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临床论著

  • 大小切口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

    刘军;刘浩;罗俊浩;薛源;李泽清;吴永伟;芮永军;

    [目的]比较>2.0 cm的大切口与1.5 cm的小切口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3年2月采用经皮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时间段,早期的35例采用>2 cm的大切口,后期51例采用1.5 cm的小切口。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学结果。[结果]大切口组的切口长度[(4.0±0.1) cm vs(1.7±0.1) cm, P<0.001]、术中出血量[(49.7±7.5) mL vs(38.8±5.6) mL, P<0.001]显著大于小切口组,但术中透视次数[(2.5±0.8)次vs(5.5±0.7)次, P<0.001]显著小于小切口组。术后随时间推移,两组肿胀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第1 d,大切开组I级肿胀占比[例, I/II/III,(6/27/2) vs(24/24/3), P=0.014]显著小于小切口组,术后平均随访(13.6±2.1)个月。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末次随访PRWE评分、GWWE功能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屈-伸ROM、腕尺-桡偏ROM、旋前-旋后ROM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的关节面骨折复位、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茎突长度均显著改善(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影像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经皮插入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均安全、有效,但小切口较大切口更加微创化;在熟练开展大切口微创入路基础上,改为小切口微创入路,符合发展方向。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53-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龄胫骨干骨折外固定器与非手术治疗比较

    李强;杨华清;章耀华;韩庆海;杨云;杨启昌;赵殿钊;

    [目的]比较高龄患者胫骨干骨折外固定器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39例高龄胫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26例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外固定组),13例采用保守治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治疗期、随访以及影像指标评。[结果]外固定组下地行走时间[(34.4±4.5) d vs(59.9±4.0) d, P<0.001]及住院时间[(18.5±7.8) d vs(35.6±14.3) d, P<0.001]均显著优于非手术组。外固定组ICU入住率(11.5%vs 38.5%, P=0.033)、并发症发生率(32.8%vs 75.9%, P=0.005)、死亡率(7.7%vs 30.8%, P=0.041)均显著低于非手术组。随访时间平均(15.3±5.4)个月,外固定组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115.7±13.9) d vs(128.7±19.9) d, P=0.038]显著早于非手术组。与治疗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VAS、HSS、AOFAS评分及膝ROM、踝ROM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的HSS评分[(72.6±14.8) vs(60.6±11.2), P=0.012;(86.5±16.6) vs(76.2±13.3), P=0.018]、AOFAS评分[(70.2±10.8) vs(58.8±9.2), P=0.011;(85.8±13.7) vs(72.8±11.3), P=0.009]及膝ROM[(104.3±8.9)°vs(88.4±6.8)°, P=0.003;(128.6±11.8)°vs(111.5±9.2)°, P=0.022]、踝ROM[(42.4±6.8)°vs(32.5±4.8)°, P=0.016;(58.3±8.2)°vs(40.2±6.5)°, P=0.008]均显著优于非手术组。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的Johner-Wruhs评级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外固定组的骨折对线情况、双侧胫骨长度差、骨折冠状面侧方移位、骨折冠状面成角、骨折愈合情况均显著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应用l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高龄患者胫骨干骨折疗效满意,更有利于老年人护理与康复。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60-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影响骨缺损Masquelet治疗诱导膜血管形成的因素

    桂忠山;宁显宗;朱亮亮;王桂华;周斌;王北岳;

