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金龙;王静成;陈鹏涛;张佩;张家乐;何金山;方永超;周岳来;梁远;
[目的]比较爱惜邦缝线与钢丝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1年12月本科收治的41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医患沟通结果,23例采用缝线张力带固定(缝线组),18例采用钢丝张力带固定(钢丝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手术时间[(58.0±2.0) min vs (57.2±2.3) min, P>0.05]、切口总长度[(7.8±0.3) cm vs (8.0±0.5) cm, P>0.05]、术中失血量[(60.4±2.0) ml vs (55.6±2.4) cm, P>0.05]、切口愈合[甲/乙/丙,(22/1/0) vs (16/2/0),P>0.05]以及住院时间[(11.0±0.6) d vs (12.5±0.7) d,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平均随访(17.2±1.0)个月,两组恢复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Kujala评分、Lysholm评分、Bostman评分和膝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Insall-Salvati指数、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爱惜邦缝线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可以获得与钢丝张力带相当的临床疗效,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爱惜邦缝线张力带有可能替代传统钢丝张力固定。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17-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阳;董树行;刘中浩;
[目的]评价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vacuum-assisted closure, VAC)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Gustilo-Ⅲ型骨折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1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VAC治疗(联合组),29例采用单一VAC治疗(VAC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检验结果与随访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的一期手术时间和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的二期术前时间[(9.9±1.7) d vs (11.0±1.9) d, P=0.014]、渗出评级[0/Ⅰ/Ⅱ/Ⅲ/Ⅳ,(6/17/5/3/0) vs (2/11/10/4/2), P=0.017]、肉芽评级[Ⅰ/Ⅱ/Ⅲ/Ⅳ,(18/8/4/1) vs (9/12/6/2), P=0.048]、细菌培养转阴率[阳/阴,(1/23) vs (6/17), P=0.035]、创面闭合方式[缝合/植皮/皮瓣,(24/5/2) vs (13/11/5), P=0.034]、创面愈合时间[(25.8±5.1) d vs (29.6±5.5) d, P=0.007]、住院时间[(29.6±4.5) d vs(33.0±5.5) d, P=0.011]和治疗费用[(6.3±0.5)万元vs (6.7±0.6)万元, P=0.003]均显著优于VAC组。实验室检查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WBC、NEU、CRP和ESR均显著下降(P<0.05)。二期术前联合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VAC组(P<0.05)。联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6.2±1.7)个月vs (7.3±1.5)个月, P=0.011]和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延迟/骨不连/骨髓炎,(25/4/1/1) vs (17/6/2/4), P=0.016]显著优于VAC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局部瘢痕情况和患肢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的局部瘢痕情况和患肢Johner-Wruh功能评级显著优于VAC组(P<0.05),术后6、12个月两组间局部瘢痕情况和患肢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VAC组(P<0.05)。[结论]与单一采用VAC治疗相比,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负压辅助创面闭合具有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感染风险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优点。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22-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晋宇;文会龙;高立波;裴琰慧;吴一雄;胡辉东;
[目的]比较桥接系统(bridge combined fixation system, BCFS)混棒固定(hybrid fixation)与双棒固定(double-rod fixation, DRF)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应用BCFS固定股骨远端骨折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17例采用HF,另外19例采用DRF。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HF组的手术时间[(110.8±16.6) min vs (97.5±13.4) min, P<0.05]和切口长度[(22.9±4.2) cm vs (19.6±3.0) cm, P<0.05]显著多于DRF组,但两组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级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时间均超12个月,HF组的下地行走时间[(31.9±9.1) d vs (40.4±9.1) d, P<0.05]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17.0±32.4) d vs (149.0±44.7) d, P<0.05]显著早于DRF组。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膝ROM、HSS评分及Schatzker-Lambert (S-L)评级均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两组膝屈-伸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HF组的HSS评分显著优于DRF组[(60.2±4.2) vs (56.5±5.1), P<0.05],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HF组的S-L评级[优/良/可/差,术后6个月(7/9/1/0) vs (3/9/5/2), P<0.05;末次随访时(14/2/1/0) vs (9/8/1/1), P<0.05]显著优于DRF组。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组的FTA角度显著小于DRF组(P<0.05)。[结论]相较于双棒桥接系统,混棒式桥接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获得稳定固定的同时,可避免股骨远端内翻畸形,对于粉碎性骨折,能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29-2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伟;徐永胜;张剑君;
