,21例采用掌背返支皮瓣。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指背侧组采用植皮闭合供区,而掌背返支组供区闭合多采用直接缝合,前者显著不及后者(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皮瓣成活面积、供区切口愈合等级、拆线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9~20个月,平均(13.6±2.4)个月。末次随访时,指背侧支组患者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及外观满意度评分均优于掌背返支组(P<0.05),而两组伤指关节TA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皮瓣均可有效修复手指中末节掌侧软组织缺损,相比之下,指动脉背侧支皮瓣感觉更好、外形更美观。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49-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保留残束与标准重建比较

    张青松;文华伟;方禹舜;李亚楠;张绍华;李涛;汤明;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部分损伤保留残束与标准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的36例术中确诊为ACL部分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6年10月—2018年1月的连续17例行标准ACL重建手术(常规组),2018年2月—2020年1月的连续19例行保残束选择ACL束重建(保残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合并半月板损伤、合并软骨损伤、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2.8±6.5)个月。术后12个月保残组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24个月,两组间松弛度侧侧差、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Lysholm评分、IKDC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重返运动时间显著早于常规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重返运动率保残组为47.4%(9/19),常规组为47.1%(8/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骨隧道定位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骨隧道扩大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部分损伤选择束重建联合快速康复早期功能恢复更好,重返运动时间更短,是治疗ACL部分损伤的较好选择。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54-1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自体腘绳肌腱与股四头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比较

    许正文;李振;苏长征;侯振扬;朱彪;

    [目的]比较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 HT)与股四头肌肌腱(quadriceps tendon, QT)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6年11月—2019年l0月本院镜下单束ACL重建86例患者。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3例采用HT移植物重建ACL,另外43例采用QT重建ACL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探查两组合并半月板损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半月板成形术。两组手术时间、取腱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25.1±2.4)个月,HT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QT组[(45.2±2.4) d vs (47.1±1.4) d,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显著增加(P<0.05),KT-1000侧侧差值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Lysholm评分、IKDC2000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KT-1000侧侧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QT组KT-1000侧侧差值均显著小于HT组[术后6个月,(2.7±0.7) mm vs (3.3±0.6) mm, P<0.05;术后12个月,(3.0±0.7) mm vs (3.6±0.6)mm, P<0.05;术后24个月,(3.2±0.6) mm vs (3.6±0.5) mm, P<0.05]。影像方面:与术后4、12个月相比,术后24个月两组股骨隧道扩大显著增加(P<0.05),术后24个月QT组股骨隧道扩大显著少于HT组[0/1/2/3:(25/18/0/0) vs 0/1/2/3:(15/28/0/0), P<0.05]。[结论]对于镜下单束移植物重建ACL,QT移植物在术后膝关节前向松弛、股骨隧道扩大显著优于HT移植物。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59-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等速肌力锻炼对麻醉下手法松解冻结肩的影响

    辛运强;滕学仁;邹阿鹏;安丰敏;刘玉新;

    [目的]评价麻醉下手法松解术(manipulation under anesthesia, MUA)结合等速肌力锻炼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2月在本院采用MUA治疗的冻结肩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30例的MUA治疗后行等速肌力锻炼(等速组),30例在MUA治疗后常规康复锻炼(常规组)。比较两组治疗期、随访和ISOMED2000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等速组治疗周期显著短于常规组[(84.6±8.3) d vs (103.9±28.3) d, P<0.05],但等速组治疗费用显著高于常规组[(2 760.7±134.2)元vs (2 355.2±401.9)元, 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2、4周等速组VA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期间等速组止痛药物的使用强度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平均(34.5±5.9)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均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等速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外展、前屈、后伸ROM均显著优于常规组[(91.4±4.2)分vs (88.3±4.6)分;(165.8±9.6)°vs (149.7±14.8)°;(171.1±8.3)°vs (159.2±12.6)°;(49.7±5.6)°vs (40.0±4.7)°, P<0.05]。ISOMED2000检测方面,与治疗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60°/s外展、60°/s前屈、60°/s后伸、120°/s外展、120°/s前屈、120°/s后伸、180°/s外展、180°/s前屈和180°/s后伸峰值扭矩(peak torque, PT)均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等速组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MUA结合等速肌力锻炼治疗冻结肩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肩关节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增强肩关节力量。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65-1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显微镜辅助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