    [目的]探讨影响Masquelet重建手术中诱导膜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9年8月—2021年10月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的36例骨缺损患者纳入本研究,观察诱导膜组织血管形成和分布情况,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诱导膜血管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一期手术,二期手术取诱导膜组织切片血管计数,根据诱导膜组织切片血管计数的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两组,中位数之上纳入良好组,中位数之下纳入不足组,两组各18例。单项因素比较表明:良好组患者组织学评估中的膜内成骨数量[例,有/无,(4/14) vs(0/18), P=0.021]显著高于不足组,伤口闭合使用游离皮瓣数量[例,行游离皮瓣/未行游离皮瓣,(2/16) vs(7/11), P=0.029]显著低于不足组,诱导膜血管计数[条/mm~2,(53.4±12.7) vs(21.4±7.1), P<0.001]显著多于不足组。两组炎症反应、异物反应、纤维化分级、骨缺损部位、原因、长度,肌肉覆盖情况、清创程度、填充骨水泥情况、一期术后切口愈合等级、骨水泥放置时间或二次手术间隔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伤口闭合使用游离皮瓣、诱导膜有膜内成骨是影响诱导膜内血管数量的相关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50、0.384。[结论]年龄、性别、BMI、吸烟、饮酒、糖尿病及大部分骨缺损相关资料对诱导膜血管化无影响。诱导膜有膜内成骨、伤口闭合使用游离皮瓣是影响诱导膜内血管数量的相关因素。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67-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如斯坦木·阿合坦木;张怿诚;黄心岸;田彦虎;朱卫国;邹娟;张振东;周文新;王维山;高扬;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225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情况。通过单因素比较和Cox分析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1年内死亡44例,死亡率19.6%,术后1年时生存181例,生存率为80.4%。死亡组的年龄[(83.0±5.8)岁vs(78.9±6.4)岁, P<0.001]、冠心病史占比[是/否,(19/25) vs(49/132),P=0.037]、慢性阻塞性肺病占比[是/否,(13/31) vs(13/168), P<0.001]、心功能不全占比[是/否,(13/31) vs(12/169), P<0.001]、阿尔兹海黙症占比[是/否,(7/37) vs(7/174), P=0.003]、合并症数量[(3.2±1.1)个vs(1.8±1.2)个, P<0.001]、ASA评级[I/II/III/IV,(0/12/31/1) vs(30/105/46/0), P<0.001]均显著高于生存组;而死亡组的术前Hb[(99.1±8.1) g/L vs(107.3±10.3) g/L, P<0.001]、术后Hb[(77.2±6.9) g/L vs(85.6±9.8) g/L, P<0.001]、术后白蛋白[(30.6±2.1) g/L vs(33.7±2.2) g/L, P<0.001]均显著低于生存组;两组患者性别、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脑卒中、合并帕金森病、手术方式、骨折部位、麻醉方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生存分析结果表明,ASA评分(HR=2.672, P<0.001)、年龄(HR=1.106, P<0.001)是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HR=0.627, 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高龄、高ASA评分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含量高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1年内死亡的保护因素。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73-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镜下双锁定中国结与传统双排修复肩袖损伤的比较

    孔耀;王翠苹;聂志奎;徐福昌;刘鹏辉;刘彦冬;李健;马操;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双锁定中国结技术与传统双排锚钉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12月,60例肩袖损伤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30例行关节镜下双锁定中国结技术修复,另外30例采用传统双排锚钉修复。最终因失访被删除3例,包括中国结组1例,传统组2例。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中国结组术中失血量[(24.2±6.5) m L vs(30.5±7.3) mL, P<0.001]、住院时间[(2.0±0.6) d vs(3.5±1.0) d, P<0.001]显著优于传统组。随访时间平均(10.5±2.4)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UCLA、Constant-Murley、ASES评分及前屈上举ROM、外展上举ROM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中国结组VAS[(3.4±1.0) vs(4.0±0.7), P=0.012]、UCLA[(21.3±2.6) vs(19.0±2.5), P<0.001]、Constant-Murley[(71.0±6.8) vs(66.5±7.0), P=0.017]、ASES评分[(60.2±5.7) vs(56.0±6.2), P=0.010]及前屈上举ROM[(130.3±21.2)°vs(118.4±22.0)°, P=0.042]、外展上举ROM[(118.0±22.5)°vs(105.3±23.0)°, P=0.040]均显著优于传统组。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两组肩肱距离(acromiohumeral distance, AHD)、肌腱完整性、脂肪浸润及肌肉萎缩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1个月,中国结组AHD[(8.6±0.8) mm vs(8.1±0.7) mm, P=0.015]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关节镜下双锁定中国结相比传统双排锚钉治疗肩袖损伤的近期效果更优,能有效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住院时间。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7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读者·作者·编者

