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国峰;陶春生;李晓亮;刘琪;孙培锋;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否重建外侧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手术治疗外侧壁骨折型股骨转子间骨折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重建锁定钢板外侧壁重建+PFNA固定(重建组),另外29例单纯PFNA固定(未重建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一次置钉成功率、螺旋刀片长度、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重建组下地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14.1±1.8) d vs (18.5±2.9) d, P<0.05]。患者平均随访(19.0±4.3)个月。重建组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未重建组[(13.6±3.4)周vs (18.5±2.9)周, 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收外展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重建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P<0.05)。影像学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重建组的NSA [(127.3±2.7)°vs (124.8±1.7)°, P<0.05]和股骨头颈短缩[(4.1±0.7) mm vs (5.1±0.6) mm, P<0.05]均显著优于未重建组。[结论] PFNA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重建外侧壁可增强固定的稳定性,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41-1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4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兴凯;周楠;赵冬阳;耿泽月;王志刚;
[目的]比较下肢轴向牵引器(lower extremity axial distractor, LEAD)与牵引床辅助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49例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9例使用LEAD复位(牵引器组),20例使用牵引床复位(牵引床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牵引器组安装牵引装置时间[(4.0±1.1) min vs (14.0±3.6)min, P<0.05]、手术时长[(134.4±33.3) min vs (196.6±103.0) min, P<0.05]、术中失血量[(231.0±109.7) ml vs (380.0±247.3) ml, P<0.05]、术中透视次数[(28.5±4.7)次vs (31.8±4.0)次, P<0.05]均显著优于牵引床组。两组切口总长度、导针定位次数、闭合转切开复位率、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5.4±2.5)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髋屈-伸ROM、髋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牵引床相比,下肢轴向牵引器有助于SeinsheimerⅤ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复位,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失血量并能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47-1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崔晏君;穆胜凯;郝连升;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对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术治疗,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4例采用改良小切口PFNA术(小切口组),40例采用常规切口PFNA术(常规组),比较围手术期资料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小切口组切口总长度[(5.3±1.3) cm vs (7.0±1.4) cm, P<0.001]、术中出血量[(88.3±19.2) ml vs(106.3±22.4) ml, P<0.001]、透视次数[(12.0±2.5)次vs (15.2±3.2)次, 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但是,两组间手术时间、下地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逐渐减少,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逐渐增加(P<0.05)。术后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末次随访颈干角均显著大于术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颈干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不良影像改变。[结论]改良小切口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减少术中创伤,临床效果与常规切口相当。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52-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罗仲伟;何超;程飞;龚广政;惠正广;沈金虎;杨六中;
[目的]比较股骨颈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 FNS)与空心钉(cannulated screw, C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2月于本院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5例采用FNS固定,另外25例采用CS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FNS组的手术时间[(45.1±7.0) min vs (51.8±8.7) min, P<0.05]、术中透视次数[(8.8±1.8)次vs (15.5±2.4)次, P<0.05]、导针定位次数[(3.4±0.9)次vs (8.8±1.5)次, P<0.05]及下地行走时间[(4.0±1.2)周vs (6.2±1.1)周, P<0.05]均显著优于CS组,但是前者切口总长度[(4.5±0.5) cm vs (3.5±0.5) cm, P<0.05]和术中失血量[(84.6±21.1) ml vs (43.2±8.7) ml, P<0.05]均显著大于后者。FNS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1.1±1.2)周vs (13.5±1.5)周, P<0.05]显著早于CS组。随时间推移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均显著增加;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FNS组Harris评分[(55.2±3.2) vs (46.8±2.8), P<0.05;(80.8±3.4) vs (78.4±1.9), P<0.05;(89.8±2.6) vs (87.6±2.6), P<0.05]均显著优于CS组,但是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髋伸-屈ROM、髋内旋-外旋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Garden对线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及Tonnis髋退变分级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FNS具有手术时间短、稳定性强、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58-1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志鹏;郭海滨;路真;壮华;尹龙;邹晶莹;曹秉;贺早;许丽玲;李怀亮;杨港;
[目的]比较弹性髓内钉(elastic stable intramedullary nail, ESIN)固定儿童长度不稳定与稳定胫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于本院采用弹性髓内钉治疗的84例胫骨干骨折患儿资料,其中,不稳定骨折32例,稳定骨折52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术中失血量、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组术中透视次数显著多于稳定组[(12.4±1.5)次vs (10.3±1.7)次, P<0.05]。随访时间平均(13.3±2.3)个月,两组患者恢复术后完全负重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AOF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AOFAS评分和踝背伸-跖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hner-Wruh评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步态和下蹲活动均正常。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胫骨对位对线、双侧胫骨长度差(leg length discrepancy, LLD)和胫骨成角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即刻不稳定组胫骨对位对线[优/良/差,(9/18/5) vs (33/18/1), P<0.05]、双胫骨长度差[(2.1±2.2) mm vs (0.7±1.3) mm, P<0.05]均显著不及稳定组,两组胫骨成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影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IN是治疗学龄期长度稳定胫骨干骨折患儿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样适用于长度不稳定型骨折,虽然术后长度不稳定型骨折短缩的可能性较大,但过度生长会代偿最终的下肢长度差异。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64-1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5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欣;高炳俊;蒋波逸;陈建民;刘国印;