    宋晓飞;刘念;刘瑜;孙子路;边森;王峰;张长成;尹锐峰;高毅;

    [目的]比较显微镜辅助与直视下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7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患者纳入本研究,40例采用显微镜下减压融合固定(显微组),34例采用常规减压融合固定(常规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显微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但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P<0.05)。显微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3.1±0.5)年。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JOA评分,以及Frankel指数均显著改善(P<0.05);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局部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辅助减压融合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70-1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关于稿件诚信审核的通告

    <正>即日起本刊将对每一篇来稿进行全方位诚信审核。稿件上传投稿系统后,本刊的编辑人员会与作者联系核查稿件相关情况,可能动态地对文稿反复核对。请作者需确认投稿文章内容为本人原创,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保证不存在代写、代投行为。以下情况将被判定为涉嫌代写代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无论稿件处理至哪个阶段,均终止稿件进一步处理或直接退稿。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建立《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的通知

    <正>为促进期刊更好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更广泛的动员骨科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本刊建设,公开公正、高效及时处理作者来稿,以不断提升本刊影响力、公信力和学术质量,并动态化更新发展本刊编辑委员会,现决定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采用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动态考察的方法逐步推开。凡从事骨科及相关临床、康复、护理、教学、基础研究和医疗辅助工作10年以上,副高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均可报名。本刊原有编辑委员亦应重新申报入库。可在本刊远程投稿系统(http//jxwk.ijournal.cn)下载入库须知和申请表。填写并加盖所在单位公章后,制成PDF文件,上传至本刊电子信箱:jxwkxms@126.com,完成入库。编辑部将依据您的专业特长,向您分发需审阅评议的稿件。评议工作为志愿性,但您的工作会在本刊留下有价值的印迹。专家库采用动态管理,将以您的评议质量、效率和工作量作为您改选进入,或再次当选编辑委员会委员的依据。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检索引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及文献格式

    <正>点击本刊网址进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上方菜单栏:期刊浏览,显示本刊站内检索窗口,输入您要查找的自由词,点击回车。网页即显示相关内容。点击排列方式,您可按“相关性、发现时间......”排列篇名。点击篇名,弹出摘要页面进行阅读。如果需要引用,点击右上角‘“’符号,在弹出的提示框里将内容复制粘贴:“Ctrl+C”复制,“Ctrl+V”在您的文中粘贴。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本刊严查代写代投稿件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通告

    <正>近期本刊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不断发现有涉嫌代写、代投的问题,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部正常的工作秩序。为了维护学术尊严,保证杂志的学术质量,维护期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正当权益,本刊郑重声明如下: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荟萃分析

  • 创伤性踝关节炎置换与融合疗效的荟萃分析

    朱善成;章超;乔晓红;

    [目的]对踝关节置换术(total ankle arthroplasty, TAA)与踝关节融合术(ankle arthrodesis, AA)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疗效性进行系统性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0月有关国内外TAA与AA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中、英文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评价偏倚风险,提取相关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篇文献,4篇回顾性队列研究,4篇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81例病例,其中TAA组患者253人,AA组患者228人。荟萃分析表明:TAA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AA组(MD=-51.88,95%CI-98.18~-5.58,P=0.03),TAA组Kofoed评分显著高于AA组(MD=6.60,95%CI 3.72~9.47,P<0.01),TAA组术后跛行情况显著轻于AA组(MD=0.17,95%CI 0.05~0.55,P<0.01),但TAA术后翻修次数显著多于AA组(MD=2.73,95%CI:1.05~7.14,P=0.04)。而两组AOFAS评分(MD=3.47,95%CI-2.90~9.84,P=0.29)、VAS评分(MD=-0.90,95%CI-1.95~0.15,P=0.09)、术后并发症(MD=3.77,95%CI 0.42~33.93,P=0.24)和术中出血量(MD=49.21,95%CI-9.04~107.46,P=0.10)的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AA相比,TAA具有术后感受更好,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但是术后翻修次数明显增多。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75-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假体周围感染遗传易感性的研究现状