[目的]比较开放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IF)是否缝合锚修复三角韧带(deltoid ligament,DL)治疗踝关节骨折伴DL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采用ORIF治疗的踝关部骨折伴DL断裂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8例ORIF术中修复DL,另外38例ORIF术中未修复DL。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 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修复组手术时间、切口总长度和术中失血量显著大于未修复组(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8.7±4.6)个月。修复组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未修复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踝背伸-跖屈ROM、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外翻试验显著改善(P<0.05),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修复组的AOFAS评分、踝背伸-跖屈ROM、外翻试验和VAS评分均显著优于未修复组(P<0.05),但修复组足内翻-外翻ROM显著小于未修复组(P<0.05)。影像方面,修复组骨折复位质量显著优于未修复组(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MCS和TT均显著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修复组MCS和TT显著低于未修复组(P<0.05)。[结论] ORIF术中采用缝合锚修复DL有利于改善踝部骨折伴DL损伤的临床效果。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35-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骆艳飞;唐冬旭;万喻;陈仕达;邓江;阮世强;
[目的]比较经皮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6例采用带线锚钉闭合缝合(经皮组),19例采用切开缝合(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经皮组手术时间[(56.6±10.4) min vs(81.7±28.7) min, P=0.003]、切口长度[(1.9±0.6) cm vs (7.7±3.5) cm, P<0.001]、术中失血量[(10.6±6.0) ml vs (26.0±15.8) ml, P<0.001]、住院时间[(8.2±1.6) d vs (11.1±3.5) d, P=0.015]均显著优于开放组,而两组下地行走时间及切口愈合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21.8±7.1)个月,经皮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开放组[(8.4±1.0)周vs (12.8±3.1)周, P=0.005]。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AOFAS和ATRS评分,以及足跖屈-背伸ROM均显著改善(P<0.05)。经皮组术后1个月[(1.6±0.4) vs (2.3±0.7), P=0.001]和术后6个月[(0.9±0.3) vs (1.3±0.4), P=0.004]的VAS均显著优于开放组,相应时间点,两组间AOFAS、ATRS评分和足跖屈-背伸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缝合治疗相比,带线锚钉经皮缝合手术创伤小,更有利于功能恢复。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41-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钟建;徐兵;汪华清;黄强开;曾勇;
[目的]比较经皮修复与开放修复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7月—2020年2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38例改良Ma-Griffith经皮修复(微创组),另外34例采用传统开放修复(开放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45.5±5.9) min vs (49.0±7.0) min, P<0.05]、切口总长度[(5.5±0.8) cm vs (7.9±0.9) cm, P<0.05]、术中失血量[(16.1±4.1) ml vs (25.9±4.9) ml, P<0.05]、下地行走时间[(4.0±1.6) d vs (7.0±1.7) d, P<0.05]、切口愈合等级[甲/乙/丙, 38/0/0 vs 30/4/0, P<0.05]、住院时间[(8.2±1.9) d vs (12.0±2.5) d, P<0.05]均显著优于开放组。微创组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开放组(20.1%vs 2.9%, P<0.05),但微创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组(0.0%vs 11.8%, 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5.9±2.8)个月,微创组术后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开放组[(59.3±4.7) d vs (87.8±4.4) d, 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小(P<0.05),而AOFA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在术后1个月,微创组的VAS [(1.9±0.6) vs (3.9±0.8), P<0.05]、AOFAS [(86.0±3.4) vs (74.7±5.0),P<0.05]、ATRS评分[(89.2±4.0) vs (77.2±4.0), P<0.05]及踝关节活动度[(48.7±3.6)°vs (39.7±4.1)°, P<0.05]均显著优于开放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修复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虽然腓肠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但与开放修复术相比,能明显降低跟腱断裂后的感染率,促进术后早期功能恢复。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47-2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正>点击本刊网址进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上方菜单栏:期刊浏览,显示本刊站内检索窗口,输入您要查找的自由词,点击回车。网页即显示相关内容。点击排列方式,您可按“相关性、发现时间......”排列篇名。点击篇名,弹出摘要页面进行阅读。如果需要引用,点击右上角‘“’符号,在弹出的提示框里将内容复制粘贴:“Ctrl+C”复制,“Ctrl+V”在您的文中粘贴。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11月2日,我刊孙磊总编参加了国家卫健委在南京举办的2023年度委管报刊管理培训班。培训班围绕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部署要求,进一步规范委管报刊出版工作,提升报刊管理能力进行了学习交流。培训班由国家卫健委宣传司胡强强副司长做开班动员,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李英华副主任做了《委管报刊审读工作情况及相关工作要求》的报告,中宣部出版局期刊处倪轶处长、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报刊部白玥主任分别对期刊出版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和委管报刊系列管理办法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解读,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近期,《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多次接到读作者的电话和Email,发现有多个网站利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名义非法征稿及骗取有关费用,要求作者将费用汇入指定账户等方式骗取作者钱财,侵犯了广大作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在此提醒广大读作者,本刊编辑部从未委托任何代理机构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征稿。