  • 本刊提醒作者严防各种形式诈骗的公告

    <正>近期,骗子又出新花样,以主管编辑或杂志社编辑(如:主管编辑黄思敏、邢静静编辑、雷老师等)的名义,冒充我刊主编或编辑,以传送检索报告及电子全文等理由,通过电子邮件或短信要求本刊作者添加其个人微信(加微信后,以主办学术会议需要发邀约、征集稿件等理由,要求将其拉入相关的群中),其实际目的是从事稿件、专著挂名售卖等非法活动,此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形象,严重扰乱了广大读者、作者的正常工作,损害了编辑部的合法权益。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关于变更收款单位名称及账号的通知

    <正>《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是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为《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落实期刊管理相关规定,自2025年4月10日起,编辑部所有收入款项(包括版面费及审稿费)均需直接打入《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有限公司账户。现将《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社有限公司账户信息通知如下。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如何检索引用《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及文献格式

    <正>点击本刊网址进入《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官网(http://jxwk.ijournal.cn),点击上方菜单栏:期刊浏览,显示本刊站内检索窗口,输人您要查找的自由词,点击回车,网页即显示相关内容,点击排列方式,您可按“相关性、发现时间.…”排列篇名。点击篇名,弹出摘要页面进行阅读。如果需要引用,点击右上角‘”符号,在弹出的提示框里将内容复制粘贴:“Cul+C”复制,“Ctrl+V”在您的文中粘贴。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正>近日,本刊收到来自Scopus数据库的通知,经过严格评审,《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已被Scopus数据库正式收录!Scopus数据库作为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之一,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文献检索、科研评价等多个领域。由爱思唯尔公司于2004年推出,内容涵盖多学科。本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的原则,致力于推动矫形外科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进步。此次被Scopus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本刊网站征集视频授课的公告

    <正>《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作为矫形外科(骨科)领域的专业学术期刊,一直以来致力于为广大医师提供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更好的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广大医师搭建技术交流、知识传承的良好舞台,以展示您的精湛医术和学术成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辑部决定自2024年4月面向广大骨科医师征集骨科视频授课,置于本刊网站继续医学教育的视频课堂栏目,供广大读者开放获取学习。有关征集工作通知如下: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综述

  • Nice结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肖驰;苏云;

    Nice结为双股缝线的自锁滑动结,操作简单,对捆扎的骨块可产生一定加压作用。在创伤骨科中,应用钢板对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是最常用的固定方式,而对于粉碎性骨折,有时术中无法用钢板及螺钉等对游离骨块进行固定处理,传统外科结捆扎骨块时易松动,并且多需止血钳辅助钳夹打结,会造成缝线强度下降,Nice结由于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在创伤骨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Nice结在创伤骨科中应用的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85-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游离皮瓣监测的应用进展

    王辉;李华壮;

    游离皮瓣移植是创伤骨科修复复杂性软组织缺损的重要治疗方式,但目前由于术后血管危象引发的灌注障碍仍是导致移植失败的主要因素。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监测手段,通过检测氧合血红蛋白与还原血红蛋白的光吸收特性实时评估组织氧饱和度(tissue oxygen saturation, StO_2),为游离皮瓣微循环的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NIRS相较于传统方式具有穿透深度高、灵敏度强及可连续性监测等优势,甚至能早期识别亚临床血管损害,尤其在术中及术后动态追踪游离皮瓣血流变化、预警血管栓塞或痉挛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潜力。鉴于NIRS在游离皮瓣监测的临床应用时间相对较短,本文对NIRS的作用原理及游离皮瓣监测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旨在为游离皮瓣监测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90-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李曈曈;卜国云;魏学磊;王增亮;