    董柏;郑稼;董永辉;代志鹏;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经济、心理、生活带来严重的负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对复杂疾病进行遗传分析已成为当下热点。本文综述了白细胞介素、甘露糖结合凝集素、Toll样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中的遗传易感性。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80-1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半月板外突的中央化治疗研究进展

    许涛;付红军;周游;

    半月板外突是评价半月板功能和半月板损伤诊断中的重要指标,是半月板损伤修复预后疗效较差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早期信号,加速骨关节炎发生发展。近年,半月板中央化这一新技术在治疗半月板外突的生物力学研究、动物模型、临床治疗和疗效随访中有很多拓展性研究。因此,本文将从半月板外突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和中央化治疗等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85-1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影响老年股骨颈骨折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因素

    魏皙;刘欣欣;宗国芳;王亚平;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会对患者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方面产生严重的影响,即便手术治疗后,健康状态恢复到骨折前的水平需要很长时间,且有相当多的患者无法达到这一水平。为了改善患者的总体健康和整体功能,应正确选择手术治疗方法。此外,应强化针对性护理与康复、心理疏导和营养支持,以力求达到患者更好的健康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90-1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分析研究进展

    代菁;卢斌;马剑雄;马信龙;

    前交叉韧带损伤(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是临床上常见的膝关节运动性损伤之一。损伤病因多种多样,给临床早期及时的诊断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步态分析通过提供客观准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及时反映肢体的功能变化。本文系统性回顾前交叉韧带损伤步态分析的相关研究,阐述了正常步态的特征,同时从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治疗方式、手术重建后康复指导等各个方面,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步态的特征进行综述,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步态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95-1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老年骨折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研究进展

    荆文慧;荆洁;潘源;卢建峰;

    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是外科患者严重并发症之一,其致残、致死率高,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老年骨折患者日益增多,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病率也呈现升高趋势,值得临床高度关注。因此,探讨老年骨折患者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风险干预措施,对于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老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风险及其干预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3年14期 v.31;No.568 1299-1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创新

  • 镜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

    周明;龚礼;侯慧铭;邹文;范少勇;胡梁深;

    [目的]介绍镜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4月—2021年9月,对18例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Ⅲ~V)患者采用关节镜监视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进行治疗。首先于锁骨外侧占其全长16%、25%位置处建立锁骨双隧道。利用引线将TightRope钢板的高强线绕过喙突基底部,并从锁骨双隧道穿出。内侧隧道放置纽扣板,外侧隧道放置可调板。然后收紧高强线使袢钢板与锁骨紧密贴合,逐渐复位肩锁关节,最后再次打结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5~2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肩关节VAS、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关节镜下喙突免钻孔喙锁韧带重建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能够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04-1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Klammer 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改良入路手术

    陈民;李文庆;姚海波;李楚炎;张国雷;杨涛;朱小弟;

    [目的]介绍Klammer 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改良入路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4月,采用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21例。后外侧切口位于腓骨远端后缘与跟腱之间中线,在腓骨肌与 长屈肌腱之间分离,显露后侧柱;将切口前外侧分离全层筋膜皮瓣向前外侧牵拉,可显露腓骨远端。改良后内侧切口沿胫骨远端内侧后缘,在胫后肌腱与胫骨之间分离,肌腱血管神经束全部向外侧牵拉,显露内侧柱。[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5.2±1.5)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顺利愈合。末次随访VAS评分(1.9±0.2)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0±1.4)分。影像方面,18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移位1~2 mm。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08-1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

    张海鹏;王晓辉;张烽强;孟祥坤;马永方;王加利;