[目的]比较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和双排锚钉技术缝线桥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44例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单排-骨道固定,20例采用双排锚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主动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单排-骨道组切口长度显著大于双排锚钉组(P<0.05),单排-骨道组住院总费用显著少于双排锚钉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7、14 d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随访(18.1±3.9)个月,两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ASES评分、前屈上举ROM、外展上举ROM和体侧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骨折块移位、AH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与双排锚钉固定均可有效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相比之下,单排锚钉联合骨隧道显著降低了医疗费用。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70-1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石楠;马国续;巩凡;李晓亮;赵子航;赵飞;
[目的]比较三种小切口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小切口缝合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47例采用3孔回形法,28例采用3孔Bunnell法;23例采用6孔Bunnell法。比较三组围手术期、随访资料。[结果]三组间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孔法切口总长度明显短于6孔法(P<0.05)。3孔回形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显著早于3孔Bunnell、6孔Bunnell组(P<0.05)。随时间推移,三组VAS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AOFAS评分、ATRS评分、足跖屈-背伸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时3孔回形组AOFAS、ATRS评分均显著优于3孔Bunnell、6孔Bunnell组(P<0.05),但三组足跖屈-背伸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三组均无跟腱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3种不同的缝合方法远期治疗效果相似,但3孔法回形法切口小,更利于跟腱功能的早期恢复。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76-1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方艳志;徐志强;迟寿远;肖维民;叶哲伟;杨操;杨北仁;吴星火;
[目的]比较两种气管插管全麻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本院采用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Hangman骨折的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24例采用经口腔插管,另外13例采用经鼻腔插管。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经口组喉部暴露时间和插管时间显著少于经鼻组(P<0.05),但两组1次置管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麻醉相关并发症、下地时间、切口愈合等级、住院时间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6.2±6.7)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SIA分级、NDI评分和JOA评分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置钉准确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两组颈椎前凸角、C2~3滑移率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颈椎前凸角、C2~3滑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麻醉插管方法均安全可行。
2023年16期 v.31;No.570 1482-1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明晓锋;曹向阳;王振;王社言;冯彦江;马言;张海波;俞光荣;
[目的]探讨踝损伤伴三角韧带(deltoid ligament, DL)完全断裂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0年12月治疗的25例踝损伤伴DL完全断裂患者,首先复位固定骨折,修复下胫腓,确认仍有明显内侧不稳,采用双带线锚钉加强修复DL。评价临床与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9.6±6.8)个月。随时间推移(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VAS评分[(7.8±0.7),(2.0±0.6),(1.0±0.8), P<0.05]显著减少,而AOSAF评分[(53.0±7.2),(83.8±5.7),(93.0±2.9), P<0.05]和踝背伸-跖屈ROM [(22.3±2.3)°,(44.1±4.8)°,(59.4±2.4)°, P<0.05]显著增加,踝内-外翻ROM显著减少[(37.9±1.9)°,(27.6±1.2)°,(28.1±1.4)°, P<0.05]。影像方面,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关节面平整。术后内侧净间隙显著减小[(5.4±0.6) mm,(3.2±0.3) mm,(3.3±0.4) mm, P<0.05],无显著关节退变。[结论]双带线锚钉加强修复DL治疗伴有明显内侧不稳的踝损伤可以更好恢复踝关节稳定性,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提升临床疗效。
2023年16期 v.31;No.570 1519-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加庆;于先凯;戴国华;任佳彬;李瑞;胡鹏;耿晓鹏;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UBE)治疗以夜间痛(night pain, NP)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9月—2021年12月行UBE治疗的以NP为主要表现的LSS患者16例,比较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68.2±7.6) min,总切口长度(2.5±0.5) cm,下地行走时间(2.3±0.5) d,住院时间(6.8±0.9) d。患者平均随访(10.3±2.2)个月,与术前相比,出院时及末次随访VAS评分[(5.8±0.4),(3.6±0.5),(1.1±0.7), P<0.05]及ODI睡眠状况得分[(3.4±0.5),(2.4±0.5),(0.3±0.6), P<0.05]均显著降低。影像评估上,与术前相比,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椎管矢状径[(9.9±0.5) mm,(17.6±1.2) mm,(17.4±1.2) mm, P<0.05]及椎管面积[(0.9±0.1) cm~2,(1.5±0.1) cm2,(1.5±0.1) cm~2, P<0.05]均显著增大。末次随访时依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3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3.8%。[结论]对于以NP为主要表现的LSS患者,UBE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睡眠状况。
2023年16期 v.31;No.570 1523-1525+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崧伊;刘书燕;陈芳建;金海龙;苗倍铭;岳肖华;陈召洋;申凡;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钩骨体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23例钩骨体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神经、血管等严重并发症。23例患者随访(25.0±14.0)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和DASH评分显著减少(P<0.05),腕关节伸-屈活动度及尺偏-桡偏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患侧握力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23例患者术后影像评估骨折复位质量,优12例,良3例,可3例,差5例。骨折影像愈合时间6~12周,至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腕关节退变征象。[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钩骨体部冠状面骨折并未增加感染风险,可更好复位关节面,修复损伤组织。
2023年16期 v.31;No.570 1526-1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妍丽;王晓霞;尹海磊;
[目的]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arly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护理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0年5月—2022年5月骨科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9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复位、减压和椎弓钉内固定术;47例围手术期采用ERAS护理,45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早期并发症,ERAS组为6.4%;常规组为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RAS组在肠功能恢复时间[(7.2±1.1) h vs (10.4±2.3) h, P<0.001]、首次肛门排气时间[(9.5±2.2) h vs (16.4±2.6) h, P<0.001]、首次排便时间[(25.6±4.9) h vs (43.2±5.6) h, P<0.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1±0.6) d vs (5.3±1.1) d, P<0.001]和住院时间[(8.4±1.0) d vs (12.0±1.3) d, 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和GCQ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 d,ERAS组的VAS和GCQ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ERAS护理,能促进患者肠功能恢复,缓解术后疼痛,提高舒适度。
2023年16期 v.31;No.570 1530-1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