    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是肩胛盂上部的骨折,肩上方悬吊复合体多数情况下会被破坏,如果治疗不当将导致肩关节失稳、长期疼痛、功能受限、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许多学者对不同治疗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但最佳治疗方案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对IdebergⅢ型肩胛盂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涵盖损伤机制、手术与非手术适应证、手术术式、不同治疗方式预后的研究进展,还特别介绍了关节镜下的复位与固定技术,希望可以给临床医生带来有益的借鉴。

    2025年13期 v.33;No.615 119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钙磷比对骨代谢调控的研究现状

    靳攀;刘欢;习珊珊;刘伟;

    骨代谢即骨组织中的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不停进行的物质和能量自我更新过程,其主要通过骨生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对骨进行改建和重塑。各种原因导致的骨代谢异常均可损害骨骼功能,进而对机体产生重大影响。钙(calcium, Ca)和磷(phosphorus, P)是骨形成最重要的两种元素,维持骨的生长发育。钙磷比(Ca/P ratio)调控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通过一系列级联反应影响骨生成和骨吸收。本文将根据钙磷比对成骨、破骨、骨分化和骨周围微环境的影响进行综述,探讨钙磷比与骨代谢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和骨修复材料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0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技术创新

  • 股骨干骨折骨不连保留髓内钉复合植骨侧方钢板固定

    李焕玺;何淳诺;田志敏;甄平;张浩强;

    [目的]介绍侧方钢板联合自体髂骨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 BMP-2)复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术及临床结果。[方法]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于同侧髂部截取合适面积髂骨块备用。以术前透视定位骨折部位为中心,取患侧大腿外侧纵行切口,暴露骨折端,清理骨折端并去除断端死骨及硬化骨直至骨面新鲜出血,选取合适长度重建钢板或锁定钢板置于股骨断端外侧,依次钻孔、测深、拧入螺钉固定,根据骨折断端处理后缺损情况将所取髂骨修剪为合适大小骨块,与BMP-2混合后充分填塞于骨折断端,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并加压包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02.7±13.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57.6±70.3) m L。随访时间平均(15.8±3.8)个月,术后9个月膝关节活动度(120.5±5.9)°,末次随访HSS膝关节功能评分(87.9±2.4)分,膝关节功能优12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良好。[结论]侧方钢板联合自体髂骨及BMP-2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疗效满意,愈合率高,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06-1209+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临床研究

  • 膝后内倒L入路非对称T形板固定胫骨平台双后柱骨折

    陈明;杨光辉;尹进;姜伟;孔祥如;史册;王冰;刘旭;

    [目的]探讨非对称T形锁定板经膝后内侧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双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累及胫骨平台双后柱骨折患者21例,采用经膝关节后内侧倒L入路,骨折复位后选用非对称T形锁定板固定。评价临床和影像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17.6±3.9)个月,随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评分显著减少[(8.1±0.7),(2.5±0.5),(1.1±0.8), P<0.001],HSS评分[(34.1±3.1),(78.3±2.2),(90.3±2.1), P<0.001]、膝伸-屈ROM[(10.1±2.6)°,(92.4±6.2)°,(115.7±6.9)°, P<0.001]显著增加。影像方面,随时间推移,Rasmussen影像评分[(8.3±1.3),(15.9±0.9),(15.8±0.9), P<0.001]显著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slope angle, PSA)[(19.0±1.2)°,(9.3±1.7)°,(9.4±1.8)°, P<0.001]、胫骨平台内翻角(tibial plateau varus angle, TPVA)[(93.1±1.5)°,(87.1±1.7)°,(87.2±1.8)°, P<0.001]均显著减小。[结论]采用非对称T形锁定板经膝后内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双后柱骨折,可以获得较好的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效果,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10-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肩上方悬吊复合体多处损伤的切开复位内固定