    [目的]介绍关节镜直视下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内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1月用本方法治疗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患者28例。在跟骨结节及距骨颈处置入牵引针,用牵开器内外侧牵开,恢复跟骨的长度,无内外翻。关节镜入路为后外侧口入路及外侧口入路,直视下清除碎骨块、血肿,闭合撬拨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恢复Bo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克氏针临时固定;将复位宽度的钢板置于足内外侧,用大力复位钳自足两侧持续向中间加压,逐渐恢复宽度。复位良好后置入经皮空心螺钉完成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3.3±1.4)个月。末次随访,足踝活动度及力线恢复良好,依据AOASF评估标准,临床结果优18足,良8足,可2足,优良率为92.9%。[结论]关节镜直视下微创复位内固定Sanders Ⅱ~Ⅲ跟骨骨折,复位精准,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12-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镜下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胫骨髁间嵴Meryers Ⅳ型骨折

    曲峰;李海鹏;王克涛;周敬滨;赵盈绮;申学振;刘玉杰;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Meryers Ⅳ型前交叉韧带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与初步效果。[方法] 2019年10月—2021年9月对9例Meyers-McKeeverⅣ型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行镜下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镜下清创复位后,用Lasso缝合钩,环绕前交叉韧带根部,行2个环形缝线套扎固定,将两股缝线尾端拉出关节外,分别将不同领带结的尾线合为一束,形成网状缝线桥。分别于骨折区前内缘和前外缘建立2个至胫骨前内侧面的骨道。将两侧缝线束分别引入骨道,至胫骨近端前内侧面拉出、收紧打结固定。[结果] 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1~2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均恢复稳定,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无跛行、绞锁等表现,膝关节伸屈活动度可达0°~130°;生活和运动均恢复伤前水平。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膝关节IKDC评分显著改善[(43.9±3.6),(90.3±2.9), P<0.001],Lysholm评分显著改善[(32.6±2.2),(92.7±2.5), P<0.001]。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均达到良好骨折复位,骨折均于术后8~15周愈合。[结论]关节镜下撬拨复位,双领带结缝线桥固定Meryers Ⅳ型胫骨髁间嵴粉碎性撕脱骨折,技术简单有效,初步临床效果满意。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16-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脂肪肉瘤切除后顽固性创面

    张志宇;王丽丽;杨娟;郑浩;刘勇;高学建;

    [目的]介绍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治疗脂肪肉瘤切除后顽固性创面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脂肪肉瘤切除后顽固性创面患者行PRP注射后缝合创面。采集患者外周血制作PRP 10~40 ml。注射PRP 1~2次完全填充缺损,Ⅰ期缝合创面。术后行B超检查,明确深部间隙愈合情况。术后及随访观察患者伤口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10例患者创面Ⅰ期愈合,2例患者经二次清创,二次自体PRP填充后,联合VSD持续负压引流,均于2周后创面愈合。所有患者伤口均愈合较好,外观良好,无窦道形成。[结论] PRP治疗脂肪肉瘤切除后顽固性创面可以充分填充深部间隙,促进创面愈合,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20-1322+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基层工作·技术创新

  • 侧卧屈膝牵引器辅助髓内钉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

    宋建伟;马延彬;路训明;常锐;

    [目的]介绍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固定胫腓骨骨折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6月对4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患者侧卧屈膝位,患肢平行置于健侧肢体上方,分别于胫骨平台及跟骨钻入克氏针,安装骨牵引复位器,牵引复位骨折,腓骨小切口MIPPO技术置入金属板内固定。取膝前髌下正中纵行切口,劈开髌韧带,屈曲膝关节扩髓,置入髓内钉。[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18.5±2.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0.8±8.1) ml,透视时间(20.1±3.2) s。患者平均随访(12.3±2.2)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24.1±1.8)周,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为(92.8±2.6)分。[结论]侧卧屈膝位牵引复位辅助髓内钉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复位快速,操作便捷,术中透视方便,降低术中复位丢失、缩短手术时间。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23-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老年无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刘晨;胡铖哲;尹逊;喻子恒;杨建东;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9月—2020年9月48例无神经损伤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观察术后临床与影像指标。[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严重血管、神经损伤,有8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渗漏率16.7%,术后均未出现骨水泥栓塞、骨水泥渗漏引起的神经症状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3±3.6)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 d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影像方面,术后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显著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显著减小(P<0.05),至末次随访时,均未见邻近节段新发骨折。[结论] PVP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老年椎体爆裂骨折疗效可靠。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27-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