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为了提高向本刊投稿的成功率,避免稿件反复修改而延长刊用周期,投稿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本刊近期出版的杂志,特别是应检索相关内容的文章,并注意参考其内容。可登录《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期刊浏览”栏目,按提示阅读。在网站首页点击来稿要求,即可查看最新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稿约,在下载区查看2021年本刊各栏目样稿,并按照稿约及样稿的要求书写。稿件格式一定要按拟投栏目的格式要求撰写,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为了保证学术期刊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维护学术诚信,杜绝学术不端,落实合理医疗及相关医疗规章制度;同时,也为了提升本刊来稿审评效率,缩短审稿周期,使优质稿件尽快发表。自即日起,凡向本刊投稿者,除上传稿件、图片文件外,所有来稿必须在本刊投稿系统中上传以下2个基本附加文件:(1)单位介绍信:证明稿件内容是真实的,为本单位人员撰写,作者署名无争议,无一稿两投,单位介绍信需加盖单位公章。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近期,骗子又出新花样,以主管编辑或杂志社编辑(如:主管编辑黄思敏、邢静静编辑、雷老师等)的名义,冒充我刊主编或编辑,以传送检索报告及电子全文等理由,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要求本刊作者添加其个人微信(加微信后,以主办学术会议需要发邀约、征集稿件等理由,要求将其拉入相关的群中),其实际目的是从事稿件、专著挂名售卖等非法活动,此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形象,严重扰乱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正常工作,损害了编辑部的合法权益。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即日起本刊将对每一篇来稿进行全方位诚信审核。稿件上传投稿系统后,本刊的编辑人员会与作者联系核查稿件相关情况,可能动态地对文稿反复核对。请作者需确认投稿文章内容为本人原创,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保证不存在代写、代投行为。以下情况将被判定为涉嫌代写代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无论稿件处理至哪个阶段,均终止稿件进一步处理或直接退稿。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为促进期刊更好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和全民健康,更广泛的动员骨科及相关专业人员参与本刊建设,公开公正、高效及时处理作者来稿,以不断提升本刊影响力、公信力和学术质量,并动态化更新发展本刊编辑委员会,现决定逐步建立与完善《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同行评议专家库。采用个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动态考察的方法逐步推开。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近期本刊在稿件处理过程中不断发现有涉嫌代写、代投的问题,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编辑部正常的工作秩序。为了维护学术尊严,保证杂志的学术质量,维护期刊的声誉和广大作者与读者的正当权益,本刊郑重声明如下:本刊坚决反对由第三方代写、代投、代为修改稿件的行为。自即日起,凡投给本刊的所有稿件必须是作者亲自撰写的,
2023年22期 v.31;No.576 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福田;王剑利;綦江;张莉莉;刘青;张楠;王辉;
[目的]评价空心钉和逆行髓内钉固定股骨颈伴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股骨颈伴同位股骨干骨折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颈空心钉固定,股骨干逆行髓内钉固定。评价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随访(28.4±8.5)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Harris评分[(54.4±2.1),(77.8±3.1), P<0.05]、HSS评分[(80.4±2.4),(94.8±2.4), P<0.05]、髋内-外旋ROM [(50.4±2.1)°,(74.6±1.9)°, P<0.05]、髋伸-屈ROM [(60.7±4.8)°,(90.23±2.9)°, P<0.05]、膝伸屈ROM [(100.3±2.5)°,(120.8±2.1)°, P<0.05]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所有患者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干骨折均达良好以上复位,股骨干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8±2.2)个月,股骨颈骨折愈合时间为(6.1±2.0)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Tonnis髋关节评级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空心钉逆行髓内钉和固定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损伤灵活性好,临床结果满意。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87-2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印忠;郭威;郭秀程;贾庆卫;晁毓菡;尹宗生;
[目的]探讨氢氧混合气对肩袖损伤术后早期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2021年10月60例行单侧肩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的患者。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0例术后吸入氢氧混合气(氢氧组),30例术后吸入纯氧气(纯氧组)。比较两组临床结果与检验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插管30 min后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12周随访,随时间推移,术后两组VAS评分、UCLA和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前两组上述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氢氧组VAS评分[(1.7±0.6)vs (2.2±0.7), P<0.05]、UCLA [(29.1±0.8) vs (28.3±1.5), P<0.05]以及Constant-Murley评分[(93.7±2.1) vs (91.4±3.9), P<0.05]均显著优于纯氧组。检验方面,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及TNF-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12周,氢氧组的IL-6 [(1.5±0.8) pg/ml vs (2.2±0.3) pg/ml, P=0.040]和TNF-α [(2.0±0.9) pg/ml vs (2.6±0.9) pg/ml, P=0.026]均显著低于纯氧组。[结论]术后吸入氢氧混合气可以缓解肩关节镜术后肩关节痛疼,改善肩关节功能。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91-2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承源;朱旭;刘乃澄;高懋峰;施卫东;王振恒;