    蒋泽辉;张开华;许春涛;邹智;郑润泉;张贵春;王大伟;邹林;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 SSSC) 3、4处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21年12月本院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SSSC 3、4处损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随访平均(28.9±3.9)个月。随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的时间推移,VAS评分[(7.0±1.5),(3.8±1.5),(1.8±1.0), P<0.001],Constant-Murley评分[(26.6±3.2),(40.9±2.9),(54.4±2.9), P<0.001],肩前屈-上举[(94.3±9.6)°,(127.0±6.4)°,(145.8±6.7)°, P<0.001],外展-上举[(75.7±6.5)°,(92.8±5.3)°,(115.2±5.9)°, P<0.001]和内-外旋ROM[(14.2±2.3)°,(32.4±3.1)°,(59.5±7.1)°, P<0.001]均显著改善,无感染和骨不连等并发症发生。影像方面,术后AHD无显著变化(P>0.05),所有骨折均骨性愈合。[结论]对于SSSC 3、4处损伤,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能够恢复SSSC的骨性结构和稳定性,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建议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15-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周亚飞;陈建;李磊;赖一豪;

    [目的]探讨双切口双侧钢板内固定(double incision double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DIDPIF)治疗Schatzker VI型胫骨平台骨折(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P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54例接受DIDPIF治疗的Schatzker VI型TPF患者临床资料,评价临床及影像结果。[结果]54例TPF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00.0±11.6)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70.5±40.3) mL,下地行走时间平均(9.4±2.5) d,住院时间平均(10.2±2.0) d。随访时间平均(15.0±2.0)个月,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VAS[(2.3±0.6),(1.0±0.3), P<0.001]、HSS评分[(63.2±7.4),(90.0±8.5), P<0.001]及膝伸-屈ROM[(90.3±3.7),(119.4±4.6), P<0.001]均显著改善。影像方面,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ail angle, MPTA)、胫骨后倾角(proximal tibail slope, PTS)均无差异(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末次随访K-L评级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DIDPIF治疗Schatzker VI型TPF具有解剖复位质量良好、稳定性强的特点,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改善。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19-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单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横型或伴后壁骨折

    聂涛;林吴元昊;于小龙;戴闽;

    [目的]探讨单一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横型骨折或伴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2023年本院创伤骨科采用单一K-L入路开放复位内固定的髋臼横型骨折和/或髋臼横型骨折伴后壁骨折23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22~71岁,平均(35.6±9.6)岁。评价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死亡、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84.7±21.1)min;术中出血量(413.9±87.9)mL;术中透视次数(26.6±4.1)次。1例患者术后出现足部麻木,足背伸肌力减弱,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症状显著缓解。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症状性血栓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3个月,平均时间(31±9.4)个月。恢复完全负重活动的时间为术后1.2~2.6个月,平均(1.7±0.3)个月。末次随访时,23例患者中,19例恢复伤前运动能力,4例未恢复伤前运动能力。1例出现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功能有部分影响。影像方面,依据Mata评级标准,23例患者骨折复位质量评定为优7例,良12例,差4例。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X线检查均显示骨折愈合,愈合时间8~14周,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髋臼横型或伴后壁骨折,使用单一K-L入路,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23-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3D打印辅助青少年股骨髁骨软骨骨折固定

    李超;范晓东;张敬堂;项阳;张斌斌;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膝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小切口治疗青少年型股骨髁软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2023年3月手术治疗青少年股骨髁软骨骨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医患沟通结果,15例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膝关节镜引导下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术(3D组),1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3D组手术时间[(64.5±6.1) min vs(75.4±10.0) min, P<0.001]、切口长度[(2.7±0.3) cm vs(3.4±0.4) cm,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所有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Kujala评分、膝伸-屈ROM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3D组VAS评分[(1.1±0.8) vs(1.8±0.8), P=0.031]、Kujala评分[(78.5±2.7) vs(75.7±3.0),P=0.012]、膝伸-屈ROM[(124.6±4.7)°vs(120.4±4.5)°, P=0.019]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影像方面,3D组骨块复位[膝,优/良/差,(15/0/0) vs(11/4/0), P=0.032]、骨折愈合情况[膝,愈合/水肿/吸收,(14/1/0) vs(9/6/0), P=0.03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股骨髁软骨骨折,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且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29-1232+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老年粗隆间骨折是否钢丝环扎