    赖志斌;朱永展;钟的桂;杨康勇;李谓林;沈国栋;

    [目的]探讨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术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采用骨赘切除跟腱止点重建治疗Haglund综合征的26例患者。评估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58.3±17.9)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0.8±22.6) ml,住院时间(6.8±1.1) 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3±9.5)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5.3±2.0),(2.5±1.2),(1.2±0.9),(1.2±0.8), P<0.05]显著减少,而AOFAS评分[(62.6±8.4),(80.6±7.6),(87.9±6.7),(89.7±5.1), P<0.05]和踝关节ROM [(33.5±9.0)°,(54.0±9.2)°,(61.3±7.7)°,(64.8±9.4)°, P<0.05]显著增加。影像方面,术后平行间距线(Parallel pitch lines, PPL)阳性率(61.5%vs 0%, P<0.05)和跟骨后角(fowler-philip angle, FPA)[(61.8±5.8)°vs (41.3±5.6)°, P<0.05]较术前显著减少。[结论]开放跟骨成形跟腱止点重建显露清楚,有利于去除Haglund综合征合并多种病变组织,临床效果满意。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30-1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机器人辅助椎弓钉固定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

    林书;唐六一;胡豇;万仑;王跃;俞阳;周维俊;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椎弓钉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15例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8例采用机器人辅助置钉,7例采用徒手置钉。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置钉准确性、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徒手组(P<0.05),而术中透视次数和透视剂量明显低于徒手组(P<0.05)。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VAS、ODI、JOA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椎弓钉固定治疗AS胸腰椎骨折可提高置钉准确性高,降低辐射伤害,提高手术安全性。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34-1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3D打印辅助与徒手上颈椎椎弓钉置入比较

    李超;牛国旗;刘香平;张敬堂;李海亚;张斌斌;

    [目的]比较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与徒手置钉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5月—2019年5月,对18例上颈椎畸形患者行寰枢或颈枕融合固定术,其中,10例采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上颈椎椎弓根置入10例,8例采用常规徒手置钉。比较两组早期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共置钉72枚,其中3D组40枚,徒手组32枚。3D组手术时间[(189.7±16.1) min vs (242.1±23.2) min, P<0.001]、术中失血量[(216.6±49.8) ml vs (385.0±23.5) ml, P<0.001]、平均每钉置入时间[(3.3±0.8) min vs (7.0±1.1) min, P<0.001]和透视次数[(8.7±1.1)次vs (30.0±3.3)次, P<0.001]均显著优于徒手组。影像方面,3D组术前模拟置钉和实际置钉在螺钉直径、长度以及与后正中线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置钉准确优良率显著高于徒手组(97.5%vs 81.3%, P<0.05)。[结论]与传统徒手置钉方法相比,3D打印技术辅助置钉准确率更高,并提高手术效率。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38-1340+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张月雷;万里甫;章乐成;严超;王刚;

    [目的]探讨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内侧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4月—2021年3月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内侧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3例,观察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23.5±8.3)个月,恢复完全负重时间平均(17.6±2.1)周。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膝伸-屈ROM、膝HS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Rasmussen评分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影像方面,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PTA、PTS无显著变化(P>0.05),33例胫骨平台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末次随访时,2例出现关节间隙的中度狭窄,8例存在膝关节明显的骨赘形成,较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均有明显的退变发生(P<0.05),但均未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后内侧联合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内侧髁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实现骨折的精确复位和坚强内固定,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2023年14期 v.31;No.568 1341-1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