[目的]比较Ganz入路与Kocher-Langenbeck (K-L)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Pipkin Ⅰ、Ⅱ型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2月本院治疗的24例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2例采用Ganz入路,另外12例采用K-L入路,比较两组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Ganz组在手术时间[(94.6±15.1) min vs (109.2±14.6) min, P=0.025]和术中失血量[(254.2±78.2) ml vs (316.7±65.1) ml, P=0.045]均显著优于K-L组,两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等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平均(17.1±8.4)个月,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Ganz组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K-L组[(44.1±2.5) vs (40.2±3.0), P=0.002],其他相应时间点,两组VAS、Harri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Brooker分级、Ficat分期及Tonnis分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K-L入路,Ganz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95-2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梁磊;段晓晓;刘兰涛;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椎板间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和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UBE)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2年12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行内镜下椎板间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的60例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时期开展的技术,30例采用PEID术,30例采用UBE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术中无严重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PEID组手术时间[(42.4±14.2) min vs (118.5±23.8) min, P<0.001]、切口长度[(1.1±0.2) cm vs (2.4±0.3) cm, P<0.001]、术中失血量[(16.2±11.0) ml vs(39.8±6.5) ml, P<0.001]、术中透视次数[(3.8±0.9)次vs (7.2±2.0)次, P<0.001]、术后下地时间[(1.2±0.3) d vs (2.3±0.6) d, P<0.001]、住院时间[(4.8±2.3) d vs (6.2±2.1) d, P=0.016]均显著优于UBE组。术后第3 d,PEID组腰痛VAS评分显著优于UBE组[(1.8±0.75) vs (2.4±1.1), P=0.021];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腰痛VAS、腿痛VAS和ODI评分较均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PEID组优良率为90.0%,UBE组为8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的手术创伤小于UBE,但UBE有更宽阔的视野,有利于镜下精细操作。
2023年22期 v.31;No.576 209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许月泠;孙永生;危一飞;白天宇;王宏杰;曾兰卿;梁佩文;程桯;胡海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后早期反应的影响。[方法] 2022年5月—2023年6月本科收治的KOA拟行TKA患者共9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4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TEAS治疗,45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及血液检验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术后7 d [(4.5±1.4) vs (5.1±1.3), P=0.018]和术后14 d [(2.4±1.1) vs (3.9±1.5), P<0.001]活动状态VAS评分,术后7 d [(2.0±1.1) vs (2.6±1.5), P=0.043]和术后14 d[(1.0±0.9) vs (1.4±1.1), P=0.033]静息状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电刺激组术后第14 d髌上10 cm周径[(45.3±2.9) cm vs(48.1±4.3) cm, P=0.038]及膝关节ROM [(122.3±9.3)°vs (115.6±7.4)°, 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检验方面,电刺激组术后第7d的Fib [(3.8±0.9) s vs (4.3±1.0) s, P=0.027]、D-D [(7.1±15.8) mg/L vs (14.7±23.1) mg/L, P=0.048]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PT时间[(11.5±0.6) s vs (11.2±0.6) s, P=0.026]显著长于常规组(P<0.05)。[结论] TEAS有效减轻TKA术后早期反应,促进术后康复。
2023年22期 v.31;No.576 2104-2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玲;韩锦学;万浩;丁慧;丁晓琳;
[目的]探讨足部骨髓炎患者清创术中不同细菌标本送检数确定足部慢性骨髓炎致病菌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2月105例足部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送检细菌培养105次,其中送检套数分别为:29次(1套)、36次(3套)、40次(5套)。比较各套数检出的细菌数及检出致病菌能力。[结果] 105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中有82例检出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占整个检出细菌总数的34.2%,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占12.2%。在105次送检细菌培养中,各套细菌检出率依次为65.5%(1套)、75.0%(3套)、及90.5%(5套);确定致病菌能力依次为85.0%(5套)、55.6%(3套),1套与5套及3套与5套细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套与3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检出致病菌方面,术中送检5套标本检出致病菌能力最强,送检1套标本检出致病菌能力最差。因此在确定致病菌时,建议在清创术中多位点取材、至少送检5套细菌标本。
2023年22期 v.31;No.576 2109-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