    黄家志;杨业静;梁红锁;刘雷;农桔安;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固定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否钢丝环扎辅助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1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0例31A2.3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按入院时间,单日入院者列为环扎组,双日入院者列为未环扎组,给予相应手术。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环扎组的手术时间[(114.6±15.9) min vs(88.0±31.7) min, P=0.034]、术中失血量[(220.1±91.9) mL vs(120.2±103.1) mL, P=0.035]显著大于未环扎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和内-外旋ROM均显著改善(P<0.05)。环扎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VAS评分[(2.2±0.7) vs(5.1±0.9), P<0.001;(1.1±0.8) vs(2.6±0.7), P<0.001]、术后1周髋伸-屈ROM[(51.1±11.7)°vs(39.8±5.8)°, P=0.023]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8.7±3.3) vs(81.3±7.9), P=0.021]均显著优于未环扎组。[结论]钢丝环扎辅助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减轻术后疼痛,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等优势。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3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MatrixRIB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

    范韶玮;王晓霞;徐同毅;张晓峰;王贺民;黎涛;

    [目的]评价MatrixRIB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023年本院手术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30例采用MatrixRIB内固定,另外30例采用传统爪形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早期临床与影像资料。[结果]MatrixRIB组在手术时间[(85.2±10.6) min vs(110.4±15.2) min, P=0.035]、切口长度[(10.5±1.8) cm vs(13.6±2.1) cm, P=0.042]、术中出血量[(121.5±21.3) mL vs(182.6±37.6) mL, P=0.041]、住院时间[(10.2±2.1) d vs(13.5±2.9) d, P=0.045]、总并发症发生率(10.0%vs 30.0%, P=0.032)均显著优于传统组。MatrixRIB组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6.4±1.3)周vs(8.8±1.9)周, vs=0.039]。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疼痛VAS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1、3、7 d和3个月时,MatixRIB组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3个月MatrixRIB组的骨折愈合率(93.3%vs 83.3%, P=0.041)和血气胸完全吸收率(90.0%vs 73.3%, P=0.036)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 MatrixRIB治疗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手术具有显著优势,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促进骨折愈合和血气胸吸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38-1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椎弓钉固定OVCF伴深静脉血栓是否放置下腔静脉滤网

    胡轲妤;徐绒;陈贵英;谭俊铭;

    [目的]比较椎弓钉固定骨质疏松性椎骨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合并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否放置下腔静脉滤网(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3月—2023年11月本院椎弓钉固定治疗OVCF合并DVT的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31例给予IVCF治疗,另外30例给予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及检验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出现。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切口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IVCF组术中出血量[(132.3±25.7) mL vs(185.4±30.8) mL, P<0.001]、术后引流量[(60.5±12.3) mL vs(88.4±25.6) mL, P<0.001]和住院时间[(6.1±3.2) d vs(10.3±2.5) d, P<0.001]均显著优于常规组。随时间推移,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前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IVCF组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术后1个月和3个月的ODI评分和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术前壳多糖酶3样蛋白1(YKL-40)、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 IMA)和D二聚体(D-dimer, D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24 h和48 h,IVCF组的YKL-40、IMA和DD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OVCF合并DVT椎弓钉固定术前IVCF可取得较常规抗凝良好治疗效果。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42-1245+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个案报告

  • 断指寄养回植联合足趾移植手再造1例

    梁超;倪国骅;张伟旭;薛志超;李德昭;李欢乐;于拥军;周明武;常祺;

    <正>严重毁损伤可造成肢体外观及功能的缺失,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和负担。手部毁损伤常伴手指离断、手掌组织严重缺损,且往往伴有污染,临床上修复手部外观及功能仍面临较大挑战。自1986年Godina~([1])首次报道“异位寄养”这一手术方式以来,越来越多伴有肢体离断伤的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离断的肢体通过寄养回植成活并恢复一定功能~([2,3])。本团队收治1例右手严重压轧伤患者,通过对断指足背寄养回植联合足趾移植分别再造中、示指,效果确切。报告如下。

    2025年13期 v.33;No.615 1246-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